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与袁志刚、邵婷商榷_国民经济论文

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与袁志刚、邵婷商榷_国民经济论文

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与袁志刚、邵挺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认识论文,国有经济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袁志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1月,《学术月刊》刊发了袁志刚、邵挺的文章:《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进一步改革》①(以下简称“袁文”)。该文资料丰富,许多观点富有新意,尤其是对改革过程及改革中国有经济付出的“转轨成本”的分析令人信服。但作者同时又认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垄断程度不断上升”不仅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培育、市场体系的完善”,“带来市场化进程的倒退”,而且“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内外结构失衡”;甚至说,国有经济已形成为一个“社会利益集团”,“成为阻碍中国要素市场改革深入的力量,尤其是金融领域改革难以实质性推进”,致使“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难以解决,经济效率难以大幅度提高,先期改革的成果可能被非均衡的经济结构和整体经济的低效率所耗尽”,并提出“放弃保值增值”、“进一步出售”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②由于作者提出的问题关系重大,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基本判断及所开出的改革“药方”大有可商榷之处,因而笔者这里仅就其要者谈几点看法,以求教袁、邵两位。

一、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

如何认识国有经济的性质和地位是办好国有企业的前提,也是袁文所反复阐述的基本观点。袁文认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国有企业的建立是为了解决外部效应存在而导致的企业目的最优与社会目标最优不相一致的问题,给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为全民提供诸如教育、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公共产品服务”;“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企主要集中于国防、公用事业等公共领域,以及民间资本无力经营或不愿进入的行业。只要民间资本可以良好运作的领域,国有资本一般会采取退出的原则。如果整个经济体系中仍然有很多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存在,在规则制定与宏观调控过程中,政府难免不把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放在优先地位”。这种看法存在的问题在于,没有正确界定和区分资本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的不同性质,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国有企业的地位和职能。由于分析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错了,紧跟其后的一系列分析判断必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偏离。

虽然中国同西方国家都发展国有企业,也都把国有企业叫国有企业或国有经济,甚至某些管理方式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国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权利所掌握的社会主义公有资产,另一个是“用国家的名义装饰起来的”、“没有私有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③,不能同日而语。因而,不能以资本主义“弥补市场失灵”理论来作为指导中国国有经济发展的原则。

中国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不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也不是简单地所谓“为了解决外部效率存在而导致的企业目的最优与社会目标最优不相一致的问题”,而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需要。它反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基础和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维护自己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行使和享受自己应有权益的关键手段和主要标志。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作用,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产生,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中,表明主要生产资料被剥削者占有、与劳动者分离的状态已经结束,创造和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生产资料的性质,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发展,决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为主体的巩固和发展,表明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关系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巩固和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源泉。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资料的支配方式和生产目的,决定剩余产品归谁所有和使用方向,决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创造财富的人无权支配生产过程,不能享受自己创造的成果,剩余产品为生产资料私有者占有,让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很难的,也很难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支柱主导作用,同时支持、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做到这一点。

巩固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前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先进生产力的统一。公有制为主体,不仅标志着在中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主体地位,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占主体地位。公有制这个主体应该也能够构成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事实上它也的确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和生产力基础。中国国有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技术比较先进,管理比较严格科学;它占领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领军者。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生产力和实力,它才能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起控制和引导作用,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批拥有巨大实力、巨大创造力和先进生产力的经济实体来带动、引领和做基础,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是发展不起来的,而中国国有经济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地位。当然,任何时候我们不可忽视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大总是由小转化而来的,而且大小是相对的,小企业往往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由小变大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国有经济的优势是其他类型的企业无法取代的。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具有调控作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保证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主体。2007年以来,西方发生经济危机,影响到了中国,给中国造成严重损失和灾难。但中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将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并迅速决断,采取重大措施,投资几万亿元,扩大投资,扩大内需,就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作支撑,金融体系比较健全,具有宏观调控能力。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拥有的资产量和营业额都高于美国银行集团、英国汇丰、法国巴黎银行或瑞士瑞银集团,且资产质量比它们高,所以,能拿出巨额资金支持扩大投资,应对抵御风险。中国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与这些年来国有经济利润上升,上缴财政大幅度增长有直接关系。中国关系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的骨干——国有企业物质技术基础比较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稳定的作用。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公有制不能覆盖一切,也不是公有制占的比重越高越好,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十分重要。巩固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掌握和控制带全局性、关键性的东西,才能掌握全局,指挥全局,发展全局,才能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重视发展国有经济,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精神文明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④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才能产生大公无私、分工合作、高度组织纪律性以及共产主义理想情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兴旺发达的和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产关系的基础,也为它们的丰富提高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上层建筑激励人们的斗志,提高人们的思想,丰富人们的知识、智力和技能,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排斥剥削和不劳而获,也就从根本上排斥资产阶级腐朽意识形态;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才能占主体。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也是进一步支持、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中国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是由公有制经济转化而来的,原有的发展为它奠定了基础;新发展的和已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公有制企业为它在资金上、技术上、原材料上、设备上、人才上和市场上提供支持。公有制越强大,国有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作用发挥得越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越大,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发展得越好。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可以使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关键产业、关键产品,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发展。

