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珊珊 毛 华 韩利花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河南 471000
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4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 乙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康复率与满意度方面均显著优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按照临床护路径给予支气管哮喘患者必要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支气管哮喘;满意度
为具体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文章抽选8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3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满足支气管哮喘的相关诊断标准,男50例,女38例,年龄均在20~76岁间,平均年龄为(47±3)岁。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4例,且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无比较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甲组患者均被给予常规护理,而乙组则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即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具体结合病症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并将其落实在护理实践中。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康复情况与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7.0软件处理本次数据,用X2检验其中的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若比较发现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发现,乙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康复率与满意度方面均显著优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分析(n=44)
3.讨论
在临床上,支气管哮喘,也被称为“哮喘症”,属于呼吸科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病症类型。该病症,有着反复发作性,极大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一定经济负担。而关于该病症,遗传与环境是其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当前,就我国医疗技术而言,对于该病症还未找到彻底根治的办法,但是,经过精心的护理,支气管哮喘病还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其中,临床护理路径,就是近些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护理莫斯,指的就是成立临床路径护理小组,具体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或手术治疗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从而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由护理人员严格参照临床路径表中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措施,于患者入院开始到出院期间展开相应的护理活动[1]。该护理模式的出现与应用,对提升临床护理活动的预见性与计划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相对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缩减住院费用,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为此,本次研究中,乙组均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即:①入院第1d:由小组组长向患者与家属做自我介绍,告知其住院环境与相关设备使用方法,对患者当前健康状况与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有效评估,告知患者需要做的相关检查与排痰方法等知识[2];②入院第2d:协助患者做好血气分析与呼吸功能等检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向患者明确各项检查完成的时间,告知其检查目的与相关注意事项;③入院第3~4d:告知患者与家属有关支气管哮喘的知识,如临床表现、治疗办法与预后等,告知其一些治疗药物的名称与用法等,而对于病情较反复的患者,需指导其应用干粉吸入剂与气雾剂[3-4];同时,指导患者做好自我病情的监测,告知患者与家属避免哮喘发作与应急处理的办法;④入院5~7d:指导患者展开肺功能锻炼,合理调整饮食,并协助其做好各项指标的复查工作;⑤出院时:做好出院健康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出院后需注意的相关事项,注重饮食结构调整,记录患者联系方式,便于做好后期的随访工作[5]。结果显示,该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甲组,而康复率与满意度则显著高于甲组,可见,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的采取,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与满意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三玲,樊启财.临床护理干预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31-3232.
[2]董程程,赵楠,陆金莹等.老年支气管哮喘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路径的效果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7):883-884.
[3]张恒梅,江莉.老年支气管哮喘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路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98-299.
[4]黄间娣,林映红.重度支气管哮喘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335-336.
[5]刘畅.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7):222-223.
论文作者:武珊珊,毛华,韩利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3
标签:患者论文; 支气管哮喘论文; 路径论文; 满意度论文; 效果论文; 病症论文; 时间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