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中的融资偏好与约束&对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收缩的研究_民营经济论文

体制转轨中的融资偏好与约束: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萎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改造论文,民营企业论文,发达地区论文,融资论文,贷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2)01-0124-007

一、引言

当前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信贷萎缩是值得关注的。为了从纷繁复杂的信贷现象中把握本质问题,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选取了以下视角研究信贷萎缩问题。首先,在专题上,本文的讨论集中于技术改造这一特定领域,原因在于技改意味着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许更具有宏观意义。其次,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于“有前景、有偿付能力”的企业,这就剔除了体制性赖帐因素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干扰,同时也排除了银行以“信用状况差”规避信贷责任的现实因素。再次,在地理上,本文以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浙江宁波为典型,一方面,这限定了本文结论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研究的前瞻性,因为民营经济高度发育毕竟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结构偏差:技术改造融资的非对称性

1996年至2000年,宁波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12.5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5倍。其中,2000年完成投资103.0亿元,增长15.6%,2001年上半年完成52.7亿元,同比增长44.3%,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分析原因,主要是1999年以来,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出台了若干鼓励和优惠政策,而宁波市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尤其体现了政策的优惠性。2000年,宁波市列入国家国债专项资金计划的项目有5项,总投资额3.36亿元,其中已实施的三个项目由中央贴息1056万元,地方补助2112万元。宁波市当地的贴息政策则为,无论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是银行贷款还是自筹资金或其他,都一律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或利率的一定比例贴息,2000年共发放贴息资金8500万元,2001年上半年对重点企业贴息1146.3万元。各县(市)政府也相应制定了关于奖励、鼓励技术改造投资的政策。技术改造投资的情况,还列入了对市属各控股公司和各县经委领导的年度目标考核。在诸多优惠政策的引导和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宁波市的技术改造投资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但是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企业融资发生结构性变动的趋势。从宁波的实际情况看,其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非对称性”。

一是技术改造投资与技改贷款的非对称性。以宁波市为例,1999年以来,该市技术改造投资呈现了良好的增长态势,2000年完成投资总额103.0亿元,增长15.6%,2001年1-9月份完成投资总额83.3亿元,增长27.7%。但与此同时,银行的“技术改造贷款”(注:除专门说明,本文所称银行贷款均包括了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却出现停止增长的局面,2000年技术改造贷款余额24.7亿元,仅比年初新增0.8亿元,占当年技改投资完成额的0.78%,2001年1-9月份新增1.1亿元,占同期技改投资完成额的1.32%。对技术改造的信贷投入似乎与技术改造自身的投入极不相称,而且也跟快速增长的贷款总量极不相称。

二是项目在投入规模、技术含量上的非对称性。宁波市的技术改造投入,的确扶持、培育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股干企业,如宁波维科集团、中华纸业、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海天塑机、波导公司等。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有的已经成为宁波市的支柱产业,是宁波市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象征,以是否为市级重点企业技改项目来划分,则2000年这类规模较大(单项平均投资规模为3427万元)、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改造项目占全市技改项目数的4.3%,资金投入占全市技改投入的30%。而其余的绝大多数则为小规模的技术投入(单项投资规模为236万元),有的甚至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几乎只是生产规模的简单扩大。据有关部门对46项技术改造的抽查结果,有23.4%的项目为新建、扩建企业(土建工程超过总投资的30%)、企业兼并引起的兼并方设备的增加(实际为设备的转移)、低值易耗品(如模具)的购置等,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都不能算作真正的技改投资。还有部分企业,在进行项目申报、审批时,购买先进设备的投资达到了总投资的规定比重,但投入建设后,购买土地、建造厂房的投入已超出预算,企业无资金进行设备购置,或者市场快速变化,投入新产品的生产已无利可图,均造成了所谓技术改造没有技术投入。

1990年-2000年宁波市技术改造、技改贷款增长图

三是技改项目融资结构中内、外源融资的非对称性。宁波市技术改造项目的融资结构中,少数大型项目和国家专项资金项目以银行贷款为主,如5项国债专项技改项目的已完成投资额中,银行贷款占比为69.75%,21项国家“双加”专项技改项目的已完成投资额中,银行贷款占比为89.65%,1项已实施的国家结构调整专项技改项目银行贷款占比为80%。但宁波市技术改造的总体融资格局是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1996年至2000年技改融资的结构为,企业自筹资金占70%,银行贷款占20%,其他资金来源(包括利用外资,财政资金注入等)占10%。宁波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企业自筹资金占比较高(全国平均为企业自筹占65%

(注:数据来源:《1999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为1996-1999年平均水平。))。越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自等资金比率越高,银行贷款的比率越低,如私营经济最发达的慈溪市(县级市)企业技改贷款投资中,银行贷款只占8.9%,其余除少量的利用外资,绝大多数都是企业自筹资金。

