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产业发展与公共管理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中国论文,公共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流通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如果把流通领域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个整体就是流通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通业在引导生产、拉动消费、稳定物价、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流通产业已成为市场化资源配置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
(一)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
1.流通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1993年以来,中国流通产业保持了快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商务部市场运行司与国研中心市场所正式发布的2005-2006年度《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7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比1993年扩大了5.48倍(注:商务部2005年度《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店铺总数为16665个,比2004年同期增长20.7%。
2.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
流通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8%左右;流通产业的增长速度始终超前于GDP的增长速度,1993年至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4%,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年均增长15.85%,均明显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13.27%(可变价格)的水平(注:商务部2004年度《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流通产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从1993年至2004年仅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年均增加177万人,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23.6%;流通产业已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增长源,2004年税收增长占全国税收增长总额的20.57%(注:数据来源:任兴洲,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与“十一五”规划期间面临的背景。),2005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比上年增长17.7%(注:数据来源:商务部2005年度《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
3.流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社会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
2002年、2003年被业内人士称作兼并重组年,在一系列企业兼并重组中,大型流通企业成长迅速,流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5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共实现销售额4910.4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30.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3%,比2004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注:数据来源:经济日报2006-03-14。)。传统行业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新兴行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东中西部区域间的差距在缩小,城乡之间差别有所改观。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发育,经纪公司、快递公司、报关服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机构不断涌现,提高了商品流通的专业化与组织化程度。
4.流通产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2005年全年商务部共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1027家,合同利用外资18.16亿元,开设店铺1660个,营业面积468.34万平方米。2005全年批准的零售企业187家,为2002年批准数量的26倍(注:数据来源:东北商业网www.dbmall.cn 2006-2-14。)。沃尔马、麦德龙、家乐福等一些大型跨国商业集团先后登陆中国,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和会员制的大卖场等各种新的商业形式、业态和经营方式都已采用。外资商业的广泛进入标志着中国商品流通业已开始融入国际市场。
(二)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特征
1.低生产性产业
中国的流通产业虽然每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但其对经济基础增长贡献率(8%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GDP中比重还不到10%。而世界各国流通产业对经济基础增长的贡献率一般为20%~25%,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10%左右。
2.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流通产业具有技术相对简单,工作时间、地点相对灵活等特点,从而决定了流通业具有很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目前我国流通产业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虽说效率不高,但是从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角度来看,流通产业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轻视的。
3.物流配送水平低、成本高
2002年经贸委和南开大学物流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租用第三方物流(注:第三方物流又称为外包物流或合同物流,它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它是社会分工下物流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成本低、专业化强、效率高的特点。)的企业比例仅为22.2%,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均在50%以上,美国的同一指标值为58%,日本的同一指标值为80%。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2000年的物流成本为8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德国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10%, 中国为30%。我国物流成本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实力(注:向欣,《中国流通产业发展前瞻》。)。
4.市场集中度低、规模小
以零售业为例,我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为40%,日本为50%。2003年,我国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注: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是指年销售额500万元、职工人数60人以上的零售企业以及年销售额2000万元、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的批发企业。)仅有1.1万多家,在全国13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其比重仅为0.08%;我国批发零售业前100家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而同期美国沃尔玛一家公司销售额就达263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注:数据来源:“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课题组,竞争力不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亟待提速。)。
二、流通产业发展中公共管理的必要性
流通产业的发展虽然主要是“看不见的手”调节的市场经济活动,但在流通产业的发展和物流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行业协会也应起到规范、引导和协调的作用。
(一)政府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基础建设的创造者
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高效的运输系统是物流业得以运营的基础平台,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政府的职责。在美国,发达的公路交通系统主要由国家投资,收费公路很少,收费水平比较低,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在物流近代化和现代化阶段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大都市圈物流中心等物流设施的建设,从而使日本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物流先进的国家。
20多年来,我国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与快速发展的流通规模与总量不相适应。针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我国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些措施,力图推进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合理布局。以城市商业网点为例,针对一些地方反复出现大型商业设施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
2.产业进步的推动者
流通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产业,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加强部门、行业之间的协调,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间的界限,促进资源优化重组,形成强大合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在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过程中,政府应在物流管理信息化、运输工具高度智能化等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加快信息交流速度,实现物流过程的高效连接,提高物流效率。
