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分共用现象的语法性质与相关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语法论文,成分论文,性质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分共用是很多语言都有的现象,现代汉语成分共用如:“继丞和发扬光荣传统”,“应该而且也可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前一例两个动词共一个宾语“光荣传统”,后一例两个状语共一个中心语“解决好这个问题”。
成分共用现象很早就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对于成分共用现象有不同的理解与认定。20世纪,我国语言学界对这类语言现象的认定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成分共用;(二)成分省—合;(三)成分扣合。三种理论,观察视角不同,摄实层面不一,背景理论各异。本文的一二三节分别讨论这三种理论及其性质,指出异同。第四节从共用类型、发生部位、结构性质等方面,进一步讨论成分共用的语法性质、扣合理论的语言解释及该类研究的性质、意义和任务。
一、“成分共用”:现象形成的“方法—原因”论
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一书(以下简称《汉语发展》),从历史发展和表达功能的角度描述了成分共用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是用成分共用法所造出的新兴句式。
1.1《汉语发展》是较早对成分共用现象作比较系统研究和表述的著作,其基本观点为当时和后来的很多学者所接受。该书认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首先要求精密,但是只精密而不简练也不好,必须在求精密的同时,又要求简练。五四运动四十年来,汉语语法正是循着既精密又简练的进程发展的,“成分共用”是五四以来的新兴句式,是语言中的一种经济表达法。如“你可以去,而且也应该去”说成“你可以而且应该去”,因为共用着一个成分,就显得经济和更紧凑了。该书认为这种句式的兴起是同翻译外语分不开的,是汉语句子欧化的结果。《汉语发展》关于成分共用的论述可用“共用论”来概括。
1.2《汉语发展》将成分共用的具体类型总结为四种,现摘引如下:
(A)多动共管一宾。例如:
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谈充分地反映和满足了两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注:引用例句所带的非表义符号(着重号、括号、星号等等),为原文所有。下同。)
(B)多动共管一足(注:《汉语发展》使用的是“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的语法体系及其概念,这里的“足”,指“是”后的宾语。本文被引用的有关内容,一般都沿用了其原有的表述,请读者留心分别。),这里的动是指“是”。例如:
有人说,语言从来就是并且现在还是阶级性的
(C)多助动共管一中心动词。例如:
她不能,不肯,也不愿看别人的苦处
(D)其他,包括多状共一谓,状助交共一谓等等。例如:
美国过去一贯而且今天仍然不把别国的独立和主权放在眼里(多状共一谓)
他没法,也不会,把自己的话有头有尾的说给大家听(一状一助共一谓)
从摘引内容可以看到,《汉语发展》的成分共用研究与表述有五个方面值得注意:(一)立足“主共”成分(用例在相关词语下面加有圆点,)观察成分共用(与主共成分相对的是“被共”成分);(二)事例说明的标题,都是采用主共成分在前、被共成分在后的“多共一”的表述:“……共(/共管/交共)一……”;(三)所论语言结构都是句子的谓语部分出现的共用现象,并且都是与动词有关的结构:其中(A)(B)的主共是动词,(C)(D)的被共是动词(或谓语);(四)几个主共成分之间是并列关系(联合或递进),其中有的有关联词语连接(并标志这种语法语义关系),有的有停顿隔开(注:上面的摘引虽然不是《汉语发展》成分共用例句的全部,但是基本代表了该书这方面有关事实和类型的面貌。);(五)该书的语法分析是汉语暂拟教学语法系统代表的“中心词分析法”,其成分共用的“成分”都是“词”成分,不是现在通用的(《系统提要》所代表的)层次分析前提下的句子直接成分。
1.3《汉语发展》所列的成分共用式(或称“简式”)一般都有相应的非共用式(“繁式”),但是该书除了说明成分共用及其用法“经济”的时候同时用到简式和繁式外,(可参看1.1)其余都是就简式讨论成分共用的。
