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六朝画像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画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Selecting from over 200 tombs dated to be"theSix Dynasties"in Jiangsu,the article madecomparison among63 brick relief tombs which arecomparativelycertain in ageand have pattern figures.Conclusions are drawn onthe distribution of such brick relief in Jiangsuand on thestyle of the brick relief whi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five periods.1.Eastern Wu period,its style was thecontinuityof the Han Dynasty's style;2.the Western Jin Dy-nasty period,the style of its own began to emerge;3.the early and middl eperiod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theart of brickrelief was developing,and a sort of small mosaic work ap-peared;4.this period covers from late Eastern Jin Dynastythrough Southern Song and Qi Dy-nasties,it was the prime time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and larger mosaic work of brickrelief appeared.A particular style of that time characterisedby its delicate craftsman hip and vivid portraying ofthefigures was well-established;5.Southem Liang and Chen Dynastiesperiod ,it is thought to be a transitional stage fromthe style of the Six Dynasties towards the style of theTang Dynasty,which was believed to be mellow and plump in itstaste.
内容提要:本文从建国以来发表的200余座江苏六朝墓中选择了63座断代较明确、有典型纹饰的画像砖墓列表排比,分析了江苏地区六朝画像砖的分布规律及型式,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五期:一、东吴时期,为汉风的延续。二、西晋统一时期,开始摆脱汉代遗风,时代风格萌芽。三、东晋早中期,是发展期,出现小型拼嵌砖画。四、东晋晚期至宋、齐间,是兴盛期,出现了大型拼嵌砖画,灵动秀挺的时代风格完全确立。五、梁、陈时期,由灵动秀挺向丰满圆润的唐代风格过渡。
关键词:六朝 画像砖 区域 分期 型式 题材 雕刻 墓形
一、导言
画像砖艺术[1]的发源至少可上溯到战国时代。当时、秦、燕、楚等国的墓砖上,就印有简单的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等图案。到秦代出现了大型的模印空心砖,题材有龙凤、侍卫、宴饮等。
西汉画像砖内容增多,构图富于变化。到了东汉,画像砖艺术发生了巨变,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时期,除了以往的图像外,表现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内容大量涌现,砖型从以往的空心砖向实心砖衍变。分布范围亦从两京地区向四周传播,四川成都、重庆及其周围成为一个重要地区。但当时江苏地区画像砖还很少。近年来,江苏溧水县柘塘公社[2]、高淳县[3]、江宁县湖熟镇[4]发现了几座汉代画像砖墓,这批画像砖图像的风格较古拙,与六朝初期画像砖在技法造型上有相似之处,可见两者间的承继关系。
