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教材内容分析_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常识”教材内容分析_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常识》教材内容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教材内容论文,常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学常识》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经济生活》的拓展和深化,它侧重于对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探寻繁荣的本源。教材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学大师或领导人的主要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这些内容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不利于我们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意识到,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原先看起来带有说教式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为什么从古典经济学开始

经济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对商品、货币、社会分工有相当论述,色诺芬还著有《经济论》。与古典经济学几乎同一时代的经济学主要有重商主义、重农学派等。为什么《经济学常识》的开篇是古典经济学?这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贡献是分不开的。古典经济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市场在财富创造中的巨大作用,主张自由放任,这一论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自近代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工业革命,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都要归功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是自由,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进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古典经济学提出了“小政府理论”——主张严格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的职能仅限于保护公民的自由。而制约政府的权力需要民主,规范政府的行为需要法制,如此政府才能真正扮演起守夜人的角色,以维护公平和正义。因此,伴随着市场经济而生的是民主政治。只有在民主政治的环境中,公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古典经济学所主张的市场经济在极大增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平等、民主、法治、自由等普世价值皆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古典经济学向世人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两大要素: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虽然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纠正了古典经济学的某些观点,但是其核心思想至今仍受推崇。尽管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但是它也肯定市场的作用,肯定政府的守夜人角色。十月革命后,前苏联等国排斥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来建设国家,虽然也创造了某些成就,却无法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最终转向古典经济学家们所主张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不仅如此,古典经济学还对后来经济学的发展,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等产生过重大影响。可见古典经济学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经济学,它的创立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因此,教材将古典经济学列为开篇内容。鉴于亚当·斯密与李嘉图在古典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教材就以上述两位大师为例介绍古典经济学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

专题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观点、目标与古典经济学相对立,但是它的产生与古典经济学密不可分。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借鉴了古典经济学的成果;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也是古典经济学实践的结果。经过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将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付诸实施,引起了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物质财富的增加、思想理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转变等。人类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但是古典经济学家们所主张的市场是有弊端的,他们所推崇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有基本矛盾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激化了阶级矛盾;自由放任固然促进了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远不是公平合理的社会。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不断有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其中的集大成者为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并提出如何消灭剥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其价值概念而引出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逻辑结论是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后,就可以消灭商品、消灭货币、消灭一切引起剥削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终结论是否定资本主义。

斯大林等人片面、简单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某些结论,建立起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而资本主义社会却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前苏联等国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联系专题三、四、五的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进入20世纪以后,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学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它们的发展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放在专题二,从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新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开始出现了如何处理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之间关系的争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质疑亚当·斯密所主张的纯粹的“自由放任”发展模式,罗斯福政府为了解决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借鉴前苏联的某些做法,广泛而深入地干预经济,取得了一些成效。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即政府除了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之外,还要直接担负起经济建设的职能。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凯恩斯经济学,引发了凯恩斯革命。之所以称之为革命,是因为与过去古典经济学所奠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凯恩斯主张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市场外,政府也应该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证明凯恩斯主义的科学性。然而“滞涨”的出现也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于是新自由主义受到重视。

人类经济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意识到,单凭市场来发展经济具有很大局限性,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需要“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某些后发的国家和地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将这“两只手”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且还避免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悬殊等现象。但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究竟该如何干预经济,这就存在争议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于是围绕着如何处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若干主要模式。

四、评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专题四讲述的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经济思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得以实施,然而前苏联早期主要领导人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的某些观点进行了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建立起“一大二公”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经济体制虽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也创造了一些奇迹,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否定私有制,忽视劳动者的利益,严重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定是不能持久的。

专题五讲述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这一内容紧承专题四,同时又是本教材的最终落脚点。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吸收了多种经济学理论精华的产物。第一,它认同古典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的某些主张,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第二,它认同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政府广泛而深入地干预经济活动,我国长期奉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其中的典型。第三,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某些原则,如承认私有制,但是反对私有化,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认同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也坚持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总体规划等。综观专题五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计划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没有消失,但是也日趋下降,社会也更加自由,中国正朝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方向迈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知识,对《经济学常识》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剖析,向学生呈现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各个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构建起《经济学常识》的知识系统。实践证明,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标签:;  ;  ;  ;  ;  ;  ;  ;  

“经济学常识”教材内容分析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