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吴语近二十年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吴语论文,江阴论文,近二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阴古称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旧时一直属江阴郡,1949年江阴解放后归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1983年起又改属无锡市。1987年县改市,仍属无锡市管辖。江阴北枕长江,南近太湖,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全境面积987.5平方公里,下辖璜土、利港、申港、夏港、月城、青阳、霞客、南闸、云亭、华士、周庄、新桥、长泾、顾山、祝塘等15镇和澄江街道(市政府驻地)。据2007年《江阴年鉴》,全市户籍总人口119.77万人。其中多为汉族,少数民族3084人,涉及31个民族。全市登记外来人口70余万人。
江阴市境内有两种常用方言,一为吴语,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是境内主要方言,使用人口118.06万人,占总人口的99%。另一种为江淮方言,当地称利港下乡方言(滩里话),主要分布在利港镇西北角的黄丹村、西安村、兴利社区、兴港社区、芦埠港村、仁和村,使用人口1.71万人,占总人口的1%。
根据本文所属课题研究,江阴吴语依据阳上的存留和阴上的调型分为4片①(详见第二节表5):澄中片(5镇);澄南片(4镇),澄西片(3镇),澄东片(4镇);另加利港的江淮片,江阴方言共分5片。见下页分区图。
2008年4月至11月,我们用方言学、实验语音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研究了江阴方言的现状和变化。含江阴15镇和澄江街道的吴语以及利港江淮方言,其中澄江街道分别调查了老派和新派,共计18个方言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制成“江阴方言有声数据库”。同时调查了江阴的语言使用情况和江阴人的语言态度。本文是该项成果的一部分,涉及两项内容:(1)江阴语言现状;(2)江阴方言近20年的变化。
一 江阴语言现状
2008年4-6月,先后两次在江阴市区的五个社区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分三个年龄段:17-35岁,36-55岁,56-82岁,每段各40人。其中男54人,占45%;女66人,占55%。问卷的详细分类统计过程略。统计结果表明,江阴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方言和普通话双方言地区。江阴人大都是双方言者,只有小部分老年人(接近老年人的四分之一)为单方言者。
江阴人(不含外来人口)使用语言主要有三种状态:江阴话(吴语,下文同,不复注)、普通话、兼用江阴话和普通话。根据抽样调查,江阴话的使用总比例为53.08%,普通话为22.68%,兼用江阴话和普通话为24.24%。如果将兼用江阴话和普通话的情况拆分两半各归江阴话和普通话,那么,江阴话为65.2%,普通话为34.8%,江阴的主流方言仍是江阴话。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江阴话的使用比例越大;年龄越小,普通话的使用比例越大。统计结果见表1-1和表1-2。
表1-1尾列的“兼用”所涉仍只是前两列的“江阴话”和“普通话”,如将“兼用”对半拆分,可将表1-1简化为表1-2:
表1-2显示,江阴话的使用比例随着年龄减小而缩减的幅度呈增长趋势:中年段比老年段缩减了12.78个百分点,而青年段则比中年段缩减了13.72个百分点。可以推测,前辈人使用江阴话的比例一定高于今老年段;也可以预测,后辈人使用江阴话的比例一定低于今青年段。目前青年使用江阴话的比例为51.79%,普通话为48.21%,二者相差不多。
江阴话、普通话和兼用两话的使用比例因家庭、工作和其他环境的不同而有区别,“其他环境”指除家庭和工作之外的场合,包括购物、就医、邮寄、乘车、娱乐、餐饮等。老、中、青三年龄段在这三种环境中的语言使用比例的抽样统计结果见表2。
各年龄段都是家庭使用江阴话的比例最高,工作环境次之,“其他环境”最低。将表2两种话兼用的比例拆分给江阴话和普通话,制成表3,结果更清楚。
家庭使用江阴话的比例最高,平均78.8%,工作次之:61.85%,其他环境又次之:53.2%;普通话相反:其他环境最高,平均46.8%,工作次之:38.15%,家庭最低:21.2%。这一结果与表1的变化趋势相同:随着年龄的降低,江阴话的使用比例降低,而普通话的使用比例提高。如下图2所示:
语言态度决定了以上语言现状。语言态度指江阴人对江阴话和普通话的心理评价和选择,比如:感觉哪种话好听,喜欢哪种话等。表4是江阴人语言态度统计表。
