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_本体论论文

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_本体论论文

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2)2-0029-04

哲学上讲的本体论,我以为无外乎三种:一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起源、本质以及关于 存在的本原、本质的理论;一种是关于哲学自身的研究对象、哲学的本质、特点和研究 宗旨的理论;总括以上两个方面,于是又有第三种意义的本体论,即它是寻根究底的一 种追问方式或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哲学理论。对于第一种,当代的哲学已经在告别 、在超越,但并没有完全告别,并没有完全超越。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近当代哲学通 过对哲学自身的不断反思,已经形成观点迥异、日益庞杂的许多哲学理论,而每一哲学 显然又都有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当下已讨论多时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怎样” 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哲学以什么为本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立场、本质、特点、 宗旨、对象、任务和功能之类的问题,是对哲学本身寻根究底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 显然无论是哪一种哲学都无法告别、无法超越的。笼统地、简单地讲告别“本体论”, 而不去做具体分析,不对自己的主张先进行认真的反思,恐怕是行不通、讲不明,也很 难令人信服的。

“告别本体论”的一个最重要的论据是:传统“本体论中的概念不指示任何与经验有 关的对象,如果它毕竟也指示着某种对象的话,那么必是某种设想的对象,如其最高的 ‘是’的概念就用以指上帝。”①“至于本体论的证明,则抽去了一切经验,完全用先 天的纯粹概念的推论,来论证一个最高原因的存在。”②

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企图仍然沿用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法和前提规定来否证本体 论哲学,海德格尔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他把“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转换成“ 是”何以能够为“是”、“是”是什么的哲学论证。他将这种寻根究底的追问方式或思 维方式最终落脚到思维者(海德格尔称为“本是”、“是者”、认为这是离最高抽象的 存在最近的存在)——人以及人对世界的理解,因为只有人这种“此在”才能追问“在 何以为在”,而人以及人对世界的理解则取决于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生存意义, 即最终落脚到“在场的人”的“居所”或“栖所”。但这种人的存在也是正在呈现的— —途中的人的存在,是经验可感知的对象性客观存在,是最高原因的“人的存在”的呈 现或异化。所以,最高原因的存在就只能被抽象为无客观对象、无具体规定性、毫无内 容、毫无依托的所谓“纯意识”或“纯主观意识形式”。只有这种虚无的意识是本来就 存在、先天就存在的,是不断呈现人和世界的各种具体规定性而本身却是超验的、只可 思可悟、可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最根本的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最高抽象的存在。这种无 规定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就是作为“天道”的“是”,它是各种事物具有“是其所是 ”之意义的能动的规定者和创造者。并且因为它是超验的,对它的思和悟也只能是无立 场、无目的、无内容、毫无指向性的思和悟。在海德格尔看来,原来人的存在的本质也 就是作为“天道”的“是”,人的存在就是“是”,它完全根基于“天道自然”,根基 于不生不灭的“灵魂”,是“是”先验地所思、所是的结果。海德格尔认为,“天道” 既无产生,当然也无灭亡,并且不是只在人的存在中才有,而是一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的永恒的、自在自足、自我决定的、自我呈现又自我遮蔽的、无限的最为根本的在。现 实生活世界、客观世界各种具体存在的不断涌现和演变,都是“天道”的自我呈现和澄 明。这种自我呈现和澄明因为始终伴随着“天道的自我遮蔽”,所以有着不断涌现的无 限多样性。而“天道”之思,“灵魂”之思,也就是人面向生活世界,透过“天道”的 呈现和澄明,用先验的灵魂或思想在内心深处去领悟“天道之道”的自然法则和未来的 多种可能性。哲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思想反思来引导人们实现对人的现实存在的超 越,寻求更佳的可能性存在。海德格尔及他的后继者们自以为这样便可通过抽象思辨自 身的逻辑推理而消解和驳倒传统的本体论哲学。但实际上海德格尔作为决定一切事物“ 是其所是”的“天道”——“是”本身不就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本体或“能动的主体” ?不过这种“主体”海德格尔一会儿把它说成人的本质,一会儿又把它说成一切事物的 本原或本体,但这种先验的、永恒的、一直在规定着世界的主体显然不属于现实生活中 的真正的人,只是属于抽象思辨的虚幻的主体,属于虚幻的某种非人的客观精神。由此 可见,海德格尔在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中摇来摇去,但最终他也象黑格尔那样不可 避免地滑向客观唯心主义,他仍然没有跳出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思想怪圈。因为无论 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所使用的思想方法都是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 思辨唯心主义,所以它们的表现也就必然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并且也不可能真正 彻底地超越传统的本体论哲学。

在现代哲学中,也有从经验主义立场反对本体论的。这些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科学 的问题都应当是经验的、可证实的问题,本体论哲学的一切问题完全是超验的、不可实 证的,所以本体论关于这些问题的证明或说明都只能是抽象思维的逻辑证明,因而也就 根本算不上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所以是必须予以摒弃的。

