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教育中的地方教师队伍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队伍建设论文,教师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震聋发聩的呼唤,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提到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中国远距离教育体制中的教师队伍建设,或细而言之,电大网络内的地方教师队伍建设,同样决定着面向21世纪的电大事业的兴盛和衰颓。
一、几点基本认识
今天,我们严肃地讨论地方电大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主要基于以下的认识:
1.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核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提出,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三个面向”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以世界最高水平为努力方向,又以未来为着眼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冲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2.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由此可见,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状况决定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兴衰,是教育的永恒性条件,是支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根本条件之一。离开它,教育事业就难以为系。
3.《纲要》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并进而规划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我国教育事业的四大块(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小块(少数民族教育、残疾人教育、远距离教育和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集中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一先一后(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两个加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投入)和两个大力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几乎事事块块离不开电大的参与,离不开电大教师的参与,离不开电大教师队伍的建设。
4.为了迎接21世纪的宏伟挑战,《纲要》提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里,实现面向21世纪的大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仍旧是教师。
5.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的保障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保障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教书非教先进的内容不可”,要“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教育内容”,“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教育的周期很长,现在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到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将逐步进入社会,成为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研究世界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的试验和探索,培养具有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教师的肩上。
6.《教师法》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法律和根本保障。其立法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维护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法》把“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作为教师的基本权利规定下来,“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
7.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合理性,特别是师资开发的紧迫性。师资开发或称教师培训是“百年树人”、提高素质的大事,是更新知识与技能的战略性投资。在新知识激增、新技术交替周期越来越短的信息时代,电子教师更需要受到培养,不断汲取,不断提高,才能更有效地回哺。
我们研究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朝着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地方电大教师队伍,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和明确的操作性。
二、电大教师队伍现状
1992年,全国电大(包括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地级分校、县区系统工作站)共有专任教师约1.6万人,占电大教职工总数约40%。从学历与学位上看,其中1.4%为博士和硕士(普通高校为21.3%),44%为学士,28.4%为其他本科学历,26.2%为专科与专科以下学历。从职务结构上看,高级职务占15%,讲师占50%,助教占35%。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占60%,40岁以上占40%。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电大还聘用了约1.2万名兼任教师。
全国电大的师生比约为1比21.5,教职工总数与学生之比为1比8.7。普通高校同期师生比约为1比5.64,教职工总数与学生比为1比2.155。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包括电大)师生比为1比9.20,教职工总数与学生比为1比3.97。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不包括电大时,其师生比降至1比6.53,教职工总数与学生比降至1比2.86。
