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龄论文,老人论文,状况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心理状况又是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研究高龄老 人的心理状况对于开展老龄工作,使高龄老人安度晚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探索人的终生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龄老人的增长趋势
1991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实现 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农村人口正处在这一转变过程。从 老年人口发展的趋势来看,1997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 08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4% 。到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8 900万,占总人口比重达7%。人口年龄结构也将从“成 年型”转为“老年型”,人口开始老龄化。据预测,到200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1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1%。在2028年,将突破2亿,比重将达到14%,到2050年将为2 .92亿,接近3亿,比重将达到20%。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80岁以上高龄老人也在迅速变化。从1953年至1995年,高龄老人 在60岁以上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表1)。第一次普查与第二次普查期间,高龄老人为负 增长,在此之后,一直以5%的速度递增,超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表2),预计 未来的半个世纪,高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将继续上升,到2050年时,将达到20%(表3), 即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人们追求长寿,然而,在高龄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随着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心理健康。当今医学界和社会学界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 ” 的口号,人们已经意识到不仅要长寿,而且要健康地渡过老年期,其中“健康”的含义同时 包括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但是,目前人们对高龄老人的研究比较少,对高龄老人的心理 状况研究得更少,鉴于高龄老人的迅速发展以及心理状态在高龄老人晚年生活中的作用,研 究高龄老人的心理状态已经非常必要。
本文根据1998年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注:本调查得到美国杜克大学的资助)
结果对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从一个侧 面考察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对其他老年人予以启示,并在老年人的社会环境方面,如在家 庭、社会福利、老年人政策等方面的改善提供对策依据。
二、研究资料及分析方法
高龄老人的健康长寿调查在大陆22个省、市、区进行,方法是随机选取了50%的县与区,在 选 中的县与区内的所有百岁老人进行调查,对每一位百岁老人按事先给定的编号随机匹配80-8 9岁和90-99岁老人各一名。调查获得有效问卷9 073份,访问成功率为88%。根据本研究需要 ,年龄限定在80-105岁,高龄老人共计8 919人。80-89岁之间的3 093人,占34.7%,90-99 岁的3 067人,占34.4%,100岁以上的2 759人,占30.9%。男性3 568人,占40.0%,女性535 1人,占60.0%。在计算分年龄组时按照调查提供的按年龄、性别及城乡分的权数进行加权。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由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大方面组成。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 忆 、想象、注意等认识活动以及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能 力、性格、气质等心理定势。本次调查从多侧面考察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因此在综合性调 查问卷中,心理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问卷中的项目对高龄老人的心理 状况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包括老人的性格特征、心理感受、认知能力以及对生活的 评价。分析方法主要是用统计频次表考察高龄老人的性格特征、心理感受、认知能力和生活 满意度,然后利用回归方程,以估计各因素对高龄老人认知能力和生活满意度的净作用。
三、高龄老人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感受
问卷中有关基本性格特征及心理感受的问题一共有7个,其中有4个问题涉及积极的性格特 征和正面心态,即:“不论遇到什么事都想得开”、“喜欢干净、整洁”、“自己的事情自 己说了算”、“现在与年轻时一样快活”。“不论遇到什么事都想得开”反映了一个人开朗 的性格特征。“喜欢干净和整洁”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而且也能够从一定 程度上表明对生活的态度。“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通常用以表现一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这里,表明人们的性格特征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立意识和参与生活的积极性。“与年轻时 一样快乐”是积极心态的突出表现。有3个问题涉及负面心态,即:“经常感到紧张、害怕 ”、“经常觉得孤独”和“觉得越老越不中用”。“经常感到紧张、害怕”是人们心理 压力的表现。“觉得越老越不中用”表明人们对生活的前途失望、悲观。
