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中城市蔬菜价格波动看市场运行中的问题_蔬菜论文

从大中城市蔬菜价格波动看市场运行中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中城市论文,蔬菜论文,价格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与问题

近几年来,大中城市蔬菜的零售价格上升较快,不但引起居民的强烈反响,也引起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调查,1994年北京和天津城市居民的人均蔬菜支出金额比1993年上升了27%~28%;蔬菜零售价格综合指数上升了24.8%。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蔬菜零售价格的不断上升,主要是由于流通环节缺乏管理,零售商牟取暴利所造成的。为此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加强对流通环节和蔬菜零售价格的管理,如恢复国营菜店蔬菜零售主渠道作用,采取直销和配送合同等方式,直至通过指导价限制零售商的利润等。与此同时,出于平抑蔬菜价格的考虑,还加大了对蔬菜生产的投入。所有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对稳定蔬菜价格产生了一定作用,但从长远角度看,问题并不能得到圆满解决,蔬菜价格仍呈现阶梯式上涨趋势。原因何在?一方面蔬菜价格是个几乎人人都接触并且人人都有感受的问题,差不多有十个人就有十种不同的看法,并且绝大多数人相信自己的经验而各抒己见。因此,要在理性上达到一定程度的认同无疑是困难重重。另一方面蔬菜价格又是个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蔬菜的品种繁多,不同的品种的蔬菜因其自然特点和不同的消费习惯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和行销规律,其价格形成方式也因品种而异;从生产到消费、从生产者到产地批发商、运输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市民消费者,以及介入其间的政府和其他的经济部门,这些行为特征不同的经济当事人之间形成了一连串很复杂的交易过程。在蔬菜价格的形成过程中,政府是否有能力来控制蔬菜价格?这本身就是需要作出估量的问题,这个观点可能从蔬菜价格的热点讨论,引发出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报告仅仅对北京、天津和山东省寿光市的蔬菜产供销调查为依托,对复杂的蔬菜价格的形成机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并对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因素作了一些分析和评价。

一、北京市蔬菜产销状况

北京市城郊蔬菜面积,1994年是65万亩,1995年扩大到80万亩,形成了15个城郊蔬菜生产基地,涉及15个区县,210个乡,20万菜农, 人均菜田3.25亩,年产量56亿斤。有调市任务的9个区县,调京蔬菜36.5亿斤,按城区1000万居民人口计算,保障每人每天1斤菜。

1.基地县蔬菜生产状况和费用分析。

大兴县是北京市重点蔬菜基地,共有菜地13万亩, 其中蔬菜基地8万亩,另外5万亩为季节菜田,西瓜、小麦与蔬菜倒茬种植。 大兴县每年蔬菜产量10亿公斤,80%为商品菜,90%销往北京市,计划规定蔬菜上市销售量为5.6亿公斤。

大兴县蔬菜基地是1986年建成,当年蔬菜面积为2万亩, 单位基地菜田面积在100亩以上,生产组织方式为农户和专业村, 由原生产队与农户签定合同,规定面积,产量和销售量,政府则提供部分投资和服务,其中包括:A)对菜地形成的一次性补贴(200~300元/亩);B)生产资料补贴(提供平价农膜、化肥、农药等);补贴对象为蔬菜种植专业村和重点村;C)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井,灌渠,运输工具);D)提供其它服务,蔬菜的销售方式为农户地头批发,直参与批发市场交易及零售交易,国营和集体服务组织也参与蔬菜的流通。

下面我们选用黄瓜和西红柿两个蔬菜品种进行生产费用分析,它的生产和销售份额分别占当地蔬菜生产和销售量的10%和20~30%,通过调查分析,西红柿每亩产量1万斤,其费用形成的价格为0.18元/斤; 黄瓜每亩产量8000斤,其费用形成的价格为0.23元/斤,而批发市场价格一般在0.5元/斤和0.55元/斤左右,产批差价为0.2~0.3 元/斤左右。1994年,由于化肥(二胺与尿素),地膜与有机肥价格比1993年分别上升了20%,18%,17%和20%,使生产费用总体上升6.2%和5.8%。

