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探讨的三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学是否仅仅是应用经济学
国家教委在高校专业目录调整中,把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归并为金融学,而且把金融学列入应用类学科。这样做,也许是顺乎时代之潮流,适应时代的需要,向国际惯例靠扰。但仔细思考,似乎并不周全。
什么是应用学科?应用学科相对基础学科而言,可直接运用它的理论和方法去实现某项既定的目标。而基础学科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基础学科更加抽象,更加具有一般性。应用离不开由谁应用,应用于谁,即有它作用的主体和作用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学科应当是从既定的主体出发,探讨怎样适应需要进行运作。如果把金融学界定为应用类学科,则就要从各种金融机构主体出发,探讨怎样适应需要进行运作。对此,就中央银行而言,需要纳入研究的有:货币政策目标的确立、调控手段的选择、政策之间配合、监管效应的检验等;就商业银行而言,需要纳入研究的有:经营目标的确立、业务范围的界定、经营战略和策略的选择、经营风险的避免、经营效益的评价等。总之,应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或范围大都离不开目标确立、手段选择、政策取向、行为约束、成效检验等这些内容,具有选择性、时效性和操作性。
当代金融学研究的对象或范围不仅是从各种金融机构主体出发,探讨怎样适应需要进行运作。以往,货币银行学的研究主要是三块:即货币、信用、银行,包括其形式、本质、职能、作用、运行机制、政策取向等内容。这样的研究从银行来说可以把运行机制和政策取向认为是对行为主体活动的描述和评价,能够把它纳入应用类学科之中,但对货币信用的形式、本质、职能、作用的理论概括,却难以纳入应用类学科,因为货币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理论概括,不具有选择性、时效性和操作性。当代金融学的研究,更着重于金融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包括金融业的组织形式、金融业的结构、金融业的发展阶段等,这样的研究不是从特定的行为主体出发,而是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去考察、评价在一个总体(如一个国家)范围内,需要些什么样的金融机构,需要多少金融机构,以什么形式组织,按它们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先问世什么后问世什么,等等。这样的研究,如果也把它纳入应用类学科,恐怕难以自圆其说。对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更为“玄乎”,能够从多角度去探讨经济决定金融,也能够从不同的方位去考察反作用于经济。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后,看来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不能只从决定、被决定这样“双向”作用去理解,还需要从“辐射、折射”多层次效应去考察。60年代以后,发展金融学兴起,注重金融与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并运用若干经济变量去考察相关的量度、相关的传导机制、相关的紧密度、相关的正负效应等。所有这些都表明,金融学科的研究注重揭示事物之间本质的稳定的联系。把这种联系看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让现实和未来的实践去检验。应当说这样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应用研究的范围,所以金融学不应当只是应用经济学。
(二)金融学是否是部门经济学
部门经济学以某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有人把它称之为中观经济学。其考察的内容大体包括该部门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两部分。对这两部分的考察一般要分析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生产要素供给者与需求者的经济行为怎样影响产销数量,怎样影响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以及它们的价格变动。这样的考察,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说,是从某一个领域(部门)的既定(或已知的)资源出发,去讨论用来生产什么产品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交换和消费。所以部门经济学是放大了的微观经济学。
如果把金融看做一个部门,这个部门与其他部门一样,在从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而也要产生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而且金融学也以此为研究对象,则把金融学看成是部门经济学似乎无可非议,但金融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有其不可忽视的特点。从金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说: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一般性,因而具有普遍接受性;其产品价值具有相对性,因而其价值收益具有较大的弹性;其产品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因而其交换具有广泛性和相互的渗透性。从金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说:其生产要素是无成本的或低成本的,因而可以说是无限制的;但需要多少金融生产要素去生产多少金融产品又不主要决定于金融机构的主观意愿,而取决于社会的客观需求。金融部门的这些特点表明:金融学研究金融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不能从既定的资源出发,去探讨怎样生产和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交换和消费。进一步说,不能把金融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看成是一个与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一样的过程,而应看到其产品使用价值的一般性和价值的不确定性,以及供给与需求的弹性。这种性质,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物质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直接关系着社会公众的利益。因而,金融学又不是部门经济学,它是宏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三)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可以有四种组合:
