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科禹水利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广东 江门 529050
摘要:为研究水乡河网水循环效果,本文结合鹤山市古劳水乡建立了零维水质模型,以COD和氨氮为控制指标,结合当地工程制定水循环方案,采用模型分析水乡引排换水水质更新效果。结果表明,水循环方案实施后,可通过调度泵站实现引排换水,水质改善效果明显。该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水乡水循环整治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古劳水乡;水循环;引排换水;零维水质模型
近年来,下游水位逐年降低使古劳水乡枯水期与西江水体难以得到有效交换,并且沙坪河需要在枯水期维持一定的景观水位,使得水乡原有的依靠潮汐动力的水循环体系失去作用,而周边污水排放污染水质,水环境质量大不如前,严重影响水乡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重构有效的水循环体系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制定水循环方案,采用模型分析水乡水质更新效果,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研究区域介绍
1.1研究对象
古劳水乡位于广东省鹤山市古劳镇,沙坪河堤以东、西江大堤以西,坦尾电排站北渠以南、沙坪镇坡山以西的区域,总面积10.82km2。水乡水网纵横交错,除了与西江大堤、沙坪河堤走向一致的堤后河涌外,还有大量密布的内涌连通两条堤后河,以及与内涌相连的横海浪、磨耳氹等湖泊,研究范围内河涌总长度约38.8km,平均河底高程约-1m。
图1研究范围示意图
1.2工程体系
(1)坦尾排涝站位于西江右岸,设计排水流量24m3/s,设计引水流量10m3/s,承担了整个水乡的引水、排涝任务。
(2)新氹泵站位于水乡西北角,设计流量7m3/s,从围内抽水至升平河,与坦尾排涝站配合使用可实现水乡水体的转换更新。
(3)由于坦尾排涝站距南部较远,为改善南部的排涝效果,拟建新星泵站(设计流量为7.23m3/s)一座,承担南部的排涝任务。
本文基于现状及规划的工程体系,分析基于泵站联动水乡河网水循环效果。
2分析方法
为判断引排换水水质更新效果,建立零维水质模型,根据制定的水循环方案,利用数学模型分析水质更新效果。
2.1水循环方案
(1)工程运行方案
利用泵站运行实现水体循环更新,具体操作时应先排后引:
①排:开启新氹和新星泵站排水出沙坪河,当围内水位达最低水位时,排水运行结束;
②引:排水结束后,开启坦尾排涝站,抽入西江水,直至围内水位达景观水位,引水结束,维持围内水位直到下一次换水。
图2描述了规划前后水循环体系的变化以及水流的大致流向。现状水循环体系引排水的流向基本相反,不利于污染物迁移扩散,而且南部引排水路径较远,难实现有效循环;规划水循环体系引水工况维持现状不变,排水工况南部流向发生了变化,基本与引水流向一致,且大大缩短排水路径,水循环效果更优。
图2 规划前后的水循环体系示意图
(2)水位的确定
①现状河涌水位一般控制在0.6~0.7m,当河涌水位达到0.8m时,坦尾排涝站需要作开泵抽水的准备。综合考虑下,河涌景观水位选定为0.8m和1.2m,在塘基未完全加高的情况下,以0.8m作为景观水位,在塘基加高满足河涌蓄水要求后,可将景观水位提升至1.2m。
②根据水乡的实际情况,计算不同方案下的更新水量、比例、引排水时间等参数,见表1。综合考虑,确定水循环工况下的最低水位为0m较为合适。
表1 不同水位组合下的水循环参数计算结果
2.2零维水质模型
模型原理如下[1]:
假定水体内部混掺均匀水质一致;设水池内水体体积为V,初始时刻某种污染物浓度为C0;每次换水操作的间隔期(T)内由周边污染源产生且排入该水池的污染物总量为αC0V;设引入的水体中该污染物浓度为α1C0;每次引入或排出的水体体积与水体体积V之比(更新水比例)为1-β(β为每次排水结束后残留在水池内的水体体积占水体体积V的比例);由周边污染源排入该水池的污水体积与水体积V相比,数量很小,在扣除水池的蒸发损失和其他损失以后,该污水的体积影响可忽略不计。为了便于分析,进一步假定水池排水后再充水是瞬间完成的,在下述模型中,假定污染物服从零阶(保守性物质)或一阶降解,降解系数为K。
污染物的平均浓度C可用下列微分方程描述:
2.3参数选定
(1)降解系数
根据河段的污染特性,以COD和氨氮为污染物计算指标。参考近年各流域河流采用的降解系数[2],本次取0.02/d作为COD、氨氮的降解系数。
(2)西江水质
参考西江鹤山段古劳断面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全年浓度值[3],按高锰酸盐指数与COD之间的经验关系估算,本次计算以COD8mg/L和氨氮0.2mg/L作为引入水体的污染物浓度。
(3)周边环境排污强度估算
水乡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排放。
水乡常住人口约1.5万,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50L/(人?天)[3],按0.8的排放系数计算,未处理的生活污水COD和氨氮排放浓度取经验值250mg/L和25mg/L,从而估算COD和氨氮的排放强度分别为0.5625和0.05625t/d。
(4)初始水质
水乡内部河涌的水质类别为Ⅲ~Ⅳ类,表2为各类水质的浓度限值[4],取Ⅲ~Ⅳ类水的COD和氨氮浓度限值作为初始水质条件进行计算。
表2 不同水质类别的COD和氨氮的浓度限值
3计算结果及分析
为定量分析水质更新效果,本次取7天为换水周期,根据前面的分析,景观水位取0.8m和1.2m,排水最低水位取0m,将参数代入模型,计算得不同次数换水操作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见图3):
(1)污染物浓度均呈现随着换水次数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趋势,前五次换水的水质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2)虽然在5~6次换水后,继续换水已不能显著改善水质,但水乡内部会不断有污染负荷排入,继续换水可以起到维持水体水质状态的作用。
(3)同等条件下高景观水位的污染物计算浓度显然低于低景观水位,说明适当提高河涌蓄水水位对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有利的。
(4)对于同一景观水位方案,经多次换水操作后,不同初始水质类别的污染物浓度将趋于相同。若初始水质较好,则能更早地达到稳定的水质状态。
(5)在水循环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水体中COD、氨氮浓度分别满足Ⅰ、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改善效果明显,说明以7天为换水周期是合理的,由于排引水总时间在2~2.5天,因此每个周期内水乡能够维持景观水位的时间为4.5~5天。
图3水体中COD及氨氮浓度的变化
4 结论
(1)水循环方案实施后,可通过调度泵站实现引排换水,换水5~6次后水质改善作用基本上接近最大,COD、氨氮浓度可分别改善到Ⅰ、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改善效果明显。
(2)水循环方案实施后,水循环控制性工程布局更加完善,排涝及水循环体系趋于合理,能有效改善水体环境,更好地助力水乡旅游、经济建设的发展。
(3)换水周期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缩短换水周期获得更好的水环境效益的同时增加了运行成本,虽然本次暂定换水周期为7天,但实际运行时,应根据水体的更新效果对换水周期进行优化调整,找到经济、环境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河海大学. 江门市天沙河流域引水增流改善水环境数学模型计算研究报告[R]. 2002.
[2]江门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江门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研究报告[R]. 2015.
[3]广东省水文局江门水文分局. 鹤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3-2030)[R]. 2016.
[4] DB44/T 1461-2014,广东省用水定额[S].
[5]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论文作者:张家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水循环论文; 水质论文; 水乡论文; 水位论文; 水体论文; 换水论文; 浓度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