菜农的收益在种植业中目前属中等水平,每亩收益在2000~3000元左右,但仍然存在种植的机会成本。例如,目前玉米和小麦的价格已达0.85元/斤和0.8元/斤,远高于蔬菜种植收益。另外, 京郊菜农较外地菜农的土地使用机会成本也较高。生产投入品价格不断上升,直接影响菜农收益的增长。

而蔬菜生产的风险较大,影响菜农收入的稳定。由此,菜农一般采取躲避风险的措施有:A)与流通组织或个体商贩签定产销合同;B)使生产的蔬菜品种多样化或菜粮倒种;C)小批量生产(多茬口)以错开销售时间;D)蔬菜生产规模化,提高单产,延长蔬菜生产季节, 但需较大资金投入;E)减少菜田面积或单产以获取较满意的价格。

2.批发价格的形成。

在蔬菜生产,供给和销售放开之后,逐步形成了从产地到批发市场,到销地的蔬菜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格局。在蔬菜价格形成的过程中,批发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钟寺批发市场创建于1986 年初, 到1994年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市场贸易额达15.6亿元,商品成交量6.8亿公斤,其中蔬菜5亿公斤,比1993年分别增加8.3%,4.5%和5.6%。在批发市场中经营蔬菜批发业务的多为个体批发商,也有少量私人经营组织。我们分别对经营黄瓜和西红柿的批发商进行了访谈,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经营黄瓜的批发商刘** 经营西红柿的批发商张**

37岁,农民,河北人,全39岁,农民,河北人,家

家5口在北京,高中文化, 属在农村,识字水平,94

1.身份与经历 86年干零售,88年至今干 年干批发,94年前在家干

批发,86年前做过小买卖.过建筑工和杂活.

目标是攒钱回家.

2.经营品种

黄瓜和西红柿等. 黄瓜和西红柿等.

3.经营方式

多为单干,不愿合伙,愿 单干、兼业.交易量每

与经营周期 当老板,有过雇工经营.天1车8000斤,周期为每

交易量每天1车1.1万斤.

周2~3车.

每周2~3车.

4.价格与费用 蔬菜销售没有合同,收购 收购价格为产地批发市

价格低于产地零售价格2~

场价格,流通费用主要

3分钱/斤.流通费用主要 是雇车费,司机费用,

是雇车费、司机费用、过桥 过桥费,路费和罚款.

费、路用和罚款,占一车

菜销售额的16%.自己有车

时占10%.

5.毛利润 0.05-0.10元/斤. 0.10元/斤.

6.销售对象

私人与公家各占50%.

7.资本收益

启动资金1万元左右,50% 启动资金1万元左右,

为周转金,每月资产收益率 50%为周转金,每月

估算约为30%. 资产收益率约为30%.

批发商的费用

根据我们对经营黄瓜和西红柿的批发商访谈了解,1995年5 月某日,经营黄瓜的批发商刘某和经营西红柿的批发商张某分别从山东寿光市和河北徐水地区向北京市运销批发蔬菜,其费用大体为每公斤0.2~0.3元,见表2。

表2

单位 黄瓜 西红柿

1.雇车费用 元800500

2.司机费用 元20050

3.产地手续费元10050

4.过桥、路罚款 元12080

5.损耗折费(3%) 元73 45

6.税费 元38075

合计1673

800

7.单位流通费用 元/公斤

0.30.2

批发商的收益

批发商的收益

一车黄瓜1.1万斤,产地收购价0.5元/斤,销地批发价0.72元/斤,预期收入2420元,减去费用1673元,实际收入747元,折每斤0.088元。如果,批发商严格交纳税费,其应交款项为891.4元, 而不是实际上交纳的300元,其赢利则下降为0.033元/斤。一车西红柿8000斤,产地收购价0.6元/斤,批发价0.75元/斤,预期收入1200元,减去费用, 实际收入400元,折每斤0.05元,同样,如严格交纳市场税费, 也近乎微利经营。所以,批发市场的竞争是较为充分的。

批发商的收益及行为评价

1)西红柿和黄瓜批发商平均每月销售量在6~8万斤左右, 按每斤0.1元利润估算,月收入约6000~8000元,扣除10%的正常损耗后, 按全年6个月销售时间计算,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 按资产收益率估算,约为30%,高于银行定期保值储蓄利率。

