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风华[1]2005年在《聚磷腈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磷腈是一类骨架由磷氮单双键交替排列而成,侧基由有机基团组成的元素有机高分子,主要包括环状和线性聚磷腈两大类,环状聚磷腈在耐热阻燃材料方面应用较多,而线性聚磷腈的应用更为广泛。由于磷腈聚合物侧基的多样性赋予了它可衍生成多种化合物,呈现性能的多样性,并兼有无机、有机聚合物的卓越性能。 本文合成了几种新型的磷腈衍生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从聚磷腈化合物最基本的原料-六氯环叁磷腈出发,用价廉易得的PCl_5与NH_4Cl作为反应原料,在传统的合成工艺基础上改进反应设备,通过对影响其反应因素的详细研究,得出了合成六氯环叁磷腈的最佳反应条件,改善了反应条件与分离方法,成功地制备出纯度较高的产品,并通过熔点仪、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仪(~(31)P-NMR)及气相色谱等测试手段对其做出了表征。 对六氯环叁磷腈的直接取代做了探讨,制备出叁邻苯二氧基环叁磷腈、叁邻苯二胺基环叁磷腈和六异丙氧基环叁磷腈,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仪(~1H-NMR、~(31)P-NMR)、差动热分析(DSC)及热失重(TG)对其进行了表征。 以自制的六氯环叁磷腈为原料进行真空开环聚合,详细分析了影响聚二氯磷腈合成的因素,制得聚二氯磷腈,并通过傅立叶红外仪(FT-IR)、核磁共振仪(~(31)P-NMR)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以聚二氯磷腈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得到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一聚二(α-萘氧)磷腈,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仪(~1H-NMR、~(31)P-NMR)及GPC对其进行了表征。 将叁邻苯二氧基环叁磷腈和聚二(α-萘氧)磷腈共混添加到聚氨酯中,利用热失重(TG)比较了添加前后聚氨酯的分解温度与残余率,改性后的聚氨酯开始分解温度与残留率都有所提高,提高了其热稳定性。
张建生[2]2003年在《聚磷腈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磷腈及其衍生物是以磷、氮原子交替排列作为主链结构的一类新型无机高分子,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所以它集稳定与活泼于一身,稳定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六元环结构上,生成的聚合物耐酸碱、耐高温、并具有多种功能与用途;活泼的一面是因为磷原子上有可被其它基团所取代的氯原子,氯原子被亲核试剂全部或部分取代后,可生成一系列具有功能各异的磷腈衍生物。 由于聚磷腈高分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应用中的广泛性,已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石油化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开发具有阻燃及其它性能为一体的聚磷腈化合物,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际意义。虽然从十九世纪以来国外就有些学者对聚磷腈做出部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更没有对聚磷腈化合物进行大规模生产,为了促进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对磷腈化合物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已成为一种必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从聚磷腈化合物最基本的原料-六氯环叁磷腈出发,用价廉易得的PCl_5与NH_4Cl作为反应原料,在传统的合成工艺基础上改进反应设备,通过对影响其反应的因素(如:温度、时间、原料组成比例、催化剂、氮气和PCl_5的滴加方式等)的详细探讨,得出了合成六氯环叁磷腈的最佳反应条件:温度在128℃左右;时间为5h;PCl_5/NH_4Cl的最佳摩尔比为1:1.4;催化剂为MgCl_2·6H_2O和吡啶复式催化剂;采用氮气吹入法和适当控制PCl_5的滴加速度。本文巧妙地改善了反应条件与分离方法,成功地制备出纯度较高的产品,并通过熔点仪、傅立叶红外仪(FT-IR)、核磁共振仪(~(31)P-NMR)等测试手段对其做出表征。 2.