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经济圈主要财政经济指标及发展动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经济指标论文,经济圈论文,财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已形成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起着拉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长三角经济圈主要财政经济指标及发展动态
1.长三角经济圈基本范围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计15个城市。长三角经济圈人口总数753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8%,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
表1 长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 单位:亿元
城市
2001年 2002年
总量占全国的比重%
总量占全国的比重%
上海
4950.84 5.165408.765.28
南京
1150.3 1.201295 1.26
苏州
1760.28 1.832080 2.03
无锡
1360.11 1.421601.7 1.56
常州
672.9
0.70760.3 0.74
扬州
505.46 0.53558.93 0.55
镇江
502.66 0.52561.19 0.55
南通
809.3
0.84890.08 0.87
泰州
449.97 0.47504.26 0.49
杭州
1568.01 1.631780 1.74
宁波
1312.69 1.371500 1.46
湖州
385
0.40422.47 0.41
嘉兴
604.26 0.63706.11 0.69
绍兴
822.54 0.86928.77 0.91
舟山
126.69 0.13144.05 0.14
总计
16981.01 17.70
19141.62
18.6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表2 2002年长江三角洲财政收入
城市
财政收入
占全国财政收入
占GDP比重
(万元)比重(%)
(%)
上海
2202.25 11.64
40.71
南京
264.92 1.4020.50
苏州
290.82 1.5414
无锡
200.85 1.0612.50
常州
102.9 0.5413.50
扬州
55.61 0.299.90
镇江
56.8
0.3010.10
南通
87.41 0.469.80
泰州
53.13 0.2810.50
杭州
257.14 1.3614.40
宁波
262.18 1.3917.50
湖州
38.54 0.209.10
嘉兴
72.51 0.3810.30
绍兴
85
0.459.20
舟山
15.71 0.0810.90
总计
4045.77 21.39
21.1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2.长三角经济圈主要财政经济指标
(1)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进一步提升。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981.01亿元,占全国17.7%,2002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9141.62亿元,占全国18.7%,比重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财政收入4046亿元,占全国21.39%。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66个百分点。
(3)外贸出口增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上海、江苏、浙江三省2002年出口总额近千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见表3)。
表3 2001、2002年长江三角洲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3.长三角经济圈功能定位及发展动态
(1)上海:大力提升城市功能 打造世界第6大城市圈
上海正在奠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础设施框架:建设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铁路枢纽型重大项目;连接中心城、郊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约800公里长的轨道交通网和65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网;改善生态环境,投资约100亿美元对黄浦江两岸进行综合开发;加快中心城、新城、中心镇等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建成若干能体现国际化大都市郊区特色风貌的新城和风格各异的中心镇,形成与世界级城市相匹配的郊区城镇发展新格局。
上海的长远目标是:以上海市为中心,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多方面合作,成为继以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为核心城市的五大都市圈之后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2)南京:呼应上海 辐射周边
南京的发展目标是一方面呼应上海,另一方面与周边形成新的辐射。南京已与周边的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和滁州等地,形成了“一小时车程范围的都市圈”;同上海、武汉、重庆一起,构成了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中心。南京在生产力布局上,鼓励汽车、石化、IT产业,积极同上海整合;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人才积聚优势,防止低水平的无序竞争。
(3)苏州:近水楼台 四沿布局
目前苏州正在打造“古城居中,东园西区”的“一体两翼”新格局,加快与上海的全面衔接。已建的沪宁高速、在建的沿江高速和规划中的轻轨建设可实现与上海全面接轨。
苏州把全面实施企业转制作为重点,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吸引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民间资本,将以前用于外商的“亲商、富商、安商”政策,用到民营经济上,形成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新格局。
苏州正在形成沿路、沿江、沿湖和沿沪的经济新布局,推进与上海及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共同体建设。苏州准备沿沪宁、苏嘉杭等高速公路,建立与上海互补的、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培育与上海配套的冶金、化工基础工业片;沿太湖、淀山湖等发展现代生态旅游线;沿上海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基地。
(4)杭州:“后花园”里的制造中心
杭州的定位是既要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又要成为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杭州将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高素质人才集聚的优势,加快发展加工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目前,杭州的软件业和生物医药业已经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水平,成为外来资本的首选。据评估,杭州高新软件园企业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四。
(5)宁波:全面合作 错位发展
宁波的功能定位是成为长江下游的区域中心城市、上海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和“长三角”重要的重化工基地。目前,宁波港已能接纳第六代以上集装箱船,目标是建设成为大型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6)嘉兴:与上海实现无缝链接
嘉兴距上海只有90公里,是浙江省内唯一和上海接壤的主要城市。嘉兴的目标是与上海实现“无缝链接”,融入上海,成为这一国际大都市中有相应地位的功能区块,即上海最佳的制造业基地。
(7)无锡:融入一体化谋求新发展
当前,无锡市正在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在城市功能上,注意与上海的衔接与互补,使两市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基础设施方面,注重与上海的对接。产业发展方向上,努力在“错位发展”中形成特色,既与上海紧密配套,如汽车零配件、IT产业中的硬件等,又在轻纺、家电、精密机械等方面形成强项,成为区域性现代制造业中心。
(8)常州,前店后坊 推讲一体化
常州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制造业优势,以工业协作配套为突破口,加快与上海的全面“链结”,把常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9)绍兴:挂靠优势 填补空白
绍兴对自己的定位是“长三角”以轻纺为主的工贸城市。工业在绍兴市CDP中的比重为58%,其中最主要的是纺织,纺织是绍兴的传统产业,规模大,技术先进,产业链特别长。绍兴也是纺织贸易的中心,有亚洲最大的轻纺交易市场。
(10)舟山:建成“长三角”前花园
舟山的目标是既要发展成港口旅游的中等城市,做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同时建设成“长三角”的一座“前花园”。