再者,现代流通产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产业,需要专门化人才和先进信息技术作支撑。而我国目前流通产业专门人才严重匮缺。政府应加强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指导,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高校学者,市场研究机构、机关、企业工作人员开展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实现物流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运行秩序的维护者
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维持经济运行秩序的法制问题还需要政府来制定和执行。以2003年上海炒货企业与家乐福超市沸沸扬扬的“进场费之争”为例,在对大型超市利用优势地位收取进场费的法律规制上,台湾地区和韩国都有相关的判例,对家乐福超市进行了处罚,以维持市场的秩序,但在上海的这起受到非常关注的事件中,我国的相关执法部门却显得非常被动和无力,相关部门的执法人员甚至以该事件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行为,无权进行干预为由拒绝处理,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上,相关执法部门对权责的模糊,也反映了我国在竞争立法上的缺失。针对这一现象,上海市经委通过鼓励各行业协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抵制某些零售商的不合理收费。之后,2005年北京市商务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进货交易行为规范(试行)》,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另外,流通产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大型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金和设备。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特别要加强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新的资源浪费。同时,应加强物流业市场的监督管理,规划企业的经营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二)行业协会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主体为了表达自身的愿望与要求,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而组成的行业性和非营利性的经济类社会团体法人,它具有协调市场主体利益、提高市场配置效率和维护市场有效秩序的功能,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2002年底,我国行业协会有3万多个,对促进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提供信息
行业协会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为会员提供交流的机会,协助政府疏通行业内外的各种关系,促进企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收集传播市场信息,举办各类产品交易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引进的分析论证和考察,研究制定本行业产品的统一规格和技术标准。从实践来看,这种方式促进了行业横向经济发展。
2.维护企业利益
行业协会作为民间组织具有政府所不能的功能,行业协会可以在WTO规则之下对会员企业进行政府所不能的公开保护。例如温州的打火机行业协会,代表温州地区的打火机企业在国外的“反倾销案”中接单,打赢了官司,维护了企业的利益。此外,一些行业协会还承担了质量监管、资质审查、标准制定工作,还有的定期组织行业性的评比,在保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在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中,一般集中了该行业德高望重的专家、一批专业素质高的行业管理人才以及一大批熟悉本行业发展情况、居于行业前列地位的企业家。行业协会的技术力量相当雄厚,能密切关注行业的前沿科技发展动向并及时向企业反馈,帮助企业吸收和普及新技术,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国外流通产业发展中公共管理建设的经验
(一)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公共管理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流通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战后重建,国际化发展和流通革命三个阶段。特别是1962年,大型超市的出现避开了多层次的批发过程开始直接从厂家进货,以粗短畅通的流通渠道代替了过去复杂而细长的流通经路,使日本流通产业和流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质变。
在流通产业发展的公共管理上,日本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强调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对市场的必要干预,强调政府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结合。其公共管理侧重于产业政策的制定、宏观引导;微观上以经济手段管理流通,发挥促进、协调及服务作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主要表现为运用价格调控市场,运用税收调整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运用金融手段聚集民间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流向;通过直接投资和补贴政策发展市场、稳定市场等。
在市场流通领域,日本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限制性政策,对商品市场流通从业者及其交易行为进行了法规规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店法》。1973年为避免无序竞争,保护中小商业企业,日本政府制定和颁布了《关于调整大型零售商场零售业务活动的法律》,简称《大店法》,对于开设新的大型零售店铺进行严格限制。直到2000年6月1日《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大型零售店铺立地法》,《改正都市计划法》即通称的“街道建设三法”相继公布实行,才使这部以保护中小零售商业企业为出发点的《大店法》被废止。
日本对流通产业发展实施公共管理的另一途径是通过民间组织尤其是行业组织下达政策,与企业进行双向对话交流等。日本流通领域存在众多商业团体和协会、联合会等,政府依靠这些组织联系广大商业、流通业企业。企业也通过行业组织与政府对话,反映情况和提出政策建议等。
综观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流通产业的发展和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二)美国流通产业发展和公共管理建设
作为全球最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美国,其流通业经历了数次革命性的变革,批发、零售、物流及电子商务等都相等发达,经营业态呈现多样化格局。美国作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代表,强调市场配置的竞争性,如价格竞争是美国流通产业的生存策略之一,在美国无论是高档商店还是普通的商店,都以价格作为主要的招徕手段。
政府对经济采取了比较自由放任的态度和宽容的经济政策,民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市场竞争充分。
政府对流通产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各种法律的制定贯彻上,通过反垄断、反倾销、反不正当竞争实现贸易的公平。例如1936年,美国中小制造商及经销商因连锁超市进场费、加大折扣等行为,联合向联邦法院起诉。为此,美出台了《罗宾逊波特曼法案》即《连锁商店价格限制法》,要求零售厂商不得向供货商收取进场费、要求特殊折扣等,对供应商不能采取大小有别政策。
此外,对关系到国计民生并且市场风险较大的极少数重要商品,政府通过给生产者一定的财政补贴,实现市场供求的稳定。如农产品价格补贴、支持农产品的销售和出口,对个别消费品实行了价格申报制度。
美国的行业协会一般具有法人地位,完全是地位独立,行为自主,经费自理,自愿参加的组织。行业协会绝大多数是民间性质的非营利社会团体,只有极少数协会是以公司形式经营的。美国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基本上涵盖了企业运作的政府控制的方方面面,架起了沟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美国《半导体知识产权保护法》是由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起草,由国会讨论通过的,最后上升为WTO《贸易相关知识产权协会》(TPITS)的八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美国通讯工业协会(TIA)从1992年开始,组织了美国国内众多的协会,起草了《电信法》,1996年正式通过国会立法。美国的行业协会还是美国政府在WTO“国际谈判平台”的设计者和提供者。美国政府的所有谈判条款,都由各行业提供,谈判的结果也要得到美国行业协会的认可才获得国会的批准。
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中公共管理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增强流通产业竞争能力
中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差距和问题不仅表现在微观的流通企业层面上,而且也突出地存在于产业整体层面上。如流通主体规模偏小,行业零散度过高;流通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流通效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偏低等。对此我国可以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来增强流通产业的竞争力,如推动企业优化组合、采用多种经营业态、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加强流通渠道建设等方式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规范流通产业经营秩序
流通产业经营秩序混乱始终是困扰我国流通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首先,流通领域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以市场准入规则为例,我国至今还没有开放国内流通产业的专门法规。其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全面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商业信用档案体系,推动商务领域同业商协会制订行业信用自律的行规行约,实行行业内的失信评议和惩戒制度,加快培育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流通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加快发展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有很大部分已经陈旧失修,有一些设施早已不符合农村流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影响了农村流通市场的发展。因此,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更新流通设施,提高其运营效率是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目前,中国行业协会存在着官协“官味”难去、官协与民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常常使中国在国际交往、国际谈判中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就要求行业协会彻底脱离政府,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制定行规公约,应提高自己的公正性和影响力;并通过提高行业协会内所有人员的素质,让行业内企业对自律规定有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