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管理的三大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扩散和应用。知识致富的比尔·盖茨所领导的美国微软公司的崛起便是这一新时代形成的标志。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消费)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时代本质上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
出版业作为传播和积累知识的产业,既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亦是受到知识经济影响最快最直接的领域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新的时代必将给出版业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理念和新的课题。如何加强出版业的科学管理?怎样实现出版业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由硬性管理为主向软性管理为主转变
科学技术主要表现为知识、思想、技术、专利等,呈非物质性,其功能呈现出很大的弹性和柔性。作为知识经济前沿的出版业,其科学管理应属软生产力之列。发展出版生产力,繁荣出版事业,就应该强化科学管理功能,变传统的经验管理为现代的知识管理;变传统的对资源、品种、数量等生产力硬性管理为对资讯、质量、效益等生产力软性管理。从而由出版物生产流程的硬生产线逐渐转化为一种软生产线,并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显然,这种软生产线能够使出版业随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调整产品、产业结构,既坚持规模生产、规模经营,又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系列化的开发,减少趋同,减少浪费,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生产力的管理更加复杂。就管理层次而言,有微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宏观管理;就管理类别而言,有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和后勤管理等。目前出版业的管理手段和制度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表现在用于解决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法规上,包括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劳动定额、编印发供管诸方面规章制度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用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机制上,包括奖惩、任免、权利、义务和议事规则等。所有这些,都是从人与物的联系上来规范人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更简化,决策更果断,反应更迅速,最终取得最佳效果之目的。
二、由物质资本管理为主向人力资本管理为主转变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为核心的经济,它要求在企业的资本格局上,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人力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因而,出版业要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求得发展,其管理应逐渐实现以物质资本管理为主向以人力资本管理为主的转变。事实上,如果没有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精的高素质出版队伍,我们就会缺乏出版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所谓的管理科学就会落伍于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的管理也是一种软性生产力管理。如果说出版业对物质资本的管理是一种基础管理的话,那么,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通常认为,人力资本的管理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领导者或决策者层面,要求其要有较高的思想修养、业务水平、领导艺术和文化素养;第二个层面是广大干部职工层面,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无论哪个层面,对人力资本的管理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发展出版生产力第一的原则;二是效率和效益优先的原则;三是公正、公开、公平和机会均等的原则;四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原则;五是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尊重激励、危机激励、奖罚激励等全方位的主导激励原则。
三、由产品经营管理为主向资本经营管理为主转变
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初曾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发展至关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不断创新经营观念,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更大的发展。
作为文化企业的出版业,目前存在两种发展的战略机制,一是内部管理战略机制,即产品经营管理,指出版单位为有效利用内部资源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选题开发、产品制作、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二是外部交易战略机制,即资本经营管理,指出版单位为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更为复杂的战略举措,包括兼并、收购、重组、股份制与上市及风险投资等。产品经营管理面对的是产品市场,而资本经营管理面对的则是资本市场。产品经营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产品经营管理形成了一整套运转正常、行之有效的格局。然而,产品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便需要与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和交换,需要进行资本经营,这亦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出版业的发展,比利润更重要的是社会效果和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影响力的就是出版科学管理。管理是创造性的,但有时又可能是捏造性的;管理是成效性的,但有时又可能是毁灭性的。中国出版业的管理除上述三个层面的战略转变外,诸如早年提出并实施的由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由规模数量管理向质量效益管理转变;由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变等等,都是出版管理科学的进步和时代必然。可以想象,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出版业必将迎来一场更为深刻的管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