两汉盛行的画像砖到六朝时,在北方已濒于绝迹,而在本来并不流行的江苏地区却经历了孙吴的萌芽,两晋的发展,南朝的兴盛,一步步走向颠峰,成为六朝艺术中的奇葩。本文从迄今为止公开发表的江苏省内200余座六朝墓葬(其中近百座是画像砖墓)中,选择断代较明确、有典型纹饰的63座画像砖墓进行排比,统一编制顺序号(表一),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江苏地区出土的六朝画像砖的分布、型式、分期等进行综合研究。
江苏六朝画像砖登记表 表一
江苏六朝画像砖登记表 表一
江苏六朝画像砖登记表 表一
江苏六朝画像砖登记表 表一
江苏六朝画像砖登记表 表一
江苏六朝画像砖登记表 表一
二、分布区域
江苏地区六朝画像砖墓的分布极不平衡(图一),本文收集的63座墓例北至盱眙,南至吴县,散布于15个点,而苏北仅4个点,计有5座画像砖墓,只占总数的7.9%。淮北地区则没有画像砖墓发现。苏南地区集中分布了92.1%的画像砖墓,其中又以南京最为密集,计36座,占总数的57%(表二)。
□图一 江苏六朝画像砖分布图
表二:江苏六朝画像砖墓分布数量情况统计表
由此可见,江苏以长江、淮河为界,可分为三个区域:淮北区没有发现画像砖墓,江淮之间有少量发现,江南区是主要分布区,以南京为中心,向周围辐射,越接近南京,分布越密集。
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是由当时的历史情况决定的。南京曾作为六朝都城繁华一时,以此为核心向周围辐射,带动苏南发展。而苏北则经常是南北征战的战场,乃至“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5],经济凋敝,大批百姓“北顾而辞”[6],渡江南下,更促进了苏南经济发展。富裕的苏南,墓葬中大量用画像砖装饰。豪华之风愈演愈烈,到南朝时,形成了满布墓壁、气魄宏伟的大幅拼嵌砖画。
苏北当时属徐州刺史部,且当地为建画像石墓提供了丰富的石料来源,汉代形成的画像石墓传统仍有很大影响。因而在苏北画像砖墓较难取代画像石墓的位置。另外,苏南雨水多,壁画不易保存。这样南方便因地制宜发展了另一种形式——画像砖艺术。
三、型式研究
(一)六朝画像砖题材分析
本文将画像砖的题材分为4型(图二)。
A型:几何形类,可分为2式。
Ⅰ式:简单图案类。由单一的平行或相交的直线构成的图案,如网纹、三角纹、方格纹、斜十字纹等。此式从东吴延用至南朝,盛行于西晋。
Ⅱ式:复杂图案类。以灵活多变的直线与曲线构成,如四出钱纹、“重菱”纹、圆轮纹、半圆弧鸡笼纹等。此式始于东吴,至西晋而异彩纷呈,东晋时趋向统一,南朝时固定为以四出钱纹为主的系列图案。
B型:植物类,可分为2式。
Ⅰ式:普通植物类。指无特殊含义,主要用于装饰的植物纹,如蕉叶、槐树、卷草等。这类纹饰为数很少,自东吴末期出现后,仅零星见于各期墓中。
Ⅱ式:佛教植物类。主要指莲花、忍冬等。诚然莲花纹不一定与佛教有关,但在佛教盛行时,从吴大帝“为西竺康僧会建寺”[7],到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8],陈武帝屡入空门[9],无不标志着佛教的兴盛。而且画像砖墓所出莲花砖经常与飞天、佛像、供养人等画像砖并存或与佛教内容的随葬品同墓出土,因而这里的莲花纹应视为佛教意识的反映。莲花纹自东吴末期出现之后,贯穿六朝,这是六朝画像砖区别于汉代画像砖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六朝早期到晚期,莲花纹不仅数量增多,而且种类日益丰富。从与其它纹饰并存(如双龙、双凤、双斧等)到独立占据整个画面;从俯视图发展到立视图;从单体纹样到二方连续甚而四方连续;刻画越来越精细,花瓣层数不断增多,愈到晚期愈显华贵之气。这一系列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六朝佛教的传播兴盛过程。
C型:动物类,共有2式。
Ⅰ式:普通动物类。即主要用于装饰的写真动物。如鱼、虎、鸟等。此式数量较少,东吴末期出现,至东晋时渐趋消失。
Ⅱ式:祥瑞异兽类。此式贯穿六朝,内容丰富,主要有代表方位的“四神”、护卫墓室的狮子、辟除不祥的“方相氏”、助人升仙的祥鹿、吉祥如意的“千秋万岁”等等。
D型:人物类。此型最为复杂,共分4式。
