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探析_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探析_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神文明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精神文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并构建了完整的科学体系,从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直接的思想依据,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

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表示人类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进步状态的综合性概念。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继资本主义文明之后的崭新阶段和崭新类型。对于它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从抽象到具体,从表面到深刻,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历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正是这种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以此理论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为宏伟壮观的精神领域的系统工程。

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著作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正式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但他们的唯物史观却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揭示了社会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今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之后的列宁和毛泽东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其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了更加确切和具体的认识。列宁根据俄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先进行变革社会的夺取政权的革命,然后再利用国家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文化方面赶上发达国家。列宁首次提出“文化革命”的问题,并将文化区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只有两个文化都建好,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并坚信“只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已经达到高度的文明”。[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但很可惜没有在前苏联得到正确的实践,事实上前苏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如同其经济建设一样走了一条偏差的道路。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精神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严重蜕变,其结果为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反面教材。

毛泽东面对的是一个比俄国更加落后的中国,因而他更加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国家,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②]毛泽东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思想,“主观世界改造”的思想等等,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十年动乱不仅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遭到不应有的破坏,也在思想道德方面造成了混乱,造成人们的心灵上的创伤。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为邓小平精神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源泉。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又概括了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搞精神文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恩、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精神文明的理论,使之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富于说服力和战斗力,从而使这一理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中起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进行深层次探索与具体实践的开端。在这一时期,我党在邓小平直接指导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的先导。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全党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过去的十年中,林彪‘四人帮’把我们党和政府搞乱了,把我们的社会风气搞乱了,也把青少年毒害了,社会道德风尚受到严重损害”。现在“我们已经摆脱了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十年混乱,获得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③]对过去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正是开始新探索的前提和基础。在同年10月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首次提出“精神文明”的确切概念,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④]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进展,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并逐步形成轮廓。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加切实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并且亲自领导全党两次开展精神领域的斗争,即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和1986—1987年之交的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在这个时期,邓小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等,为理论形成体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在其设计指导下,1986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比较完整地反映了邓小平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可以说是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化。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标志,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和明显效果,更加显示邓小平思想的正确。在南方讲话中,邓小平结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新的深刻透彻的概括和阐发,并且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阐明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中所应表现出的进步状态和基本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规律。这标志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认识更加完整深刻和系统,为今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可以看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放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何问题论述中,都能找到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点。邓小平对精神文明问题的认识,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此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精神文明理论作为这一体系的子系统,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它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精神领域所包含的特殊内在矛盾性,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内容,重要意义与发展规律,由此阐发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体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关系和各种问题。

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强调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是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体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邓小平把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曾反复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发展并且超过资本主义,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本质紧密相连,尤其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紧密相连。离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持久努力,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就无从提起。从先富到共富这个过程,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增长,还必须依靠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断增长,并为之实现的不懈奋斗和努力实践。如果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动力和战斗意志,就不可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的歧途。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人的精神方面的根本体现和规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精神文明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定位,才是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思维定势的思想前提和认识基础。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这是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战略角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所作的全方位规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⑤]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适应,同步发展,尤其精神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改革开放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蓬勃的生命力,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风险。邓小平鲜明地指出,必须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同样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内容,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实可靠的思想基础和团结稳定的建设环境。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看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灵魂,与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提供了基本指导方针。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邓小平从精神文明的一般有机构成入手,阐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崭新内容和根本任务。

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体系首先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涵。精神文明“不但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从邓小平论述中,可以清楚了解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其中邓小平尤其强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认为它集中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他谆谆教导全党,“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在心。”“过去我们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⑥]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种建设的目的归结到人的素质的提高。邓小平提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入手,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即人的素质的培养。如同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丰富的物质产品一样,是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内容和任务的科学论断,这同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尤其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的建设。

党的领导,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力保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邓小平尤其强调共产党员要在全社会发挥表率作用,党的领导干部要在全党发挥表率作用。他指出:“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武装,还怎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他还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⑦]邓小平认为党员干部能够在思想道德上有很好的修养,自觉严格要求,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净化,发扬我党优良传统,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艰苦创业,那将是最有力的防范。

邓小平除对共产党人提出高标准外,同时又明确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责任重大,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因素。更应高举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担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事实证明,邓小平正是抓住了精神文明的核心和主力军建设,从而带动了全国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改观。

5、重在建设。这是邓小平立足于现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整体和长远的思考和部署,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殊规律的深层次把握。

重在建设,首先体现了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立为本,持之以恒,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方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是与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相一致的。这就是必须动员全国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党的领导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精神文明也要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国家应从物质上加大投入,保证支持。

重在建设,还体现了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中理论与实践、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思想,强调贵在落实,务求实效。邓小平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抓住典型,效果也大,表明我们下决心克服一切阻力抓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多次强调,精神文明不只在口头上说说,而在于实际有效果,在于扎扎实实做工作而取信于民。为此邓小平特别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方法和制度手段的研究,尤其重视教育和法律这两个重要手段。

重在建设,还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相比,更加需要做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耐心细致的创建工作。虽然,一些消极现象,“不能在一夜间解决,也不可能靠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但我们有信心,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除这些消极现象。”邓小平表达了我们党建立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信心和决心,这对于全国人民同样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回答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的全面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真理性一样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可以说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基本框架。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就是依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这不仅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更加成熟,而且说明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标志着正确理论指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谱写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新篇章

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前面冠之以“有中国特色”。不仅表明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表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脱离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轨道,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既吸收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又发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精神文明文化方面的创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果。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全面反映了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汇集了新时期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源泉。

首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华民族前进与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因。邓小平指出:“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么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开拓进取的群众创造精神的振起和民族自立精神的发扬是分不开的。一个民族要想发展,必须要有一点精神。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多方面阐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华民族所应具备的精神风貌,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等等。其中有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多的是新时代赋予的新内容。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⑧]

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中华民族强有力的凝聚机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大力倡导爱国主义精神。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⑨]同时邓小平又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内在统一起来。因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在当代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就是实践着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真正能够实现的爱国主义,而真正的爱国主义,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指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邓小平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对于新时期教育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持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坚定不移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民族愿望,都起到规范和表率作用。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的理性总结,更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民族发展精神动力的生动体现。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既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表现了中华民族文明体系的开放性和创新性。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过程中,始终把中华民族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前沿作总体考察,自觉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他多次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对世界文明成果、先进科学文化的吸收不是全盘搬用,而是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性成果,对世界文明宝库将是巨大贡献。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和理论总结,是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直接指导思想和精神源泉。它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它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性体系。我们坚信,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精神文明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不断发展,达到世界文明发展的最新境界和水平。

注释: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3。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页。

③ ④ ⑧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7、208、368页。

⑤ ⑥ 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4、144、358页。

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124页。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探析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