以自制的六氯环叁磷腈为原料,详细分析了影响聚二氯磷腈合成的因素(时间、温度、纯度与真空度),通过对反应容器、加热方式的改进,采用自行设计的反应容器(真空叁口具活塞加硬质圆底烧瓶)和热源(蜡浴);根据热聚合原理,制得聚二氯磷腈,并通过傅立叶红外仪(FT-IR)、核磁共振仪(~(31)P-NMR)等测试手段对其做出表征。 3.再以聚二氯磷腈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得到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型阻燃、膜分离材料-聚二乙氧基磷腈和具有阻燃、耐高温特性的无机高分子材料-聚二苯氧基磷腈,并通过傅立叶红外仪(FT-IR)对其做出表征。 4.本文同时也对六氯环叁磷睛的直接取代做了初步的探讨,制备出六乙氧环叁磷腊和六苯氧环叁磷睛,并通过傅立叶红外仪(FT一IR)对其做出表征。六氯环叁磷睛衍生物的合成,为磷睛化合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制备出聚磷睛的基本原料一六氯环叁磷睛,再通过热聚合,得出聚二氯磷睛,然后再以六氯环叁磷睛与聚二氯磷睛为原料,进行亲核取代,得到一系列具有多功能的应用阻燃材料。
张文豪[3]2013年在《含磷腈衍生物弹性体阻燃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磷腈化合物是一类主链由磷原子和氮原子交替排列而成,磷氮的骨架结构和连接在磷原子上的有机侧基赋予了磷腈化合物独特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因此将成为最具潜力的一类材料。磷腈中含有的磷氮元素在燃烧时,有协同阻燃效应,可对基体有保护作用。侧基中引入苯环和氟元素可以大大提高耐热性能,也因此多被应用于军用阻燃材料中。本文分别探索了一步法和溶液法合成聚二氯磷腈,但由于一步法合成的产物所含杂质较多,使提纯过程变得困难。因此,我们选用溶液法制备聚二氯磷腈。我们分别以乙醇钠、苯酚钠、叁氟乙醇钠、八氟戊醇钠、邻烯丙基苯酚钠为亲核试剂,亲核取代制备了全取代和共取代磷腈化合物。通过红外和核磁表征其结构,凝胶渗透色谱法测试其分子量,热失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热性能进行测试,通过万能拉伸测试仪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此外,我们还对产物的疏水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交联剂引发,叁氟乙氧基、八氟乙氧基共取代聚磷腈因含有较少的活泼氢而不易交联。含有活泼氢的氟代烷氧基聚磷腈可以交联,交联后耐热性有所提高而且具有很好的阻燃性,但是力学性能较差。我们也尝试选用含有乙氧基的氟代烷氧基添加到叁元乙丙橡胶中,添加量为30%时弹性体的阻燃性有所改善。
宋桂霞[4]2011年在《聚磷腈衍生物的制备及光电导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咔唑聚磷腈类衍生物具有良好的光电功能,在非线性光学聚合物材料方面,如光折变材料、电致发光材料、太赫兹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及潜在的应用前景。微波辐射在高分子化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效果也十分明显。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微波法加热则具有缩短反应时间、内部加热、提高反应产率、节省能耗等优点,因此本文采用微波法首次研究合成含偶氮咔唑类聚磷腈衍生物,为制备新型光电材料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了N-羟乙基咔唑、聚二氯磷腈、含咔唑聚磷腈及含咔唑聚磷腈接枝偶氮硝基苯的合成工艺;研究了其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最后对含咔唑聚磷腈接枝偶氮硝基苯进行了光电导测试。首先,合成了N-羟乙基咔唑,最佳反应时间为10h,采用70%的无水乙醇进行提取粗产物;聚六氯环叁磷腈在250℃下反应10h制得聚二氯磷腈;接着以N-羟乙基咔唑及聚二氯磷腈为原料,反应48h后合成了含咔唑聚磷腈;通过对各步反应影响因素的讨论,从而制备出产率较高的含咔唑聚磷腈;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含咔唑聚磷腈、硫酸氢钾、对硝基苯胺、亚硝酸钠为原料,在辐射功率为400W和时间为6min下,一步法合成出含咔唑聚磷腈接枝偶氮硝基苯;并讨论微波法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采用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核磁共振(1~H-NMR)和凝胶色谱(GPC)等表征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对合成产物的偶氮生色团接枝率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光电导率进行测试,发现其光电导率是随着偶氮生色团的增多而增大,当生色团接枝率为18.8wt%时,产物的光电导率最大为7.89×10-15(S/cm)。