Ⅰ式:玄学人物类,流行于宋、齐年间,如“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巨幅砖画。
Ⅱ式:道教人物类,多见于南朝,如羽人、仙女骑鹿等。
Ⅲ式:佛教人物类。此式人物数量最多,有佛像、供养人、飞天等。始见于西晋中期,到梁、陈时大批涌现。
Ⅳ式:普通人物类。此式贯穿六朝,人物甚为丰富,有浩荡的出行队伍、威武的守门武士、谦恭的文臣、柔美的侍女、苦难的窑工等等。
六朝人物类画像砖与汉代的相比,表现内容的范围较窄,没有了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以及舞乐百戏场面,建筑背景装饰也不见了。
(二)六朝画像砖制作技术分析
1.雕刻技法分析
丹阳胡桥吴家村墓(M43)[10]和建山金家村墓(M44)的画像砖在发掘出土时,有的纹饰上还有色彩,如三足乌图像上就残有一点红色,在其它一些画像砖墓中亦发现此现象。但是,在发现时彩绘大多已脱落殆尽或仅留一点痕迹,因而现在能加以探讨的只有其雕刻技法了。
根据以往的研究和对六朝画像砖观察的结果,目前可以把六朝画像砖的雕刻技法归纳为2型(图三)。
□图三 雕刻技法比较
A型:线刻。图像全部用刻线来表现。这是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传统在六朝的发展,它以刀代笔,运用硬线,把以毛笔为主的软线在砖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经过焙烧,线条更为遒劲圆转,匀整有力。这反过来又影响了软线手法,促进了铁线描等新的表现技法的发展。
此型贯穿六朝,在东吴时期即为大宗,直至南朝后期才逐渐被浮雕技法所取代。
此型分为2式。
Ⅰ式:阳线刻。在木模上雕刻出深浅适中、粗细分别的阴线,印到砖坯即成凸出砖体的阳线。如南京迈皋桥东晋墓(M33)的“虎啸山丘”图和南京西善桥南朝墓(M41)的“竹林七贤图”。
Ⅱ式:阴线刻。此式较少,指直接在砖坯上刻划出凹进砖体的阴线。多为砖工即兴之作。因而图像较随意草率,不够规整。如江苏吴县张陵山东晋墓(M30)的砖工图和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墓(M59)的莲花纹。
B型:浮雕,即凸雕,它介于线刻和立体雕塑之间。此型出现在两晋,并逐步取代线刻,在六朝末期,成为主要技法。
根据浮雕的深浅和厚度不同,可分为2式。
Ⅰ式:浅浮雕。将图像轮廓外减地,物像略呈弧状凸起,细部以阴线刻出。如镇江东晋隆安二年墓(M40)的人首鸟身图像。
Ⅱ式:高浮雕。物像轮廓外减地,图像凸起很高,细部层次起伏明显,有强烈的立体感。如常州戚家村墓(M63)翼兽纹和侍女图。
当然,这些技法常常不是单独使用,而是多种技法综合使用,使作品异彩纷呈。
2.画像砖制法分析
可分为3型。
A型:拍印,即打印。在木板上,雕刻花纹作为印版,再在砖坯上,拍打印出纹饰。个别砖因拍印不慎,有重叠或仅印出部分纹饰的现象。
其题材多为几何纹,如网纹、钱纹、斜线纹等。少数拍印成人面或植物纹饰。这种纹饰主要见于东吴时期,到东晋初年为数已很少,南朝渐趋消失。
B型:模印。即按照砖块端面、侧面、正面所统一规定的大小和题材的需要,在木模上先用毛笔勾线,然后阴刻出纹饰,印在砖坯上。烧制后用于构筑墓室,呈现出整齐壮丽的图景。此型用于各种题材,自东吴时出现,一直延用至陈朝。
C型:直接刻划。此型没有模印的复杂工序,工匠直接在砖坯上雕刻,多为阴线刻。生产独件产品比A型、B型方便,但如批量生产则不及A型、B型的效率高,且图案不易整齐划一。因而为数很少,多为工匠即兴之作,如江苏吴县张陵山晋墓(M30)的砖工图和江苏邗江南朝墓(M48)的鱼、菜、蓬顶车等图像。
总之,从东吴至南朝,制法从拍印发展为模印;雕刻技法从线刻到浅浮雕,又到高浮雕;花纹装饰由单一块砖向多块砖拼砌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有内容、有布局的巨幅砖画。反映了六朝砖画制作工艺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六朝画像砖的一大特点。
3.画像砖形状分析
画像砖形状丰富多样。有的仅一墓就有数十种之多,如常州戚家村南朝墓(M63)。经过分析,主要有以下5型。
A型:长方形砖。此型贯穿六朝,数量最多,是砌造墓室的主要材料。长方形砖印有的纹饰最为丰富。有的在砖正面印出独幅图像;有的在砖侧印出部分纹饰,拼砌成砖画。
B型:楔形砖。砖的厚度均匀,两端有宽窄之分,平面呈梯形。只用于墓顶,窄端内向墓室,楔入部分随上部压力增大而愈紧。纹饰多印于内向一端。此型六朝早期出期,南朝时普遍使用。