该书侧重格式的形成法,把该语言现象的语法性质定性为“成分共用”的“新兴句法”,至于所谓“新”肯定是指以前没有或罕见。该书把这种句法的作用和特点表述为“简练”、“经济”,将其成因归结为“翻译影响”、“欧化所致”。但是,简练、经济是各种语言的使用者对语言的共同要求,外语翻译和印欧语的巨大影响也只是这种用法迅速发展和普遍使用的外部条件,这些都是语言结构和规则以外的问题,只有形成这种用法(或句式)的方法——“成分共用”才是结构内的规则或方式。不过,总的来讲,《汉语发展》从结构内和结构外两方面讨论了汉语的成分共用。
二、“成分省—合”:现象形成的“方式—过程”论
1984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系统提要》)公布。《系统提要》认为所论语言现象是一种“成分省—合”,该观点是所论现象形成的方式—过程理论。该理论认可成分省略,就意味着排斥成分共用。《系统提要》的成分是结构的直接成分。
2.1《系统提要》在第6节“句法上的几个问题”的第2部分“省略和并合”中,分别阐述了“单纯省略”和“有所省、有所合”两类语言现象。有省有合的一类,就是论述的所谓成分共用的语言现象及其结构。
由于《系统提要》文体性质及特殊要求,其对成分共用现象及其结构的论述文字不多,以下所引就是其具体论述和用例的全部:
动、动+宾(省宾合动)讨论[大会决议]并通过了大会决议
动+宾、宾(省动合宾)无论学习自然科学还是[学习]社会科学……
主+谓、谓(省主合谓)谁家有[谁家]没有,瞒不过他
尽管《系统提要》有关论述文字不多,但它却代表了一种理论。并且从其有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简式”是其“繁式”通过省略方括号中的部分,合并其余部分所致。简式的形成及其与繁式的联系可直观地展示如下,其过程是从(1)到(3)。
动、动+宾(省宾合动) 讨论[大会决议]并通过了大会决议……(1)
→ 讨论[ ]并通过了大会决议 ……(2)
→ 讨论并通过了大会决议
……(3)
动+宾、宾(省动合宾) 无论学习自然科学还是[学习]社会科学 ……(1)
→ 无论学习自然科学还是[ ]社会科学……(2)
→ 无论学习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3)
主+谓、谓(省主合谓)谁家有[谁家]没有,瞒不过他
……(1)
→ 谁家有[ ]没有,瞒不过他
……(2)
→ 谁家有没有,瞒不过他
……(3)
通过这个展示可进一步看到,《系统提要》对于所论现象的论述与观点,侧重的是简、繁两式的动态联系及其简式的形成方式。从繁式到简式是一种语法格式的衍生过程,它由两步构成:第一步是将相同词语(或成分)中的一个省略,第二步是将剩下的部分合并。而“省”、“合”就分别是完成一二两步的方法或方式。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系统提要》所显示的“成分省—合”是成分共用现象形成的“方式—过程”论。
2.2“成分共用”和“成分省—合”在观察角度上是互补的,但是在对同一现象认定上却是相互排斥的,省略不等于成分共用。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先把成分共用现象的繁、简两式分别记作:
[2](简式,成分共用式)(注:繁式和简式还分别有这种模式:。为了说明简便,正文只讲一种模式,但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首先,“共用”论立足点上是着眼于,认为简式的形成是由于,A、B两者在结构配对上,共用了一个形式;而“省—合”论的立足点则是着眼于,认为简式的形成是该成分省略(不用)所致
第二,省略和共用是不同性质的概念。省略是应该用或可以用而不用,就像某个学生本应该请一个老师,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请老师,因而该生是没有老师的;而共用是几个成分共用一个与之匹配的成分,就像几个学生共请了一个老师,而这几个学生却都是有老师的。所以省略和共用是某个匹配成分的有无对立,有和无是互相排斥的。
严格地讲,“省—合”论的简式应记作:
2.3根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的观点,如果是省略,其省略的内容是可以补出的,并且只有一种确定的补法。《系统提要》的简式由于是从繁式省略某些词语形成的,因此就都有符合省略要求的省略词语补充法。但是如果用1.2《汉语发展》中的例句来检视省略说,其(A)的例句就不能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乎省略要求的补充。如:
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谈充分地反映和满足了两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谈充分地反映了两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满足了两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通过以上的补充之后,不仅读起来不顺,而且现在也没有人这么去说(注:进一步参看第四节。)。若把连词“和”换成一个逗号,倒似更顺一些。但是如果考虑到“更顺的补法”,那么比较顺和更顺的补法合起来,就不止一种补法了,即不符合吕叔湘先生提出的省略条件,因而就不是严格的省略。不过《系统提要》所举的几例是完全符合省略的要求的。但反过来,《系统提要》的省略语例倒都符合“成分共用”论的条件。
三、“成分扣合”:现象形成的“方式—原因”论
上个世纪末,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一书出版。该书从另一种角度认为所论现象是成分共用,共用的形成是由于相同词语的套叠——扣合所致。扣合论可谓是新时期的成分共用论。但是,扣合论又不是早期成分共用论的另一种表达,因为其成分是结构的直接成分,充当成分的单位包含词和短语。
3.1要读懂扣合论,必须首先弄清两个学术前提:一是该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中的位置,二是该理论产生的学术基础和学科背景。
《汉语语法学》的作者是十分重视语言事实发掘并同时进行理论系统思考的顶尖级学者,“扣合”在其著作中属于“句子成分配置”的四个特性之一,其他三个是:句子成分的配对性、句子成分的层次性和句子成分的互易性(注:可参看邢福义《汉语语法学》目录第一章第三节或正文44-48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扣合论产生的学术基础和前提是句子成分的配对性,扣合论是直接成分的成分共用论。《汉语语法学》认为句子成分具有配对性,一般的句子成分有五个对子:1、主语—谓语;2、宾语—带宾动语;3、定语—带定心语;4、状语—带状心语;5、补语—带补心语。其中主谓是一对最重要的成分。而由于汉语句子的意旨表述的重点由谓语部分来承担,因此谓语部分或者性质相当于谓语部分的构件,往往包含不止一个层次。这时有两种可能的情况,其一,谓语部分出现第二个层次(如“火车晚点一个小时”中“一个小时”这一定心结构就属第二层);其二,甲配对成分和乙配对成分同时出现,他们的某个部分可以互相扣合。其列举的第一个类型就是汉语的兼语式,并认为扣合性是对层次性的简化(注:关于“扣合性是对层次性的简化”及扣合论产生的学科背景,进一步看3.2。),层次性和扣合性并存,是汉语小句格局的重要特点之一。
关于什么是扣合,邢福义先生在其后的论文《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中进一步指出:把相同的成分扣合在一起,使之为另外两个或几个成分所共用。比如:
(1)贺兄,我找得你好苦哇。(古龙《金刀亭》1207页,中国友谊公司1990)
(2)你害得我不够吗?(陈浩泉《选美前后》,《花城》1985年第2期215页)
“找得你好苦”由“找你,找得好苦”扣合而成。其中“找”同宾语性成分“你”和补语性成分“好苦”相对待,为二者所共用。“你好苦”并非整个儿充当补语。“害得我不够(吗)”由“害我,害得不够(吗)”扣合而成。其中,“害”同宾语性成分“我”和补语性成分“不够”相对待,为二者所共有。“我不够”并非整个儿充当补语。一部电视连续剧中,一位男士对一位女士说:“小姐,我也忍得你很久了!”这是同样的结构。
由上可见,1)扣合是形成汉语小句格局的重要手段之一;2)扣合是形成共用成分的方式和产生成分共用现象的途径;3)扣合是重叠或扣叠的别名词,即扣合是句子成分的一种组合方式——扣叠。
3.2《汉语语法学》列举的常见扣合有以下五种:
1.动宾+主谓=兼语式。——“宾·主”扣合。如:
催促张理
张理上任
催促张理上任
2.状心+动宾=状动宾。——“心·动”扣合。如:
刻苦学习
学习外语
刻苦学习外语
3.状心+心补:状心补。——“心·心”扣合。如:
周密调查
调查一下
周密调查一下
4.动宾1+动宾2=动带双宾。——“动·动”扣合。如:
给我
给枪
给我枪
5.动宾+心补=动宾补/心补宾。——“动·心”扣合。如:
按了门铃
按了好几次
按了门铃好几次
按了好几次门铃
这5种例子代表了5种扣合类型。除了例4扣合前的两结构相同,是“动宾+动宾”外,其余4例都是不同的两种句法结构:其中例1的扣前结构是“动宾”和“主谓”,例2的扣前结构是“状心”和“动宾”,例3的扣前结构是“状心”和“心补”,例5的扣前结构是“动宾”和“心补”。若从扣合的角度看,“共用”论的四类语例,其前两类的前结构都是“动宾”和“动宾”,后两类都是“状心”和“状心”;“省—合”论的三例,其前两例是“动宾”和“动宾”,后一例是“主谓”和“主谓”。它们都是同类结构的扣合。并且从扣合论的角度看,“省—合”论和“共用”论的语例都是扣合的具体实例。虽然“省—合”论和“共用”论的语言事实不能涵盖扣合论,但是扣合论的事实是涵盖了“省—合”论和“共用”论的语言事实的。