远距离教育中的教师按类别可以划分为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按工作性质可以划分为主讲、主编、主持教师与面授教师(包括责任教师);按工作环境可以划分为中央教师与地方教师,以及按责任程度可以划分为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教师的职责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工作,即教学(教材编制、媒体授课或面授)、科研(专门学科、教学法和远距离教学研究)与管理(主要是教学管理)。与普通高校相比,普遍的管理职责是电大专任教师的一大特色。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电大教师队伍的现状,达到目前的水平已属差强人意。电大刚创立时,为了应急,多采用分散办学模式,教学班办在基层、办在企业、办在单位;主讲与面授大量使用兼任教师。各级电大工作的重点多在管理与联络,来不及先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走的是一条“先上马、后备鞍”,反其道而行之的路子,这在当时百废待举之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似有其合理之处。1982年以后,各级电大领导开始认识到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的重要性。80年代中期起,电大从分散办学向相对集中办学这种历史必然性过渡,向独立设置的教育网络与法人化管理模式过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愈加引起重视,成为教育行政部门与电大的共识。短短几年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与水平,从根本上保证了电大教育的质量,足可告慰。以史为镜,我们今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强化师资开发工作,也是电大教育上新台阶、电大教学上新水平的必由之路。
人们常常议论教师队伍的断层,可以举出年龄断层、学历断层、职务结构断层、性别比例不当、专兼任比例不当等等。根据初步调查,目前影响电大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断层是教师的学科断层,包括专业结构断层和知识结构断层。掌握学科领域前沿发展,掌握远距离教学规律,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开发型、职技型(双师型)和研究型的教师普遍告缺。比起其他断层与比例失调来说,在目前和下阶段电大更大发展的时期,在电大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更为紧密的时刻,这个断层最具危机性。
三、地方面授教师在远距离教学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为了加强电大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地方电大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首先对面授教师在电大这样的远距离教与学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全新认识。这样的新认识首先来自于对现代远距离教育体制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特征的分析和理解。现代远距离教育是施教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向学习者输送知识信息、连接教与学的过程。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形式相比,现代远距离教育具有以下的特征:
1.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处于分隔状态;
2.机构使用多种技术媒体传送预制的教学内容;
3.教师角色发生变化;
4.学生自主学习;
5.存在人工设计的回馈、评价与互动机制;
6.具规模效益与成本效益。
现代远距离教育由其本质性规律和特征而产生了巨大的优势,这些优势集中在以下宏观层面上:
1.高等教育的覆盖面与受教育机会得到延伸和扩大,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机会平等化目标的实现有了根本的前提;
2.劳动者业余时间参加学习,不脱离工作岗位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不致造成工时与社会生产的损失,也不致造成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损失;
3.政府固定投入较小,例如不需建立大规模校舍,不需建立庞大的管理和教学队伍而大幅度增加预算投资,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
4.可以部分解决边远地区、经济水平与文化水平落后地区合格教师短缺的问题。
现代远距离教育体制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与功能性的缺陷。从电大多年的实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教与学之间缺乏双向沟通,缺乏即时回馈,教学控制的随意性比较大;
2.电视教学量偏大,安排复杂,时间固定而不方便;
3.视听教学偏重物化技术,重点在教,不研究学生的学习,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
4.做不到因材施教,目前至少不能区别对待成人学生和普专学生;
5.缺少直接的人际交流,如教材设计者与地方教师之间,主讲教师与面授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难以形成积极的社会关系和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
根据以上的基本分析与理解,我们再重点看教师角色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远距离教育体制中的教师的极小部分成为教学传播中的信息源,他们是教学和教材的设计者,主编、主讲、主持教师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对学习本身并不起主要的监控作用。而远距离教育体制中的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了教学的主导地位,成为辅助型的教师,但强化了对学习本身的监控作用、咨询作用、引导作用与激励促进作用,以及克服与弥补上述远距离教育结构性、功能性缺陷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他们处在连接教与学的位置上,尤其是处在连接教与学的信息回馈、双向通信和互动的位置上。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地方面授教师在远距离教育体制中本质性的作用是连接的作用、回馈的作用和互动的作用。地方面授教师的正确定位,为加强电大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四、培训是提高地方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
教师素质的提高靠持续的训练。教师培训是目前提高电大教师业务素质和加强电大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开发的核心内容,也是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准备性基础工程,更是一项继续教育工程。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全国科协1987年发布的《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中的第七条指出:“高等学校既是需要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重点单位,又是实施这一教育的主要基地。”第八条则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把开展对校内人员和为社会服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中可以看出,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是继续教育中的教育者,更是受教育者。“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已是基本的常识。