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中非经济因素作用的探索(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非论文,技术发展论文,因素论文,作用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均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作用,即科学技术本身规律所决定的自主性因素和非科学技术内在规律制约的非经济因素。它们集中地体现为:第一科学技术应与经济协调发展,才有可能前进;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受到社会性因素的扼制。
Explor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Non-Econmic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Ⅱ)
Cai Jie Lin Bingxian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ny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pend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two essential factors,i.e.theself-constituted factors which the laws of sciences andtechnology themselves decide and the non- economic factorsrestricted by the inner laws of non-science and nontechnology.The social determining factors find con-centrated expressionin the following facts:1.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hemselvescan make progress unless they develop harmonically with socialeconomy; 2. The development of scinces and technologythemselves may be strangled by social factors.
2.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心理因素
一个人经过社会化过程,接受该民族、该地区之文化遗产,内化为个人的人格心理核心要素,直接左右和支配着个体的行为模式、行为方向和行为动力,是科学发展中非经济因素作用的一组极其重要的文化心理因素。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心理因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等等都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和制约力。
2.1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2.1.1 文化对行为的制约性
人类的文化体系可视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也可视为是限制人类活动的无形因素。〔1〕英国学者泰勒(E.B.Tylor)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合体,它是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时,所学习而得到的所有事物。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的能力和习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二个方面:
其一,任何一个科技人员都是社会一分子,所以他才获得了某种文化;而恰恰是这种文化又构成了科技文化的一个基础部分,即所谓之科技发展中的基础文化。
其二,任何一种社会文化均包括观念文化,如语言、神话、哲学、价值、规范等等。它不仅包括着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可以被观察、被计算、被测量的事情和事件,而且还包括着能直接制约科技发展项目、方向和速度等不可见的隐形东西,如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等,即一个人的人格核心组成部分。克鲁孔(C.kluckhohn)认为:“文化是人类全部的生活方式”,直接制约着科技人员及社会各个阶层对科技和科技发展、科技运用与科技改革的制度及科技人才的培养等等所持的态度,这也就是所谓的科技发展中隐形文化。“几千年来,不同环境里的文化已有极大的改变,而这些变迁基本上可以是追溯及变化的技术与生产安排所需求的种种新适应。”(1955J.Steward )A·阿德勒(A·Adler)认为,社会人的不满足心理造成了一种自卑感,它是一个人行为的动力,“因此人们为了克服自卑感,应该在自己身上采取什么态度,并使之慢慢固定下来。人们已经在无意识状态下设计了自我目标,并朝着这个方向移动。……行为方式一旦固定下来,就叫生活方式。”
总之,不论是科技发展中的基础文化,还是科技发展中的隐形文化,都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丛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对该文化所属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很多平常被认为是属于‘人性’的因素, 都是由文化所决定的。 ”( 1942. R.Benedict)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又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适切的经济体系对于丰富或精心设计的价值文化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文化一旦发展了,它会追求自己的目的并对它本身自成一格的原则加以反应。”(1939.A.L.Kroeber)
2.1.2 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阻碍作用
当前中国在一个统一制定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进行运转。然而,为什么又会出现东西、南北地域的科技发展差异呢?研究认为,只能将这种原因归之于东西、南北地域的文化差异所改。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戴亚克事件”(Dayak)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当欧洲人引进较高的伐木技术后,戴亚克族人不仅明文规定拒绝使用,而且还制定一条残酷的法律,即任何人如果使用这项新的伐木技术将被课以刑罚。(1871.E.B.Tyior)
