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模型的政府审计制度创新思考_swot分析法论文

基于SWOT模型下的政府审计体制创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体制创新论文,政府论文,SW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国家审计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国家审计不仅要查处问题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而且在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中发挥监督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如何作为、如何有为,需要国家审计不断完善和创新审计制度。

      一、SWOT矩阵分析国家审计四个象限

      SWOT矩阵分析是美国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所谓SWOT分析,核心是对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四要素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研究结论,供决策使用。结合政府审计工作而言,运用SWOT矩阵分析方法就是把审计作为开放的组织,找出当前审计机关内部环境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及弱势(weaknesses),并结合审计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通过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动态综合分析建构SWOT矩阵,以此确定政府审计制度创新的发展战略。

      (一)优势分析

      198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国家审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审计监督也成为国家监督体系中重要一环,审计工作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审计价值也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

      1.最具独立性。我国现有审计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者中国家审计独立性最强: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法》赋予的职责开展审计工作,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审计的审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各级财政全额拨款,从经费上保证审计执法的独立性;国家审计机关拥有行政处理权、移送行政处理及提请司法处理权等,不受其他单位干涉和影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2.强制性明显。一是审计立项的强制性。国家审计立项不受被审计单位左右,年初立项根据评估,报所在地人民政府首长审批后实施,其立项依据主要是法定程序和自我工作需要。二是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在审计中,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干涉,被审计单位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无条件提供各种审计资料。三是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各种违规违纪问题,出具相应的审计决定等文书,被审计单位必须自觉、主动地执行。对不予执行审计决定的单位,审计机关有权强制其执行,确保审计的权威性。

      3.权威性突出。一是国家审计项目实施时不受干涉。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必须无条件配合,任何单位和人员不能干涉审计人员的查证和监督工作。二是国家审计具有再监督功能。如对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重要资源、重大资产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不仅摸清现状查处问题,而且履行了对财政、金融、海关等专业经济监督部门的“再监督”。

      (二)劣势分析

      1.审计机关转型不力。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受理念、人员等因素制约,审计转型呈滞后现状:一是审计能力跟不上实际需要,在审计中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未拓展到财务业务一体化审计;二是方法上数据式审计应用不足,不具备透过微观看宏观问题的能力;三是审计建议上前瞻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

      2.审计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基层审计机关由于缺少复合型人才,审计实践中方法仍采用账项式审计为主,采用抽查、核对、比较等方法,数据式审计应用程度不高,即使运用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也仅限电子账代替手工账,很少能将审计视角深入被审计单位业务领域,提出的问题多为财务不规范、往来款未清理等浅层次问题,审计成效不明显。

      3.复合型审计人才缺少。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公开选拔考试、内外培训及实践磨练等多种机制,使得审计队伍的知识层次与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审计队伍仍存在价值观缺失、知识结构单一、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低下、创新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审计复合型人才紧缺,尤其是既精通财务审计,又熟悉数据式审计的复合型人才。

      4.审计资源整合不足。日常审计过程中,未形成内部合力,项目实施中各科室单打独斗,未从全局角度充分整合审计资源,也未有效做好向外部借力,聘请计算机及行业专家参与项目审计。

      (三)机遇分析

      1.多个利好政策出台。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此同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决定》和《意见》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新要求,如《决定》提出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意见》提出了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良好的审计环境。一方面随着依法治国的逐步推进,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审计能及时跟进财政资金使用,关注资金绩效,并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开。另一方面随着审计公告的推进,公众从互联网等媒体能及时获取审计结果,为审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挑战分析

      1.审计项目立项不够科学。审计项目立项以“闭门会”形式自定,未充分征集人大、政协等各部门意见,也未广泛征集社会民意。立项未充分评估项目的重要性、效果性、时效性、可行性。

      2.审计质量不高。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为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出台了各种现场管理、审计报告出具要求等质量管理办法,但受众多因素制约,实施的审计项目仍存在深度不足、取证不充分、评价不够科学、审计建议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同时基层审机关存在诸多关于审计质量问题的争议,如基层人少事多,审计项目实施中到底是审计质量优先,还是审计效率优先;审计项目质量是形式上的质量重要,还是实质上的质量重要。

      二、审计制度创新思考

      关于审计制度创新的思考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一)建立科学审计立项机制

      国家审计立项应开门立项,充分征求社会关注热点及难点问题列为审计项目,如国家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民本民生资金等作为立项重点。审计立项应注重时效性及长远性,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库,增强审计项目安排的科学性。

