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走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哲学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该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会等单位发起,于1995年8月1日至5日在黄山市召开,80人与会,提交论文40余篇,专著3本。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景源副所长致开幕词,并作了关于文化的综合创新的专题报告。现将研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体系和特征
有的与会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体系,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有的还提出,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到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创立、发展到深化、具体化的进程;他们理论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对象、内容的这种不同,本身就包含着继承、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着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
对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有的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其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句话的理解上,有的认为理论界存在着四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五句话没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因而应把公有制排除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二是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形态变革的共同性质,因而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三是把“先富”同“共同富裕”对立起来,认为“共同富裕”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之后才能达到的,眼下只有“先富”,不可能有“共同富裕”,甚至认为现在两极分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合理的,需要的;四是把五句话的前两句和后三句割裂开来,认为前者只讲生产力,后者只讲生产关系。论者指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前两句,不仅不是指在一般社会变革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还内在地包含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后三句讲的是生产关系问题,但实质上它也包含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容。前两句话和后三句话是互为因果,互相包含的关系,都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生产方式的意义上表征社会主义本质的。
与会者认为,不能把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在邓小平著作中,有大量的把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的论述。有的与会者还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能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即生产资料公有制来规定,五句话只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本质的体现。有的则认为,公有制和五句话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前者着重从静态角度表征社会主义本质,后者着重从动态角度,即主要是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过程方面更深刻,更综合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对于把“先富”与“共同富裕”对立起来的倾向,与会者认为其错误在于把“共同富裕”等同于同时富裕,同等富裕,平均主义。其实,“共同富裕”不仅不排除,而且包含着时间和程度上有差别的富裕的思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概念,不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之后,而是因果关系中的“结果”概念,它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部实践之中。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极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需要的观点,是违背邓小平原意的,有害的。
与会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个性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高度的求实精神;围绕求实精神,还有批判性、开放性、创造性、目的性等特征。邓小平理论的高度求实精神,决定了他在哲学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构成完整的逻辑体系;他的哲学是精神深刻、风格朴实,箴言俗语、言简意赅。
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跨世纪意义
有的与会者认为,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跨世纪意义,应当把它放到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去认识。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从一个封闭的、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自此,中国要救亡,要不落后挨打,就必须向自主开放的,民主的现代化国家转型。这个转型期,从1840年开始,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历时200余年。期间,以洪秀全,孙中山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前扑后继,寻求中国自主自强的现代化之路,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1949年,中国挣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锁链,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50年代初,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便提出了要把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蓝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左”的思想干扰,阻碍和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理论便是在总结一百多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力图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旨是“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因此,邓小平理论的跨世纪意义,就在于它是中国社会历时200余年,纵跨三个世纪的转型过程中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邓小平理论,第一,要看到它的继往开来的作用。“继往”,一是继百余年志士仁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之“往”;二是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之“往”。“开来”,就是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既是上一个跨世纪社会转型实践的产物,又是下一个跨世纪社会转型实践的指导思想。第二,要看到它的探索性。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是一个总的方向。朝着这个总的方向迈进,一是中国没有现成的路,只有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着走。二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方向,完全的现代化,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综合国力处于世界的前列,时代的前列。中国是后发展国家,亦步亦趋地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必然会同这个现代化的目标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有效的方法是创造性地利用发达国家既有的成果,探索自己发展的特殊道路。邓小平理论既体现了这种探索精神和成果,也留下了探索的广阔余地。第三,要看到现实中的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和道德滑坡等现象,同邓小平理论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此,有的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期必然出现的“阵痛”;有的则认为这是转型期社会矛盾错纵复杂的结果;还有的指出出现反差的原因不在理论本身,而在于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方法不健全;有的还进一步认为,这种反差正好表明理论的超前性,表明先进理论对现实所肩负的改造责任,表明不仅“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时代应成为哲学的时代”。
有的与会者还从邓小平理论中的跨世纪思想说明其理论的跨世纪意义。认为邓小平的跨世纪思想,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指导我们跨向21世纪的思想武器。邓小平跨世纪的思想包括:第一,跨世纪的战略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邓小平分析了核武器在现代战争准备中的辩证作用,当代战争因素与和平因素的辩证关系,以及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和平与发展既是本世纪的世界主题,又是制约战争,赢得下个世纪和平的重要保证。基于这个判断,“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第二,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跨世纪的战略步骤——三步走,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第四,跨世纪的战略手段——“科教兴国”重要国策的确立。第五,跨世纪的战略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第六,实现祖国统一的跨世纪的战略构想——一国两制。
有的与会者还从哲学方面作了分析,认为邓小平理论的跨世纪意义,不在于其哲学本身,而在于由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不可能逆转,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的转型不可能逆转;而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哲学的现实基础,对中国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关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展望
展望中国21世纪哲学的发展,必然要对中国哲学的现状作一基本的估价。在这方面,从提交的论文和会议发言看,多数人的估价是低调的。但也有的与会者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也认为从长远看,哲学研究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未来的发展道路仍很艰难。
展望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的认为将是多元哲学纷呈,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仍居主导地位的格局;多元哲学相互比较和争鸣,将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中新的大融合准备思想资料。
与会者认为,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要求,是时势使然。和平与发展仍将是21世纪世界形势的主流,人类努力的方向。然而,局部战争,民族教派的武装冲突,以往没有停止过,进入21世纪后也还会连绵不断;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诸多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世界交往中,第三世界国家深受发达国家的歧视和剥削,发展举步艰难;国际霸权主义唯恐别人的天下不乱,插手别国事务,干涉别国内政,制造分裂和战争,成为和平与发展的巨大威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稳定,需要长治久安,以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从自主自立走向自强;否则,难免受制于列强和被霸权主义欺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更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素养,以反思过去,预见未来,调动全民族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意识。
有的还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中国发展的具体形式:现代化,中国化,融合化,分支化等。现代化就是要研究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并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接轨,从中概括出新的哲学范畴,提出新的哲学命题和原理;中国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并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吸收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协合万邦、注意统一等人文精神,也要用中国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阐释、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化就是要融合古今东西文化和各种哲学流派中的优秀成果;分支化就是要建立一个哲学学科的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除了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外,还要建立和发展一系列分支哲学,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方面的研究,社会实践不同领域中的根本问题的哲学研究,一系列具体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等等。
有的与会者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生长点在于哲学应用的研究。有的则认为哲学的功能是反思、批判、超越现实;它对现实的作用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因而它既要密切关注现实,又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从现实中发现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是21世纪哲学发展的出路。有的还认为,如何预测未来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发挥和发展哲学超前意识的作用,是哲学走向21世纪的一个生长点,同时也是哲学摆脱目前困境的一条出路。
标签: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邓小平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