表4显示,三年龄段都是选择普通话的比例最高,其中老年段最低,也有70.5%,而江阴人选择普通话的总比例为81%。这一语言态度与江阴话占主导的语言现状不一致:语言态度倒向普通话(占81%),但语言行为倾向于江阴话(占65.2%)。不过,语言态度的变化趋势与语言行为一致,即随着年龄的降低,选择江阴话的比例降低。这种一致和不一致都表明,江阴话缩小使用范围而普通话扩大使用范围已成定势。
二 江阴吴语近20年来的变化
在上述背景下,江阴话近年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江阴话的一些显著特征在逐渐消失和消退。例如:与清音声母对立的浊音声母在逐渐清化,韵母的对立消失;调类减少。词汇方面如:一些特色词消失,将固有词改造得更趋近普通话等。本文报告语音变化。
(一)近20年来江阴吴语声调的变化
江阴方言声调采用声学实验方法获得。声调样本录音采样率44100hz,单声道,16bt。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标注和提取基频,用对数法归一、进行五度值转换并做声调系统规整②。然后与1988年撰写、1992年出版的《江阴市志》(下文称“旧志”)比较,见下页表5。旧志所记方言很系统、很专业,值得参考。它与本文的调查间隔20年,二者对比可以反映江阴方言近20年的变化。本节比较声调的变化。表5每一方言有两行,上行是本文调查的声调(2008),下行(灰底)是江阴旧志的记录(1988);第二列方言名和“旧志”后的数字是调类总数。
根据表5,近20年来江阴方言声调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调类减少,旧志记载江阴方言有7—9个调类不等,以7、8个调类居多,现江阴方言有6—8个调类,以6、7个调类居多,统计数据见表6。表6的16个方言点(未含澄江)调类没有变化的只有4个:璜土、顾山、璜塘、利港下,其余12个均减少1-2个调类不等。
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八调类是吴语单字调的古老形态(钱乃荣1988:67)。1988年江阴16镇还有8镇(华士、申港、新桥、长泾、月城、璜土、顾山、利港上(阴入分两调))保留,2008年则只剩利港上、璜土、顾山三镇了。
第二,调类减少大多是阳平与阳去发生合并,如夏港、南闸、云亭等。
第三,江阴方言声调合并有两条基本原则:阳调类与阳调类合并,阴调类与阴调类合并,这与吴语按调类阴阳并合的变化总趋势一致。但有例外,如申港的全浊阳上并入阴去,祝塘阴去与阳平合并。
第四,归并多发生于调型相同的调类之间,如申港全清声母的阴去字为降调41,与阴平的41合一;月城的阳去调值为213,与阳上的213合一。
(二)近20年来江阴吴语声韵的变化
本节通过特征字读音考察江阴声母韵母近20年来的变化。表7是江阴16个方言点4个特征字的读音对比。表中“1988”的记音取自江阴旧志,2008年的字音是本次调查记音。
(三)江阴(澄江街道)方言新老两派的语音差异
澄江街道是江阴市政府所在地。本文统计的老、中、青之间大体间隔20年。对比现在的青年与老年的方言差异就相当于纵观近年江阴的方言变化,江阴方言新老派的差异从共时平面反映了江阴方言近年来的语音变化,这恰好可以印证上节结论。
声母清浊对立的弱化是江阴方言乃至吴语近年变化的突出特征。
调类的减少是江阴近年语音变化的突出特点(见下页表10)。
三 结论
(一)方言变化
120年来,江阴16镇吴语有12镇发生了调类合并;此外,澄江老派调类虽未减少但正在变化中,而其新派调类由7类合并成6类。20年前尚有8镇保留吴语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古老形态,如今只剩3镇。同时,调类的合并仍在进行中。
2江阴吴语8调变7调的路径基本是“阳上归阳去”,7调再变6调的路径是“阳去归阳平”。
3辅音声母的清浊对立正在减弱。“去”字保留的舌根古音大多消失。
4“蒸”字韵尾由-n变-,趋同于普通话。
以上变化表明,江阴方言所保留的古老成分在加速消失。比较而言,声调是语音系统中的相对稳定成分,但江阴吴语却在20年间将阴阳八调这一保持了若干世纪的声调系统急剧并类改变。这种骤变不是仅凭语言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行为可以实现的。
(二)语言行为和语言态度
江阴方言近20年的骤变与其语言行为和语言态度息息相关。
从语言态度看,八成以上的江阴人对普通话的评价高于当地方言。
从语言行为看,20年间,江阴人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以13.25%的速度递增,并且增幅逐年加大。虽然目前仍以江阴话为主流(65.2%),但普通话已三分天下(34.8%);并且可以预计,今后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会逐年加大。
江阴人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行为,促使普通话与江阴方言高频接触并深度影响,从而加速了江阴方言的演化。即外部因素促成了江阴方言的骤变。
①分区标准另文报告。
②本文对声调的标注、数据处理及音系归整方法参见刘俐李《基频归一和声调格局归整的方言实验》(《中国语音学报》2008年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