      一是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列为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特别关注民本民生项目,如各类社会保障基金征管用、教育及医疗等资金使用绩效。

      二是开门立项。审计立项“问计于民”,公开征集社情民意,以开放的方式开展审计立项,分别向人大及政协、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重点行业部门、特邀审计监督员、社会各界、审计机关内部征询审计项目。

      

      三是立项预评估。在广泛征集项目的基础上,选择一定数量的拟立项项目,组织审计专家及业务科室负责人,分别从项目的重要性、效果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立项评估,重点放在成果预估上。

      四是项目后评估。为进一步分析立项的科学合理性,在项目全部实施完成后,组织审计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重点对项目目标、过程、效益等进行评估。

      (二)完善审计资源整合机制

      一是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在审计项目实施中打破传统科室界限,实行内部审计人员优化组合,科学配置审计力量,加强不同专业间的融合,如财务、计算机、工程等专业人员的组合,注重优势互补,组建“1+1>2”的审计团队,做到核心审计项目重点突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效突出。

      二是创新审计资源统筹组织方式。以大财政审计和大社保审计项目为平台,采取“1+M”或“1+M+N”多项目结合捆绑模式,实行多科室整合,组成复合型审计组,持续推进一体化审计。充分借助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必要时采取聘任、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充专业审计力量,形成审计攻坚合力。

      三是引入媒体互动机制。涉及重大民生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应加强与媒体互动联系。通过媒体对审计过程、审计发现问题等的报道,广泛宣传审计工作,进一步营造良好审计环境,同时也借助社会舆论力量推动审计整改。

      四是创建专家人才库。根据审计需要建立专家人才库,在审计工作中请专家参与审计和审计分析,提高审计质量,进一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提出制度上的建议。

      (三)完善审计质量管理机制

      厘清审计质量内涵,对审计项目按重要程度进行ABC分类,对重要项目进行重点质量控制,对简易项目进行简化质量控制。在质量控制中,关注审计项目实质性的质量,对形式上的质量尽量简化或弱化。对重点项目质量控制探索审前、审中及审后全过程质量控制。一是加强审中的质量控制。严格编制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现场实施中发现审计内容需要调整及时做出汇报和调整,杜绝方案与实施脱节现象。二是强化复核审理。应把关审计程序是否到位,取证是否充分完整,审计定性是否合理,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正确,被审计对象反馈意见是否合理,审计评价、建议以及定性、处理处罚意见是否恰当,是否代拟了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三是严把审计报告质量关。分析报告是否做到充分讨论,审计组是否集思广益,报告是否精益求精,审计定性、引用法律条文及审计评价是否严谨等。

      (四)探索审计队伍职业化机制

      一是实施人才强审战略。从能力建设、机制创新、结构优化等方面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从人才规划、制度建设、政策环境方面做好引导,着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审计转型奠定良好的人才支撑和智慧保证。二是全方位锤炼人才。通过审计实践不断积累和磨炼,为审计人才全方位发展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在日常审计项目实施中,围绕做深做透审计项目,让年轻审计人员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通过项目、课题等多方面锻炼,使年轻审计人能得到迅速成长。三是制度机制保障人才。建立人才导向激励机制,对审计业绩突出的审计人员进行多种奖励,如培训深造、职称评优等方面,激发优秀审计人才的活力,带动全体审计人员比拼业务,比拼业绩。

      (五)完善审计整改机制

      一是审中促整改。通过撰写审计专报、信息、要情等方式将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并引起重视,促进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二是审后帮助整改。通过审计座谈会、内审学习会等形式,受邀担任被审计单位财务、内审培训讲师,通过培训提升被审计单位人员素质,促进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三是整改联席会议促进整改。定期召开审计、纪委、组织、财政等多部门整改联席会议,强化联合督查作用,确保审计整改真正到位。

      (六)完善审计结果公告机制

      一是从国家治理高度促进审计公告整改。审计机关对被公告单位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履行监督责任,督促帮助出台政策措施,建立配套完善的财政财务制度,真正发挥审计监督的国家治理功能。二是从国家治理高度完善审计公告渠道方式。当前,审计公告的渠道方式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及单独发布公告等。审计公告发布不仅应充分考虑公告效果,还应理性考虑社会稳定以及审计环境,因此在审计公告渠道方式选择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充分论证。

标签:;  ;  ;  ;  ;  ;  

基于SWOT模型的政府审计制度创新思考_swot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