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龙富 重庆市云阳县路阳九年制学校 404528
眼下,小学品德教育“假、大、空”现象比较明显,尤其是乡镇学校,这种情况更加严峻,造成这些不利因素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社会不良风气侵蚀、不太重视、教师自身素质无法适应课程发展等等,那么如何才能促使小学品德课程不再局限于形式,不再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通过积极实践,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思想上重视品德课程
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为此,重视品德课程对课堂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作者高度重视品德课程,促使品德课程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灵魂。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中切实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
比如: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步增强,希望自主选择一些学习方式,此时,要是教师压制的话,学生很容易形成消极被动的情绪,为此,当学生产生这些情绪后,我们品德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学生在学习中势必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教师不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要沉着应对,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现状尝试适合他们自身现状的一些学习方式,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探究。
学生学习到的一些知识或者技能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深化和运用。因此,当他们的一些积极思想和现实社会冲突了,学生会对品德课程产生质疑。而我们教师不能简单地指导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和全面的道德标准。为此,作者认为: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促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二、结合现状进行有的放矢
班级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因此,小学品德课程应结合全班学生现状,体现因材施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品德课程促使学生爱校和爱家乡。
眼下,许多学生并不热爱自己的学校和家乡,尽管他们学习成绩优异,他们的目标是奔向沿海发达城市。存在这样想法的学生很多。导致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和学生家庭、自身、社会具有关联以外,此时的品德教育假如停留在说教上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作者多举并存地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结合品德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作者时常播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进行创新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熏陶,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广泛性探讨,随后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意识到创新对于自己和社会的巨大作用,进而促使他们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品德课堂应立体化开展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单一和说教式教学模式在现实社会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要彻底改变学生品德教育现状就需要我们教师勇于革新传统教育模式,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明理中进行导行。
作者以传统教育模式为基础,充分利用品德课程的一些模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形象直观、口头表达、语言文字阅读、情感调动等方式传递知识,学生通过细致观察,理解教材、自省明理,最后教师进行合理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省时和提高知识数量。
2.问题和探究。
这种教学方式立足于学生内在潜能和人格发展,给学生营造了很多积极和勇于回答的时间和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3.角色演绎。
这种教学形式在教师精准把握教材内容基础之上,构建生活化氛围,促使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进而产生特定情绪。
言而总之:眼下,小学品德课程教育依旧问题突出。教学现状依旧差强人意。然而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进行有效解决的。只要我们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研究和不断反思,我们就可推动小学品德教学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地开展。
论文作者:彭龙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论文; 学生进行论文; 现状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