可是自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电大开办的种种全国范围的继续教育项目中,惟独缺少对电大自己的教师、管理与技术人员的持续的、系统化的、全员的培训项目,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继续教育的总任务,据以上六部委文件,应该是知识和能力得到扩展、加深和提高,结构趋于合理,水平保持先进,满足岗位与职务需要,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这一点也完全符合电大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和实际需求。电大教师培训,其对象不仅包括专任教师,还应该延伸到兼任教师(兼任教师也应该先培训、后上岗),扩大到教学管理人员和各类技术人员。尤其是占电大专任教师总数大半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培养和成长,决定着电大教师队伍的未来,决定着电大教育质量的未来。通过培训开发他们的才能与潜能应该成为重点中的重点。90年代后半段是高校教师队伍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教学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高水平的教师面临退休高峰,青年教师队伍不甚稳定,却要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责无旁贷地挑起高校(包括电大)教学科研的重担,成为跨世纪教师队伍的主体。因此,建设一支跨世纪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抓住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提高,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就掌握了面向21世纪电大教育发展的主动权。
根据我校承担的中英合作电大英语师资培训项目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设想现阶段电大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大力提高地方电大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任务;掌握远距离教学规律与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更新知识,克服学科与专业断层,以设计与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远距离教学与科研梯队。根据这个总体目标而设计的培训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高科技的前沿发展及与本专业有密切联系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2.成人教育、远距离教育和教学系统技术的理论与实践;3.各科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纲要》提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要坚持立足国内、在职为主、加强实践、多种形式并举的原则。”可以设想的培训方式包括:1.学历达标;杜绝引进专科毕业生;尽可能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2.改变专业、教非所学及“一专多能”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的、严格的和脱产的专业训练,坚持先培训后上岗;3.结合各电大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尤其是结合重点课程与地方特色课程的建设进行培训;4.脱产进修,业余学习,远距离手段与面授相结合;5.加强各级教研活动;举办读书班和高级研讨班等。通过严密组织和精心实施,使得教师培训的积极结果至少能管到世纪交替之际。
教师培训的经费来源有多种渠道:学校公费、教师自费、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双边协定(如中英师资培训项目)等。政府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在完成培训学业后给予教师更高待遇这种特殊的投入形式。经过严格培训的教师,凭借开发出的能力,将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和更长久的服务与效益,政府理应在培训后给予支持和激励,积极地影响教师的行为、态度与士气。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体制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教改革的核心。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证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国家教委目前正在组织专家制订21世纪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工程方案,包括理、工、医、农、文、经、法、外等各个学科领域。这项改革工程方案包括三个大方面:1.论证21世纪我国各类专门人才的素质要求与知识结构;2.制定专业和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3.加紧培训高校师资,以适应21世纪的高校教学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这项改革工程,力争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之前彻底改变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老化和知识体系落后的被动局面,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在推动世界科技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方面有所作为的优秀人才。
面对这样一个巨大而又必要的工程,电大必须积极参与和介入,必须从现在起立刻开始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专科层次、成人范畴、职业技术性质的应用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提出具有远距离多媒体开放性特征的学科、专业与课程改革方案,而不能等到普通高校改革方案完工之后再亦步亦趋照抄照搬。电大教师培训围绕这样一个项目展开,必将更具备科学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五、电大教师培训工作回顾
前已述及,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大没有开办过持续的、系统化的、面向电大全体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项目。但从电大创办之初起,历史上也曾有过多种形式的、小规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回顾起来,有一定影响的大致有如下一些项目。
1.新开课程的各级教研活动已经形成制度,这种教研活动带有逐级培训的性质。
2.部分电大送培研究生。
3.中央电大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办的培训电大教师的研究生课程。
4.1983至1989年世界银行电大短期贷款项目执行期间组织的30多个讲习班,全国省级以上电大参加人数逾千,涉及成人与远距离教育理论、远距离教育规划与管理、教育技术、节目制作等领域。一批国际知名学者主持了其中的部分课程。
5.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期间,中央电大和地方省级电大先后有数百名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进修,一部分人滞留海外未归,回收率不理想。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多次组团赴国外学习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6.部分省级电大争取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定期公派教师出国进修。