乔思怡[5]2012年在《含偶氮类聚磷腈非线性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有机非线性聚合物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电光材料,具有可塑性好、介电常数低、可调性强、器件制作简单等优点,在光学存储和光逻辑运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偶氮类非线性聚合物因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对于偶氮类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还存在着重氮化时间过长、合成工艺复杂等缺点。因此,本文采用微波辐照方法,设计合成了几种偶氮类非线性聚磷腈材料,并对它们的非线性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通过微波法合成了对硝基苯胺接枝苯酚聚磷腈、2,4-二硝基苯胺接枝苯酚聚磷腈和2,4-二硝基苯胺接枝含咔唑聚磷腈,并对影响合成产率和接枝率的因素,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微波功率、微波辐照时间和物料配比进行了讨论,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元素分析法测试偶氮基团的接枝含量,结果表明:对硝基苯胺接枝苯酚聚磷腈接枝率在8.9%~32.3%之间;2,4-二硝基苯胺接枝苯酚聚磷腈接枝率在10.9%~32.8%之间;2,4-二硝基苯胺接枝含咔唑聚磷腈接枝率在11.8%~31.9%之间;分别测试叁种材料在不同接枝率下的光电导性能和电光系数,结果表明:(1)随着接枝率的增大,光电导率和电光系数也增大;(2)其中对硝基苯胺接枝苯酚聚磷腈的光电导率可达到9.5×10~(-15)(S/m)、电光系数为28.7(pm/V);2,4-二硝基苯胺接枝苯酚聚磷腈光电导率为11.5×10~(-15)(S/m)、电光系数为35.9(pm/V);2,4-二硝基苯胺接枝含咔唑聚磷腈的光电导率可达到12.8×10~(-15)(S/m)、电光系数为136.9(pm/V);对比叁种材料发现:2,4-二硝基苯胺接枝含咔唑聚磷腈的光电导性能和电光系数最好。
杨永新[6]2008年在《阳离子聚磷腈衍生物的合成与修饰及其作为基因非病毒载体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对新型阳离子聚磷腈基因非病毒载体作出初步评价,分别进行了叔胺类和伯胺类两种阳离子聚磷腈衍生物的合成,并进一步对伯胺类聚磷腈进行了咪唑丙烯酸和半乳糖的修饰,以达到增加聚合物的溶酶体逃逸能力和主动靶向能力的目的。在对合成的聚磷腈衍生物进行结构表征之后,对聚合物与DNA自组装纳米粒进行了体外特性和体外转染的研究,并且对半乳糖修饰聚磷腈与DNA自组装纳米粒在人肝癌细胞BEL-7402皮下移植瘤小鼠的体内转染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叔胺类聚磷腈衍生物的合成包括聚DMAEA/Boc—组氨酸甲酯磷腈(PDHP)和不同咪唑取代度的聚咪唑/DMAEA磷腈(PIDP)。Boc—组氨酸甲酯取代比例为13%的PDHP和咪唑取代度为17%的PIDP1在与DNA比例为10:1(重量比)时均自组装形成100 nm左右并带有一定正电荷的纳米粒,该纳米粒在无血清转染介质的293T细胞中均有较高的体外转染效率,比相同条件下PEI/DNA纳米粒的转染效率分别高出1倍和2倍,也远远高出DMAEA全取代的PDAP/DNA纳米粒的转染效率,且细胞毒性远远低于对照组PEI/DNA自组装纳米粒。伯胺类聚2—甘醇胺磷腈(PAEP)/DNA自组装纳米粒在有血清转染介质中能有效转染且细胞毒性远远小于对照组PEI/DNA自组装纳米粒。对PAEP进行咪唑丙烯酸的修饰合成得到取代度分别为7%和25%的两种衍生物,随着咪唑丙烯酸的取代度的增加,其正电荷量随之降低,细胞毒性也相应降低,缓冲能力比未取代的PAEP有所增加,细胞摄取水平有所提高,转染效率也有不同表现。其中咪唑丙烯酸取代度为7%的UA7-PAEP/DNA自组装纳米粒比取代度25%的UA25-PAEP/DNA自组装纳米粒以及未取代的PAEP/DNA自组装纳米粒在Hela细胞和COS 7细胞相同转染条件下的转染效率均明显提高。PAEP/DNA、UA7-PAEP/DNA和UA25-PAEP/DNA自组装纳米粒在Hela细胞和COS 7两种细胞中的转染效率均受到质子泵抑制剂的抑制,说明叁种纳米粒的转染效率均与溶酶体酸化过程密切相关。考察了水和pH5.7醋酸盐缓冲液两种制备介质对纳米粒转染效率的影响后发现,在pH5.7醋酸盐缓冲液中制备的UA7-PAEP和UA25-PAEP/DNA自组装纳米粒的转染效率比在水中制备的纳米粒的转染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咪唑丙烯酸取代程度较高的UA25-PAE,而对PAEP/DNA自组装纳米粒的转染效率影响不大,总之,将PAEP聚合物进行7%咪唑丙烯酸的取代之后,不仅体外传染效率最高,而且明显降低了该聚合物的细胞毒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伯胺类聚磷腈PAEP对肝癌细胞的主动靶向性,本课题合成了5%半乳糖取代的LA-PAEP,在与DNA比例为20:1时自组装形成粒径在130 nm左右的纳米粒。