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思想与电大的改革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改革发展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亲手创建的大学
1977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接见英国首相希斯后指出:我们能不能借鉴英国经验办开放大学,并要教育部议一议。随后不久,邓小平在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起草的《关于筹备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上批示“同意”。经过一年的筹备,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于1979年2 月6日进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首届招生全科生和单科生共计32.24万。
这是邓小平同志一生中创建的唯一一所学校。按照他老人家的本意,是要学习英国开放大学的经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教育媒体和传播手段,把广播电视大学办成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截止到1996年,17年间电大共培养高等专科毕业生212.68万,高等师范毕业生62 万, 中专中师毕业生70多万;为3000多万人提供了非学历教育,为农村数千万人提供了实用技术教育等等,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认真总结一下过去,我们与邓小平创建广播电视大学的本意,与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和电大承担的历史重任,以及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自身的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
1.应正确认识邓小平创建电大的本意
按照邓小平起初创建广播电视大学的设想,是想把广播电视大学建成像英国开放大学那样的真正的开放大学,但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是有差距的。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有差距。就以电大的开放办学来讲,这是国际上开放大学的共同特征,而我们是三起两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管理电大,一出问题就停止开放办学,使广播电视大学逐渐走向封闭,向普通高校靠拢,这不符合邓小平创建广播电视大学的本意,也没有认识到创建广播电视大学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电大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开放大学”的认识有差距,继续用普通高校的那一套作法从事远距离教育,这在“注册视听生”的试点工作中表现十分突出。
2.应在教材建设上作更多努力
1979年,英国首相希斯会见邓小平回国后不久,赠送我国一套英国开放大学的教材。但十几年来,我们没有很好的去研究、吸取人家有益的经验,制作出适应我国国情的远距离教育的教材来,有的甚至连一些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做到。这从去年的电大系统教材评估中反映出来,在参加评估的19门教材中,电大师生反映适应自学的教材仅占参评教材的10.5%。这次参评的教材,都是各系、部推荐出来的比较好的教材,那么,在我们电大开设的几百门课程中,真正具有电大远距离教育特点,适应学生自学的教材有几本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注册视听生”的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文字教材偏重理论,深浅掌握不当,信息量过大;内容陈旧,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字差错率高等。音像教材课时太多,简单粗糙,效果不好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3.应在管理上加大力度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一个系统为了实现目的,必须具有控制、调节和管理的功能,通过管理,使系统的各要素实现有序运作,以达到与系统目的相适应的状态,实现最佳效益。
广播电视大学自1979年建(复)校后,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地(市)、县、乡镇,直到教学班的远距离教育系统。在教学上,进行统筹规划,中央电大进行业务指导,各级电大按要求组织教学,是一个系统;在管理上,除中央电大在教学上实行“五统一”管理外,人、财、物归各级电大,进行分级管理,行政管理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又不是一个系统。这样,将一个系统进行控制、调节和管理的权力分割在三个不同的部门,这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办好电大;但另一方面,由于相互不能制约,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自的利益驱动,容易各自为战。这从电大开放办学三起两落和这次“注册视听生”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明,不是我们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而影响了电大的开放,而是由于管理上的问题才使电大两次开放的大门关闭。
4.应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下更大功夫
广播电视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特别是应具有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这种人才质的规定性。但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时数约占70%,实践教学时数约占30%,忽视技能、能力培养,这不符合电大的培养目标, 以及企业、 社会和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制约,反过来又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教育就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总任务,社会主义教育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发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
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们已具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1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些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首先,从国民经济的总量来说,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从2000年算起,我们要用50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从10万亿元增长到2050年的50万亿元,而我们从1979年进行改革开放到2000年,用了20多年的时间取得的成果只相当未来50年发展成果的1/5,只干了一个零头,而且是在低水平基础上的增长。未来50多年的发展,是在基数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增长,年均保持3.4%速度已经很不错。 无论现在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前苏联,年均保持3%的速度都很不容易。而且,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每年出生1500多万人口,相当一个中等国家。在这样一个国情之下,实现第三战略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其次,国民经济的总体质量不高。虽然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总体来说,走的是一条铺摊子、上项目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国民经济虽有质的提高,但主要是量的扩展。其中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主要是以高消耗、低效率为代价的。我国每生产一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大约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2.3倍,前苏联的1.7倍; 我国一个采煤工产1吨煤,美国产8.6吨,德国产3.18吨,日本产2.8吨。 我国的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8;矿产资源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38%;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状况不彻底改变,将把我国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因此,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有质的提高。这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再次,我们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已完成了工业革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可我国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在21世纪的前50年里,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一下子从非工业化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西方发达国家走完这段路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我们要用100年时间,在一个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完人家200年的路程,任务非常艰巨。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从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来说, 必须依靠教育。首先是资金短缺,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是技术落后,比发达国家落后10到20年;第三是物质资源有限;第四是人才匮乏,而人力资源丰富。把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即人才资源,来弥补资金、技术、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必须依靠教育。
(2)我国国民经济量的扩展,质的提高, 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必须依靠教育。只有依靠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数以千万计优秀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迎接挑战,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邓小平早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的就有把握达到。
(3)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否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一点已被实践所证实:
19世纪后期,美国的经济实力不如英、法等国雄厚,美国人在学习德国柏林大学的模式时,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结合当地实际,创建了旨在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土地授予学院”,逐步开拓出了一条符合美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才使美国在19世纪后30年中,一跃超过英、法,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前苏联在1917年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是一个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国家,由于注重教育,经过70多年的发展,消灭了文盲,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并在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人大吃一惊。美国人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原来在教育上落后于苏联了。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从明治维新就开始重视教育,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民财富毁掉了25%,但它的人才得以保存,才使日本在战后短短的二三十年中,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
德国也是一样。二战结束后,在军事占领时期,在还没有建立政府时就首先恢复教育,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亚洲四小龙”也是如此,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二战前,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依靠掠夺,以致在20世纪前50年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么,在二战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教育,这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萨达姆想通过掠夺科威特的石油来发展自己,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就是最好的反面教员。
3.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差距较大
(1)从人才的数量来说,按照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050 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按15亿人口计算)达到4000—500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6万亿美元, 正好相当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而美国现在两亿人口中,有一亿多素质较好的劳动者和两千多万大学本科以上的专门人才、20多万世界上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才使美国在当今世界中占居优势地位。
根据联合国70年代对人均国民收入在1000—5000美元之间的30个国家的统计结果分析,相应的每100人口中,拥有大学生数为14.6%, 而我国仅为1.39%。
我国要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70年代的平均水平,即到2050年达到14.6%的标准。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高等教育在校生630万,每年毕业200多万计算,在现在的基础上还需翻一番。
(2)从人才的质量来讲,我国是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就要求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人,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深厚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开拓创造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真正栋梁。这是我国在21世纪中叶能否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关键。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处在应试教育中,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太远,也就不能最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增长。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虽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但仍未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4.缩短我国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差距,必须依靠现代教育。
(1)要缩短我国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差距, 必须依靠现代教育。
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到2050年,大学生人数即使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70年代的标准,按照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起码还需增加一倍。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1996年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3%,低于发展中国家4.32%和亚洲国家4.6%的平均水平,要达到这个标准,靠什么?
