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新”的面对面对话--2013年福建省高考科学综合卷化学试题对话_高考论文

“稳中求新”面面观——关于2013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综合卷化学试题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理科综合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综合卷(以下简称“福建卷”)化学试题有哪些特点?对高中化学的教与学有何启示?先进教育省市的试题又有何可借鉴之处?赖增荣、陈启新二位教师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以下是此次讨论的一些要点。

重视基础,考试内容主次协调

陈启新(以下简称“陈”):今年高考,福建卷化学试题总体上看比较符合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不偏、不怪且不过难,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考试内容能围绕高中化学主干知识,关注化学学科思想的渗透,积极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福建卷的选择题(第6~10题)比较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非选择题取材源于实际情境,注重基础知识在新情境中的灵活运用,多数考点看似起点高,实则落在基础上。

赖增荣(以下简称“赖”):与往年相似,今年福建卷化学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主要有:常见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应用,电解质,电离平衡,溶液的pH值,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转换,原电池原理与电解原理及其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应用(沉淀的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与应用,电离能,晶体结构,化学键,氢键等。化学试题考查角度多、覆盖面较广,既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定量分析与计算能力。

陈:分析天津、湖北、浙江、安徽、北京等教育先进省市的高考化学试题,我发现,各省市的化学试题均努力落实各自考试说明的要求,力求体现化学新课程的理念,突出高中化学主干知识,落位于基础,力争做到既有利于选拔人才,又有利于素质教育。归纳来说,各省市(包括福建省)高考化学试题有如下共同点:一是突出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考查,如,各省市均对“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与应用、电化学原理、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化学实验探究、电解质电离、水解”等中学化学最重要的知识进行了重点考查;二是重视对化学学习过程和研究方法的考查,如,安徽卷第28题,北京卷第28题,浙江卷第27题,均对化学实验探究方法和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查;三是试题情境新颖,背景材料关注化学与STSE的联系,着力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贴近学生实际。

赖:浙江卷、安徽卷、重庆卷、全国Ⅰ卷的化学选择题,选材大多较为新颖,设问角度有创新。如,安徽卷第7、10、11、13题,北京卷第12题,浙江卷第7、11、12、13题,全国Ⅰ卷第8(必考有机题)、10(变黑银器的处理原理)、11题等。相对而言,福建卷的选择题选材不够多样,设问角度不够新颖,传统题型偏多,这可能对后来考生产生不良的导向。重视基础、突出考查重点知识的命题视角和联系实际的试题呈现方式对中学化学教学能起良好导向作用,能让一线教师平静地、安心地按课标教学(不盲目拓宽、拔高),值得提倡。

关注个性,命题立意重在能力

陈:福建卷化学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检测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特别是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今年我省试题的化学信息呈现方式多样,通过分析图形、图表来获取信息的题目较往年大有增加,全卷共出现8处有一定难度的图形,考生须认真分析这些图形,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方能顺利解答。

赖:这点我也注意到了。如,福建卷第23题取材于实际情境,题型新颖,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此题对于化学平衡常数的考查,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重现概念,而是对设问角度作一定变化,要求考生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知识和印象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

赖:今年各省市化学试题也都侧重能力立意,注重检测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有些试题的命制独具匠心,能较全方位地检测学生的各种化学学习能力。如,全国Ⅰ卷第37题第5小题,给出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数据,问:“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的原因?的稳定性小于,Si更易生成氧化物的原因?”试题要求考生依据键能数据解释碳、硅氢化物种类、数量、稳定性有差异的原因,既考查了键能的概念及应用,又检测了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如何选用键能数据有针对性地分析有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价值,真可谓神来之笔!