诚然,一切知识或科学都源于实践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也是能够经验、能够实 证的。但能够经验、可实证并不意味着科学知识就局限于已有的经验和已证实的真理。 在任何一个可以称得起知识、称得起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存在着与科学知识混杂在一起 、同样源于经验并且能够证伪(虽然有的至今还未被证伪)的假识、谬识,同时也存在着 源于经验和逻辑但已有经验和目前的实验手段尚还不能验证的科学假说。有些看似很符 合当前经验、也曾经得到过证实的东西,有的甚至被人们当作常识、认为毫无问题的东 西,恰恰包含着根本性的致命错误。科学发展史表明,这些东西一旦被推翻、被否定、 或者被新的实践所证伪,往往带来科学研究领域的大突破和实践认识的大飞跃。人类认 识或知识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实践和经验,但绝不是仅凭感性的经验就能够实现的,它每 时每刻都需要抽象思维和理性的思考。在实践基础上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 理性,再根据具体的实践需要和现实事物的具体,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转化为联系实际 、针对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具体的理论和概念,最后应用到实践认识活动中 去,这正是人的认识过程根本不同于动物只有感性经验的反映的地方。试想,如果人的 知识仅限于经验的知识,仅限于可证实的问题和认识,那人类就不会有经过抽象思维才 能把握的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关于事物规律和事物未来的认识,也不会有关于未经历 事物的各种知识,甚至连作为抽象思维产物的语言文字、理论科学以及理论科学中的逻 辑思维也永远都不会产生,那人类也就只好永远停留在动物那种最原始的感性经验思维 阶段,所谓人的经验的、实证的科学文化和知识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人类知识以及一 切科学的发展,都是在实践、认识的不断反复、具体思维抽象思维的交互作用、相互过 渡转化、以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互作用、相互过渡和转化中不断实现的。这一完 整的辩证发展的认识过程,是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和超验的抽象理性的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交替、辩证统一的过程。正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这一辩证统一的认识过程保证了认识不 断获得新知,理论不断更新,实践不断拓展、不断深化。人的认识、人的知识和科学, 既不是纯粹单一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也不是脱离实践、脱离感性经验的纯粹的抽象思维 和理性思辨。传统的本体论哲学,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以纯粹的抽象思辨来论证 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它们把对世界寻根究底的思维的抽象和理性说明变成完全脱离人的 感性具体和经验的纯抽象思辨,势必导致神秘主义的思辨唯心主义本体论。而从科学经 验主义立场反对本体论的人,也把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超验性错误地理解为完全脱离 人的感性经验和经验具体的超验性,不理解这个超验就是以具体实践和感性经验为基础 、又能动地超越具体实践和经验的局限性、片面性,不懂得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本质上 也就是一个在实践和感性经验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 个性到把握世界共性和本质的抽象思维的过程,这同样是割裂了人的认识中感性经验认 识与抽象思维、理性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其结果也就势必导致只承认经验知识的可靠 性、科学性;只承认以经验知识、实证知识为基本内容的具体科学的知识性、科学性; 怀疑甚至完全否认完全以抽象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经验、完全实 证的哲学——尤其是本体论哲学的知识性、科学性,反对和取消一切本体论;这种思想 发展到极端,就会怀疑和反对一切只有借助抽象思维和理性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到的各种 知识和科学。按照他们的逻辑,不仅谈论整个世界的物质本质是不可思议、毫无意义的 ,就是在我们还没有亲眼看到经验事实之前谈论物体在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情况下会 一直保持匀速的运动,也是不可思议、毫无意义的。但按照这些人的思维方式来思维和 行动,恐怕地球卫星至今也不会造出来。

经验主义者拒斥一切超验的形而上学,但他们的立场和方法恰恰在现实生活中和认识 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并不真正存在——而只是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存在的形而上学的经验 主义和实证主义。并且,由于他们也看到人的现实生活的具体性、历史性和片面性局限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不可能为人们所亲历、所实践、所经验和认识,他们从仅承认经验 知识实证知识的前提出发,也就必然得出穷尽一切的认识是虚假的、不可能的,关于整 个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这样一些结论。于是他们也就认为,人们讨论世界的本质和本 原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在讨论超验的、不能实证的、自己完全不知道的问题。这说明他们 还是不懂得:哲学在经验和实证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而达到对事物和整个世界普遍的、 一般的、最根本的本质的把握,达到超验性的把握,实现由不知到知、由已知到未知、 由经验的实证到理论和逻辑的推理论证,这正是哲学区别于具体科学更充分地发挥抽象 思维的作用来认识把握世界的特殊性所在,也是哲学在各门具体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 能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发展之原因和理由所在。他们不懂得:超验并不一定要完全否 定和抛弃经验,并不一定不需要实证,而是要扬弃和超越已有的经验,并且只要真正按 照科学抽象的思想认识方法来扬弃和超越经验,其所得到的知识也是能够在实践中得到 不断证实的。须知,不能完全地经验、不能完全地实证,并不就是不可经验、不可实证 ;不尽知也并不就是不知,更不是不可知;人就是在实践、认识的内在矛盾的推动下去 实践、去求知、去把握和改造世界,使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不断得到澄明的。当然,这个 过程只要还有人类存在就要一直进行下去,由此也就决定着哲学上对世界寻根究底的本 体论问题的讨论或本体论哲学也就要一直存在下去。