2)和餐饮、服务业相比,蔬菜批发行业的起动资本较低, 它省去了其它行业在商业用房,雇工和固定设备上的投资,且多为现金交易,资金周转快,因而,蔬菜批发行业较其它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

3)影响蔬菜批发价格的因素较多,包括产地、 销地和品种的选择,蔬菜销售季节的转换,蔬菜的损耗特性以及供需波动等。因此,批发商一般采取躲避风险的措施:A)加强信息沟通,慎重选择产地, 销地和品种,以避免供需波动的影响;B)以量取胜,形成规模, 加快资金周转,以避免蔬菜销售季节转换的影响,同时还能降低流通费用;C)通过选择运输路线和躲避关卡,也能起到降低流通费用的作用。

3.蔬菜零售价格的形成。

一般来说,蔬菜零售价格的形成受批发市场价格,零售的费用以及市场供求关系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其中,批发市场价格和零售费用构成了零售价格的基础,市场供求关系形成了零售商的盈利率。

零售商的费用

据1995年5月某日所作的市场调查, 大钟寺批发市场黄瓜和西红柿的价格分别为1.44元/公斤和2.60元/公斤,经营黄瓜和西红柿的零售商李某、张某由批发市场进货,在什刹海和宣武门零售市场出售,每天销售量在150公斤左右,其费用构成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零售商的费用大体在每公斤0.15元左右。

表3 零售费用表

零售商 经营黄瓜零售商李某 经营西红柿零售商张某

32岁,安徽人,3口人 32岁,安徽人,3 口人

身份与经历 在北京,93年进京,进 在京,93年进京,初小

京前务农,初中文化.文化.

单干,当日下午由批发单干,当日下午由批发

经营方式

市场进货,次日早市和市场进货,次日早市和

自由市场销售. 自由市场销售.

经营品种

黄瓜、西红柿、蒜苗 西红柿、青椒等,每天

等每天交易量为150公斤.交易量为150公斤.

自有资本1500元,1000三轮车300元,周转金

资本

元用于购买三轮车,500

400元

元用于周转.

销售地 什刹海宣武门

①批发市场

②零售市场

摊费 6元/天 4元/天

生活费用每月400元 13.32元/天 450元 15/天

合计24.3元23元

单位流通费 0.16元/每公斤 0.15元/每公斤

零售商的收益

1)根据零售商的介绍:一车黄瓜300斤,批发价格0.72元/斤,零售价格:早市0.92元/斤,自由市场1元/斤,实际收入:早市0.2元×100斤=30元,自由市场0.3元×150斤=45元,共计75元, 扣除费用后,当天赢利50元左右,折0.17元/斤。一车西红柿300斤, 批发价格1.3元/斤,零售价格早市1.5元/斤,自由市场1.6元/斤;实际收入; 早市0.2元×150斤=30元;自由市场0.3元×150斤=45元,共计75元,扣除费用后,当天赢利50元左右,折0.17元/斤。由此可见,零售商的盈利率是经过市场上的谈判交易而确定的,他们的盈利水平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认可。

2)据批发市场管理人员提供的信息和我们对蔬菜零售市场的观察,实际市场零售价格远高于零售商提供的价格,其毛利润一般在每斤0.5元以上。每天销售200斤左右,毛收入约在100元左右。考虑到销售季 节的影响,每月销售约为25天。

零售商的收益及行为评价

1)以此作简单推算,零售商的收入每月在2500元以上,扣除20 %的风险及价格波动因素后,校正后的实际收入约在2000元左右。零售商的收入由以劳务收入为主的劳务报酬和资产收益两个部分构成。资产收益要大于劳务报酬。因而其收益要高于其它自由职业(保姆每月收入包括吃住在内约为500元、餐馆打工500~700元及打零工300元)。

2)零售商一般采取躲避风险的措施:A)凭经验和信息沟通,选择适销品种和销地;B)选择路边销售以及其它方式以躲避税收和价格监督;C)在面对政府的限价或其它价格管理的情况下, 实行品种搭配销售方式或改变销售计量单位以避免损失。D)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以此来增加他的资本收益率。