(11)泰州:古城港城 联动发展
泰州近年着重在“筑巢引凤”上狠下功夫,目前已形成春兰工业园、高新技术园、滨江工业园“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外来项目投资总额已逾10亿元。泰州在融入“长三角”的战略构想是要把千年古城与现代港城联动发展,做好沿江开发这篇大文章;利用兴化丰沛的湖泊水资源,把生态产业做大做强;开发黄桥独特的旅游资源,使老区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12)南通:借上海平台与世界接轨
借助“依托江海”思路,南通的雄心是要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站在区域全局的高度,南通接轨上海的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呼应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要求,南通发展起了城郊型、生态型、外向型农业;抓住上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南通与上海共建沪通同业走廊,开辟沿江和沿海两条产业带,加快发展了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和特色经济。
(13)扬州:融入苏南经济板块
润扬大桥连同正在建设的宁启铁路、环城高速和沿江高等级公路,将使扬州告别“江北”城市相对落后的面貌,跨越长江融入苏南经济板块。
扬州有着长江岸线长、制造业基础扎实、劳力成本低和人文环境好的四大优势,是沪宁高速沿线以IT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带和长江沿岸化工产业带的交汇点,扬州完全可以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产业群体发展中找到发展空间,与上海进行产业配套,错位发展。
二、珠三角经济圈主要财政经济指标及发展动态
1.珠三角经济圈范围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目前,“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概念正在形成,“大三角”是指以广州为顶点、香港、澳门为两个基点,三角连线所贯穿和包围的城市经济带。
表4 珠三角经济圈一般预算财政收入 单位:亿元
注:*估算数
表5 大珠三角经济圈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2.珠三角经济圈主要财政经济指标
(1)GDP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大关,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珠三角经济圈人口总数238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7%,土地面积36182.68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37%。2001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647.71,占全国的11.29%。2002年GDP达11674.4,占全国的11.4%。
(2)财政收入不仅总额大,且增速高。2001年,珠三角经济圈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733.56亿元。2002年,广东省地方财政收入120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3)外贸出口总额雄踞全国1/3,且增幅高。2001年,珠三角经济圈出口总额为954.2亿美元,增长3.8%,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8%;2002年,出口总额1184.7亿美元,增长24.2%,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6.4%。
(4)包括广东、香港、澳门的大珠江三角经济圈,人口占全国的6.67%,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89%,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5673.96亿元,财政总收入为4777亿元,出口总额为3208.21亿美元。
3.大珠江三角经济圈功能定位及发展动态
(1)广东:继续推进珠江三角洲现代化,提升广东与港澳台经济合作水平。
广东将以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珠江三角洲协作大平台,增强城市群和产业群的竞争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珠江三角洲产业整合,成为世界性的制造基地。建设和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基础设施与市场体系。构建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城市功能,增强广州、深圳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2)澳门:巩固和开拓对外合作关系、切实提升区域合作成效。
澳门把巩固和开拓对外合作关系、切实提升区域合作成效,作为特区政府今后施政的组成部分;在经济上与邻近地区融为一体,作为特区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2003年,澳门特区正积极配合内地与澳门特区商贸联委会的工作,充分发挥其对两地商贸合作的推动作用。澳门与有关省市的交流合作正向纵深方向发展。
(3)香港:香港把强化与内地的经济关系、注重人才投资、加快服务业的提升作为振兴香港经济的主要内容。
2003年香港将用既有优势,强化四大支柱产业,配合推动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多元发展,加快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融合,促进香港经济转型,增加香港市民的就业机会。
三、环渤海经济圈主要财政经济指标及发展动态
1.环渤海经济圈范围
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中东部和北京、天津在内的七省、市、区,陆地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人口2.4亿,分别占全国的12%和20%,核心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丹东、营口、盘锦、锦西、唐山、沧州、滨州、东营、潍坊、威海等。
表6 2002年环渤海经济圈部分省市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新华网)
表7 2002年度环渤海经济圈部分省市对外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城市
北京天津
河北总计
出口总额126.1
115.95
45.9287.95
占全国比重(%) 3.87
3.56
1.418.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2.环渤海经济圈主要财政经济指标
由于环渤海经济圈还没有形成较为精确的城市范围,这里只对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主要财政经济指标进行比较。
(1)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口总数为6699万人,占全国的7.07%,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1228亿元,占全国的10.97%。财政收入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北京、天津、河北三地2002年出口总额为287.95亿美元,为全国出口总额的8.84%。
3.环渤海经济圈功能定位及发展动态
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河北省目前已形成一批邻港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
(1)北京
北京提出未来五年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成为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强大引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落实实施将给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建筑业、房地产、环保等行业带来巨大商机。北京抓住奥运会市场开发启动的有利契机,以拉动产业发展为目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整合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奥运赞助、供应和特许经营。加大奥运宣传,引导国内外企业全方位参与首都现代化建设,扩大奥运效应。积极实施奥运品牌战略,支持引导企业创世界级品牌和国内名牌,争取国内产品和技术在奥运会上应用推广。精心设计、宣传和经营城市,挖掘和丰富首都城市的独特魅力,着力培育城市品牌,塑造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2)天津
天津的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海河经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区县经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
(3)河北
河北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功能和定位是:京津的生态屏障,首都的“护城河”,京津的后花园,京津的绿色食品生产的供应基地,京津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工业配套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