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保障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重点实验室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有关保障方面的理论分析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保障是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维护重点实验室的生存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对重点实验室采取的保护。重点实验室的保障,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1 经费。包括实验室的科研经费、运行经费、开放课题经费、 设备更新与维护费、国际活动费等。充足的经费对于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重点实验室来说,其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国外有人把科研机构的活动条件概括为4个M,即人员(MAN)、机器设备(MACHINE)、材料(MATERIAL)和经费(MONEY)。事实上,没有必要的经费, 科研活动将寸步难行。
1.2 队伍。包括科研队伍的稳定、培养青年人、 造就一流的科学家和管理人才等。纵观科技发展史,科学技术发展根基于人才。如我国抗战之前,北京大学曾聘请美国地质学家格拉鲍(Grabau)来我国教学和研究,在他的指导下,我国产生了一代地质学家;又如50年代,正是在一批从国外回来的杰出的科学家的主持与领导下,我国才有了两弹一星。可以说,“只有有了第一流的科学家,才会有第一流的科技成果”。
1.3 环境。 包括国家对重点实验室的重视程度及有关政策和社会上对重点实验室工作的认识与支持。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保障,它将失去存在的基础。离开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重点实验室将失去稳固的后防,其科研活动必将举步维艰;内部环境即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气氛、生活条件等,如果缺少民主团结的内部环境,即使有最好的科学家、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将难以有所建树。
1.4 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建立起,便实行了严格的评估制度,为重点实验室长期保持研究活力和高质量地运行提供了保障。所谓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制度指国家有关部门对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活动的综合评价,它包括实验室的学术水平、成果、人才、开放和管理等方面。评估是保障重点实验室正常运行的有效措施之一,评估是对重点实验室的综合评价与“诊断”,可以发现其缺陷与不足,可以使实验室得到优化和提高;评估又是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反映和反馈,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实验室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保障实验室正确的发展方向。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保障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1 )广泛的覆盖面,保障不是针对某一家重点实验室,而是面对所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稳定性, 保障的目的在于维护重点实验室的稳定生存和进一步发展;(3)严格的制度化, 国家对重点实验室所采取的任何一项保障措施都不是随意的,必须根据一定政策和有关规定;(4 )受益的约束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受到的保障措施的维护,都要附之一定的约束,如经费一般与课题结合在一起等。
2 现状与不足
十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重点实验室采取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改造若干原则规定》(1991年10月)、《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1991年12月)、《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1990年8月)等。但总的来说, 重点实验室的保障体系仍有缺陷和不足,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重点实验室科研队伍的稳定性不强,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青年工作者的流失更为突出,许多青年研究工作者刚有点成绩,有点苗头,就出国了。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给国外培养了人才。
现在,很多实验室面临科研人员退休的高峰,而36—49岁的科研人员严重不足,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有待优化。另一方面,重点实验室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管理队伍相当薄弱,较低的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
经费不足是每个实验室所面临的难题,由于经费短缺、国家投入强度过低又缺乏必要的连续性,严重影响了实验室潜力的发挥,限制了实验室的迅速发展。如设备更新与维护费方面,按国际惯例,维修费要占设备购置费的一定比例,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目前一些重点实验室经费短缺,往往由于一个部件不能及时更换,而致使整个设备闲置的现象时有发生。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缺乏具体分类,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将单纯的基础性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一棒打下海”;国家对重点实验室在开拓资金渠道上限制重重,部分实验室对仅有微薄经费的使用又缺乏科学性等。
社会环境方面,国家及社会对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重视不够;有些实验室与依托单位的关系矛盾重重;个别重点实验室的内部学术气氛不浓,缺乏民主团结的精神,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差,如在重点实验室,“夫妇两个都是博士生也难养一个孩子。”
在重点实验室评估方面,评估的目的缺乏科学性,现行实验室的评估着眼于排名次,忽视了对实验室潜力的评估;由于各个实验室的情况复杂,评估指标体系缺少对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分类;过分强调评估的序列,给不同性质、类别的实验室一个综合分,硬性分出先后,这本身就不会令人信服,也是不科学的。
3 加强保障建设的措施
国家既然投入巨大的资金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应建好,使其更好地为提高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服务。
3.1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保障体系的形成。首先是制度建设, 没有一定的制度,重点实验室的保障将是零散的、非稳定的。国家要对重点实验室的队伍、经费、环境、评估等方面制定规范性的制度。其次国家重点实验室对队伍、经费、环境、评估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要形成一定的体系,使其运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有序性。