城市居民蔬菜消费水平

1)表4是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队提供的北京市,天津市居收收入,支出增长与蔬菜零售价格增长幅度的调查(1994年与1993年比较)

表4 北京市、天津市居民收入,支出增长幅度表(1994年与1993年比较)

指标名称北京天津

人均可支配收入%

43.36

43.8

人均消费支出 %

40.64

42.17

人均蔬菜消费量%

9.172.10

人均蔬菜支出 %

35.26

30.73

占消费支出%

4.755.31

蔬菜平均价格 %

28.427.55

黄瓜%

32.026.98

西红柿 %

21.216.54

从表4中可见, 无论北京或天津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都要大于蔬菜零售价格的增长幅度。

2)表5是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队提供的1994年北京市、天津市居民收入支出调查表。

从表5中可见, 城市居民的人均蔬菜支出在其可支配收入或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很小,仅占5%左右, 说明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对蔬菜价格的上升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另外,北京市居民人均收入和支出水平均高于天津市居民的人均水平,而蔬菜零售价格水平也高于天津,说明在收入或支出与蔬菜零售价格水平之间有着较大的相关关系。

表5 1994年北京市、天津市居民平均每月收入支出调查表

指标名 单位 北京 天津

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423.7 331.0

人均消费支出元344.5 275.1

人均蔬菜消量费 公斤 11.6 10.7

人均蔬菜支出元15.7 13.4

占消费支出 % 4.57 4.88

蔬菜平均价格元/公斤

1.4

1.25

黄瓜1.77 1.6

西红柿 2.0

1.55

3)考虑到城市低收入居民家庭对蔬菜价格上涨反映较为强烈的情况,表6 是研究人员与北京批发市场管理人员根据访谈记录共同模拟的一个较低收入3口之家的收支平衡表,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3.7元,而模拟表中的人均收入为300元。

表6 低收入3口之家的收支平衡表

指标名数量

1.收入 450元/月×2=900元

①住房(煤、暖气)70元

②吃饭(主食)100元

③孩子费用(入托上学)150元

④老人费用 50元

⑤蔬菜费用 100元

⑥衣着及其它日用品 150元

⑦家庭零用费用 100元

⑧最低储蓄 100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对蔬菜价格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收入仅能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第①至④项和第⑧项为家庭刚性支出,第⑦项调节程度较低,只有衣着及其它生活品费用和蔬菜费用两项可较为灵活调节,而衣着及其它生活日用品多为一次性支出,因而对城市居民心里承受能力来说,其影响相对蔬菜而言要小一些。由此,这部分城市居民对蔬菜价格上升的强烈反映,实际上并非是因为吃不起菜,而是反映了其现实收入不能满足其预期消费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已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消费,其支出将会对这一部分城市居民家庭的收入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会加剧他们对蔬菜价格的上升不满。

二、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销调查

山东省寿光市,是一个拥有106万人口(其中90万为农业人口), 150万亩耕地的县级市。现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蔬菜集散地。 常年上市的大葱、芹菜、西红柿、黄瓜等品种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以来,日均成交蔬菜300万公斤,日均上市3万人次。1994年蔬菜成交量为12.5亿公斤,成交额10.5亿元。

1.蔬菜生产的状况和费用分析。

寿光市蔬菜生产以保护地栽培为主,栽培方式主要有大棚、拱棚、阳畦三种。从构成上看,大棚是主要形式,全市大约有20万个,占地近200万亩,可以种植西红柿、黄瓜等100多个品种。其次是阳畦,主要种植韭菜,全市大约为15万亩。拱棚则主要用于生产早春菜、西瓜、甜瓜,约有5万亩。此外该市还通过麦菜间作、 套作等立体种植模式生产一部分蔬菜。

蔬菜生产费用分析:

1)大棚生产又分为冬暖式和土温式两种, 两者的固定费用可估算为:土温式一般的占地约1亩左右。建造大棚需用竹杆、钢丝、 木头等物品,表7是根据访谈记录整理出一个面积大约为1.2亩的固定生产资料的成本,这种形式大约能使用5年。从表中可知,大约需要3590元, 每年的费用分摊718元。冬暖式是1990 年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大棚生产形式,它与土温式主要区别在吸收光热的能力上,建造费用与产量都高于土温式。表7是一个约为0.8亩大棚的固定费用, 其使用年限大约也在5年左右。总费用为3753元,年分摊费用约为751元。

