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读《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文化论文,文化与论文,当代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传统文化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系问题,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目前理论研究工作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由浙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丁晓强博士等一批中青年理论工作者担纲,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一书,无疑对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书论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邓小平理论的创建中起着哪些重要作用、邓小平理论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等等。该书不仅一般地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归纳论述,而且着眼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邓小平理论对于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深远意义。
近年来“国学热”悄然兴起,许多人从中国古典的经史子集中探求中国文化传统的精蕴。海外“新儒家”更试图使儒学走向现代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动力。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于旧儒学而忽视“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忽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新,所谓传统文化的精蕴就很难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实践真正地结合起来,更不能成为振兴中华的动力。
邓小平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脉相承难以割断的联系。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出生于这块土地,自幼深受传统教育的薰陶,并一直对传统史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中国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同毛泽东一样,反对割断历史,而力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结合在一起。因而他不仅从中国传统典籍中吸收养分,更基于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理解,还善于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智慧。他深切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使得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心理特征,充满着中华民族智慧。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多方面的。如关于实事求是,注重矛盾分析的思维方式;关于自强不息的民族自立精神;关于厚德载物,求同存异的胸怀;关于重视精神文明,重视立志、理想,重视集体、纪律等。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才使邓小平成为当代世界的思想巨人。
文化的自我批判、自我扬弃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界对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扬弃,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分析而进行的。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违背,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一些原理、设想的教条化和误解。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消极方面对晚年毛泽东的深刻影响。邓小平曾多次说过:“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政策。”(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2页)他反复强调: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左”是习惯势力。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并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这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同时又与邓小平同志的非凡个性和风格分不开,特别是他能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敢于继承传统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予以了彻底的批判。首先,他彻底批判了封建专制性,强调要分清民主性精华与封建糟粕的界限,肃清个人崇拜、家长制作风,强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其次,他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开放的方针。再次,他批判了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强调要积极吸收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在内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别国的长处。正因为如此,邓小平理论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提升是多方面的。例如,邓小平的思想突破了重经典注疏,强调对立斗争,重伦理判断,轻视科学技术等思维定势;突破了崇尚平均,忽视竞争与经济规律等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突破了以人治为核心,强调集权、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的政治传统,等等。
本书从哲学、伦理、经济、政治和民族观等方面,揭示出了邓小平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强烈时代特征,并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仍勃发着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