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宇驰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安徽合肥 230088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提出,为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敲响了警钟。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影响至关重要,水质监测作为环境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环保的作用意义重大,掌握好水质监测的方法,利用好监测的数据的作用,才能更好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工作。
关键词:水质监测;环境工程;制定方案
引言:在当今水污染相当严峻的背景下,水质监测在防治水污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只有做好水质监测这一环节,才能有效避免环境恶化造成的不可逆危害。在进行水质监测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和标准执行,要确保监测方法和监测技术科学、专业、有效。最终通过水质监测技术的进步,推动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1.水质监测在环境工程中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水质监测,是指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以色度、浑浊度、肉眼可见物、余氯、化学需氧量等为参照指标进行监测,并通过和各类水质标准进行比对,以此来判断出水源是否遭到污染。在我国环境工程发展进程中,水污染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生活垃圾乱丢乱弃,工业污水随意排放,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化肥残留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水质污染的重要源头。不仅污染周边环境,影响美观,还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治理水污染问题。水质监测作为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的数据对比,问题分析,能够充分了解水污染的源头,水污染的现状、扩张速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为治理水污染问题提供数据资料和经验,帮助专业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设计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最终有效改善水质问题,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水质监测的相关环节
2.1制定监测方案
水质监测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具有专业资质和技能的人才能从事这项工作,在开展水质监测的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我国标准的水质监测流程去实施,尽最大可能的避免产生误差,从而影响做出专业的判断。为了做好充足的准备,降低不可控因素对水质监测的影响,提前制定完备的监测方案尤为重要。在制定监测方案时,首先要明确监测的目标和目的,然后确定监测的对象,其次要设计出监测网点,完成以上步骤之后,需要选择监测的技术、仪器等,最后要整理好监测报告的相关要求,这即为完整的方案制定过程。
2.2收集相关资料
制定出水质监测的方案后,则需要正式开始按照流程实施相关步骤。首先,对要进行监测的水源地做好充足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水源地的地貌地形、气候、水文条件等资料,如降雨量、水位、流向和流速、蒸发量等。其次,要收集水源地附近的城市分布和排水情况、工业布局、确定有哪些污染源以及排污能力。再次,要了解水源地附近是否有相关的自然资源,如有无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的分布情况及周边的土地使用功能等。最后,纵向资料的整理也很有必要,比如近几年这片水源的水质监测情况,水环境相关研究情况等。
2.3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第一,设置监测断面:包括河流的监测断面,湖泊(水库)的监测断面。第二,确定采样位置:首先需要对前期收集整合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要保证监测断面的布局设计既有代表性,又能比较全面准确的概括空间布局和变化的规律,既要比较居民区、工业区的不同,也要比较饮用水源区、风景游览区和水利设施区的不同,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设计时要注重灵活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确定采样的时间和频率
根据不同的水源位置和功能,采样的时间点和频率也会有不同。例如,在对水资源的质量检测环节中,进行了如下的规范:第一,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的饮用水源地:尽可能保证每个月进行一次水质监测,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自行决定,目的是最大可能的保证饮用水源的的安全问题。第二,普通河流:无论是大河流或是小河流,都需要保证每年不少于6次的采样频率,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最好每个阶段采样2次;如果是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区附近的河流,则采样频率应保证在每个月进行1次,全年不少于12次。第三,湖泊和水库:如果有专门的监测站点,那么应该保证每年不少于12次,平均每月进行1次采样;如果没有专门监测站点,那么,只要保证一年不少于2次的采样频率即可;但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湖泊和水库,则需要适当增加采样频率,灵活调整时间。第四,底泥:要求每年至少1次采样,时间最好在枯水期。
2.5形成监测报告
经过一系列监测步骤的实施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运用科学专业的手法计算出数据值,与水质监测的标准数值一一比对,最终得出哪些数据符合标准,哪些数据不符合标准。数据分析结束后,需要根据标准的报告形式,补充报告内容,形成具有专业参考性的水质监测报告书,为防治水污染提供经验和参考。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的数据必须保证准确性,误差范围要完全符合水质监测的标准,保证监测报告的可行性和适用性[1]。
3.水质监测工作质量提高的策略
3.1多方位监测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生产产出的产品越来越现代化,排除的污废水中污染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和新,若仅采用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水质监测,很有可能忽略掉一部分新的污染物,导致水体污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理,若仅采用人工监测的形式进行水质监测,工作效率和质量都较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于水污染的控制和监控需求。因此,采用多方位监测技术、模式是更符合现代水质监测站发展的模式,可以在自动化、人工的相互抵消过程中,提高水质监测的效率,提高对新的污染物的敏感度,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水质监测站的社会效应。
3.2大力发展生物监测
目前,我国在水质监测领域中应用物理、化学监测方法更常见,然而,有一些污染物在理化性质上不突出,或有一些污染物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影响更大,单纯依靠物理、化学监测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监测质量,发展生物监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生物监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水体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种群变化,来实现对水质的间接监测,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水质监测的效率[2]。第一,污水生物系统法。污水生物系统法原理是受污染的河流由于自净作用导致从上游向下游形成一系列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连续区带,即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和寡污带.各污染带水体存在特有的生物种群、理化和生物特征.该法适于流速缓慢而又较长的河流中的水体污染监测。第二,微生物监测法。主要通过检测环境中微生物生长状况来反映环境污染情况.可选用放线菌、假单胞菌总数、纤维素分解细菌和真菌、菌根真菌等微生物指标作为土壤生物指示指标,也有报道应用基因重组菌,如Berno等利用重组的大肠杆菌来监测空气中苯及其衍生物.近年来,硝化菌法和发光菌法发展较快.发光细菌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发光特征而被作为一种理想的指示生物,具有快速、简便、敏度等特点.如Kratasyuk等应用4种发光细菌来监测水体环境,并指出可以用发光菌法作为水环境的急性毒性早期预警手段。
结论:
简而言之,水质监测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水质得到保证,环境建设才会符合生态建设标准。本文从水质监测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入手,通过环境工程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水质监测的必要性分析,探讨如何严格准确执行水质监测,为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晓棠.浅析水质监测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及监测的相关环节分析[J].科技风,2019(16):131.
[2]次仁德吉.试述水质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6):129.
论文作者:沈卫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水质监测论文; 水污染论文; 水源地论文; 水质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生物论文; 河流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