表7 大棚生产的固定费用单位:元

形式瓦片 用工 竹杆 钢丝 水泥柱 木头 草垫

土温式 —300

1220 120 640

210

1000

冬暖式 960

375

550

330 330

110

990

形式压膜竹杆 小计 使用面积使用年限

土温式100 3590

1.2亩

5年

冬暖式100 3753

5年

2)生产投入品费用。蔬菜品种的不同,化肥、农药、种子、 薄膜等的使用量也不完全一致,为此这里着重考察西红柿、黄瓜、茄子、韭菜四个品种。表中列出了这四个品种生产的大致费用,从中可以估算出生产这四个品种每公斤的投入品费用分别为0.47元/公斤,0.44元/公斤,0.64元/公斤,0.42元/公斤。

3)总的生产费用:根据上面固定费用与一次性费用的大致估算, 茄子、西红柿、黄瓜、韭菜的生产费用约每公斤分别为0.82 元/公斤,0.65元/公斤,0.54元/公斤,0.42元/公斤。

农民种蔬菜获取的收益

从上述实地访谈整理得到的资料来看,大棚生产主要为了获取冬春两季的季节性差价。生产茄子、西红柿、黄瓜的农户总收入分别为0.8万元、0.8万元、1.5万元,扣除生产费用后纯收入为5000元左右。当地在批发市场内从事各项服务的收入为20元/工,同时将种菜与种粮的每亩收益相比较,大致为10:1。这表明菜农的纯收益略高于其在当地从事其他行业生产的劳务收入。

2.寿光市蔬菜产地批发价格的形成。

批发市场的交易主体:市场内的卖方有两类,一类是当地的菜农,其交易量大约占市场总销量的2/3。另一类是运销商人, 其中一部分是东北等地的蔬菜贩运商来寿光购买蔬菜时,将其本地的一部分蔬菜运到寿光销售。买方也有两类,一是以向消费地市场转卖为目的批发商,其中1/3是寿光本地贩运商。二是学校、工厂、矿山等大的消费单位。

市场的交易方式:寿光市批发市场实行买方代理商制的市场结构。买卖双方虽然面对面商谈交易,但主要是通过服务公司来进行的,买方到市场后委托服务公司购买蔬菜。这种方式使买方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大批量购入,尽早地发送到目的地。目前市场内专门从事批发代理业务的服务公司有89家。

蔬菜的交易过程:在批发市场上的交易主要有三个过程:一是卖方的销售过程;二是买方的购买过程;三是代理商的斡旋过程(其流程图大致如图1)。

图1 蔬菜流程图

1)卖方的销售过程。菜农进入市场后, 首先到服务公司打听蔬菜价格,如果价格中意,买卖就成交,不中意,就在市场内等待,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做出判断。

2)贩运商的购买过程。 这里有三种形式:一是有长期驻留人员的贩运合伙组织,大多自己直接购买。这种形式按市场规定必须租用服务秤。其次是没有市场驻留人员的运销商,大多委托服务公司到市场购买。再次是一些有长期业务关系的单位,通过预约购买并发货。这种形式主要是一些厂矿、机关、学校等大的消费单位。

3)服务公司的斡旋活动。服务公司一般有过镑员8名,划价员6 名,付款员2名,同时还有从事包装、装车等活动的人员10名,总经理1名。共27名人员。服务公司在接受委托之后,先预收一部分现金,然后把希望的价格公开,跟前来了解情况的卖主交涉。当买卖双方同意后,称重、划价、并由付款员支付现金。搬运人员将蔬菜运到指定的场所或装车。买齐之后,公司将票据给买方,并收取市场管理费、手续费和购菜款。