被访高龄老人中,大约3/4的人“喜欢干净、整洁”(75.9%)和认为自己“不论遇到什么事 都想得开”(70.2%),大约一半的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53.9%),认为“现在与年轻 时一样快活”的人略低于一半(43.8%)。负面心态的比例比较低,大约三成的人“觉得越老 越不中用”(34.3%),略高于1/10的人经常“感到紧张、害怕”(11.5%)和“觉得孤独”(13.9%)。
从总体上看,正向性格特征及心理感受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性高于女性,城镇高于农村 ;负向性格特征及心理感受则呈相反趋势。近几年,国内对老年人的心理也进行了一些 研究,考察了不同类别老人的心理特征。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的一些研究得到相同的结论, 如“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多且重”、“女性的抑郁症明显重于男性”(孟琛,汤哲)。
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高龄老人性格特征及心理感受的因素,我们通过回归方程考察一些变 量的作用。设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同住方式、同住子女数、分居子女看望、主要收入来源 、健康自评、医疗获得、受教育年限、过去主要职业、闲暇活动等变量与年龄、性别和居住 地一起作为自变量,各种性格特征及心理感受作为因变量。
经过LOGISTIC回归方程检验(见表4)发现,(1)在所有变量中,健康自评的影响最大。健康 自评好的,其所有正向性格特征及心理感受均高于对照组。(2)其次是闲暇活动。经常参加 闲暇活动的正向值高于对照组。(3)主要经济来源的影响也比较大。影响最大的是想得开, 有退休金收入老人的该项的比例比依靠家庭和依靠政府和社区的老人高得多,在负向方面则 低得多。(4)居住方式在正向指标方面的作用也比较明显。仅与配偶居住和住在养老院的老 人最想得开,与后代居住的老人自己做主的比例最低,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最觉得快乐,而独 居老人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但最有孤独感和不快乐。(5)受教育年限长的老人比较喜欢干净 、整洁,很少有不中用感。(6)过去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老人比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感觉快乐 ,很少有不中用感。(7)生病时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服务对高龄老人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感受影 响比较小,只有那些能够获得医疗服务的人比较想得开。(8)当老人的配偶尚在时,老人自 己的事自己做主的可能性比无配偶要大。(9)身边无子女同住、分居子女能够经常看望的老 人比对照组更加能够处理自己的事务。
表4 影响各性格特征及心理感受因素的作用比较
位次 想得开
喜欢干净
自己作主
感觉快乐
紧张害怕
孤独不中用感
1
健康自评 健康自评
健康自评
健康自评性别
健康自评 教育年限
2
闲暇活动 闲暇活动
闲暇活动
闲暇活动
居住方式 健康自评
3性别 年龄
居住地居住地
性别居住方式
4
经济来源性别 同住子女
居住方式
经济来源 经济来源
5年龄 居住地 性别 经济来源
性别
6
居住方式
经济来源 经济来源
过去职业 过去职业
7
获得医疗
教育年限年龄
年龄 年龄
8
居住地
居住方式
9
婚姻状况
10
子女看望
我们注意到,健康自评高者及经常参加闲暇活动者的积极的性格特征和正面心态最突出, 这表明,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对高龄老人的心理具有重要影响。
杨本付等认为,“负性生活事件增多……,是导致老年抑郁情绪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杨 本付,刘东光,邵光方)。本研究表明,在高龄阶段不同于低龄阶段,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 位降低、丧偶、子女衰老或去世以及供养能力的减退的发生率已经越来越低,负性生活事件 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冲击也相应趋于弱化,退位于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
四、高龄老人的认知能力(注:此处指生活中的基本心理活动能力,问卷中共有24项有关心理能力的问题和测试。其中“一分钟说出吃的东西数”作为7分,其他23项各作为1分,共计30分,设定24-30分为健全
,18-23分为“低度损伤”,10-17分为“中度损伤”,0-9分为重度损伤。)
高龄是人的躯体健康急剧下降的阶段,也是在心理上加速衰老的阶段。在心理状态方面, 我们可以用认知能力来衡量心理上的衰老程度。调查表明,高龄老人中仍有部分人的生活基 本心理能力保持健全。在80-90岁组有七、八成的人,在百岁组有1/5以上的人生活基本 心理能力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表5)。
表5 分年龄、性别高龄老人认知能力分布(%)
男性 女性
80-89 90-99 100+80-9090-99 100+
认知健全 85.27 68.25 40.26
73.1046.03 21.15
低度损伤 10.02 17.39 24.03
18.6225.78 22.42
中度损伤
2.44 7.89 16.675.7815.38 21.43
严重损伤
2.27 6.48 19.052.5012.82 35.00
资料来源:“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1 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3.