C型:刀形砖。长宽与长方形砖相仿,两侧或两端厚度不同(一般相差0.5厘米以上),断面呈梯形。砌于墓室上半部以加固拱顶。内向墓室一面较窄,因而很少刻印纹饰。此型出现于孙吴中期,延用至南朝。
D型:条形砖。零星见于六朝末期。呈长条形,主要用于铺地,也有用于砌封门墙和墓壁的。纹饰在砖内向墓室一侧。
E型:三角形砖。这种砖是长方形砖切割而成,数量很少,出现于南朝晚期。
(三)六朝画像砖墓葬形制分析
笔者收集的墓葬资料大多墓顶部分已毁,加之江苏地区六朝画像砖墓的平面形制较顶部复杂,时代变化也较明显。所以本文以墓室规模为划型标准,每型之下,根据墓葬平面结构的差异划分式别。共分3型(图四)。
△注:墓形旁的号码为其墓葬编号
□图四 江苏六朝画像砖墓平面形制演变图
A型:9米以上的大型墓。墓主一般为皇帝、皇室贵族以及一、二品级的三公等[11]。此型共13座,占墓葬总数[12]的23.6%(表三)。虽然比例小,但因是最高等级,所以每座墓所出画像砖种类最为丰富,为各期的代表作。制作工艺精湛,大幅拼嵌砖画为此型墓独有,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及荣启期图”砖画都出于此型的四座墓葬中(M41、M43、M44、M45)。此型可分3式。
Ⅰ式:“吕”字形墓。前后室之间设甬道,平面呈“吕”字形,有前堂后室之分,前堂为设奠之所,后室设棺床。画像砖分布于前后室墓壁。此式出现于六朝初期,沿用至东晋后期。以江苏宜兴周处墓(M22)和镇江隆安二年墓(M40)为典型代表。
Ⅱ式:“凸”字形墓。在长方形墓室前方中间设甬道,平面呈“凸”字形。画像砖嵌在墓室和甬道壁,少数在墓顶上。此式始于东晋,盛行于南朝。代表墓例为: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M41)、南京尧化门萧伟墓(M54)。
Ⅲ式:“凸”字形加侧室墓。如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M29),画像砖砌于墓室、甬道、侧室壁上,以及墓室顶。此式主要见于东晋。
B型:9米以下,6米以上的中型墓。墓主多为三、四、五品或相当于这个等级的显贵。共23座,占墓葬总数的41.8%(表三),比例最大。此型墓主地位仅次于A型,人数的绝对量超过A型。墓葬平面形制也最丰富,可分为3式。
表三:江苏六朝画像砖墓分型分期统计表
Ⅰ式:“十”字形墓,即在“吕”字形墓前室两翼加两耳室,使平面呈“十”字形。画像砖分布于甬道壁和墓室壁。此式较少,只在东吴、西晋有发现。典型墓例为:扬州胥浦93号西晋墓(M23)。
Ⅱ式:“吕”字形墓。画像砖分布于前后室墓壁,少数在墓顶。此式流行于东吴、西晋。如江苏溧阳东吴墓(M2)、南京板桥镇石闸湖晋墓(M25)。
Ⅲ式:“凸”字形墓,画像传多嵌于墓室壁,少数在甬道壁或棺床壁。此式从东吴到南朝末期一直使用。代表墓例为:南京郭家山五号墓(M28)、南京梁桂阳王萧象墓(M49)。
C型:6米以下,3米以上的中型墓,墓主一般为六品以下官员及一般地主。此型共19座,占墓葬总数的34.6%(表三)。由于墓室规模小,所以画像砖数量很少,多为单幅。此型可分3式。
Ⅰ式:“凸”字形墓。画像砖多砌于墓室壁,少数在墓底。此式贯穿六朝,总的平面趋势为向狭长发展。代表墓例为:南京西善桥吴墓(M7)和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墓(M60)。
Ⅱ式:长方形墓。即无甬道的单室墓,平面呈长方形。画像砖分布于墓室壁和墓底。此式使用于六朝早中期,时代越晚,平面越狭长。典型墓例为:南京中华门外英台山吴墓(M9)和南京象山东晋王丹虎墓(M35)。
Ⅲ式:长方形墓带一耳室。画像砖砌在墓室壁上。此式在六朝初期出现,后来就绝迹了。典型墓例为南京御道街标营一号墓(M11)。
通过对墓形的分析,我们发现江苏地区的六朝画像砖墓全为大中型墓,不见3米以下的小型墓。可见,由于贫富悬殊,贫民无法承受墓葬的豪华装饰。在大中型墓葬中亦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同的型决定了墓中的画像砖的豪华程度、工艺水平,如大型画像拼嵌砖画仅在A型的陵墓中有发现,B型则只有小幅拼嵌砖画,C型则基本不见拼嵌砖画。
每型下面的式别决定了画像砖在墓葬中的位置,画像砖墓的构筑者按墓葬平面形制来设计画像砖的布局。六朝墓葬平面形制发展至南朝时渐趋统一(图四),画像砖的布局随之统一起来,各种题材在墓中都有较为固定的位置。我们选取画像砖位置叙述详细的8座南朝墓葬,列表比较(表四),分析画像砖内容的分布规律。
表四:江苏六朝画像砖内容位置表