蔬菜价格的形成

寿光市批发市场(以九巷村为例)的交易价格主要受市场的供求关系、蔬菜的生产运输、经营成本所影响。

1)各方利益的保证。菜农虽然有很大的选择自由, 但由于产量不大,菜农之间没有进行广泛地联合,因此在市场内的谈判地位是不利的。贩运商因为可以委托服务公司代行收购,而服务公司比较了解市场行情,89家服务公司为批发市场内80%以上的蔬菜交易提供了服务,各公司为了吸引顾客,在收购蔬菜时比较偏向于贩运商。因此从总体上看,贩运商的利益比较容易得到保证,但很难确保菜农收益。

2)卖方的费用。蔬菜进入市场的方式不同,费用也不一样。 本地的菜农一般通过三轮车进入市场,只需交纳相当于其交易额1.5 %的管理费;外地贩运商进入市场,除交纳管理费外,还应上缴3.5 %的税收。

3)买方的费用。这里包含两种形式, 一是贩运商在寿光有驻留人员的(A),另一种是贩运商直接到市场采购的(B)。其费用构成大体如下表(这里模拟的是一次购买750公斤的蔬菜)。 模拟结果显示买主到市场采购,大体要承担每斤0.05~0.12元的流通费用。(A)的费用略高于(B),但信息传递快。

AB

信息流通费用 10元/车-

驻留人员吃住费500元/月(约50元/车)-

贩运商费用(吃饭) - 30元/车

租用服务秤2500元/月(约250元/车) -

委托服务公司费用-0.02元/公斤(150

元/车)

过磅员好处费-

20元/车

包装费150~600元/车

150~600元/车

装车费 15元/车

小计 475~925元/车350~800元/车

折合单价 0.063~0.12元/公斤 0.05~0.11元/公斤

三、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根据国家城市调查总队、 北京大钟寺、 山东寿光提供的资料,1994年与1993年相比,蔬菜零售价格北京、天津分别上涨24.8%、28%,其中黄瓜、西红柿两地分别上涨23%、27.7%,21%,16.5%。大钟寺批发市场20种主要蔬菜的综合均价上涨了29.4%。寿光的黄瓜、西红柿分别上涨21%、34.7%。

1.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蔬菜成本上升的贡献。

据寿光市蔬菜办介绍,1994年比1993年薄膜每公斤上涨0.8元, 碳铵、复合肥每袋(100斤)上涨10元,农药每公斤平均上涨13元, 水电费每度上涨0.05元。按照一个1.2亩的土温式大棚使用量计算, 大约增加了460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公斤西红柿、茄子、 黄瓜的生产成本分别上涨了0.115元,0.115元和0.06元,这在总物质费用中大约占18%、14%、11%。这一资料表明,1994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对蔬菜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影响,其对蔬菜物质费用上升的贡献大约15%左右。同时从北京大兴获得的信息来看,二胺、尿素等化肥,地膜,有机肥的价格1994年分别比1993年上涨了20%、18%、17%、20%,平均到每公斤黄瓜、西红柿约上涨了6.2%、5.8%。从零售市场获取的价格信息来看,1994年与1993年相比,西红柿等细菜品种价格上涨较快,每公斤约上涨了1元,若以蔬菜总上涨幅度为100%计,可以推算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推动蔬菜价格上涨的作用在10%左右。

劳动成本的上升。1994年工资改革以后,农民对自身收入的预期增加了。从农户个案访谈的结果来看,每个劳动日约增加了5元, 这使得活劳动成本上升了33%(1994年全国工资总额支出增长了35%左右)。蔬菜大棚生产季节从第一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6月(两季), 每个大棚生产共需花费约200个劳动日,从而使活劳动成本增加了1000元。 平均每公斤茄子、黄瓜、西红柿、韭菜大约需增加0.25元、0.13元、0.25元、0.13元。这表明由于工资上涨引起农民对自身收入预期的增加,从而导致了生产成本上升。这对价格上涨起了大约20%的作用。

2.批发市场流通费用增加对价格上涨影响不大。

1)包装费用上升对价格的影响。寿光批发市场提供的资料显示, 纸箱的价格上涨较快,1994年高档纸箱的价格为每个5元, 低档纸箱为每个2元,大致比1993年的价格上升了一倍。 平均到每公斤蔬菜上大致增加了0.04元。这表明包装箱价格对菜价的上涨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约为5%。

