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黄斑区內界膜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网脱的疗效观察论文_于海生 邹博 尹玉峰 臧东晓

于海生 邹 博 尹玉峰 臧东晓

辽宁省抚顺市眼病医院 辽宁 113008 作者简介:于海生,抚顺市眼病医院,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眼底病.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手术剥离黄斑区视网膜內界膜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0例50眼的病例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眼,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剥离黄斑区内界膜手术,两组患者手术中均给予依据其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例如填充硅油、惰性气体、光凝等等.患者手术后进行为期3—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84.0%,对照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为44.0%,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视网膜一期复位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手术剥离黄斑区视网膜內界膜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手术后视力,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使用与推广. 【关键词】 黄斑裂孔;內界膜;高度近视;【中图分类号】R77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69-02

高度近视患者经常出现的并发症是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患者一旦出现这种黄斑裂孔非常容易引发视网膜脱离,患者裂孔及时关闭是控制病情的关键与核心所在.科学研究结果表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主要是因为裂孔周围组织切线方向牵拉裂孔引发的,采用内界膜玻璃方法能够有效这种牵拉,帮助患者黄斑裂孔愈合[1].本次实验研究重点观察分析手术剥离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网脱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详细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接收的40例50眼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25例,患者年龄在45—75岁之间,患者眼轴长度都超过28.0mm,经过眼底检查患者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现象,全都是黄斑全层裂孔.本次实验研究的病例纳入标准如下:具有高度近视病史、并且经过综合验光度数大于等于—6.0DS的;经过OCT检查,确诊有黄斑裂孔.实验研究病例选取还要排除一些病例,以往做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具有其它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病变,例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其它原因引起的视网膜脱离现象.

1.2 手术治疗方法 实验所有患者手术前都要进行视力、眼内压及间接眼底镜,三面镜等检查,检查过程采用的设备主要有国际标准视力表以及日本拓普康裂隙灯SLD及日本佳能全自动电脑验光机R-30等等.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眼,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剥离黄斑区内界膜手术.所有患者都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曲安奈德辅助将玻璃体、后皮质切除掉,解除对黄斑区的牵拉,其中对照组患者不进行内界膜剥离,依据患者视网膜情况填充硅油或者是C3F8 ﹔ 观察组患者抽取曲安奈德,注入眼内,对视网膜黄斑附近内界膜进行染色,然后剥离内界膜,完成气液交换后,填充硅油玻璃体或C3F8.患者手术后全身及局部应该使用抗感染、抗炎药物,使患者保持俯卧位3到4周,患者手术后给予3-12 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眼内压、裂孔闭合情况、综合验光和视网膜复位等情况. 1.3 疗效观察指标 将患者手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等作为治疗效果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采用医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复位率资料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假设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时的视力基本上趋于稳定,其中对照组患者稳定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是0.903,比手术前平均提高0.168,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稳定后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是0.80,比手术前平均提高了0.457,有统计学意义.另外, 两组患者手术后与手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有正相关关系,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BCVA 的散点图注:I组:对照组;II组:观察组2.2 两组患者手术后裂孔闭合率比较 对照组25眼中,手术后3个月进行OCT检查时,发现裂孔闭合的有11眼,占比为44.0%,观察组患者的25眼中, 手术后3个月检查裂孔闭合的有21眼,占比为84.0%,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裂孔闭合率,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 对照组患者术后一期视网膜复位的有18眼(72.0%),观察组患者术后一期视网膜复位的有23眼(92.0%),观察组患者术后一期视网膜复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未复位经再次手术后对照组患者最终视网膜复位的有22眼(88.0%),观察组患者最终视网膜复位的有24眼(96.0%),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视网膜最终复位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出现的原因非常多,但是至今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与机制,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多数是病理性改变,如果眼部的玻璃体液化及玻璃体后脱离将会对视网膜特别是黄斑中心的凹处牵拉进而形成裂孔,接着眼部周围的胶质细胞分泌过多的炎性介质,从而形成胶原纤维,对眼裂孔进行切线方向的牵拉,进一步扩大裂孔[2].而使用内界膜剥除,能够很好地解除这种牵拉,促使裂孔闭合[3].本次实验研究中,使用手术剥离黄斑区内界膜治疗观察组患者,其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有了显著提高,而且也解除了对眼部周围纤维组织对黄斑裂孔的牵拉.内界膜剥离手术具有一定风险与难度,患者的黄斑部不容易暴露,容易损伤视网膜,因此需要手术操作者具备精确、娴熟的手术技术[4].内界膜自身具有较高的透明性及脆性,再加上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中,黄斑区的视网膜将会变薄,这增加了内界膜剥离的难度,因此需要一些药物辅助,例如本次实验中用到的曲安奈德,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疾病,手术方式较为安全[5].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破坏了眼内的正常生理状态平衡,黄斑区视网膜营养状况较差,视网膜很薄弱,术中容易发生视网膜的损伤,医源性裂孔形成的可能,另外由于高度近视球壁薄弱,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的几率也大于其他类别的患者,但是本次实验中操作处理恰当,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本次实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84.0%,对照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为44.0%,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视网膜一期复位率有显著差异,P<0.05 虽然最终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视网膜最终复位率没有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手术剥离黄斑区內界膜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手术后视力,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使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1] 路小楠,金学民,田磊等.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探讨[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4,36(2):89-91. [2] 彭娇玲,朱小华,谭钢等.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4,34(6):533-537. [3] 胡建斌,余雨枫,雷春涛等.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09,9(1):85-86. [4] 彭娇玲.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D].中南大学,2011. [5] 路小楠.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探讨———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术[D].郑州大学,2013.

论文作者:于海生 邹博 尹玉峰 臧东晓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  ;  ;  ;  ;  ;  ;  ;  

剥离黄斑区內界膜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网脱的疗效观察论文_于海生 邹博 尹玉峰 臧东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