该LA-PAEP/DNA纳米粒的细胞毒性比PAEP/DNA纳米粒和PEI/DNA纳米粒对照组明显降低,其在BEL-7402人肝癌细胞中的摄取以及荧光素酶的表达都明显高于Hela细胞,在BEL-7402人肝癌细胞中的转染效率也高于PAEP/DNA纳米粒。竞争性拮抗实验表明,在游离半乳糖的存在下,LA-PAEP/DNA纳米粒在BEL-7402人肝癌细胞中的转染效率明显降低,表明该纳米粒为受体介导途径入胞。在体内转染实验中,LA-PAEP/DNA纳米粒在人肝癌细胞BEL-7402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的表达高出PAEP/DNA纳米粒2倍,PEI/DNA纳米粒在肿瘤组织的表达量最高。以上实验表明,LA-PAEP/DNA纳米粒在体内表现出BEL-7402肿瘤组织的靶向性。此结果与其体外靶向肝癌细胞的转染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纳米粒在体内外的转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叔胺类聚磷腈与伯胺类聚磷腈/DNA自组装纳米粒及其分子修饰纳米粒均能有效转染报告基因,细胞毒性均明显低于PEI/DNA纳米粒对照组。因此本课题设计的阳离子聚磷腈衍生物,为发现高效低毒的基因非病毒载体系统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聚磷腈高分子材料在基因递送系统方面展现了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赵正平[7]2013年在《几种高温高残留聚环叁磷腈—酰胺研究》文中提出聚磷腈及其衍生物是一类以氮磷原子交替排列再通过有机取代侧基构建的新型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耐磨、阻燃和耐辐射等特性。本文改进六氯环叁磷腈(HCCP)合成工艺,进而合成四种高温高残留的聚环叁磷腈-酰胺,揭示其热分解和高温高残留的规律和机理,再合成一系列不同磷腈环含量的聚环叁磷腈-醚酰胺,考察磷腈环比例对热分解和高温高残留特性的影响规律,还合成聚环叁磷腈-砜微球,评价其填充改性的环氧树脂固体润滑涂层摩擦磨损特性,并探讨涂层的耐磨机理。针对直接合成法和复式催化剂法产率低的不足,改用缚酸剂法以PCl_5和NH_4Cl合成出HCCP,不仅反应时间缩短2/3,且产率达82.3%,纯度达99.2%。同时筛选出HCCP最佳合成条件:氯苯为溶剂,吡啶为缚酸剂,原料摩尔配比为nPCl_5︰nNH_4Cl︰n吡啶=1︰(1.25-1.30)︰(3.00-3.50),反应温度130℃~135℃,反应时间2h。另外又通过亲核取代合成六苯氧基环叁磷腈。采用FTIR、NMR、XRD、DSC、TG分析这两种环叁磷腈的结构和纯度及热性能。采用HCCP与苯酚、对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砜、乙二胺合成出四种具有活性双端胺基的磷腈-二胺,然后分别与对苯二甲酰氯低温溶液缩聚生成四种聚环叁磷腈-酰胺:聚环叁磷腈-芳酰胺、聚环叁磷腈-醚酰胺、环叁磷腈-砜酰胺、环叁磷腈-半芳酰胺。采用FTIR、NMR、XRD、TGA、SEM、元素分析仪分析这些聚磷腈衍生物的结构和热失重及固体残留物形貌。四种聚环叁磷腈-酰胺起始分解温度约198℃~259℃,最大热分解速率温度约350℃~400℃,600℃固体残留率为36.9%~62.6%。XRD分析表明四种聚环叁磷腈-酰胺室温为非晶态结构。热失重分析表明环叁磷腈结构的引入,破坏主链的规整性和主链中苯环与酰胺基团间的共轭作用,抑制分子链段间氢键的形成,降低聚酰胺起始分解温度,而后期热分解速率减缓。高温分解固体残留物的FTIR、SEM和元素分析表明含有大量磷元素和P-O-P键及P=O键,证明600℃下磷腈环开环和交联反应,有中强酸物质的生成,促进芳香环的碳化和凝胶态转变,毯层状固体残留物覆盖在聚合物表面,阻碍热量传递和内部小分子物质外溢,进而减缓后期热分解速率,提高固体残留率。合成出四种具有高温高残留特性的聚环叁磷腈-酰胺,揭示其热分解和高温高残留的规律和机理。采用含有活性双端胺基的1,1,3,5-四苯氧基-3,5-二(4',4''-二胺基二苯醚基)环叁磷腈和对苯二胺及对苯二甲酰氯叁种反应单体,低温溶液缩聚合成一系列主链含不同磷腈环含量的聚环叁磷腈-醚酰胺。采用FTIR、XRD、TGA、SEM、水接触角分析聚环叁磷腈-醚酰胺的结构和热失重及表面能。随着磷腈环比例的增大,聚合物结晶性能显着下降,由晶态结构逐步转变为非晶态结构,起始分解温度由467.9℃逐步降低到198.6℃,而高温固体残留率却先增加后降低。一定含量磷腈环的引入,热分解过程中生成的中强酸物质有效促进苯环碳化和凝胶态物质生成,显着提高聚合物的高温固体残留率。然而,随着磷腈环比例的增大,分解生成中强酸量增多,碳化过程中裂解脱水严重,对毯层状固体残留物的消耗和膨胀作用增强,导致高温固体残留率略有降低。磷腈环比例的逐步增大使聚环叁磷腈-醚酰胺由亲水性转变为超疏水性。