2)运输成本上涨。从山东莱芜到北京大钟寺市场1993年与1994 年运输成本对比情况表明,1993年、 1994 年每公斤的运输成本分别为0.19元/公斤、0.25元/公斤,上涨了约30%。 这与价格上涨幅度比为 6%。

3)批发商生活费用的上涨。批发商通常来自于原来的农民、 社会上的临时工等地位相对低下的阶层,这些人比一般人更能吃苦。通常他们的生活费用支出相对简单,蔬菜、主食大多是从家里带来的,粮食价格的上涨对其生活影响不如城镇居民那么大。从了解到的情况看,租房费用的上涨是主要影响因素。以山东莱芜的贾某蔬菜私营组织为例, 1994年在北京租用同一间房子比1993年上涨了400元, 但平均到每公斤蔬菜上,上涨幅度不到0.02元。

3.居民收入的较快增加对零售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

1)零售商费用的上涨,主要来自于生活费支出的增加。 零售商胡某一家三口每月的生活费1994年比1993年支出增加了60元,平均每天增加约2元,相当于每公斤菜上涨了0.02元。

2)居民收入上涨对价格的影响。生产、 流通各环节费用上涨引起价格上涨的作用不到50%。也就是说在蔬菜价格25%左右的上涨幅度中,成本推动引起的作用在12.5%以内。另外部分则是由居民收入的增加对价格产生的影响。1994年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与1993年相比,北京、天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上涨了43.4%、43.8%,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加了40.6%、42.2%,远大于蔬菜零售价格的上涨幅度。同时蔬菜支出在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57%、 4.88 %, 略低于1993年的水平(1993年分别为4.75%、5.31%)。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居民对价格上涨采取了比较容忍的态度。从北京万寿路附近的三个零售市场来看,居民选择市场通常按就近、方便原则,而不是价格高低原则。同时居民选择的通常是质量高、适口性好,但价格相对高的蔬菜。此外从北京、天津的比较来看,前者比后者可支配收入高27.6%,蔬菜价格后者低9.6%,其中黄瓜、西红柿分别低10.6%、22.6%。 上述情况表明,收入增加对价格上涨起了较大的作用。从市场理论上来看,零售市场存在较不完全的市场竞争,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对价格上升的容忍,加剧了这种非竞争生死态势,使零售商能在较高的价位出售蔬菜从而获取较高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对价格上升的容忍拉动了蔬菜价格的上涨。

几点结论

1.目前有关蔬菜零售价格的合理性问题,其根本分歧点在于确定合理性的标准,由于各个不同人群在心目中确认的标准事实上是大相径庭,对合理性的判定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本研究报告认为,从农民生产到市民消费者购买的整个交易过程中,不存在有权势的集团产生的垄断行为的控制;不存在有意阻断市场信息传输而产生的价格欺骗行为;特别在零售环节,零售商较高的赢利率是引发争论的焦点,但也不存在零售商相互串通有意哄抬零售价格的行为,零售交易仍在比较正常的市场谈判下完成;从生产到零售的全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存在着影响很大的市场不良行为的干预,蔬菜最终零售价格的形成基本上取决于市场供求机制的调节。因此,这样形成蔬菜零售价格应当被认为是基本合理的。

