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回兴小学 吴茜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教育信息化的日趋智能,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基于此,文本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理念,以学校育人路径为载体,以师生共成长为主旨,简要论述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并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下重构班级育人模式。
关键词:情感教育、后进生转化思路、班主任育人技巧
核心素养理念下,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而发展是不能有他人给予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实践。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奉行“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的情感教育手段,努力开创“长善救失”、发掘“闪光点”的后进生转化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强力倾注情感教育法
情感是知识传授的桥梁,师爱是教育的推动力。对学生来说,它像一种魔力,具有神奇的作用。教师要凭着强烈的事业心,把工作放在首位,把学生放在首位。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曾带过一个“差班”。面对这个差班我细致而有序地展开如下的工作:
(一)心灵对话
在长期的教学当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因此,我充分利用“周记本”这块“记事”阵地,要求学生自我介绍,允许学生有牢骚就发,有想法就道。通过“开放式”的畅所欲言的练笔,自由地展示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了学生敢于说话的胆量,从而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灵阴影,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开始融洽。时间不长,师生之间尊敬代替了对立,热情代替了冷漠。“周记”这块阵地,成为班主任瞭望学生心灵的窗口,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二)挖掘学生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培养“自尊、自强”的信心,是促进“差班”学生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周会课、周记笔记、班级壁报成为我驱动学生“自尊、自强”信心的用武之地。抓“契机”是我开展班务工作的鲜活特色。如“第一次主题班会——新集体连着你我他演讲赛”、“可喜的第一印象——我的课任老师或班主任”、“值得自豪的第一 ——班级一日评比感受”……这样一次次的以“第一”为契机的主题班会,播下的是鼓舞,看到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同学心灵深处的肺腑之言。
(三)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良好的班风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它可以对学生产生“久熏幽兰人自香”的强化效应。因此我开辟了“一日一得”、“送你一句名言”、“科海拾贝”、“我心中的伟人”等班级壁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处于审美体验的乐趣中去“好学上进”。通过这种“情境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生动活泼的、新鲜的知识,而且是一个健康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四)培养班干部
要带好一个班,不怕有后进生,就怕没有得力的班干部。一个好的班干部核心一旦形成,就能形成一个团结、坚强的班集体,班主任也会从琐事和烦恼中解放出来。在班级工作中,我特别重视对班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在班干部的培养上,老师必须是一个很好的“教练”。可采用“扶、领、放”的做法。即:抓好“扶着走”的关键,当好“领着走”的参谋,做好“放开走”的助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扶着走”时给予班干部信心,建立他们在群体中的威信;“领着走”时教给他们开展班务工作的思路;“放开走”时大胆“下放”班主任的权力,让他们当好“副班主任”的角色。经过这样的培训锻炼,得力的班干部发挥了独当一面、敢于管理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着力强化后进生的转化
我在工作中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不是歧视,而是给予厚爱。事实上,每个后进生身上都有“长处”,都有“闪光点”。为此,我依着“长善救其失”(《学记》语)的教育作用,对后进生转化采取如下措施:
(一)从缺点中寻找“优点”
俗话说:“肥草地里有瘦马,瘦草地里也有肥马”。对后进生要善于分析,善于发现,,要深刻理解“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针对考试后学生中将要出现的“一蹶不振”现象,及时开展评选“全班之最”,“找优点、找长处”的主题班会,使每个人特别是后进生有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及时给有落后感的学生创造了闪光的机会,并在每个学期末设立了“进步学生奖”,激发了一大批后进生的前进动力。这正是“尺有所短避其短,寸有所长扬其长”的效应。
(二)创造并激发后进生的“闪光”
曾经有个姓徐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在学习上总是处于全班之后,让老师一筹莫展。但他在参加学校开展的暑假勤工俭学劳动中,心灵手巧,凭着自己灵巧的双手,总是超额完成任务。于是,我抓住这一“差生”的特长,就地授予他“徐一刀”的雅称勉励,并让他做全班的“技术总督”,在劳动阵地上及时发挥了“徐某”的“一刀”之技。劳动结束后还重奖了徐某,使他感受到了自己也有长处的欢悦。“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后来举行的毕业生文艺节目表演中,徐某踊跃参与,又发挥了自己的“小品”才能,成功地与另一名“淘气鬼”表演了《警察与书贩》的小品,博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
(三)善于捕捉有利的教育机会,再塑自尊心
《矛盾论》中讲,发展的动力来自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外引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同样适应于人的发展。黄某曾经是个不求上进、宁挨师生责斥的“死狗”学生,对老师的批评置若罔闻。一段时间,他患了阑尾炎住院做了手术。我抓住这个“良好”机会,倡议全班同学捐资,为其筹集了一半医疗费,送到了医院,并每天派两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陪院,利用多种方式给他鼓气补课。病愈出院后,黄某改变了对同学和老师的“敌对”情绪,竟把“思想之病”也疗好了。以后,他成为班内的一名活跃分子。我的这些做法,将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落实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个别工作中。
总之,体罚,或许能换来学生表面的服从,但这是以伤害师生情感为代价的。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亲切教诲换来的却是学生持久的、心服口服的遵从。对后进生的管理,我注入了“三分管理、七分情感”。这,无疑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育人功能,这种“情境教育”的形式,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燕.春风化雨 细润无声―― 浅谈班主任的育人技巧[J].学习月刊,2015(17):101.
论文作者:吴茜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学生论文; 后进生论文; 班主任论文; 情感论文; 师生论文; 素养论文; 班干部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