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台
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V的可视化分析
摘 要: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促进新课程改革,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CiteSpaceV对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现途径研究、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等领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具有价值取向更趋合理、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缺乏实践性等特点。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趋势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层次不断深化、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愈渐突出、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愈受关注。
关键词 : 课程资源;CiteSpaceV;可视化分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1]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2]。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支撑,是保证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魅力,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运用CiteSpaceV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领域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趋势,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基本现状
图1 2001—2018年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了确保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国内认可度及权威性较高的中国知网(CNKI)为文章检索工具;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检索主题词,精确检索200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间的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学术文章,得到相关文献470篇,经过相关性筛选剔除会议通知、人物介绍等不相关文献后,得到可供分析文献459篇。将文献的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后,运用CiteSpaceV选择节点类型为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经过同义词合并、归类后得出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1,同时可得表1。图谱围绕“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了66个网格节点、140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653的关系网。共现分析理论指出,一组关键词在同一组文献中同时出现,代表其具有共线关系,出现的次数越多,文献的研究主题越相近。[4]关键词能更清晰直观地反映当前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热点。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指标,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通常是连接两个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5]通过对核心关键词的词频高低进行分析列出高频关键词与中介中心性排序表,见表1。图1和表1表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集中度较高,关系较为密切,其关键词包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学校、语文课程、体育课程、校本课程、思想政治课、课程开发、课程改革及隐性课程资源等。综合来看,当前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主要集中的领域见图1。
表1 2001 —2018 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关键词与中介中心性
(一)具体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利用多种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各个学科领域教学也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入手,凸显自身的学科特色,提高教学效果。从图1可以看出,具体学科领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占比较重,其中语文、体育、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数量较多,研究内容较广泛。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主要在中小学领域,除了类型、途径和策略的有效性构建研究,也有学者提出要以人为本拓展语文学科课程资源[6]、建设优质语文课程资源库。语文学科更侧重于校内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7]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及策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地方体育课程资源、少数民族体育课程资源、农村体育课程资源等方面。体育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思想政治学科对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其研究主要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生成性资源、文本资源、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等方面。也有学者对地理、物理、历史、英语、美术、数学等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一定研究,但相对来说数量较少。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现途径研究
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现途径,众多学者都从现实问题和学科特点出发对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例如:从“二次挖掘”“生活涵养”“信息技术”“多科整合”“综合实践”中开发利用各类课程资源;[8]在基础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在拓展延伸和生活链接中,在动态生成和科技汲取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9]注重教材资源、课堂动态、校内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校内物质和人文资源等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注重校外课程资源(校外人力资源、实践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等)的开发与利用;[10]转变观念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前提,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因地制宜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课程资源库;[11]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12]深入挖掘隐性资源。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对于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三)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主要由本校或校际之间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1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是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的交叉点。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可以为校本课程开辟新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学者关注研究的热点,学者对于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困境,校本课程的建设路径,农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背景下校本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乡土资源和区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
(四)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的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隐性课程资源是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隐性课程的载体和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路径,其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虽然不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近些年来,有关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不断涌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隐性课程资源与教学的关系,隐性课程资源内涵与类型,隐性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不同学科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策略,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文化视阈下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隐性课程资源的流失等方面。
乡土课程资源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所反映的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16]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解决部分地区课程资源缺乏、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有关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不断涌现,综合起来主要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关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西北干旱地区的研究较为集中。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关于乡土人文资源的研究较多,其他方面资源的研究较少甚至没有。大部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实践研究大多为阐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往往只停留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缺乏创新和理论的提升。可见,有关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非人文乡土资源研究以及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探索。