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业和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已达到95%以上,不仅工业、农业、服务业已几乎100%进入市场,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业和科学研究业也融入市场。民间资本不愿进入的行业几乎没有。如果把发展国有企业仅仅限于“弥补市场缺陷”,只准国有企业进入“民间资本无力经营或不愿进入的行业”,“只要民间资本可以良好运作的领域”,国有企业必须“采取退出的原则”,就是要把国有企业置于很狭窄的领域,置于只能为发展“民间资本”服务的境地,使国有企业失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和国民经济主导和支柱的职能,国有企业的性质和职能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与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就不会再有差别,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就会瓦解,所谓“解决外部效应不一致的问题”和“缓解收入分配不公”,也就会成为空话。

二、不是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不断上升,而是主导地位不断受到抑制

近年来,声称国有企业“垄断”不绝于耳,“垄断”简直成为国有经济的一个代名词。袁文用国有企业所拥有的资产量、实现利润量及市场集中度来“证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并认为“强大的国企的存在对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培育、市场体系的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改革是很不利的”,“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内外结构失衡”。这种观点颇值得商榷。

所谓垄断,通常指少数大企业为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价格、销售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典型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基础,资本主义国内垄断以及超出国界形成的国际垄断给劳动人民和发展中国家造成的祸害是众所周知的,它至今仍然是残酷剥削广大劳动者,掠夺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聚敛财富的主要手段。西方经济学本来赞美垄断,后来转而反垄断,不过是为了调节大资本与中小资本间的矛盾,并不能减少资本之间的矛盾,也不会改变垄断资本的本性;相反地,会日益强化它,以新的形式发挥作用。

中国坚持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坚持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起主导作用,坚持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社会总产中占优势,与通常所说的“垄断”有根本区别。第一,垄断以通过排除限制竞争,操纵市场和价格为手法,获得垄断高额利润为目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不是这样,它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单位,建立和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劳动者物质或文化的需要。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也有自己的利益,但企业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企业实现利润仍归国有,利润的使用也要服从整个社会的需要。个别企业存在单纯谋利不顾全局的行为,不能代表全体。第二,坚持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体现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过程运动的性质及趋向。国有生产资料占优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基础性作用,才能控制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维护国家的经济独立、安全,保障国民经济战略平衡,实现国家建设的重大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带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按照劳动者的根本共同利益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健康、平稳、协调、高速、可持续发展。但国有经济并不排斥市场,而是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国有经济具有市场属性。它生产经营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出售;它的产品和服务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整个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再经营的过程,都要经过市场,受价值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的支配。经过市场的检验,在激烈的竞争和市场规律的较量中,它才能保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的支配地位,发挥主导和支柱作用,否则,也会被挤垮以至淘汰。第三,就其功能及与市场的关系看,国有经济

有四种类型:一是重要自然资源拥有及经营。重要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资源、水利资源,不仅为物质生产提供原材料和能源,而且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重要自然资源属于国有,由国家根据国民经济需要统一支配,但其利用也要经过市场。这种所有权垄断及重要经营环节垄断是出于全局即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如土地不能随意占用,矿藏不能滥开滥挖。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这么做,许多西方国家也这么做。除少数国家外,世界上不少国家不仅掌握重要自然资源,而且连重要自然资源产业都属于国有,由国有企业经营。⑤二是基础和公共福利设施,如铁路交通业、邮电业、航空业、重要港口和水利枢纽、主要教育医疗卫生和科研事业。它投资大,资金回收周期长,关系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全面发展。西方国家把它看成提供“公共产品”的“自然垄断”产业,放在“市场失灵”领域,大都由政府投资,我们当然更应由国家所有,国有单位经营。但它并不由国有经济垄断,而是尽力吸收各方面的投资,经营性产业的经营运行须通过市场。投资经营必须把为大众福利和社会共同需要服务放在第一位。三是国防和货币金融事业。它关系国家安全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自然应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由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进行支配调控。但银行金融业也有条件地吸收多方面的投资,并受市场规律的支配。不管银行归谁所有,不管银行拥有多大实力和地位,违背市场竞争规律也是难以维持的。四是关于生产其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其他国有企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竞争性产业。它与所有非公有制企业一样,一律必须面向市场进行生产,通过市场进行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更无什么居垄断地位可言。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的职能和地位。因此,中国《反垄断法》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给予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

中国国有经济的主导和支配地位现状如何呢?是不是像袁文所说的那样“垄断程度不断上升”,并“严重影响到市场发育”和“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了呢?不是。不是垄断程度上升了,而是它对经济命脉的应有支配能力和控制力大大下降了。它也没有“影响市场发育”;“结构失衡”更怪不到它头上。

这些年来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私有经济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因而导致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不断下降,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中的支配作用和控制能力逐步下降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与2000年比,2007年国有工业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47.3%下降为26%;增加值由54.2%下降为35.6%;销售收入由50.1%下降为32.7%;拥有的资产由66.6%下降为46.9%;固定资产投资由50.1%下降为29.2%;就业人数由34.9%下降为22.7%。也就是说,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降为1/3或1/3以下。