不过,从共用的性质看,“扣合”论共用的是词语和成分“槽”,是“词语—成分槽”共用论,或称新“共用论”。“扣合”论不仅是区分词语与成分,而且是区分成分和成分槽的。《汉语语法学》所用语例的第一例兼语式就突出说明了这一点。“催促张理上任”中的“张理”,不仅是两个“张理”叠合共一个词语段(相同的语音和文字形式),而且它们共用一个语法结构槽,即这个槽里装了两个句法结构成分(兼语:宾语和主语)。并且不仅所谓兼语式的兼语成分是两个句法成分共一个语法槽,而且是所有扣合结构的扣合部分都是两个句法成分共一个语法槽,其成分都是“兼语”。不同的是扣合结构不同,“兼语”类型不同。按照扣合论的思路,例1是“主·宾”兼语,例2是“心·动”兼语,例3是“心·心”兼语,例4是“动;动”兼语,例5是“动·心”兼语。
简言之,扣合论的共用现象是相同的词语和不同成分扣叠(重叠)起来共占一个语法槽的现象和方式。如果比照“省—合”论和“共用”论,扣合论的“简式”应记作:
就像棉被和纸张等物质,两物扣合在一起,其结果是只增加厚度(厚度是:1+1=2),但不增加长度(长度是:1+1=1),即:两个厚度共一个长度。
如果仍用老师和学生作比,那么“扣合”论是学生不变,各自所请的老师(两个不同结构的另一成分)共一个职位(词语)。
从学科背景看,“省—合”论主要是立足句子的使用,侧重词语或成分的隐现。如果就其学科性质或作用而言,它是揭示和描述意义相同的繁式派生简式的规则和类型。而扣合论的学科作用则在于它通过与其他几种特性(配对性、易位性和应对性)形成的理论合力,以用来揭示和建构汉语句法结构的模式系统,即:配对型模式、扣合型模式及它们同时借助易位性和应对性形成的派生式。不过,对于这一点《汉语语法学》及以后的论文未及作进一步的探索及阐述(注:如果翻阅《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还会发现该提要的3.2动词短语,在3.2.1、3.2.2、3.2.3、3.2.4节分别讲了“动+宾”“动+补”“动+得+补”“状+动”,在3.2.5节讲了“状+动+补+宾”并列出了动词只带两个连带成分的格式:“状+动+补”“状+动+宾”“动+补+宾”。3.2.1-3.2.4是配对成分结构,3.2.5应归为扣合结构,或者说,扣合论就是在回答为什么有3.2.5的结构或这些结构是怎么形成的问题。)。
配对型模式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等)是汉语的基础结构,扣合型结构则是由配对型结构通过扣合方式派生的复合型结构(如动宾补结构、心补宾结构、状心补结构、兼语式结构等等)。配对型结构可直接切分出两个配对成分(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定语-定语中心语,等等),而扣合结构的分析必须先解析“兼语”及其类型,再进一步解析出参与构成的配对成分。并且兼语及兼语类型是研究汉语扣合的重要入口。
但是,至于扣合性“是对层次性的简化”,却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假若扣合论的“层次”是指直接成分分析所显现的句法结构的层级的话,那么“对层次性的简化”一般就是减少了层次的意思,但是该论断所揭示的语言特性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试比较下面三例的简式和繁式的结构层次:
(1)继承和发扬 光荣传统(1')继承光荣传统和发扬光荣传统 ……层1(注:为了能标出一个成分嵌在另一成分中间的现象,本文的层次分析:同一行的实线表示一个成分,虚线表示与之相对的直接成分。)
—— ---- —— ---- —— ------ —— ------ ……层2
———— -------- —— --- ……层3
(2)借了他 两 次 钱(2')借 他钱 借了 两次 ……层1
—— ---- ( ) — ——— -- — —— ----
……层2
—— ---- —--
……层3
(3)周密调查一下(3')周密调查,调查一下 ……层1
——— - — -- ——— --- ——— ---
……层2
比较看到,除了(1)比(1')层次少,(2)和(2'),(3)和(3')的层次是相同的。