研究中西方文化发展史和新中国近代文化史发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绝不是它本民族纯粹文化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组合而成的优生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每一民族文化的物质均具有一个复杂的既往,“有它自己独特的历史。”(1921,F.Boas)与此同时,每一民族文化的物质又是从“异文化资料的添加”后建立起来的,“使其每一历史传递的文化要素加以调适或是修正,以便适应于新的文化情境。”(1986,F.Boas)所以, 即使在严厉法律威慑下,戴亚克族人仍然想方设法地想要获取新的伐木技术。
中国是一个传统社会,也就是所谓之神圣社会。就像是位于祭司职位的埃及数学家,认为的“他们的通则是神圣的,因而是不必加以改善的;”正是这种传统的社会,影响、甚至限制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掩蔽了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而产生什么西方进步、小龙繁荣的心理错觉。本来作为代表全中国人民意志的中国共产党完全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腐败、为什么知识分子能力不能得以发挥、为什么科学技术人才得不到一个完美的报效祖国的机会而外流、还为什么会出现官本位和脑体倒挂,知识化无用等等无奇不有的颠倒现象。我们的研究认为,重要原因是由于文化因素,尤其是民俗文化左右了中国人的行为,当然也就限制了中国人中的精英——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从而也就限制了科技发展。有价值的文化是从个人的目的与个人理性思维来理解的。而传统的、病态的、束缚人的文化却是突如其来的,措手不及的。这种力量是来自我们传统文化的外部,并且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研究进一步指出,这种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作用,还来源于科技的发展可以将现代伟大思想家们置于一个非常难堪的境界,甚至可以将自己推向于一个背叛民族思想的罪恶深渊。这个难堪,这个罪恶就表现为是一种反对敬重自己祖先的结果。谁要是“做了最小的变更也将是一种莫大的不孝。”(1881.E.B.Tyloy)所以有识的学者们惊叹:文明处在停滞中,它受着祖先前辈所行使的风俗习惯调节。有些学者指出,进步需要不受束缚的理性,它的反面便是传统主义。甚至有些人可以承担并背负着这种违背科学精神的痛苦,宁可埋没了自己的才智,也别违背了祖先的遗训和所确立的风俗惯例。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对全党、 全国人民进行传统教育的时候,必须指出,革命先烈的奋斗是在当时文化背景及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努力,而今天的改革、开放正是它们所渴求的,切莫忽视启发人们革新思维的革新思想,否则我们将会面临着一阵又一阵临产前产妇的阵痛……对于新的思维和新的生活方式、管理方法,要持容忍的态度,最少也应该暂且处在观望的态度,而不应立即制止、立即限制。研究认为容忍与观望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确立下的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一个完全的“时俗社会”(SecularSO-Ciety),动员全民,以各种方法去接受各种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在四项基本原则导引下,只要是对我国社会有利的一切,都可以被接受、被运用。凡是阻碍科技发展的旧的传统、旧的习惯随时随地都应该置于“新陈代谢”的循环机制中。
2.2 科技发展中的意识因素
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作用的研究中所揭示的心理诸要素的作用中,一般成果显示:文化是背景影响因素、意识是个人后天接受教育所形成的主观因素、而心理则是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社会化过程的合金体,它含有文化背景的痕迹,也含有社会意识的痕迹,其核心是主体的人格心理牲特征。
2.2.1 社会意识类型的划分
在社会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学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社会意识有两种:一种是不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意识,一种是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意识。前者是纯粹离开自己而觉察到社会上其他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后者是觉察到自己与他人之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作用的,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又可归结为一个国家或是民族的科学技术人员是如何受到现象中的、想象中的或潜在中的他人的影响。
其一,科技人员能够觉察到自己对他人(主要指科技领导者)和对社会的一般态度与情绪行为;也能觉察到他人或是对社会的一般态度与情绪行为。这里所提到的“对社会”,主要指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态度、科学与技术成果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等方面。
其二,能够觉察到或是想象出社会上其他人对科技领导人员与科技人员本身对社会的态度行为。例如,科技领导者与科技人员不仅能够直接觉察到当我们的赞赏,表扬他人或是批评、攻击他人时,他们的反应。同时,还能够通过想象意识到他们将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其三,能够觉察到他人对于科技人员本身行为表现的意识。科学技术研究者们的行为与生活习惯,就大多数而言与正常工作人们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必须看到,大多数科技人员,尤其是蕴含着天才才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其行为有的是怪异的。
行为怪异者是相对于顺应潮流、服服贴贴者而言的。顺应潮流又服服贴贴者很难成长为科学技术人才。那么,在对科技人才研究中所提出的怪异又是什么含义呢?