二、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取向更趋合理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取向是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对课程资源的价值选择和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倾向。[14]早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大多在于影响因素、类型、实现途径及方法研究等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倾向于实用价值,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注重迎合社会需求,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突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将学生的自身发展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核心,将教师置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考虑满足社会性的需求。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取向突显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作用,既考虑学生的发展,又兼顾社会和学科对课程内容资源的制约,注重学科、学生和社会三者的平衡。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校外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由于校外课程资源范围较为广泛,内容较为丰富,所以社会实践、校外图书馆、校外网络资源、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遗址、自然资源、乡土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课程资源的研究数量远超校内课程资源研究。近年来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增多,但是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与内容相对局限,缺乏创新性。学者应该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社会性、多样性、具体性、生活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17]加深对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缺乏实践性
时区视图(time zone views)作为可视化软件CiteSpaceV中常用来显示网络图谱的视图方式,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文献中关键词节点随时间变化的关系。[15]运用CiteSpaceV对关键词节点进行计算测量,可以更好地把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趋势。由图2关键词随时间变化的连线关系,可以得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趋势有以下三个方面。
三、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趋势分析
通过观察分析可以看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已初步完善,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都有涉及。但是研究欠缺实践性,没有突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对课程资源利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研究不深。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重开发而轻利用,研究大部分还是集中于各种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对于课程资源的具体利用、实践操作以及结合案例反映课程资源利用效果的研究较少。
图2 2001—2018年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层次不断深化
首先,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当前语文、体育、思想政治学科等具体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数量较多,研究内容较广,但其他具体学科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现途径不断得到完善和补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不断涌现。
基于CiteSpaceV可视化分析技术,从关键词共现、中介中心性及关键词时区分布等方面,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领域的学术文章。可得出以下三方面认识。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愈渐突出
具体做法是:①焚烧炉设置单独的上位机(监视操作站),与全厂DCS分开,各自操控互不干扰;②设置单独的ACC控制柜,该控制柜设置有较强大运算功能的PLC,能够分析处理各种运行数据。系统配置如图1所示。
(三)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愈受关注
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还具有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特征。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质资源丰富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人文条件等各具特色,为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各个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因地制宜,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者们主要进行不同地方民族特色课程资源、红色革命老区红色课程资源、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还有很多研究者利用东北、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特有的地域优势,充分运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因地域差异、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各个地方课程资源结构性缺乏的现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开展。
贝伐单抗多囊脂质体的处方优化及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王毅云等(7):922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关键词不断增多,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越来越密集,形成了一个由点至线、由线至面的关系网络。可以分析得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校园环境延伸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研究的内容不断细化,同一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研究的视野逐渐开阔,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视角不断拓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逐渐在向深层化发展。
其次,当前我国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逐渐细化和深入,课程价值取向更趋合理,更加注重学科、学生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同时,相关研究开始关注课程内容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尝试因地制宜地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相关研究仍存在重开发、轻利用的不足,今后需要加强课程资源具体利用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研究。
评估方法:计算规划期末户均配变容量,并与上一年户均配变容量实绩值进行比对,对降低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建议和规划方案。
最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创新不足。当前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逐渐向深层化发展,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愈发突出,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愈受关注,但仍需在创新性方面继续拓展。
由此,便可确定各个目标的权重系数,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为单目标优化,将布谷鸟搜索算法应用于微电网的优化调度中,得到的优化结果如图3所示。图3中,PGrid1是主要考虑优化波动系数后的联络线功率;PGrid2是以最小化购电成本为主要优化对象后的联络线功率;PGrid3是基于上述二人零和博弈模型下,同时考虑了购电成本与波动系数后的优化结果。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经历了引进、启蒙、质问、裂变到整合、本土化的不平凡发展历程。但时至今日,大多数企业仍未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往往只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不能将企业文化精神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http://www.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4-216.
[4]HSIN-NING SU,PEI-CHUN LEE.Mapping knowledge structure by keyword co-occurrence:a first look at journal papers in technology foresight[J].Scientometrics,2010(1):65-79.
[5]李杰,陈超美.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84-89.
[6]支媛.以人为本拓展语文学科课程资源[J].基础教育参考,2018(21):52-53.
[7]柴如峰,王桂玲.优质语文课程资源库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8(16):53-56.
[8]汤世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途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5):38-39.
[9]马文静.新时期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类型与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9):65-67.
[10]王力攀.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J].中学政治参考,2015(6):92-94.
[11]黄文明.浅探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参考,2016(10):40-41.
[12]蒋彩英.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5):121.
[1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92.
[14]李红恩.论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其转型[J].教学与管理,2008(28):6.
[15]姜萍萍.近十年我国依法治校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3.
[16]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82.
[17]王晶,李建群.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教育科学,2004(5):19-20.
作者简介: 张金凤,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马岳勇,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段萌萌,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 G632.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心态调查研究”(15BMZ023)、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文科基地招标课题“新疆维吾尔族群众社会心理状况及适应能力研究”(XJEDU040115B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17BKS007)、新疆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区级重点专业(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标签:课程资源论文; CiteSpaceV论文; 可视化分析论文;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