采用沉淀聚合法,以HCCP和4,4’-二羟基二苯砜为反应单体,合成出聚环叁磷腈-砜微球(PZs),其为非晶态结构,起始分解温度为457.5℃,600℃固体残留率为63.1%,平均粒径为493nm。按PZs不同填充量制备一系列环氧树脂固体润滑涂层试样,3wt.%填充量时摩擦系数由纯环氧树脂的0.61降低到最小值0.38,比磨损率降低到最小值13.2×10~(-11)mm~3/Nm。涂层磨痕SEM分析表明纯环氧树脂涂层粘着磨损显着,PZs微球加入首先起到固体润滑作用,减少摩擦热的生成,其次有利于摩擦热的扩散,再者改善涂层耐热性,综合效果是减弱涂层与摩擦副的粘着作用,磨痕较光滑无凹坑,未见明显成片剥落,从而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损率。另外,PZs中氮磷元素丰富,大量存在于聚合物转移膜中,促进摩擦化学作用,有效发挥固体润滑功能。
邴柏春[8]2009年在《六对甲酰胺乙酸甲酯苯氧基环叁磷腈的合成与性能》文中研究表明磷腈类聚合物是以磷、氮原子交替排列作为主链结构,通过变换磷原子上两个取代基团来获取特殊性能的一类新型高分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集稳定性与活泼性于一身。稳定性体现在磷腈类物质的无机主链具有耐水、耐溶剂、耐油和化学药品、耐辐射、耐高温、不燃烧和阻燃、光学透明性好、光热稳定性高等;活泼性体现在氯原子上很容易被取代而引入不同的功能基团,从而使整个分子功能化并制备不同性能的材料。磷腈类物质在阻燃材料、特种橡胶及低温弹性材料、光电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液晶,高分子催化剂及染料,分离膜等领域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药物缓释和生物医用材料方面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设计合成了六对甲酰胺乙酸甲酯苯氧基环叁磷腈及其中间体,并对其热稳定性和在模拟人体环境下的水解性能进行了表征。以六氯环叁磷腈、对羟基苯甲醛、甘氨酸甲酯和聚乙二醇为原料,氢化钠、吡啶为催化剂,二氯亚砜为酰化试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精制的四氢呋喃为溶剂,在干燥的氮气保护下,分别合成了六对醛基苯氧基环叁磷腈(HAPCP)、六对羧基苯氧基环叁磷腈(HCPCP)、六对甲酰氯苯氧基环叁磷腈(HFPCP)、六对甲酰胺乙酸甲酯苯氧基环叁磷腈(HGPCP)和聚乙二醇酯六对羧基苯氧基环叁磷腈的网状交联聚合物(PEG-HCPCP)。再经过滤,浓缩,沉淀,重结晶和真空干燥等手段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和纯化。通过FTIR、~1H NMR、~(13)C NMR、~(31)P NMR、HPLC和元素分析对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进行了分析和表征,证明了合成所得的化合物就是实验设计的目标化合物。通过热失重分析,差示量热扫描和红外光谱联合分析方法对化合物热性能以及受热产生的交联结构进行了表征。TGA数据表明HAPCP、HCPCP和HGPCP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受热时,HAPCP生成安息香结构并交联,HCPCP和HGPCP生成酸酐结构并交联。其中HAPCP生成交联结构热稳定性最高。800℃时,其残碳量分别为75%(HAPCP),47%(HCPCP和HGPCP)。通过测定样品的损失质量,残余物的磷含量,水解液紫外吸光度来表征HGPCP的水解性能。发现216小时之前样品主要处于溶解阶段;水解504小时,样品的水解过程尚处于侧链断裂的第一阶段;样品在酸性环境里较中性环境水解程度快且大。
李时珍[9]2007年在《环叁磷腈衍生物合成与聚磷腈合成新工艺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聚磷腈及其衍生物是以磷、氮原子交替排列作为主链结构的一类新型无机高分子,其结构的特殊性使它集稳定与活泼于一身。稳定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六元环结构上,生成的聚合物耐酸碱、耐高温,并具有多种功能与用途;活泼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它很容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各种衍生物。但是由于聚磷腈的合成比较困难,反应条件比较苛刻,这就限制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本文利用N-乙氧羰基-4-哌啶醇对六氯环叁磷腈进行改性,合成出一种水溶性的有机环叁磷腈,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合成了带有芳氧基团的六-(4-氨基苯氧)环叁磷腈,并通过红外以及核磁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离子液体是一类新型的绿色溶剂,以其独有的溶解性和对反应的催化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它为化学反应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因此本文试图利用离子液体的特性来降低聚磷腈合成的反应温度,期望得到相对分子量高的聚磷腈。但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以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在较低温度时环叁磷腈无法开环聚合。本文还尝试了用微波催化法合成聚磷腈,研究表明六氯环叁磷腈的吸波性较差,无法聚合。