总体上墓中左右壁的画像砖呈对称分布。有的完全相同,如甬道中的狮子;有的成对出现,如墓室左壁为“羽人戏龙”,右壁则为“羽人戏虎”;甬道左壁为人首鸟身,右壁则为兽首鸟身。
具体各部位的布局也有一定规律。现从甬道至墓室逐一叙述。
一、甬道。
1.左右壁,为护墓祛邪类内容。一般前部为蹲师,其后为武士、怪兽,图像间散印着吉祥的莲花纹。反映了墓主希望通过这些形象把守墓门,驱鬼镇墓。
2.顶部有天象图,偏东为太阳,偏西为月亮。
二、墓室。主要描绘墓主死后进入的极乐世界。四壁按东西南北的方位安排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形象,并散印莲花、忍冬纹。六朝晚期四神虽有出现,但不再象征方位,只作吉祥和装饰用。
1.左右壁是墓中画像砖的主体,题材最为丰富。可分成3类。首先是引导升仙类,主要有羽人戏虎、羽人戏龙、仙女乘鹿等。它们引导墓主升天成仙。其次是生活起居类,有浩荡的出行队伍、恭敬的侍女等,再现了墓主生前的富贵奢华,寄托其死后继续这种生活的幻想。第三类是供奉的神明贤哲,是墓室砖画的中心内容,一般画面也最大。有“竹林七贤及荣启期”、佛教人物、神兽等。这是墓主思想信仰的反映。
2.前后壁的画像砖较少,散砌有朱雀、玄武、莲花、飞仙、魌头等内容画像砖。
3.顶部,多已毁坏,现存的为莲花砖。
可见六朝画像砖在墓中的不同位置有着不同的组合,发挥着各自的功能。甬道和墓室为两大功能区,甬道的画像砖构成了一个护墓祛邪的组合,墓室画像砖的组合是对墓主死后理想生活的描绘。这种画像砖布局模式一直影响到唐代的墓室壁画。
四、分期
依据画像砖题材、制作技术及所属墓葬形制等分期标准,把63座典型墓例进行分类排比后,六朝时期的画像砖可分为五期,即东吴时期;西晋统一时期;东晋早中期;东晋晚期至南朝宋、齐年间;南朝梁、陈时期(表一)。
第一期:东吴时期(3世纪初~3世纪末)墓葬沿用汉制,墓砖纹饰亦沿袭汉式,只是规模有所缩小,随葬品数量也略有减少。此期画像砖墓共10座(表二),墓葬形制主要有A[,Ⅰ]型、B[,Ⅱ]型、B[,Ⅲ]型、C[,Ⅰ]型、C[,Ⅱ]型(图四)。
画像砖用在墓室壁上,通常一块单砖构成一幅图案,砌法多为三顺一丁,次为错缝平彻,极少数为五顺一丁。砖形主要是长方形,其次为刀形。一般长30~40,宽14~19,厚3~6厘米。砖色有青灰与红色两种。
纹饰以阳线刻为主,浮雕与线刻相结合形式极少。制法主要为两种,一为拍印,一为模印。
纹饰多在砖的端面和侧面,少数分布于砖正面,许多花纹都能在汉代石刻、画像砖、器皿的装饰上找到渊源。以厚拙粗浅的直线构成几何纹饰,其中网纹、菱形纹、对角线纹等数量最多(图二)。其次为钱纹与直线组合纹、绳纹等。此期纹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江宁县上坊乡吴天册元年墓(M10)中发现的江苏最早的六朝莲花纹墓砖装饰。莲花纹位于墓砖一侧,系用模印。同墓还有贴印佛像的谷仓罐,这些莲花纹无疑是佛教的反映,说明佛教艺术已开始渗入墓葬中。动物纹有形象简括的“三足乌”、粗犷稚拙的龙纹等。
此期画像砖线条生硬,造型粗犷,是六朝画像砖的滥觞阶段。图案数量少,种类单一,多为汉代风格的延续,尚未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第二期:西晋统一时期(3世纪末~4世纪初)
画像砖墓葬的地方特色显著,形制有A[,Ⅰ]型、B[,Ⅰ]型、B[,Ⅱ]型、C[,Ⅰ]型、C[,Ⅱ]型、C[,Ⅲ]型(图四),随葬品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期,特别是青瓷器迅速增加。
画像砖墓分布范围扩大,数量显著增多,达17座,是一期的1.7倍(表二)。画像砖在墓室中也由墓壁扩展到墓顶、墓底。砌法开始以三顺一丁为主,辅之以二顺一丁、四顺一丁、五顺一丁等。画像砖形状统一,大多为长方形,色青灰,一般长29~36,宽13~18,厚4~8厘米,比第一期略小。
画像砖制法以模印为主,极少数拍印、直接刻划。雕刻技法多样,以阳线刻为主,少量为浅浮雕,以及浅浮雕与阳线刻相结合的形式。
纹饰渐趋复杂,多分布于砖侧面、端面。几何纹不再仅由直线、半圆等构成,灵活多变的曲线开始出现于砖面,勾画出富有动感的圆轮纹、具有装饰趣味的卷草纹。直线条表现方式也丰富起来,不仅有交错构成的网纹,也有疏密相间形成的放射状麻布纹。植物纹以蕉叶为主,图案随意简炼。另有少量莲花纹发现。
动物纹中写真动物形象多起来,有虎纹、鸟纹、鱼纹等。神怪动物在本期大为增加,有玄武、朱雀、龙、凤等,不少还有故事情节,如“龙虎斗”、“龙凤相逐”等。对神怪的刻画已基本摆脱汉代那种粗犷雄沉的风格,而是通过几根简炼秀挺的装饰性线条勾勒出神怪灵动、奔放、优美的形态。