高龄老年人随年龄增高认知能力受损或明显衰退的比例增多,性别差异显著。男性百岁老 人“健全”的百分比仅是80-89岁老人的47.2%,不足一半;女性百岁老人“健全”的百分比仅
是80-89岁老人的28.9%,不足1/3。
高龄老人各种能力衰退的程度有所不同。本次调查从时间与方向、反应、注意和计算、模 仿画图、回忆、语言表达和重复、自我协调等几个方面考察了高龄老人的认识能力(见图1、 2)。结果表明,高龄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衰退比较突出,女性高龄老人的注意及计算能力也 衰退严重。高龄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画图能力衰退形成两个极,前者在日常生活中用 得最多而衰退最少,后者用得最少衰退最多。
高龄老人的心理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各年龄组男性的心理能力普遍好于女性。差异最大的 是注意和计算能力,其次是时空知觉能力;差异最小的是模仿画图能力,在90-99岁组,则 呈 相反趋势,表明男性抽象能力比较强,女性善于形象思维。男、女性衰退最小的都是模仿画 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男性衰退幅度最大的是反应能力、注意和计算能力,女性衰退幅度 最大的是重复能力、时空知觉能力。
在各种能力之中,高龄老人模仿画图的能力最差,做错的达到38.5%。我们注意到,有35.3 %的人无法模仿画图,其原因除了模仿能力本身的问题外,文化因素对高龄老人认知能力产 生很大影响。在被调查高龄老人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6.8%,相当多的老人无法做是因为他 们从未画过图,有的甚至一辈子连笔都没有拿过,字都不会写,更别说让他们画图了。
进行回归方程(表6)分析可以深入考察影响认知能力的因素。计算结果表明,高龄老人的认 知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大幅度衰退。认知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心态、受教育程度、闲暇 活动、性别、健康自评、婚姻状况高度相关,显著性达到0.0001以上,与过去职业、主要经 济来源、以及居住方式也有一定的显著性。
自理能力完好、情绪乐观、受教育年限多、积极参加闲暇活动、男性、健康自评高、有配 偶者、过去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以退休金为收入主要来源和处于空巢家庭的人其认知能力比 相 对组强。尤其是经常参加闲暇活动、情绪乐观和文化程度高的人其保持认知能力的几率是对 照组的2-3倍。提示:闲暇时间活跃、多接受教育、长期从事复杂劳动、保持乐观的心态、 生活自理、婚姻完整、经济自立、独自居住有利于减缓心理能力的衰退。
五、高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
在国外理论界的老年学和老年社会工作领域里,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程度一直是倍受关注 的主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也日益成为老年人本身及其家庭和社会 关切的问题(熊跃根)。本次调查询问了高龄老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实际上这也是对他 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总的评价。
数据显示,大多数高龄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表示满意或很满意。男性的满意度高于女性 ,城市高于农村,低龄高于高龄(农村90-99岁组除外)。百岁组未回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 年龄组(表7)。
表7 分年龄、性别、居住地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分布(%)
城镇农村
男 女
合计
男女 合计
好/很好
80-8974.37 77.45 75.88 69.76 66.92
68.36
90-9974.62 73.94 74.23 70.68 69.68
70.23
100-105
67.83 69.38 69.03 66.98 60.86
62.05
一般
80-8922.75 19.77 21.27 26.42 28.26
27.33
90-9920.18 18.85 19.42 22.45 19.80
20.95
100-105
19.58 11.22 13.11 21.70 20.26
20.54
不好/很不好
80-891.92 2.03
1.97 2.82
3.553.18
90-991.75 3.10
2.52 3.88
4.234.08
100-105
1.40 0.61
0.79 1.57
3.272.95
未回答
80-890.99 0.76
0.88 1.00
1.281.14
90-993.45 4.11
3.83 2.99
6.084.73
100-105 11.1918.78 17.06 9.75 15.61
14.47
资料来源:同表5。 我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控制了其他变量后,老人的生 活满意度与年龄、健康自评、心态、居住方式、医疗条件的获得、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闲暇活动、性别、主要经济来源等因素有高度统计显著性;与有无同住子女、不同住子女 看望在统计上也呈显著性;与居住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照料者以及过去职业无统计显 著性(表8)。
