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巨头在紧急情况下突破围困_家电业论文

家电巨头在紧急情况下突破围困_家电业论文

家电巨头紧急突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电论文,巨头论文,紧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电企业新合资运动

入世,对于风雨交加的中国家电业,福兮?祸兮?早在彩电企业全线飘红的1997、1998年,人们就有过盛极而衰的担忧。如今,经过了几年残酷的搏杀,彼此伤痕累累,突然间少了关税壁垒的保护。中国家电企业扛得住吗?中国家电企业以后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家电企业竞争中各出高招,在加入WTO后有一招在目前被许多的厂商采用,即合资获股权转让使外资进入民族品牌的企业之中,而且这个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国内家电企业接受了,或正在接受。以科龙为例,尽管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敏感度极高,对像科龙这样一只1999年的每股收益还是0.65元,但到2000年却一下跌到-0.68元的家电公司格外关注。是重组、转型还是其它,市场的猜测颇多,但没有料到的是其第一大股东却将股权部分转让,受让者给2000年7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短短几年内迅速跻身于世界3大新型制冷剂制造商之一的地道外资企业---格林柯尔(创始人为地道的中国人)。

2001年10月29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将其持有的20477.5755万法人股转让给格林柯尔公司,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股权转让完成后,容声集团在科龙的持股比例降为13.46%,退居第二大股东,格林柯尔入主科龙。外界对于这次股权转让交易的评价是“格林柯尔捡了大便宜”,其以每股不到2.74元的价格取得了净资产价格每股4.17元的科龙的控股权。

科龙公司自2000年成功地实施组织转型后,一直未放弃在家电领域尤其是制冷家电行业继续做强做大的目标。因此,尽快完善已经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寻求既具资金实力、更有科技实力和国际化背景的投资者,通过主要股东股权转让方式引入新的高科技强势股东,从而增强科龙在中国入世后抗御风险和加快发展的能力,成为科龙二次创业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格林柯尔集团也因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积极寻求投资对象与合作伙伴的过程中,对科龙在中国制冷家电领域里长期积累起来的技术、市场、品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去年以来实施整合营销以后的经营业绩看好。最终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实现了科龙在入世前夕引入高科技强势股东的意愿。

身处安徽的洗衣机行业领头军---荣事达集团也于2001年11月7日爆出新闻:中国家电业第一位、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位洋总裁劳伦斯(VicLawrence)在荣事达走马上任。与科龙交出控股权有所不同,荣事达早在1996年就与美国3大家电公司之一的美泰克集团合资,双方各占49.5%股份,此前,荣事达集团董事长陈荣珍一直担任总经理职务。毋庸质疑,经理人的更换很大程度上是资本方力量角逐的晴雨表,尤其是在荣事达这样一个合资双方股权均等的公司内,情形应更为微妙。也许天平的倾斜更要看重只占据1%股份的中间方。据劳伦斯介绍,中间方为香港艾瑞公司,与美泰克有直接关系,而劳伦斯本人在艾瑞公司董事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荣事达集团董事会表示,荣事达冰箱要迅速上规模,以至今后荣事达产品要利用美泰克的网络进入全球市场是新一轮战略布局,但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管理已成为荣事达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有40年国际职业经理经验的劳伦斯入局顺理成章。荣事达集团公关部负责人更是轻松地向记者表示,“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方管理不适应,必须作出改变,这有利于挽救企业,股东、职工,大家都有钱赚。”

同为家电业内龙头企业,同处过度竞争又面临入世的多事之秋,科龙与荣事达的变阵已绝非单个企业的命运所能解释。关注一些曾经辉煌的家电品牌,就会有令人大吃一惊的发现:扬子电器与西门子的合资公司已逐步演变成西门子的独资公司;中意生产的大部分冰箱打的是伊莱克斯品牌,而其空调生产线马上要被东洋电机购买;继东宝空调被伊莱克斯收购后,伊莱克斯市场部人士日前再次向记者表示,近期还要收购一个空调厂和两个洗衣机厂,一家在广东,两家在长江三角洲……至今,50%以上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家电投资,都不是直接设厂,而是采用合资、控股、并购的形式。只要跨国公司还想在中国做生意,此类收购就不会停止。海信集团副总裁程开训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时间表:中国家电业借由外资进行的重新整合、重新洗牌将在3年内全部完成。