研究认为,这种人不在乎他人眼色,为了追求自己的科技发明与发现,刻意培养自我多方面的兴趣,不肯顺应刻板划一的生活模式。例如牛顿(I.Newton)小时候是一位学习成绩极差,人人瞧不起的笨学生,也没有知心朋友,在他成为一位伟大科学家之后,行为仍怪异,有一次居然将手表投入滚热的开水中烧煮。还有许多著名科学家也多有一段行为怪异的时期。〔2〕
其四,能够觉察到社会中其他社会成员对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是否持一样的评价或是相反的意识。
正如本章前述几个部分中已经指出的那样,作为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不论其研究成果或是研究工作,在某种含义上是一个社会共同劳动的产物。因而,如果其成果能受到社会赞同,那么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则会起到相反作用。换言之,前者可以加强共同的信念与集体的力量;后者既可以修正自己的思路及研究方向,又可以时刻提醒科研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的弱点,以求得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其五, 能够觉察自己或其他成员属于某种团体的“同类意识”(Consciousness of kind)。
其六,能够觉察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位置,即角色意识。即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是否是某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研究成果显示,在任何一个社会,一旦缺乏有创造性的科学与技术的发现、发明与创造时;一旦反复出现机械式的重复某一式样的产品样式时,经济衰弱也就随即不生。所以,一个发达的社会,必须伴随着开放式的思维,其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会大。相反,一个不发达国家,一天到晚所有的劳动均仅仅用来维持生计,那么,他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必然是低下的。
其七,能够觉察或想象个人对他人或是社会团体,乃至整个社会应尽义务的意识。
由此可见,社会意识既然是个人以于社会关系与行为的意识,所以,这种意识对于科技发展,以及将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无形的,巨大的。
2.2.2 社会意识与科技发展
由于不同社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明显地表明出差异,因而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人文学者曾经指出,个人是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分子出现的。他们行为受到那个社会群体的行为标准所制约。提倡科学、必须会有许多科学巨匠诞生;重视经济发展,必须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并配备各种政策以利于迅速地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然而,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中生存的个人,其行为所标定的标准可能会有很大差别。例如,大和民族,喜欢再创造型思维;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强调一致性,反对多元化性。因而延缓了科技发展的速度,代之而来的,则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受到阻碍。
鉴于此,应该提倡有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意识,培养并扶植这种社会意识。这些社会意识又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提倡并建立一个有机的(organic)社会意识。 所谓有机的社会意识,就是能容纳不同意见、容纳反对自己意见的社会意识。换言之,一个有机的社会意识,就是指社会互补的意识。这样,就能促进科技发展。我们不要设想全民族人的意见及思维方式都相同,应该建立兼容并蓄的社会意识,正如论语云:“和而不同”。
其二,提倡树立一般化(universalism)用人原则的社会意识。在传统社会里的用人制度一般均遵循着特殊化(Particularism )用人原则。所谓特殊化就是指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建立在基于某种既存的特殊关系,如家族成员、亲戚朋友、同乡同学或同宗。在现代化社会,尤其是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如果存在着特殊化用人意识,就会明显地阻碍我们社会的发展。当前存在的腐败现象的成因之一,就是特殊化的社会意识所带来的副产物。所以,在一个快速变迁的、讲究科学技术与知识的高效率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能力原则的基础上。
其三,提倡并建立理性的(rational)社会意识。理性的社会意识一般是指在科技研究工作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要注意个人思维的科学性。要注意不断地修正并协调已有的规章制度使之更符合于急速发展的社会变迁需要。科学技术领域是一个神圣的科学殿堂,来不得半点虚假。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虚虚掩掩,遮遮盖盖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原来简单的问题又复杂化。现在社会上有些科技领导干部和部分科技人员在学术会议上念发言稿、违心的工作报告以及非科学性的科研计划等等,明知是行不通的,缺乏效益的,会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会埋没科技人才创造性思维的,会延缓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既定方针……然而却假装斯文,不但自己顺从地去遵守,去执行,而且还强迫他人也要遵守,也要执行,否则动之以纪律制裁。这种意识甚至会阻碍科技的发展。
其四,提倡并建立特定的(Speu'fic)社会意识。所谓特定的社会意识,是指与蔓延的(diffuse)社会意识对立而言的一种社会意识。 不论是特定的还是蔓延的社会意识均是指在判断社会角色关系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状态,并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的一种心理过程。在传统社会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是蔓延的,现代的权威是无所不在的。拿这样一个社会意识观察现代中国,就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蔓延无所不在,因而就必然扼杀、延缓很多科技成果的发现和使用。〔3〕
2.3 科技发展中的个人心理因素
科技发展中的个人心理因素,可以将其直接归因(attribution )于气质因素与人格因素。此外,人体健康因素与外体形外貌因素也左右着科技人员的思维方式与效果发挥。
2.3.1 科技发展中的个人气质因素
气质(temperament)指人一个人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以同样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力上,而且不以活动内容、动机和目的为转移。
具体说来,个人的气质心理因素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不因科技人员本身的动机和心理状态不同而改革。研究指出,气质特点在极其不同的活动中,在极其不同目的情况下,都会在他的身上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二,科技人员的气质心理因素还表现在科技人员的气质的不同特性,并不是偶然的彼此结合在一起的,而是有规律地互相联系着,从而构成表明气质类型的一定组织、结构。
素质心理特性在制约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不同的气质类型影响着科技人员的活动效果。