陈:近3年来,浙江卷有一大特色,即选择题第12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涉及知识面广,阅读量大,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今年浙江卷第12题,试题素材看似熟悉,但设问巧妙,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计算。题目给出三种浓度均为0.1000mol·的酸溶液分别与同浓度NaOH溶液反应的滴定曲线,要求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溶液pH大小关系为:HX>HY>HZ”,进而判断三种酸的相对强弱及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并根据滴定曲线求(HY)。更能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是C、D选项,C选项要求考生分析特定情况下(HX、HY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当较弱的酸恰好与NaOH溶液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D选项则把巧妙地融入电荷守恒中进行考查。试题对电解质的电离、盐的水解、电离常数、电荷守恒原理等知识进行了深入考查,全面检测考生能否结合题给信息,融会贯通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题还融入了对微粒观、守恒观等化学学科观点的考查。福建卷第12题也有一定深度和难度,试题以曲线图为载体,图中隐含“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信息,考生须对“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有深刻印象,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福建卷第12题对考生思维的灵活性、缜密性要求很高,但与浙江卷第12题相比,在检测考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广度与深度上略为逊色。浙江卷第12题有效控制获取信息的难度,重在全面检测考生再现、辨认已学知识的能力,把获取的有效信息与已学知识整合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福建卷第12题考查目标指向单一,只侧重检测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一旦考生读懂题意,解题势如破竹。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作为选择题,两题的难度都偏大。

强调探究,实验考查显现力度

陈:高考化学科命题,越来越重视对实验探究能力这一极具学科特色的能力的考查。今年各省市高考化学试题,都特别加强考查化学实验基本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体现课标精神的同时,发挥高考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良好的导向、反馈、激励功能。如,北京卷和广东卷的实验试题都充分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将化学实验与化学反应原理、变化规律等知识深度融合,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综合,在突出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解决实验问题的同时考查考生的创新精神。

赖:北京卷第28题让人耳目一新,它要求考生以、漂粉精等中学化学常见物质为载体,对未知反应的产物进行实验探究,在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试题考查范围广、角度新,融合了物质的制备、试剂的选用、依据现象做出解析或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步骤和现象判断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等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特别是第4小题:“现象ii中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和发生反应。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________。学生须从题意“验证酸性条件下,漂粉精的有效成分能和发生反应”中认识到,由于漂粉精显碱性,同时为了防止外加物质的干扰,必须往漂白精溶液中加入非强氧化性或强还原性的酸(即不能用硝酸或盐酸)。

陈:福建卷第25题,在命题立意(考查实验素养、实验能力)上也极力想有所作为。试题素材较新,直接从探究实验切入主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实验基本操作原理(气密性检查、固体加热方法)、依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评价等知识与技能。

赖:但教师们对该题的设计有一些看法:其一,根据题给甲、丙、丁的猜想所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均无法配平,这违背化学反应规律,有胡乱猜想之嫌,因此,探究意义不大,也就无需设置第3小题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其二,学生不明白装置图中“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所以不能完整理解该实验原理;其三,关于氮化镁和水反应的知识,超出高中化学教学要求,致使考生无法完整理解该实验原理,影响准确切题。

陈:教师们的分析不无道理,在阅卷中我们发现,该题的设计思路不够完善,部分设问指向不够明晰,易造成考生误解,答案五花八门却均能沾边。如,第1小题,猜想丁不成立的理由,极少学生能答出标准答案给出的“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丁不成立的最本质原因),可如“生成物中只有还原产物、没有氧化产物”“化合价只有降低没有升高”,甚至“加热硝酸镁不可能得到氮气”等答案均可得分;第2小题第2问,“加热前通入的目的?”从题面上看,该操作步骤的目的已在题干中表述出——“驱尽装置内的空气”,但很多考生仍不知所以,改卷中,只要考生答到“除”即可得分;第3小题第2问,“未检测到产物中有存在的原因?”大部分考生不一定知道在B、C装置中发生什么反应,但只要答出“在D装置之前就反应完全了”也照样得分……这样,造成真懂与假懂的考生均可得分,使该题的难度为历年高考化学实验题之最小,试题的区分度、效度也饱受质疑。这样的实验题,是无法考量考生的真实实验素养和实验能力的。

标签:;  ;  ;  ;  

“稳中求新”的面对面对话--2013年福建省高考科学综合卷化学试题对话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