7.中央电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与日本广播公司合作编制培训包,用于对电大教师和媒体技术人员的培训。
8.电大专职远距离教育研究人员的理论培训。
9.1991年至1992年间,由中央电大发起,上海电大主办了县级电大领导干部培训班,约200名县级电大领导参加了培训。
10.1993年至1995年,经国家教委和英国海外开发署批准,由中央电大发起,江苏电大主办了全国电大英语师资培训。培训时间为两年。课程重点为成人与远距离教育理论、师资开发理论、现代英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中央电大英语新课程面授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来自全国地方电大共230名英语教师参加了培训。
以上培训项目对电大事业的发展都起到过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有些项目,如果注意发挥电大的网络优势,还可以发挥更大效益。譬如世界银行贷款的几个培训项目,参加者多为省级电大领导干部、教师和技术人员,未能形成省、市、县的逐级培训体制,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没有成为各级电大的共同财富,实在可惜。否则受益面就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六、教师考评
在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对教师考核与评价有一个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全面的认识。教师考评工作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子系统,是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化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传统观点认为,教师考评仅仅是一种判断,是对教师的绩、效、能的判断;通过考评决定对教师的提升、奖励、辞退等等。这样就把考评置于功利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圈子里,把管理本身当成了目标。
当代的观点则把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作为一种支持性的手段,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进步为目的,把考评当成连续的、系统的过程。这样,教师的考评就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开放式的管理手段;发展、质量与进步成为目标,显然更为合理。
教师考评工作应该具有可测量性,首先是教师的工作效益具有可测量性。例如远距离教育中的师生比例这个最简单和最表面化的数据,最能涉及和考察机构考评教学的绩效以及教师个人的能力。如前所述,1992年全国范围内电大师生比是1比21.5(不含电视中专与非学历教育)。当时电大在校生总数几乎处于历年的最低谷,尚且可以达到这一理想比例。有理由认为,随着电大在校生规模进一步恢复与扩大,招生政策进一步开放,效益进一步提高,教师数量上的少量增加,结构与素质进一步改善,这个比例也会得到提高,教师劳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进一步优化。电大专任教师与学生比在全国范围内应达到,1比30以上,专兼任教师与学生比以及教职工总数与学生比都达到1比15以上为最佳。
此外,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态度等等都具有可测量性。进入教室——教学的第一线——实地听课,考评人与被考评人面对面会谈,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与教学档案等应该是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的主要手段,而不是现在流行的那种背对背填表打分、虚构故事式的手段和态度。
七、网络化与专业化建设
所谓网络化建设就是指教师队伍不是孤立的、一个一个点式的重复建设,而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整体优化效应。网络化建设同时还指一种有分工的建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电大的教师队伍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和学校总体建设规划,有着不同的建设模式。应该根据地方特色,设置重点学科、学科群、专业和专业群,分门别类,互通有无地建立各具特色的教师队伍。万万不能重蹈某些高校的覆辙,搞成大而全、小而全、尾大不掉的模式。一方面要提高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另一方面也要控制专任教师规模。要大力提倡使用兼任教师、鼓励校际互聘、有教师职称的管理干部兼课、从产业部门和科研院所聘任兼职教师。专兼比例要适当,有的电大以专为主,有的电大以兼为主,多样化发展,不强求一律,不强求人为的标准化。
地方电大教师队伍还应进行动态化建设,在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和教师个人合理流动中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不断挖掘现有教师的潜力,鼓励教师扩大教学范围,提高工作效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案》中强调指出:“教师职业必须视为专业,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教师潜心钻研,以便获得专门知识与特别技能的特殊专业,并且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和前途负有责任感。”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上师资开发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远距离教育体制中的教师专业化建设应该抓紧时间,着力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大力提高教师素质,重点实现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学历、学位、职务结构等关键指标;
2.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国内和国际的双轨培训渠道;师资开发目标实现多样化;
3.多渠道扩大合格教师来源;
4.建立资格制度和科学的考评制度;
5.建立远距离教育体制的教师专业组织。
面对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我们应该看到,一流的教育要有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学校要有一群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应该有一流的待遇。提高教师待遇是现阶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或许更引起社会的关注,却为笔者议论能力所不及。笔者以为,地方教师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使我国的远距离教育体制走上“队伍优化——条件改善——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从现在起到21世纪曙光来临之际,只剩下短短四年的时间,稍纵即逝。抓住机遇,抓紧时间,强化以培训为核心内容的电大地方教师队伍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与宏伟使命。
(寄自美国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