人物类纹饰出现了,有人面、佛像、飞天等。尤其是在江苏盱眙西晋太康九年墓(M17)中发现了江苏最早的六朝佛像与飞天画像砖,弥足珍贵。
本期画像砖开始走向成熟,并基本摆脱了汉代遗风,逐步形成灵动秀挺的特色。
第三期:东晋早中期(公元4世纪初~4世纪末)
此期画像砖墓数量变少,只有12座(表二),比第二期减少30%。墓室规模缩小,有A[,Ⅱ]型、A[,Ⅲ]型、B[,Ⅲ]型、C[,Ⅰ]型、C[,Ⅱ]型等型墓(图四)。随葬品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瘗钱现象亦明显衰退。
画像砖分布在墓壁,极少在墓顶。砌法以三顺一丁为主,少数为四顺一丁。砖色多为青灰色。砖形中长方形占90%以上,其次为楔形、刀形。砖长27.5~36,宽11~20,厚3~6.5厘米,比第二期小。
画像砖全为模印。雕刻技法采用线刻或浮雕与线刻结合的形式。几何纹开始减少,一扫前期繁琐的风格,删去一些多余的线条,留出空白,概括简炼而富装饰感。钱纹组合形式增多,有四出钱纹、斜线夹钱纹、三角纹夹钱纹等。这是瘗钱衰退后的一种替代形式。
植物纹向工整细致发展,如蕉叶纹对称而极富美感。莲花纹种类增加,纹饰繁密紧凑,多与忍冬、双龙、双斧汇聚在一块砖面上,莲花居于画面中心。这表明了佛教思想已登上社会舞台,而它的传播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
动物纹不如二期多,但表现手法大有提高,比例匀称,造型美观。汉风的影响更少了,确立了灵动奔放的时代风貌。迈皋桥东晋墓(M33)首次出现了多块画像砖拼嵌成的砖画,一幅为“虎啸山丘”,模印在三块砖的端面,竖立并联而成。一幅为“奔龙”,模印在上下两块砖侧面。
人物纹很少,其中有一幅砖工图(M30)较特别。砖面上刻一男性裸体象,线条稚拙,形象质朴。砖侧书铭文“咸康元年七月廿八日作甓,饥无食,人得一半筥石灰米饭过中。不而作,但相将眠,此公平不举。……”画像和铭文与古代中国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是对砖工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期画像砖虽然由于墓葬的限制数量不多,但质量大有提高,有许多新现象出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莲花砖的增多预示着下一时期莲花纹将要大量涌现。迈皋桥东晋墓(M33)出土的龙虎两幅拼嵌砖画打破了一砖一画的传统,拼嵌砖画艺术萌芽,从而可以表现更为复杂的题材[13]。
第四期:东晋晚期——南朝宋、齐年间(公元4世纪末~6世纪初)
此期画像砖墓的形制趋向统一,有A[,Ⅰ]型、A[,Ⅱ]型、C[,Ⅰ]型等。画像砖分布在墓壁上,少数在墓门、墓顶上。砌法主要为三顺一丁,少数为一顺一丁。砖形以长方形为主,其次为楔形、刀形。砖长32~34.8,宽12~16.8,厚3~13厘米,比前一期略大。
此期从东晋晚期开始直到南朝宋、齐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大批画家涌现,墓葬豪华之风渐兴。此风的开始当以东晋隆安二年墓(M40)为标志。此墓共出土画像砖五十四幅,数量超过以往,满布墓室。图像凸出为浅浮雕,造型灵动奔放,俊逸洒脱。
宋、齐年间出现了气魄宏伟的大型画像砖拼嵌砖画,题材多样,有“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狮子”、“出行图”等。其中又以“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画幅最大,长达2.4~2.5,高0.8~0.85米,此画也最著名,受到国内外考古界和美术界的关注。“七贤”题材的砖画在江苏地区有4座墓葬出土,分别为南京西善桥南朝墓(M41),丹阳胡桥吴家村墓(M43)和仙塘湾墓(M45),以及丹阳建山金家村墓(M44)。其中除仙塘湾墓仅有半幅外,其它三幅完整。这些壁画,均出土于帝王陵墓,可能为宋、齐年间的葬制之一。
植物纹中引人注目的是“七贤”图中的几株用写实手法表现的树,分别为银杏、槐、柳、柏树等,树形婀娜多姿,烘托了画面安然恬适的气氛。
此期莲花、忍冬纹数量大增,种类多样。尤其是莲花纹,其本身就有五、六、八瓣等种类,出现了两块砖拼成的大莲花纹。莲花与其它纹饰的组合更是变化多端,有四或六出莲纹、缠枝莲花纹、莲花纹夹菱形纹等。