刘建伟[10]2011年在《功能性磷腈聚合物材料的制备、结构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聚磷腈是一类主链为氮磷原子单双键交替排列,磷原子上连接两个侧基的一类聚合物。磷原子上连接不同的侧基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能的聚磷腈,因此聚磷腈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研究了聚二氯磷腈的合成,同时合成了聚二乙二醇单甲醚磷腈(MEEP),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叁氟甲基磺酸锂(LiCF3SO3)复配后形成了锂离子电池电解质,考察了不同MEEP与LiCF3SO3比例和不同温度下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发现当MEEP中氧原子与Li+比例为8:1时有最大的电导率。合成了叁种环叁磷腈衍生物,将他们用作无卤阻燃剂添加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环氧模塑料(EMC)中,与传统阻燃剂溴化环氧树脂作为阻燃剂的环氧模塑料作比较,测试了EMC的各项性能。研究发现,与溴化环氧树脂相比磷腈类无卤阻燃剂能够大大提高EMC的阻燃性能的同时能够促进环氧树脂的固化,并且不影响EMC的其他性能。合成了聚苯氧基磷腈(PPP),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热失重-红外光谱、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等手段对其热分解行为和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将聚苯氧基磷腈与硼酚醛树脂进行共混,制备了可用于耐烧蚀领域的复合材料,利用锥形量热仪和氧乙炔烧蚀试验机等研究了其燃烧性能。与硼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相比,发现加入聚苯氧基磷腈的复合材料形成的残碳层为蜂窝状结构,这种结构更能够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研究发现,加入PPP能够减小BPR的热应力并降低其内耗,提高了BPR的使用性能。将聚苯氧基磷腈利用静电喷射法制备成微球和纤维,提出其在药物缓释领域的应用,考察了各个工艺参数对微球和纤维形貌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
参考文献:
[1]. 聚磷腈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研究[D]. 刘风华. 青岛大学. 2005
[2]. 聚磷腈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研究[D]. 张建生. 青岛大学. 2003
[3]. 含磷腈衍生物弹性体阻燃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 张文豪. 北京化工大学. 2013
[4]. 聚磷腈衍生物的制备及光电导性能的研究[D]. 宋桂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
[5]. 含偶氮类聚磷腈非线性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 乔思怡.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
[6]. 阳离子聚磷腈衍生物的合成与修饰及其作为基因非病毒载体的研究[D]. 杨永新. 复旦大学. 2008
[7]. 几种高温高残留聚环叁磷腈—酰胺研究[D]. 赵正平. 上海大学. 2013
[8]. 六对甲酰胺乙酸甲酯苯氧基环叁磷腈的合成与性能[D]. 邴柏春.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9]. 环叁磷腈衍生物合成与聚磷腈合成新工艺探讨[D]. 李时珍. 湖南大学. 2007
[10]. 功能性磷腈聚合物材料的制备、结构与应用研究[D]. 刘建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