3.2 拓宽经费渠道,经费管理科学化。(1)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基础性研究,而基础性研究是探索自然科学规律、拓展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科学实践,其性质决定了国家投资是其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当前大多数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如英国逐年增加对主管基础研究的研究委员会的投入,1995年与1984年相比,政府的R&D总经费中,基础研究从19.5%增长到28.6%。(2 )广开经费渠道,除巩固和加大国家资助渠道外,国家要从政策上鼓励重点实验室增强地方渠道、企业渠道和国际渠道,更要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支持基础性研究,鼓励外资特别是海外华人的资金来支持国内的基础性研究。(3)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基金, 将其列入国家计划,用作开放课题费、实验室运行费、设备更新费、国际活动费等。同时,应区分基础性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由于单纯的基础性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在争取企业支持与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国家在投资时,对单纯的基础性研究有所倾斜。(4)连续性资助, 对重点实验室连续资助是由基础研究所具有的长期性和积累性特点决定的,因为所有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都需要长期研究,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另外,经费的管理也应科学化,力求满足合理、节约、高效的要求。
3.3 健全引才、留才和育才机制,造就一流科学家。(1)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是当前重点实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在稳定队伍方面要尽最大努力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吸引国内外科学家来室工作;同时不仅要搞好队伍的组织建设,也要重视队伍的思想建设,提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其二,有人认为宝塔式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学术梯队是最优化的结构,但鉴于当前退休高峰的实际情况,能够形成几个学术带头人带领一批青年学者的结构,是比较现实的科学结构,既可以解决新老更替而导致严重缺员的问题,又不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2 )培养青年人,造就大家。一方面,新学科不断涌现,新工具、新思想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重点实验室需要大批精力充沛、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来迎接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挑战。厦门大学制定了一系列包括编制、住房、配偶工作安排、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验室还有意识地安排国内培养的博士到国外、境外的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或进行合作,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另一方面,重点实验室走向世界的首要因素,就是要有自己的大家,至少是在某一科学领域的大家,否则,实验室不会出很大的成果,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培养年青人时,做到及时发现,严格要求,系统培养;在观念上,要改变重科研轻人才培养的倾向,把培养大家提高到关系国家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
3.4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与依托单位“融为一家”。 李远哲曾坦率地说,如果毕业后留在台湾,大概以后的成就会完全不一样。一语中的地说明了科研环境对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因此,要努力搞好重点实验室的环境建设。(1 )国家要从政策上进一步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加大对实验室的介绍和宣传,树立在实验室工作的良好社会职业形象。(2 )实验室与依托单位间的民主团结气氛和精诚合作精神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的保证。一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既是国家队,相对独立的实体,又是依托单位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甚至可以说是依托单位的精华部分,因此,实验室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研究来支持依托单位的工作。另一方面,依托单位如高校又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主要体现在:由于有充分的人才贮备,容易形成力量优势及知识富集点;由于系所校之间密切联系,容易调整研究方向和进行人员相对流动;有较优越的对外开放环境和条件等。因而,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应密切合作,“融为一家”。(3 )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内部学术环境,包括形成民主协作的学术气氛,为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接触、交流和讨论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5 端正评估目的,评估体系进一步科学化。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实行淘汰制,为重点实验室的整体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鉴于目前实验室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几条完善措施。(1)端正评估目的, 在宏观上必须坚持对实验室最高目标的评估,即把重点实验室建成代表我国学术水平、实验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验研究基地和学术中心。一方面,从现在的排序评估转到潜力评估,帮助实验室调整研究方向、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对研究方向陈旧、缺乏活力、管理不善、成果不显著的实验室要坚决淘汰掉。(2 )科学分类,进一步完善评估的目标体系。重点实验室覆盖领域相当广泛,而本身既有以基础性研究为主的,也有以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主的,并且每个实验室的建室基础和学科特点等不同,评估目标体系不宜一刀切,首先要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分类,在指标设置或权重处理上应对不同实验室有所区别;其次由于种种不宜评估因素的存在,建议由现在的实验室综合评估先改为单项评估,在此基础上继而形成综合评估结论的评估模式。
标签: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