气质类型(types of temperament )是指表现在某一社会成员类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特性的典型结合。 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之后,许多心理学家从情绪和行动特征来标明气质类型特征,如冯特(W.Wundt)以情绪活动的强弱、快慢作为划分气质类型的指标。艾宾浩斯(H.Ebbinghaus)以情绪乐观与悲观、激动与容忍来划分气质型。赫尔巴特(J.F.Herbart)以情绪的愉快与不愉快、 情绪和运动的激动性强与弱,作为划分气质类型的指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气质类型特征不仅仅表现在情绪和行动方面,也表现在智力和其它心理活动方面,因而它就必然成为科技人才的成才基础并制约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其二,不同气质类型影响着科技人员心理稳定性。
气质决定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性。正象巴甫洛夫(H.Л.ЛaBлoB)所指出的:“气质是每一个个别人的最一般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了一定的烙印。”由此可见,科技人员的心理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先天的气质心理属性。
其三,气质掩蔽(masking of temperament)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气质类型认识受到了后天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的掩蔽。科技人员由于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涵养以及科研场所的客观环境与对人生的职业态度,往往就使原有的神经动力性特征被掩蔽了,因而不能正确地估计到因为自我本身气质特性在从事科研工作中所带来的影响。所以,一方面表现为影响科技机关领导者在分配或授于科技工作任务时的人选上的错误;另一方面则具体表现为科技人员在自我选择科研攻关任务时在个性心理特征上的适应性的困难;第三方面则具体表现为所谓科技人员的职业风格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所谓职业风格,是指一个人在原有气质基础上,所形成的特有的、有助于取得工作成功的动作方式与方法系统。〔4〕〔5〕
2.3.2 科技发展中的个人人格因素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作为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存在的文化心理因素,影响科技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本身的心理层次,具体地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完成某项管理或是科技活动过程的潜在可能性特征,即能力。
心理学上的能力(ability )一般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科技管理人员与实际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者来讲,主要有下述两种涵义:第一,指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的领导能力和科研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第二,指上述的两大方面能力的潜在资源,即心理潜能,是否有助于科技发展能力的基础和条件。
其二,完成科技管理工作或进行项目研究与任务操作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
性格(Character )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科技管理人员与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员,其性格上表现出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结构,其具体内容可以表现为:
第一,对科研现实和对自己从事这一工作态度的性格特征。被推崇为“现代自然科学论之父”的伽俐略,从他小时候起就对各种科学研究对象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坚持不懈的研究态度。他父亲说,小时候的伽俐略,“经常异想天开,喜欢听各式各样的奇怪声音,喜欢看星星……。”他从不接受别人的说教和上古经典言论,总是亲自去验证所有事物。他18岁继承亚里士多德理论,通过验证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论》而在比萨斜塔的教堂里发现了“钟摆等时性”原理,他19岁开始,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而在数学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第二,对科研现实和对自己从事这一工作意志的性格特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艺术家、建筑家米开朗基罗就是一位有着坚强意志而违抗父命登上科学殿堂,按照自己意愿开创光明前程的伟大人物。米开朗基罗的父亲平日极力劝导自己的五个儿子一定要进入实业界当一位银行家。然而米开朗基罗总是坚持己见,因而经常受到父亲的训斥与鞭笞。父亲本意借着这种惩罚来让他自动放弃自己的理想,当时他父亲懊恼极了,并愤怒地将他赶到乡下去。即使这样,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一步一步地迈进了科学殿堂。
第三,对科研现实和以自己从事这一工作过程中的情绪性格特征。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个人内在的生理状态,二是来源于客观现实的影响。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员本身的情绪特征就会直接地受制于科学技术所存在的客观事实:研究对象的难度与深度、从事研究时间的无限性、科技成果能否被社会所接受、以及科学技术研究能否被社会、被他人所承认的现实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构成科技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中的一个部分。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情境压力(situational force)导致异常情绪出现的因素。研究揭示, 情境压力是影响科技工作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情境压力主要来源于不利的、不公平的经济上的压力,造成了激烈的竞争,致使情绪不稳,容易引发工作失败。有害的工作条件使人身健康现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造成工作效率下降,乃至引发精神疾患;不利的工作地理位置(远离市区,甚至在偏远地区)造成家人分居,子女失教,加重经济负担等等使科技人员无法适应科技工作,而导致工作无效,甚至工作失败。恶劣的自然条件与危险的工作环境,容易使科技人员产生焦虑心理,甚至还会出现意外的工伤事故,等等。
以上这些方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科技工作人员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等所形成的有机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
(全文完)
注释:
〔1〕参强克荣《当代社会学》群众出版社上册第197页。②参井上惠美子、平出彦仁著《现代の社会心理学》第221页博文社
〔2〕林秉贤著《天才的培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10 月版
〔3〕《巴甫洛夫全集》俄文版,第三卷第二册,第85页
〔4〕林秉贤《天才的培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127页
〔5〕林秉贤《天才的培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收稿时间:199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