1.金融学是经济学的分支。作为经济学的分支,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都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金融领域中的扩展和运用。如果把金融学看成是部门经济学,是放大的微观经济学,而把经济学看成是宏观经济学,则能够认为金融学是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是经济学的分支,金融学以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经济学以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2.金融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呈现出“并驾齐驱”的趋势。当代金融业的发展及其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有可能使金融学与经济学并驾齐驱。当代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其产出在GNP的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甚至占了绝大部分;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在起变化,财富已超出了物质资料和产品的范围,金融商品作为一种代表财富的资产,已经构成财富的组成部分;当代市场作为商品交易的体系更加多彩,金融商品的交易占据了相当大的领域,在国际市场体系中,金融商品的交易已经大大超过了实物商品的交易;当代人们的需求也在起变化,居民的生活消费超出了吃穿用住行,需要精神支柱和精神文明建设,企业家追求更多的社会价值,金融业在为居民的生活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中,不仅起货币结算和融通资金的作用,而且起着提供信息、保障信用,维系社会秩序正常的作用。有人把金融业称为信息业,即第四产业。所有这些表明金融业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作为认识和评价金融业地位和作用的金融学,自然应当有自己的独立的知识体系。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是资源配置文化,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和经过了相当长时期实践后的共同选择,使得物质资源如何有效配置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能够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活怎样有效地配置社会物质资源于各种用途,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社会科学。如果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这样界定,那么,金融学研究的对象显然有别于经济学。(1 )金融研究的不是物质资源的配置,而是金融资源的配置;(2 )金融资源的配置会形成人们手中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有别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作为一种权力总是生活在债权债务关系中,一方占有金融资产必然产生另一方的负债;(3)金融资产作为商品能够在市场上交换, 这种交换不仅是一个特殊的领域,而且有特殊的规律,相应地有其特殊的交换方式和操作规则。所以我们能够说,金融学是研究金融商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社会科学。其着力点在于由此发生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是建立在一定信用关系基础上的,由此我们又能够说,金融学是研究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信用关系体系,它包括国际的信用关系、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信用关系以及社会成员相互间的信用关系。特别是当代商品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关系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对供给与需求有着强大影响的情况下,金融学的研究总离不开信用观念的树立、信用制度的确立、信用机制的建立等内容。
3.金融学与经济学混为一体。在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宏观经济学部分也论述了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储蓄与投资,也讨论了作用于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与外汇收支。这样,有人认为当代西方经济学也就是金融学,把金融学与经济学混为一体。在我看来,当代西方经济学中论述的货币供给与需求以及储蓄与投资,是把它们作为一对宏观经济学变量来看待的,用以探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西方宏观经济学讨论的核心内容,围绕着这一核心内容来探讨各种变量对其发生的影响。通常把货币供给和储蓄看成是总需求的自变量,而把货币需求和投资看成是总需求的因变量,因而这样的研究,都着力于影响总需求的金融变量的分析,然后去分析总供给,而影响总供给的不仅是金融变量。至于西方经济学中对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外汇政策、国际收支的分析,旨在作用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则非常明显。这说明西方经济学中引进金融变量和金融政策的分析,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倾向性,我们不能据此说,西方经济学已经包括了金融学的主要内容,更不能认为当代西方经济学便是金融学。
4.金融学与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呈现出与多学科相结合发展的趋势。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电子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广泛运用,使得金融产品的推出带有高度的技术性,金融运作的管理更加具有社会风险性。这样,使得金融学的研究,不仅运用了经济学中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而且纳入了工程技术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金融学是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和技术学的内容,逐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当代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了纯理论的研究、应用理论的研究、纯应用的研究、经验的研究。这样的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格局和趋势启迪人们:不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交叉,而且经济学内部学科也有交叉。要建立起金融学体系,不能不看到这种格局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