四是信贷期限结构的非对称性。由于信贷管理和实际操作的冲突,当前技改贷款存在以短期贷款搞技改现象,造成技改贷款统计数和实际数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实际技改贷款余额和增量被低估。按照现有的工程建设水平,一般中小型的技术改造项目(包括购买土地、建厂房、购置设备)在一年内即可建成,企业完全可以用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贷款来解决技术改造项目需要,而一些大型的技术改造项目则是采取商业银行总行、省级分行直贷的形式。同时,由于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在审批手续上存在很大差异,表现为前者简单后者繁琐,前者快捷后者缓慢,因此,即使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需要的融资时间在一年以上,企业也会选择短期贷款,到期后再展期或收回再贷。基于以上原因,大量用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并没有统计在“技术改造贷款”内。而根据现行的人民银行统计体系安排,技术改造贷款归属于“中长期贷款”之下,也即贷款期限必须在一年以上。因此,出现了技术改造贷款统计数和实际数之间的差异。

三、内源融资与银企关系:转轨经济中的融资偏好与供给约束

(一)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宁波市企业技术改造以内源融资为主

宁波市是民营经济(注:民营经济:相对于“国营(官营)”的一个概念,具体包括了私营企业、合伙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及外商投资企业(宋醒民,2001)。)较发达的地区,到2000年底,全市年销售产值在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户数已占全部企业户数的96.4%,完成工业总产值占96.0%,利税总额占81.5%,固定资产投资占70.8%,固定资产净值占71.1%。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宁波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在经营机制上具有鲜明的自负盈亏的特征,受到硬预算的约束;

——在经营思路上以“稳步发展”为主,企业主推崇有多少资金实力就做多大投资,不存在为求政绩盲目扩张的冲动;

——在生产模式上仍以中小型(中小型企业占总数的98.7%)、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最优的效率规模本来就是比较小的(林毅夫,2000),企业理性经营的结果就是技改投资规模也以小型为主。

以上三个特征,决定了民营企业主在进行技术改造投资时,首选的融资方式是内部留利融资,因为只要内部留利足以完成投资,则因其不用支付利息和其它费用,是最经济的融资方式。只有在投资规模超出企业资本规模时,企业才会进行外源融资。即使进行外源融资,企业也会先选择民间借贷,在慈溪等民营经济发达同时民间借贷也相当发达的地区,信誉较好的企业只要支付比金融机构稍高的利率就能贷到民间资金,期间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审批手续,企业实际节省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因此也比金融贷款经济。最后,当民间借贷等其它资金来源不可得时,企业才会想到去申请金融机构贷款。但是事先,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就发出了“不愿向民营中小企业发放技术改造贷款”的信号,一方面表现在民营中小企业技改贷款的利率高(普遍上浮30%-50%),另一方面表现在审批手续非常繁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级支行没有技改贷款审批权。因此,真正申请金融机构技改贷款的只有两类企业:一类是确实急需资金、投资回报率相当高的企业,另一类就可能是劣质企业或不好的投资项目,试图借机套取银行资金,方舍得下功夫去争取信息成本和机会成本都相当高的贷款。

那么,以内源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是否存在合理性呢?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民营经济的这种融资结构并没有阻碍其蓬勃发展,相对于国有企业,这种融资结构似乎显得更为合理(张杰,2000)。在改革过程中,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这虽然局限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又出人意料地给民营经济奠定了一个能够适应进一步改革和市场环境的资本结构的合理基础。这种融资结构使民营企业减少了对外依赖,也使民营企业未与政府牵扯过深,从而避免了内生出大量的产权模糊。从经验数据看,西方企业也大致出自这种融资结构,在1966-1970年间,美国、英国、西德和法国四国的留利融资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9.4%、51.4%、63.1%和65%。就连严重依赖外部资金的日本也达40%。1970-1985年间西德与英国企业的内部留利融资占比分别为67.1%和72.4%,债务融资(银行贷款和债券)只占21.1%和23.7%(张杰,2000)。

由此推论,目前宁波市民营企业的技术改造融资中银行贷款较少的占比,也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技术改造投资作为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以内源融资为主的特征对企业明晰产权、减少对外依赖意义重大。