现代实用主义从人的主体、从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出发,从经验科学能够实 证、能够经验的具体有用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出发,也主张完全否定和抛弃探讨“世界 是什么”的本体论、知识论哲学。他们认为,问题不在于搞清“什么是什么”,而在于 人以人本来的立场和思想“能够把什么搞成什么”,世界应当怎样——应当把世界搞成 什么样,才更符合人的本性,更适合人的需要,更能体现人的存在价值,这才是有意义 的问题。而这首先需要“无立场”的哲学感觉和思考,即首先要撇开“世界是什么”这 些人们不能说、也根本不知道的问题及其所谓知识,撇开这一类问题的各种观点,只从 “应当怎样”、“能够怎样”这些真正管用的问题出发,用这样的问题来拷问、来塑造 、设计我们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也仅是塑造设计人的存在和生活,它们“就其根本性 质来说不是对生活的反映和概括,而是对生活的设计和开拓”。因此,真正有用的作为 “创造性智慧”的哲学,应该是关注和说明那些因为自身“无立场”、“无观点”而成 为不可说、不能说而应当怎样做的问题③。他们认为,哲学只有这样才真正对人的生活 和实践有用,真正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并且他们进一步说,思想和文化本身无所谓真 假好坏,关键是看放在什么地方,只要放到它适合的地方,它就管用,它就是好的、就 是真理。

这里我们不仅要问,既然既无立场、又无观点,既不可说、又不能说而只管应当怎样 做,那又何需哲学来说、哲学又怎么去说那些不可说、不能说而只是应当怎样做的问题 ?只是应当怎样做的问题,光做就解决了,既然关于“什么是什么”的任何知识都不需 要,那么,又何止是哲学不需要、思想文化不需要、一切科学认识和理论岂不都变成多 余的了?丢掉了人的一切认识和科学,只是纯粹自然物质运动的所谓“行动”,还能是 人的实践——人的行和做吗?人又怎么能够知道应当怎样去做才符合人的本性和价值呢? 怎么能够知道在多种可能的存在形式中去选择、去创造一种最佳可能的存在呢?并且思 想本身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不需要反映生活,而是创造和设计生活,那思想本身岂不 就只是来源于“思想的自我意识”,来源于这种“自我意识”“无立场”、“无观点” 的随意创设?这样,“思想的自我意识”岂不就成了人的存在和现实生活的本原——成 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本原,成了独立于人、先于人而存在的先验的抽象的精神实体吗?这 不是唯心主义本体论哲学又是什么呢?由此可见,这种取消和否定本体论、知识论哲学 的实用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虽然冒充“实践的哲学”,但实质上恰恰是诋毁和抹煞了实 践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抹煞了意识、观念、思想文化和哲学对于人和人的实 践的依赖性、内容的客观性以及真理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抹煞了人们探索世界、追求 真知、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必要性,尤其是抹煞并否认了以探讨世界普遍的、一般 的本质和规律为己任的哲学可以在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认识方法基础上使自己的理论具有 知识性、科学性和有用性,从而指导和服务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由这种哲学的性 质和立场所决定,它实际上反对的是唯物主义、尤其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立场。

同时,如果只讲人和人的实践,只讲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否定社会存在物的自 然物质基础,否定世界的物质本原,否定哲学是人把握世界本质用以指导实践的一种世 界观理论,那就不仅是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问题,也是否定人和人的实践的问题 。社会存在物离开了其自然物质基础,人的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离开了自然物质的手段 和材料,还能是人和人的实践、还能是社会存在物吗?当然,我们也不能把社会存在物 理解为离开人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离开人的社会关系规定性、离开人的意识活动和 意识规定性那样一种纯粹自然的自在之物,像庸俗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那样以思辨唯 心主义的方法来理解社会历史。以上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抹煞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别 与联系,把自然物和社会物这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的物等同看待,或者以其中 的一种取代和否定另一种物的存在,这是违背客观实际而必须予以反对的。

----------------------------------------

注释:

①②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426页、第427页。

③赵汀阳:《一个或所有的问题》、《哲学的感觉》,分别见《社会科学战线》1997 年第1期和1998年第6期。

----------------------------------------

标签:;  ;  ;  ;  ;  ;  ;  ;  ;  

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