曾经被广泛预言的中国家电业整合已依稀可见,只是主角并非业内众老大们,而是来自资本占绝对优势的外资。这放在家电业身上,格外让人接受不了。也就是在10年前,以长虹为首的中国家电业漂亮地打响了对外资品牌的狙击战,还未了解中国市场的洋品牌在价格竞争前吃了大亏。“民族品牌”,从没有像在家电业这样具有特殊的含义。但价格战的猎猎大旗挥到今天,优胜劣汰的时机已到,被寄予厚望的家电巨头们才蓦然发现,自己已没有实力接牌,在科龙、康佳等昔日的蓝筹股报亏的同时,外资企业打出了资本牌。“中国的家电企业是最不惧加入WTO的,一有绝对的市场份额,二有绝对的价格优势,我们早已经彻底市场化了。”这句名言在不动声色的现金钞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了。他们此时发动扩张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在中国能挣到钱。SONY一个月的利润也许够任何一个国产品牌干一年,家电高端产品市场几乎完全被外资品牌控制,在“民族品牌”纠缠于价格竞争的同时,外资企业也成功地对中国老百姓进行了品牌导入。

更重要的是,外资不但在把中国当做一个市场,更在把中国当做一个基地。2001年9月,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厂商日本松下表示,松下位于美国和西欧的厂房因为不赚钱而将关闭,未来两年,该公司将在中国投资13.5亿元人民币用于生产厂建设;日本东芝已决定停止在国内生产电视机,把生产线全部搬到中国来。当产品线超前的企业食之无味时,剩下的机会自然就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与之相伴的是,洋品牌已全部实现本土化,现在商场里的“洋家电”还有哪一件不是中国造?

此时再提“民族品牌”难免有吸引眼球之嫌,因为谁都明白,整个产业链这根甘蔗虽是不同的人去分吃,但哪一节都是甜的。日前,格兰仕和美的已先后表示,要成为“全球制造车间”。全世界的微波炉有80%是格兰仕生产的,但打着格兰仕自己品牌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格兰仕在赚取大量的加工费;而美的作为国内空调三强之一,2001年为外资OEM加工的空调总量比2000年上升了50%。

“在中国,我们一般采取这样的收购策略,一是收购当地最好的品牌,再继续用这个品牌运作;二是只买无价值品牌的几条生产线,大部分不良资产不要。”伊莱克斯市场部人员这样形容他们的投资策略。并且懊悔地回忆刚刚在华实施并购时的失算:当他们控股某品牌时发现,由于买价过高,一年要亏损15亿元。“如果当时再晚出手一年就好了,应当能谈个合适的价钱。”

事实上,外资在中国的扩张已达到理性成熟阶段,他们并不会盲目大举收购,而是或者选择资产结构优良、品牌有

价值的企业合作,利用其品牌效应和庞大的营销网络;或是选择合适的时机,比如美国现有的3家巨型家电营销企业在与中国的合资上并不主动,他们还在等待,知道拖的时间越长,付出的代价越小,中方掌握的筹码越少,因为中国家电业的调整远未结束,还没到他们进来收场的时候。

但是,国内任何一家家电企业都在积极地与外资洽谈合资、合作,这在业内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否则,也不可能有长虹与飞利浦、TCL与飞利浦合资的传闻传出。因为世界产业发展到高新技术层面,任何一项新品都需要巨大的投资、更不用提领先的技术。PDP、液晶、手机,这么多投资巨大的项目不是国内一家企业能独自承担的,但不去涉及又会被别人落下。“合资是个方向,如果将来不合资很可能连自己的品牌都保不住,这个趋势很残酷。”一位家电业高层这样说。