结果表明,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偏重于主体客观的健康状况。“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与躯 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与影 响。躯体功能水平的下降,限制了老年人活动,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些因素影响他们 的情绪与心境是不难理解的。”(孟琛,汤哲)这与长春市的调查也显示出同样的结论。不同 之处在于,经济状况及代际关系对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熊跃根)远没有对低龄老人的 影响大,而且与有的研究结论“经济困难是影响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最直接因素”(姜晶梅 ,林玲,孙国强等)更有明显的差异。 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包括医疗条件的获得以及居住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生活满意度。 高龄老人最需要有子女在身边,分居子女经常来看望,生病时能够及时得到医疗服务,这样 他 们在心里上就会有安全感,而物质生活条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自评不好、依靠其他亲属或配偶为主要收入来源、生病时不能得到及 时治疗、以及独居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非常低,提示他们在晚年生活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 难,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
六、结论与建议
1.高龄老人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
高龄老人中积极的性格特征和正面心态占主导地位,健康的身体及积极的生活方式对高龄 老人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影响,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卫生保健服务、良好的教育以及美满的婚 姻对高龄老人的心理也起积极作用。大约有1/10的人经常感到紧张和害怕,或者有孤独感, 主要是女性、独居、经济不能自立和不能获得医疗服务的老人。
仍有一部分高龄老人能够保持健全的认知能力。高龄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重复能力 以及理解及协调能力保持得比较好。回忆能力衰退比较突出。心理能力最差的是模仿画图。 提示“用进废退”的原则在心理方面也是适用的。
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高的下降十分显著。女性高龄老人的认知能力远不及男性老人。认知能 力的衰退受到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心态、文化素质、婚姻、职业、主要经济来源、居住方 式等因素的影响。积极参与闲暇活动、提高文化程度、长期从事复杂劳动、保持乐观的心态 和生活自理能力、婚姻完整、经济自立、独自居住有利于减缓心理能力的衰退。
大多数高龄老人对生活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是与当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的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分析表明,健康状 况是影响高龄老人生活意度的最直接因素,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包括医疗条件以及居住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生活满意度。
2.发现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人的性格特征、心态的变化及认知能力的衰退十分显著,长寿而如 何保持良好的心理能力——老而不糊涂,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性别差异是另一个特征,女 性老人的心理状态不及男性老人。
“身体健康”无疑是生活幸福的基础。与低龄老人不同,健康成为高龄老人最关注的问题 ,经济来源已经不是影响高龄老人生活幸福感最直接的因素,居住环境和医疗条件影响到他 们的生活质量。
老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常参加闲暇活动会改善他们 的心理感受并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感。
文化对高龄老年人的心理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老年人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的精神最 愉快、认知能力保持得比较好、幸福感也比较高。
健康状况很差、依靠其他亲属或配偶为主要收入来源、生病时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以及独居 的老人生活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应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3.对策建议
高龄老人无论在躯体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需要经常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 怀和帮助,他们才能增强生活的适应性,延缓心理衰退,更好地适应和高质量地度过人生的 最后阶段。各种努力包括:
(1)加强高龄老人的卫生保健工作,老有所医。(2)改善高龄老人的生活环境,保障其物质 生活,有充足与合理的营养,家庭和睦,给予生活帮助和精神慰藉。要特别关注女性高龄老 人和独居的高龄老人。(3)重视高龄老人的闲暇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使其精神有所寄托。( 4)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教育科学用脑、继续学习、心理训练有利于减缓认知能力的衰退 。(5)发挥高龄老人自身的能动作用,克服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①本调查得到美国杜克大学的资助
①此处指生活中的基本心理活动能力,问卷中共有24项有关心理能力的问题和测试。其中 “一分钟说出吃的东西数”作为7分,其他23项各作为1分,共计30分,设定24-30分为健全 ,18-23分为“低度损伤”,10-17分为“中度损伤”,0-9分为重度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