此期的人物类,除“七贤”外,还有动作夸张的“羽人”、飘逸俊秀中国化了的“飞天”、浩荡的出行队伍,以及连续变化的天人诞生图。南齐时期的丹阳胡桥仙塘湾墓(M45)的墓室西壁砖画中描绘了由天莲花→变化生→天人的一组连续的诞生过程(图五)。天莲花下方有枝叶状东西飘动,房状形结构变成变化生,经蝶状的变态,诞生为优美的天人。此图像至迟产生于东晋末年,传播至北朝,并跨海至高丽、百济、新罗,又从百济流传至日本[14]。这为南朝佛教艺术对北朝以至整个东亚之影响的探讨又提供了一个佐证。
□图五 丹阳胡桥天人诞生图
动物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既有反映阴阳五行的“四神”,也有道教的“羽人戏龙”、“羽人戏虎”,还有佛教中的护卫使者——狮子。这一系列的神兽汇聚在一个墓室中,反映墓主希望借助各家的神力保护其魂灵,引导其到极乐世界,正是当时儒、道、释三种思想并存的典型例证。
另外,又出现了第一期中的“三足乌”形象,它一扫第一期厚拙粗犷的感觉,显得工整细致,秀丽挺拔。
此期画像砖进入了鼎盛时期,雕刻技法娴熟,装饰豪华气派。折射出六朝走向繁盛的轨迹。画像题材丰富,是种类最多的一期,反映了当时各种思想内容揉合绞杂。“七贤”图更是六朝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弥补了六朝绘画只有摹本传世的不足。
第五期:南朝梁、陈时期(公元6世纪初~6世纪末)
此期画像砖仍然保持前期发展势头,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画像砖墓数在各期中居首位,达18座,占总数的28.6%(表二)。墓葬形制有A[,Ⅰ]型、B[,Ⅲ]型、C[,Ⅰ]型(图四)。随葬品以瓷、陶器最多,青瓷莲花尊较多出现。
画像砖多在墓壁上,极少镶在封门墙上。砌法以三顺一丁为主,其次为二顺一丁。砖形丰富,有长方形、楔形、条形、三角形等。砖长32~45,宽8~22.5,厚3~9.5厘米,比第四期略大。画像砖的制法模印为主,极少数为直接刻划。雕刻技法多样,种类超过以往各期,有阳线刻、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等,以及这4种技法的组合。
画像砖题材丰富,几何纹仍以钱纹为主。植物纹几乎全为莲花纹,尤其在莲纹砖布满四壁的墓室中,相同的莲花纹反复重迭造成一种气势,给人以华丽之感。表现莲花的手法更为丰富,不仅有俯视莲花纹,还有立视莲花纹,造型向丰满圆润过渡。莲纹与卷草纹、叶纹、几何纹等组成多变的复合纹饰。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复合纹饰(M60),图像正面看来似供果,倒过来看则是莲花,类似的图像在其它两墓(M50、M63)中亦有发现,充分体现了制砖者的智慧。
动物纹则全为祥瑞异兽,有“四神”、人首鸟身、“方相氏”、“千秋万岁”等。数量与种类比前一期大增,并更显俊逸洒脱的气派。
人物类,佛教人物显著增加,有供养人、飞天等,特别是邗江梁墓(M48)出土的一块佛像砖,较之第二期盱眙西晋墓(M17)佛像砖更富装饰趣味,已相当成熟。虽然六朝佛教盛行,但江苏地区却极少发现六朝时代的佛像画像砖,这可能与六朝佛教重译经、轻造像的传统有关,且佛像的一定使用制度也决定其不可滥用。此期人物类在佛教人物为主的同时,还有少量道教人物,如仙女骑鹿(M62)等,则是引渡墓主升仙的形象。另外还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侍女、文官武将等形象。
此期画像砖数量巨大,但却没有前期的巨幅砖画,只是一砖一画或几块画像砖拼成的小图案,不再具有前期的大气魄。这是与当时政治、经济各方面的衰落相吻合的。巨幅砖画,花费巨大,对于经济实力衰退的统治者来说是无力承担的。于是像迈皋桥东晋墓(M33)的那种只由两三块砖组成的小型砖画重新流行了。
雕刻技法上更多运用雕塑语言,而不像前几期多以绘画语言为主近于线画的方式。高浮雕被广泛运用,例如常州戚家村墓(M63)的侍女图,人物形象高高凸出砖面,很具立体感。
此期画像砖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基本以佛教为主。玄学人物“七贤”图像消失了。宋、齐之际徒剩躯壳的玄学已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梁武创业,深愍其弊”[15],采取了抑制玄学,扶植儒学,定佛教为国教的一系列措施。这样玄学便在社会的一片礼佛声中趋于沉寂。佛教走到了六朝时期的颠峰,反映在画像砖上,则是大量莲花纹、忍冬、飞天、供养人的出现。
佛教题材中也夹杂着少量道教题材,如南京铁心桥南朝墓(M50)中有佛教象征的莲花与道教意识的神异印于同一砖面的画像砖,反映了道释的合流。
