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大学生法制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栾春娟[1]2000年在《大学生法制教育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全国部分重点大学和东北地区部分省属、市属院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机制、内容体系和实现途径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邓映婕[2]2016年在《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法治的崛起,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揭开了“摒弃人治,走向法治”的序幕,可谓是依法治国方略得以形成的“源头活水”。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进一步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新时期,党的十八大倡导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主张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国,以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引领中国法治建设。紧接着,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号角。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方略得以全面实施的一个重点,如何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与认同度,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既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在依法治国的“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目标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然而,反观大学生的法治知识水平、法治思维习惯以及法治行为方式,却与其高学历的背景明显不符,表现为大学生违法犯罪此起彼伏、对自身权利一知半解、用法护法不情不愿等。从这些问题影射出我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法治知识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和法治方式教育方面与国家的法治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就国际而言,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也仍相差甚远。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展开,法治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总结和深刻反思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史发展,借鉴域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优秀经验,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实现更快发展,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归纳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经验总结的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关于法治教育方面的相关文件,深刻总结并反思我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将域外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考察视野,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总体趋势作初步总结,为文章最终的路径构建提供鉴戒。最后,在历史、现实、域外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进行构建。通过文件的梳理和域外法治教育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法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法治知识教育更多地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播上,法治思维教育难以突破守法教育的“藩篱”,而法治方式的教育与现实脱节。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尚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式单一、教育队伍良莠不齐、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至于如何解决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域外高校法治教育的经验也给予了极大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立足于历史背景、现实困境、域外经验三方面,提出了“知行统一”教育理念的构建,“三个并重”教育机制的构建,新型高素质教育团队的构建,协调多面式教育平台的构建等相关路径的选择和建议。文章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回顾了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现状,阐述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因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内涵在各章已有阐述,遂不另起章节赘述。第一章展现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历史沿革,从纵向视角梳理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概况,为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路径构建做了背景铺垫。第二章以历史与现实为基调反思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章立足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整体现状,参考域外法治教育的优秀经验,为路径构建提供借鉴。第四章,以历史概况、现实困境、域外经验为依据,构建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路径。结语部分陈述了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展望。

符晶晶[3]2017年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中国法治建设推向新高度。大学生作为国家精英、社会栋梁,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担当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准确评判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分析法制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研究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提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方式、方法,对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包括“全面依法治国”、“法制”、“法治”、“大学生法制教育”等。“马克思主义的法制教育理论”、“人的自我需求理论”、“以人为本理论”等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提出后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出的新的价值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取得了举国公认的成就,为建设法治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又为高校法制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诉求更加迫切,社会应更加注重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权威塑造。第四部分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目前我国社会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新形势;高校法制教育现状还不能完全满足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大学生的法制素养、法律知识、法制思维、守法用法能力及法制行为方式等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挑战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第五部分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建议。对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立足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整体现状,从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提出了优化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策略,以及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李俭, 肖燕[4]2005年在《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我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和实现途径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刘洋[5]2014年在《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因为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高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近些年来,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已经逐步步入正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并在实践中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课程内容单一枯燥,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道德教育趋于智育化,“一手硬、一手软”现象明显;法制教育缺乏独立地位和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高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大学生道德意识缺失严重,诚信水平偏低;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基础知识欠缺,犯罪率上升,犯罪性质和形式多样化、复杂化。必须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力度。高校要认真贯彻“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教育方针;探索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和路径;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使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段伟利[6]2017年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治中国是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和目标的丰富与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和长远的发展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和长期努力。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大学生这个群体比例虽然不大,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大学生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进而影响法治的实现程度。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部分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法治教育对能否推动法治社会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立足大学生法治教育展开专题研究,以期实现社会、高校、家庭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正确指导,形成育人的多元合力,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本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这一研究课题,对其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大学生法治教育理论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创新点进行论述,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第二部分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展开相关理论概述,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厘清、理论依据及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研究,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通过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奠定基础。第四部分基于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即大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完善家庭法治教育、高校构建法治教育系统化、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等。

王军梅[7]2006年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的改革,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有资料显示:从1998年至2004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37.43万人,在校学生人数从117万人增长到595.65万人。高职学校所培养的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高层次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且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寄托着中国法治之路的希望。可以说,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如何、法律素质怎样,将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中华民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然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不强,从近年来的大学生犯罪的增长可见一斑。高职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研究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介绍研究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高职法制教育的内涵、特点和意义。首先从有关的文件规定得出高职法制教育的内涵:我国的学校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多种形式在公民中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使之掌握法律知识,增强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意识,养成守法的行为习惯。然后通过与法学教育相比较、与普通高校法制教育相比较、与一般公民法制教育相比较,介绍高职法制教育的特点。最后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文化合作的需要六个方面介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第三部分分析问卷调查表,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多数学生认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法律知识知晓程度与受教育水平不相当;知行不统一,法律意识欠缺,没有形成法律习惯;关心中国的法制建设,但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道德的约束力量大于法律的约束力量,没有建立起对法律的崇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离学生的期望有差距。 第四部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政策定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教育内容与当前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高职法制教育的方式单一、手段落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较差、法制教育教师素质低下;校园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影响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曾朝夕, 王卓宇[8]2012年在《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高校教师应通过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培养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着力改革教学范式,提高法制教育效果等途径进一步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甘玲[9]2007年在《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辨析——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面对课程整合、课时减少的新情况,需要研究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新问题很多。我们认为,将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明确为法律素质教育,将大学生法制教育重点定位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永福[10]2016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战略思想,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野和框架下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按照“一个功能定位、三个动力系统”的有机整体,探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应对举措。论文考察、分析、对比了部分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发展道路;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探索、选择并坚持一条符合本国国情、体现本国特色、适应本国需要的中国特色道路;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并总结了经验和启示。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深入探析其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辩证关系,研究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内容、目标体系和基本原则。论证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功能定位,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旨强化高质效社会服务、以提高传承引领能力为导向服务文化软实力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途径。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直接动力,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立足“三校一地”改革方案,从精准定位、突出治理、厘清职权、把握全面、突出特色、民生为重、接轨国际等方面提出较为系统的应对举措。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法治支撑,研究了全面依法治国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现实状况进行了剖析,从树立法治思维、加快章程建设、推进依法治教、创新培养机制、建设法治文化、融入社会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组织保障,分析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挑战,从党建政绩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大学精神相结合、高标准和专业化相结合、创新形式与提升内涵相结合、严明纪律与服务师生相结合、制度建设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途径。总结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践中应系统、协调、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法制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 栾春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2]. 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D]. 邓映婕. 华东政法大学. 2016

[3].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D]. 符晶晶. 西华大学. 2017

[4].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李俭, 肖燕. 林区教学. 2005

[5]. 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问题研究[D]. 刘洋. 渤海大学. 2014

[6]. 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 段伟利. 渤海大学. 2017

[7].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 王军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 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 曾朝夕, 王卓宇.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9].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辨析——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 甘玲. 思想理论教育. 2007

[1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D]. 陈永福.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大学生法制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