3.3“共用”论其共用是中心词分析法的成分共用论,大致说来其成分和词几乎是相同的概念,该共用论是“词语—成分”共用论。但是从直接成分分析的角度看,共用论所举的语言结构不仅在简式中不是直接成分共用,就是在繁式的分支结构中也不是。而成分共用只是形成了简式的策略和手段。如“继承光荣传统”和“发展光荣传统”,由于它们结构相同,其相同的成分——宾语的词语也相同,为了使语言简洁,我们可采用成分共用的方式,让“光荣传统”只出现一次,为两个动词所共用,从而形成“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的表达式。而用层次分析法(IC分析)来分析“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其中述语或动词语是一个成分,“光荣传统”是一个成分,即一个成分与一个成分匹配,根本不存在有几个成分共用一个成分的问题。而真正典型的成分共用形式是汉语兼语式代表的模式,如“请他吃饭”中“他”这个词为“请”的宾语和“吃饭”的主语所共用。所以老的成分“共用”论,是形成所谓经济结构的策略方式论,而新成分共用论——扣合论,是名副其实的“成分共用”论。不仅该论的第一个共用成分的类型是兼语式(宾语兼主语),而且以后的若干例都含有成分共用的词语——兼语。
现在再看“省—合”论(《系统提要》)中的三例。第一例:
动、动+宾(省宾合动) 讨论[大会决议]并通过了大会决议
其实这一例就是《汉语发展》所举语言类型的另一表现形式,一个是用两个独立的动宾结构来讨论共用,一个是用连词连接的两动宾结构来讨论,最后是殊途同归,构成一个并列结构与另一个词或短语组成配对成分的结构。
《系统提要》的第二三两例:
动+宾、宾(省动合宾) 无论学习自然科学还是[学习]社会科学
主+谓、谓(省主合谓) 谁家有[谁家]没有,瞒不过他
这两例其实就是省略,相同成分承前省。但是若要归进共用也不难,我们可以用相同词语移位扣合的理论来说明就行了。承前省,就是相同词语或成分前移扣合,形成成分共用现象;蒙后省就是相同词语或成分后移扣合,形成成分共用现象。但这种共用也是共用论的策略和手段共用而不是成分共用。
但是不管怎样,二三两例经过省合之后,也是一个并列结构与另一个词或短语构成配对成分。第二例是并列结构充当宾语,第三例是并列结构充当谓语。都不符合新成分共用论的特点。
四、成分共用的共性与研究目标
本节对上面三类共用论的共性和语言事实的类型及研究意义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加深我们对有关讨论及现象的认识。
4.1三种理论的共性。上面讨论的三类成分共用理论(不论是自称还是别人强加的),就涉及的语言现象而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结构还原为其相应的简单结构,用几个简单结构的意义去阐释一个相对复杂结构的意思(所谓复杂是比几个简单中的一个复杂)。即用的意义。其实这就是在探讨语形与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角度的研究我们称之“释义语法”研究。比如“无论学习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意思,就是“无论学习自然科学,还是学习社会科学”的意思,“按了好几次门铃”就是“按了门铃”+“按了好几次”的意思。
如果从组形(结构组合)的角度讲,不论是成分“共用”还是策略“共用”,它们都是有所并有所合的现象。如“无论学习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是并,“学习”是两个“学习”的合;“按了好几次门铃”中“好几次门铃”是并,“按”是两个“按”的合。不同的是策略共用论的语言,合的成分是同一词语和成分(或两个都是宾语、两个都是状语等等),而并的内容不仅成分相同而且合并后形成的结构是并列结构。而真成分共用论(扣合论),合的词语虽然也是相同的,但是其充当的成分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如双宾式“给他书”的“给”合的就都是动宾结构的动语,但是“认真学习文化”合的就是分别是状语中心语的“学习”和动宾短语的动语“学习”。
4.2三种理论的摄实共性。上述所有并合涉及的语言事实,其类型如下:
具体事实是无限的,但模式类型是有限的。[3][4][5]代表了三种理论所讨论的所有语言事实的模式类型。除了C为兼语的结构,其他都是使用共用成分的手段形成的格式或简式,并且这些简式也都不存在成分共用的问题。
4.3三种理论都在关注形式的派生。三种理论的共用思维模式中,有个共同的运作方式,可图示为:
“省—合”论是截取了2)、3)两段,最后把ABC中的C看作C2。“共用”论和扣合论是截取了1)、3)两段,分别把ABC中的C看作C1或C2和看作C1加C2。主要差异仅此而已。
现在我们用扣合论的思路研究成分共用现象,不只是研究简式的结构性质,而且还研究几个单纯一些的结构AC、BC、CA、CB等怎么形成ABC、ACB、CAB,以及其中A、B、C各自的性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关注有没有非相同成分的增加和减少,比如关联词语(不但、而且、和等)的省略和增加及其规律。扣合是成分共用的方式或性质,有扣合成分的结构是兼语结构。讨论成分共用现象,必须区分成分共用手段与成分共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