(二)银企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企业技术改造的融资困境

从表面上看,银行信贷资金的注入有限,是银行信贷管理手段上存在排斥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机构没有技改贷款的审批权,一律要到市级机构审批;技术改造贷款一律需要土地、房产抵押或信用担保,而且规定的抵押率很低,据调查,一般抵押率以土地、房地产的70%、通用机器设备的60%、动产的25%-30%,专业设备的10%为上限;技改贷款还需要有比短期贷款多得多的审批资料,如项目可行性报告、工业主管部门项目批文、专家论证等;审批期限也比短期贷款长,从企业向一家县级金融机构提出技改贷款申请到贷款实际发放,通常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大型项目或者新客户的申请则需要3-4个月。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银行之所以要采用如此复杂的信贷管理手段,则是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当中,各经济行为主体为实现不同经济目标而发生利益冲突的结果。改革之前是不存在这种冲突的,因为企业和银行都是国有的,企业可以占用资金不还,银行也无须考虑资金运用效率的问题。但在此之后,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有的企业为实现获利的目标(有时候仅仅是企业个别控制人的获利目标),不惜造假帐,使用假担保,借转制、破产之机改头换面,行逃废银行债务之实,民营企业的复杂性、企业素质的参差不齐使银行想获得借款人的财务真实情况和资信情况尤其困难,致使银企之间陷入了一场信用危机。银行不能100%的控制风险,就不发放贷款。而就风险可控度而言,技术改造贷款无疑是比较低的,一是贷款期限相对较长,二是对项目技术含量的甄别需要相当专业的人才,三是贷款金额多,项目投资对企业的经营影响大,一旦项目失败,则有可能引致企业的破产倒闭(过去说企业“不搞技改等死,一搞技改找死”),直接危及企业的偿债能力。显然技改贷款具有较高的风险度,但是从收益上看,即使利率上浮到顶,其收益也无法与风险相匹配。因此,银行作为具有一定独立经济利益的金融企业,从追求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是不会看好技术改造贷款的。再从信贷人员的个人利益方面分析,受理一笔技改贷款和受理一笔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前者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责任,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量,包括更加谨慎地进行贷前调查和事后跟踪,准备更多的审批材料,还要加强有关技术专业的学习,但个人收益并没有为此增加,所以,信贷人员也不愿意受理企业的技改贷款申请。

四、政策建议:外源化、资本化和民营化

信贷资金对技术改造较少的投入,必然会阻碍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企业的初级发展阶段,即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这个矛盾并不十分突出,企业较少的自有资金投入,就可以满足企业小步、稳定发展的需要。但是,当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的阶段后(严格意义上讲现在小规模的改进工艺、技术还不能算真正的技术进步),则以内源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就必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外源融资的大量进入就成为必然。而现行的金融体制和信贷政策无疑有悖于这种趋势,因此有必要在如宁波市这样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沿海开放城市,率先探讨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和改革信贷管理体制,来增加民营企业的外源资金,以此促进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转变。

(一)外源化:改革和创新信贷管理制度,促使商业银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

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应该标本兼顾,从表层上讲,当务之急是改变风险控制手段,变事后追偿为事前控制,依靠强有力的信息分析系统,依靠技术和网络,预测和规避风险;资产保全方式要变单一的土地、房产抵押为动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专利质押、品牌质押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从深层次讲,则应通过制度创新缓解银企间的利益冲突。有效的办法是实行资本金分配制度的客户经理制,将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分配到每个信贷项目(主要是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和业务部门,信贷项目的规模大小和客户经理的经营权限与资本金相匹配。项目成功,则银行可获得资本金增殖部分的收益,项目失败,则由资本金弥补损失;客户经理通过经营取得了成果,也应获得相应的酬劳。这样,企业在获得应有的金融支持的同时,银行也能够保证资产的赢利性和安全性,同时,通过法治、舆论以及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来净化社会信用环境、解除银企信用危机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虽已不属本文所论及范围,但它对信贷管理制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资本化:通过创立企业投资公司,用金融资产扩充企业资本金

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民营企业,其进行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时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的做法,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因为这能使企业的投资行为更加谨慎,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项目失败。通过开放“二板市场”来扩充民营中小企业资本金,只能限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及成长性企业,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并不具备上市融资的条件。但金融资产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扩充企业资本金,以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譬如成立民营企业投资公司,专门投资民营企业。这种投资公司可以吸收民间资本,实行专家管理,投资公司资本金有多少,银行给予等额的长期贷款,由担保公司的资产作为担保。投资公司再向有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需求的民营企业以参股、控股的方式投资,从而使民营企业获得进行技术改造或创新的长期的、稳定的资金。

(三)民营化: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使其成为内生于民营企业、服务于民营企业的民营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改革应该遵循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要求(凌涛,2001)。在县以下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是与民营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单位。当前宁波的农村经济已相当发达,以至于能够以村、镇为单位形成全国知名的工业生产基地。在这样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完全可以通过民营企业参股而进行股份制改造,成为内生于民营企业、服务于民营企业的民营金融机构。这种适合民营经济特性的金融中介机构,一开始也许具有非正规制度安排的性质,从表面上看,有时表现得杂乱而无序。但其内生的机制是最为有序的,因为民营企业本身的产权结构决定了由此导出的这种制度安排包含了相互的约束(张杰,2000)。甚至表面的无序性,也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外部的监管来克服。也许,鼓励(至少不抑制)内生性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才是使民营经济走出融资困境的一种长远策略。

收稿日期:2001-11-18

标签:;  ;  ;  ;  ;  ;  ;  ;  ;  ;  ;  ;  ;  ;  ;  

制度变迁中的融资偏好与约束&对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收缩的研究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