装饰风格的特点开始由灵动秀挺向丰满圆润过渡,人物像也由以往的秀骨清象转为雍容丰腴。自此盛唐艺术的端倪初步显现了。
五、几点认识
通过以上对六朝画像砖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这个时期画像砖的分布、型式及分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六朝画像砖艺术源于汉画像砖,但受六朝新画风和外来绘画艺术的影响,风格大变。从单砖到巨幅拼嵌砖画,从线刻到高浮雕,规模扩大,技法更新,成为我国画像砖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极大地影响着后人的砖刻和绘画艺术。
2.江苏六朝画像砖墓都为大中型墓,3米以下的小型墓不见,大中型墓因级别不同,画像砖规模也有不同,这正是六朝封建等级和礼制在墓葬中的反映。只有贵族王候才有实力承担构筑画像砖墓的巨额花费。至于像“竹林七贤”这样的大幅拼嵌砖画,更是帝王才可享受的。因此今后我们分析六朝墓葬的级别时,也可把画像砖的规模列入评判标准。
3.著名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颇受学术界关注,关于此画粉本作者各家说法不一。有的观点认为是民间工匠的集体创作,但“七贤”砖画与民间美术品并不相同,因而这种推论可以排除。文献记载:画“七贤”与荣启期的画家仅有顾恺之和陆探微。表面上砖画中的银杏、垂柳与《洛神赋图卷》中的外形基本一致(图六),但笔法还是有差别的,《洛神赋图卷》上笔法为高古游丝描,而砖画上却是铁线描。顾恺之所画人物脸型丰满,而砖画人物脸型较清瘦[16]。这正与陆探微的“笔迹劲利如锥刀焉,秀骨清象”[17]的画风吻合。从年代上看,顾恺之约卒于公元409年;陆探微约卒于公元485年,“宋明帝时常在侍从”[18],主要艺术活动正好在宋、齐年间。南齐谢赫评画贬顾(恺之)而崇陆(探微)。宋、齐帝王为自己的墓室装饰时,很可能请国手。这样看来,“七贤”砖画粉本的作者为陆探微的可能性更大。
□图六 银杏树笔法比较图
4.六朝画像砖艺术不仅是著名画家的艺术结晶,还有一大批无名工匠的辛勤劳动。画家完成画像砖粉本后,下面的工作则都交给了工匠。在制模时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虽然工匠努力忠实于原作,但毕竟受其审美观、才华、技艺等的影响,使制成的画像砖与粉本不完全一致,出土的四幅“七贤”砖画水平参差不齐即是一例。因此,我们不可低估工匠在画像砖艺术成就中的重大作用。
5.大批六朝画像砖尤其是拼嵌砖画的出土,打破了以往只通过少量摹本和画论推测六朝绘画的局面,大大推进了六朝绘画艺术的研究,也为研究六朝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社会风尚习俗及服饰制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本文在龚良老师指导下完成,并得到蒋赞初先生、秦洁先生的指点,谨致谢。)
注释:
[1]关于画像砖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指印有人物、动物等图像的砖;而广义上的画像砖,还包括印有植物、几何等简单花纹的砖。本文用其广义。另,江苏极少发现用于地面建筑的六朝画像砖,因而现仅就墓葬出土的画像砖进行探讨。
[2]《江苏溧水出土东汉画像砖》《文物》1983年1期。
[3]《江苏高淳固城画像砖墓》《考古》1989年5期。
《江苏高淳东汉画像砖墓》《文物》1993年4期。
[4]南京市博物馆近年发掘,估计为汉湖孰候墓,资料待发。
[5]《三国志·魏志·曹瞒传》。
[6]《南齐书·王融传》。
[7]《建康志·寺院》。
[8]《南史·梁本记》。
[9]《南史·陈本记》。
[10]“M”后为本文选取墓葬的主编顺序号。
[11]职官位的比定,主要参考唐·杜佑《通典·职官》,下同。
[12]不含墓形不详的8座墓葬,下同。
[13]杨泓《东晋、南朝拼镶砖画的源流及演变》《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14](日)吉村岭《南朝天人像对北朝以及周围诸国的传播》《东南文化》1992年2期。
[15]《南史·循史》。
[16]林树中《江苏丹阳南齐陵墓砖印壁画探讨》《文物》1977年1期。
[17]张怀瓘《画断》。
[18]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