当务之急:强身健体截止2001年8月25日,已有22家家电类上市公司公布了中期报告。剔除2家ST公司(ST达声、ST黄河科)的影响后,20家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126元,比上年中期的0.144略有下降。但22家公司中只有4家的每股收益是同比增长的。这4家公司分别是美菱电器、福日股份、广电信息和青岛海尔。20家公司平均净利润率仅为4.27%,比上年的7.69%下降较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23%,比上年的3.24略有下降。黑色家电的代表四川长虹2001年中期每股收益从上年同期的0.11元狂跌到0.01元,净利润也缩水了90%以上,只有2057万元。而扣除掉5437万元的投资收益后,公司已然亏损。尚未出中报的深康佳也早早发布了预亏公告。长虹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黑色家电尤其是电视机未有最

后定案。不久前,信息产业部官员也承认,我国目前彩电业由于技术含量不高,价格战无序,全行业净利润率已经降到了2%的水平,面临全面崩盘的危险。所以说,中国家电企业现阶段面临双重风险,一是根本不具备与外资合作的资格,从而在下一轮合资合作大潮中失去发展机会;二是实力不济,在与外资合作中遭品牌丧失的命运,这样的先例已不鲜见,一些家电巨头始终对此保持戒备,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向记者表示,对于与外资的合作,他接受局部的合资,但不赞同由外方控股。这也是大型家电企业普遍持有的态度。眼下,强身健体,已成为国内家电业当务之急。

长虹集团营销管理部策划中心主任刘海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加入WTO对家电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长虹也需要整合和改革,但首先要从管理创新入手。管理创新为实现企业国际化奠定基础。长虹等一大批优秀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立自己的研发、生产、营销机构,一步步实现中国名牌在海外本土化经营方略,包括生产的国际化、营销国际化、研发的国际化、网络的国际化和人才的国际化。这些都为中国进入WTO后中国企业在全球家电行业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据业内人士透露,长虹同样有巨额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运作,作为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战略调整的手段,这样的运作对于长虹来说,不无裨益。在国际化上,海尔更是在产权上先行一步,2001年8月,海尔的第一大股东已由原海尔集团变更为海尔国际,虽然海尔国际第一大股东为海尔集团占88.17%,但这是一家规范化的股份公司,其主营除生产各类家用电器外,重点从事进出口和海外业务。

短短时间就能不断触摸到家电业的洗牌,听到了家电业重组和寻求新的投资的声音。虽然中国家电企业寻求发展的道路多种多样,但这种发展的有利的一面远远大于固守原有很小市场份额的境地。从国内来看,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家电企业发展的主流,众多家电类上市公司基本上走了多元化的道路,主要体现在3C合一(通讯、信息、家电)上。如TCL集团的3C格局已基本成型,康佳集团在斥巨资上手机项目之后,又打出了自己的电脑产品;科龙集团展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统。集中优势产品的筹码和搞集团化运作成为家电企业基本的运行趋势。

与此同时,如何融资成了目前行业不景气,效益下滑情况下的关键问题。进入金融业,与外商合作融资,目的都在与此。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演讲中表示,面对家电行业过度竞争的局面,明天的海尔是国际化的海尔;海尔的明天就是要做好资本和品牌两个运营;海尔就是要通过本地化建立起国际化的基石;在本地化中,当地融资是最重要的一环之一。

TCL集团平台中心主任崔绍杰认为: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20余年发展历程的中国家电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关头,面临或转型或拓展的历史关头,中国家电业的领导者们谁能在21世纪继续领跑这一行业,谁又能在WTO开放后,在信息化时代与世界级的企业竞争、乃至发展、领先?家电业的领导者们需要做出或转型或拓展的战略抉择。

标签:;  ;  ;  ;  ;  ;  ;  

家电巨头在紧急情况下突破围困_家电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