从另一角度看,从蔬菜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交易关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蔬菜的生产和运销,已经给农民创造了相当大的就业空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农村产业,一个由农民创造的产业。而北京市的蔬菜市场,从供给数量充分,品种选择充裕和常年供给稳定这三个方面都成绩斐然,表明农村改革在蔬菜生产和运销的产业化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2.本研究报告认为,在蔬菜销售价格构成中,产地价格占20~30%,批发市场的中间价格占20~30%左右,而批零差价至少占40%以上。批发价格较接近其基础价格,反映了较为完全的市场竞争,而零售价格较大偏离其基础价格,既反映了较不充分的市场竞争,也反映了消费者消费能力对价格的影响。1994年与1993年相比,北京市的蔬菜零售价格综合指数上升了24.8%,而同期的城市居民现金收入上升了42%。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同期居民人均储蓄额上升了75%(国家城调队资料),因而,城市居民购买力的增长是拉动蔬菜零售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在市场上,农民固然愿意在一个较高的价位上出售他的蔬菜,使市民消费者虽然也有诸多微词和牢骚,但实际上也接受了这个价位,典型地反映了消费者在蔬菜价格上两重性行为。推动蔬菜零售价格上升还有其他原因:各种生产投入品价格上涨,特别是正常流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付款,造成运销成本上升,各种捐税的增多等等。总之蔬菜零售价格的上升是来自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影响,生产投入品以及流通费用的上升,推动了蔬菜基础价格的上升,消费者与零售商共同拉动零售价格的上升,推动了蔬菜基础价格的上升;消费者与零售商共同拉动零售价格的上升,其拉动作用大于成本推动的作用。如果再做进一步分析,在成本上升的背后,参与蔬菜产销过程各个环节中人员工资率的增长是推动最终零售价格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简单地说,蔬菜零售价格上涨是在购买力拉动和工资率推动的两重作用下形成的。很多时候由于经验使然,人们容易认为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其中包括蔬菜的零售价格)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因,其实是一种充满感性的理解,从本研究报告的论述中不难看到,蔬菜销售价格上涨也仅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结果,而深层的原因应归结于劳动工资率的急剧上涨和货币投放失控。所以,认为动员政府的行政控制力去限制农副产品(其中包括蔬菜)价格上涨,从而就能控制住通货膨胀,这就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

3.还有一种政策设计,认为政府应增加蔬菜生产的直接投资,扩大蔬菜的供给量将会有力地抑制蔬菜价格的上升。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郑重考虑:其一,目前蔬菜零售价格上升是供给短缺而引起的上升,还是在供给基本充分前提下的价格上升?其二,目前,蔬菜供给的流通渠道基本上由市场调节,政府投资主要用于蔬菜基地的建设以扩大蔬菜的生产量,问题是政府是否有能力控制住蔬菜的流通方向,把扩大的蔬菜生产量如愿地输送到政府需要控制价格的目的地?其三,政府投资生产的低价蔬菜,也得通过既定的流通渠道才能送给消费者,政府必须控制住流通渠道各种环节的经营者,监督住低价蔬菜不致成为这些经营者的超额赢利,才能施惠于广大市民,这是否可能?这样很可能会得出另一个配套的政策设计,即是否重建一条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流通渠道。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就不难发现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过去计划调节为主的体制。

4.既然目前的蔬菜零售价格基本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是否政府就无所作为了?并非如此。其一,政府对消费者收入的增长的管理应逐步推行市场化,激励消费者产生理性的消费选择行为,增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责任,消除目前其对蔬菜零售价格的扭曲影响。其二,如果政府使用行政权力去直接干预蔬菜市场价格的形成,迫使零售价格下降,肯定不会得到如期的结果,决策者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但在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城区零售市场的制度化建设上,却大有用武之地,目前这三个市场建设基本上仍然处于创始阶段,制度规范建设以及执法监督尚待完善之处比比皆是,这些恰恰是目前政府影响蔬菜市场价格工作中的虚弱环节,政府不应该在蔬菜价格波动时大忙,彼时又不忙,政府今后的日常工作应当是通过蔬菜市场的制度建设,来降低流通费用和监控蔬菜价格的波动;其三,政府应下决心整治各个环节收取的非法捐税、建立自己良好的执法人形象,直接降低蔬菜的流通费用,这也是应急之善举。当然,市场调节也有其弱点和盲区,突出的问题在于更好地解决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蔬菜消费,虽然北京市已经出现了价格较为低廉的蔬菜早市,同时还存在每日落市价位下降的自然调节,但还远不够,政府可以投资建立一些蔬菜直销点供应部分低价蔬菜,建立这些直销点并非为了平抑市场菜价,而只是给市民提供一种消费选择,主要施惠目标是城市低收入阶层;同时由于受到经费支持和经办人员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限制,对直销点蔬菜供应的品种、新鲜程度、供应网点和服务态度不可能予以过高的期望,应当把政府的政策目标和实际可能达到的状况坦陈于众,取得谅解和共识。

标签:;  

从大中城市蔬菜价格波动看市场运行中的问题_蔬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