首先,从教育经费来说,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到本世纪末,教育经费争取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 不可能增加一倍;
其次,从1075所普通高校来说,依靠原有的校舍、师资、设备,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扩大一倍招生,也做不到;
再次,从1000多所成人高校来说,依靠原有的校舍,师资、设备,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扩大一倍招生,同样也做不到;
那么,我们只能依靠现代教育,即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在不需要太多投入的情况下,只要将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就能做到这一点。这已被广播电视高等教育近20年的实践所证实。
(2)解决我国高级专门人才分布失衡问题,必须依靠现代教育。
建国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1600多万人,但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科研院所、机关学校和厂矿企业等,而广大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人才严重缺乏。以农业为例,40多年我们共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150多万,但现在真正留在农业第一线的不足一半;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和1995年1 %人口的抽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业人口的0.1%。 这种一方面在大中城市的人才挤破头,另一方面是老、少、边、穷地区没人去的问题,靠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解决不了,但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就能解决。凡是广播电视信号能转播到的地方,均能接受高等教育。而且,广播电视大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地(市)、县、乡镇,直到教学班的远距离教育系统,能够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广大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实践也证明,现在广大农村、基层单位、中小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大多数是由电大培养出来的。
(3)提高全民族素质,必须依靠现代教育。
面向21世纪,我们要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迎接挑战。为此,国家教委在普通高校中实行“211工程”;加强基础教育,到2000 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这两头都有明确的目标,无疑是对的。但除了两头以外,中间这一大块的成人素质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除了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依靠科技进步以外,若没有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我们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产品质量低,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低。按着邓小平的设想,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若不依靠现代教育,是做不到的。
加快电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设想
1.提高对开放教育的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邓小平创建广播电视大学的本意,以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提高对开放教育以及广播电视大学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真正按照开放教育的规律办事,进行开放办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加快电大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电大系统的各级领导、教师、管理及技术人员也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这是办好电大的思想基础。
2.加快教材建设,注重多种媒体教材的优化组合和总体设计
过去的十几年来,电大并不是对教材建设不重视,而是一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材建设为重点,从最初的借用、 试编, 到重点建设229门课程,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不怎么好。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一个教师或一个系单枪匹马地搞。这次我们一定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学校主要领导要下决心抓教材建设,集中电大系统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并引进竞争机制。现在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必须坚持下去。必须加快教材建设,注重多种媒体教材的优化组合和总体设计。对文字主教材,必须进行重点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依据电大的培养目标和大专层次的规格要求,学生“网状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精心设计制作教材内容,尽可能地达到无师自通。音像教材的设计制作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发挥教师、编导、录制等各种人员的聪明才智,制作精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只讲述重点、难点、疑点和思路方法,以及主要用于期末复习等。
3.加强系统建设
为了弥补电大远距离教育系统管理方面的缺陷,必须加强系统建设,增强系统的凝聚力,使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奋斗;必须依法管理,对从事教学的各级电大,以合同形式加以制约,奖优罚劣;同时,有关的制度、措施必须跟上,并加强检查监督,使电大的开放办学再不要因管理上出问题而被第三次关门。
4.加强学生的技能、能力的培养
前面已经谈过, 依据电大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就业, 企业社会和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能力培养,实践教学要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依据不同专业特点,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的分配比例大体维持在40—60∶60—40比较合适,使学生既有深厚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开拓创造能力。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进行开放办学,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长期从事电大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应分期分批进行业务、技术培训,使其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提高;也可以通过在职攻读学位,选送到普通大学或国外进行业务进修等等,提高电大系统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搞好“注册视听生”和“专升本”两项试点
这是电大系统能否成功实施第三次开放的突破口。如果两项试点成功,电大将进行第三次开放办学;若失败,在本世纪再也不可能开放办学了。这是关系到电大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大问题。因此,必须把电大系统各级领导的认识统一到这一点上来,必须齐心协力,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试点的成功。要认真扎实地工作,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对出现的问题决不护短,逐步探索出一条开放办学的路子来。
7.充分发挥电大的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电大建(复)校近20年来,已经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的办学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开放办学,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大量合格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