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常普遍,并且极为重要的经济现象。一般而言,西方发达国家产融结合模式可以划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类,前者以英、美为代表,后者以日、德为代表。
日德产融结合模式以“社团”或“社会”市场经济为运行基础,银企间产权制约较强,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经济和企业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资本市场的作用较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和企业之间常常保持密切而持续的联系与沟通,两者长期依存。企业与主银行或主持银行保持稳定的交易关系,银行与客户企业相互持股,银行通过贷款契约、股权占有、人事结合及代理小股东的表决权等方式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影响。
“日本模式”与“德国模式”有相似之处:诸如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
两国的产融结合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是两国的银行经营制度不同。日本的主银行实行分业式经营制度。而德国的银行业务范围没有限制,可以直接经营信贷、信托、证券投资基金等业务。二是两种模式的市场化程度不同,政府行为不同。日本模式是建立在低市场化基础上的,政府严格限制利率和规定金融机构受到多重保护,更重要的是,金融资本的定价与配置也由政府决定,并且金融资本的定价远远低于市场决定的均衡水平,因而市场机制作用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德国模式是建立在高度市场化基础上的,德国政府对银行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监管,德国的特点之一是制订了一套严格缜密的金融法律体系,把全部金融活动都纳入了法律范畴,加上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使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美国产融结合模式以自由市场为运行基础,银企间产权制约较弱,而主要靠短期的债权联系并靠系统严格的法制来解决争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我积累、直接拥有工商企业的证券和对企业开展信用担保业务,以尽可能地排除风险。
美国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于德国和日本更加分散和社会化,这就决定了股东没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公司治理。尽管金融自由化浪潮推动美国放松银行管制,但直到1992年,美国银行对企业的持股比重仅占0.3%。股份日益集中于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这些机构投资者受银行的信托部控制。而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股份不允许超过发行公司总股份的5%,这就决定了持股法人对公司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种分散的股权结构和投资理念决定了美国的产融结合机制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外部结合。这种通过公开资本市场实现的产融结合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因为金融资本的定价和配置是市场决定的,而不是通过暗示合约来完成。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治理,而是借助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兼并、接管机制来间接控制产业资本。
银行在日本和德国工业化中均起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战后重建过程中,银行支持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首先表现在银行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扩大提供了巨额资金保证;其次,银行对产业的渗入不仅能够扶植产业,实现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形成现代化、集团型和国际性的大公司,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再次,有利于政府有效地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虽然日本和德国都是银行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但它们还是具有两个重要区别。一是德国的银行体系由于其全能银行业务和强大的代理投票权以及受制的证券市场而在产融结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德国产融结合模式比日本产融结合模式更具市场化,并且在政府行为与市场效率之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均衡点。
美国以资本市场机制为主的产融结合模式的优势在于:现代积极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而资本市场则是风险资本形成和支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最重要机制;其次,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不仅具有较低的交易费用、信息的开发性和可得性、资产的流动性,还为金融资本的需求者创造了一个获得低成本资金的供给机制;再次,在多样化、高度市场化的融资体系中,企业的融资选择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合理化,而且也使企业较少受制于银行。此外,资本市场通过证券交易、按管、并购等途径和公开信息披露机制促进了金融资本使用的效率,从而有助于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配置。美国近几年的“新经济”,很好地证明了这种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优势。
英美公司治理结构的优点在于,由于强大的股东约束和市场约束,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制衡关系较为平衡,企业经营透明度大,股东权益一般能得到较好的保障,私人收益在每个时期都比较高。英美公司以投资收益率作为评价经营绩效的标准,经理人员要保住职位,就必须努力保持利润的高分红率。
在治理结构上,日德公司的优点是,银行的监控和法人相互持股,使企业经理人员在正常情况下对公司有较大的自主控制,来自股东的干预较少,有利于公司行为长期化;同时,治理结构又保持了对企业经理人员的有效控制,从而既保证所有者的权益,也维护了企业的长远目标。比起英美企业,日德企业市场占有率高,企业竞争力强,来自股东的分红压力小。这些制度鼓励连续性的、进攻性的投资,以提高生产能力,提高现有业务活动的生产率。日本企业正是通过这种高积累、低分红来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而股东的利益也因公司的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本增值最终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