在全国38个主要工业部门中,国有经济在七、八个部门中仍居控制、半控制的地位,但在绝大部分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已完全失去控制支配地位。2007年,在38个工业部门中,按总产值占的比重计算,国有经济占50%以上的有8个部门,这8个部门的总产值仅占工业产值的24.2%,而其余30个行业和部门全部为非公有制经济控制。

在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重要原材料工业和劳动手段制造业中,国有经济早已失去主体地位。2007年,国有经济在通用机械制造专业中占的比重仅为21.5%,专用设备制造业为26.3%,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为5.9%,通讯设备、计算机制造业为7.6%,仪器仪表制造业为9.3%。黑色冶金及有色冶金是中国的基础工业,国有经济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中仅占43.1%,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仅占33.4%。

非公有制控制了大部分原材料工业。国有经济在化学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仅占29.1%,在医药制造业中仅占19.8%,在化学纤维制造业中仅占26.4%。在黑色金属矿开采业中仅占18.2%,在有色金属采矿业中仅占38.7%,在非金属采矿业中仅占19.9%。有些部门看起来不是国民经济关键部门,但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和农业发展,公有制经济几乎已完全退出,基本由私有经济或外资经济控制。比如,农副产品加工业,2008年总产值为12973亿元,国有工业仅有1069亿元,仅占8.2%;集体工业产值为355亿元,仅占2.7%;纺织工业总产值15315亿元,国有工业仅900亿元,仅占5.8%;集体工业仅555亿元,仅占3.6%。这些工业90%都由非公有制经济控制。至于木材及其加工业、造纸工业、印刷工业等,90%由非公有制经济控制。

即使在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几个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34.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29.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12.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12.4%,邮政业的9.85%,银行业的3.21%,城市公共交通的2.57%。这些年,非公有制经济在铁路运输、民航、电讯信息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的投资也不断增加。⑥这样一种情况,何谈“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不断上升”!

用上市公司情况和企业利润率高低来证明“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不断上升”和“阻碍市场体系发展”,也是不能成立的。目前,中国非国有上市公司在主板上所占比例比较小,盈利能力相对较差,这与国有企业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非国有企业实力较弱、上市重组以及上市进程较慢有关。国有及非国有企业上市都要有个过程。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国有经济规模不断增大,上市公司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2006年,非国有上市公司占比由18.6%上升到34.1%,国有上市公司由81.3%下降为65.9%。而在中小板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上市公司不论是单位数、拥有的资产量还是净利润量,都超过了国有企业。到2007年2月,中小板上市公司共116家,其中非国有为83家,占71%,国有为33家,占29%;非国有上市公司拥有资产837.2亿元,占75.3%,国有上市公司拥有资产274.7亿元,占24.7%;非国有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49.7亿元,占80.1%,国有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2.3亿元,占19.8%。⑦金融投资多元化,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及创业板正式推出,使金融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至于企业获利多少,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整体说来是经营管理水平的表现。国有企业利润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基础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并不是因为“都是垄断性很强的行业”。中国铁路、邮电、国有煤矿、石油加工等行业,由于考虑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长期低价微利运营,后来通过改革,扩大市场竞争度,利润才逐步上去,但定价十分慎重规范,生产经营始终以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为宗旨。许多经营得好的私有企业利润率并不比国有企业低,有些“三资”企业亏损是假的,实际利润率远高于国有企业。

三、所谓国有经济“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获利,它说是“垄断利润”,“是凭借垄断地位获取”的;而如果降低价格,微利甚至亏损为公众服务,又说它是“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提高甚至还有下降”。国有经济的效率同一切经济的效率一样,存在客观评价的尺度,利润率仅是尺度之一。国有经济效率总体来说应看投入与产出的对比,至少应考察在同样投入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情况;为社会提供的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科技创新情况;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和支柱作用,控制经济命脉、引导和调控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情况;通过投资、改造和技术进步,提高自身规模、素质、结构和能力,改善国民经济结构情况;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行使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权利管理企业;不断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关系,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意识形态和文化情况;创造剩余价值量,形成积累及扩大再生产新能力的情况等。国有经济从新中国建立初期至今,已作出了全面的巨大贡献。

“一五”时期,由国有经济为主体,集中全社会力量,建设起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二五”到“四五”时期,国有经济新施工项目9470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3016个,新增固定资产363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相当于“一五”时期的7.9倍,是1952年国有经济全部固定资产的15.1倍,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78年来,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但质量提高,规模增大,大企业增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的其他经济成分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建设的所有重大项目是它完成的,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关键产品是它提供的,重大科研项目和高科技工程也是它进行的。“五五”至“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建设了大批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工程,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产品结构显著改善,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上千种,高水平成套设备上百种,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大量基础性的新型劳动手段、基本装备和原材料,武装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经济实力。国有经济一个特点是力量比较雄厚,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完成其他所有制所不能完成的事业。例如,投资1800多亿元的长江三峡工程,投资300多亿元的南水北调工程,投资1400多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投资5265亿元的西电东送工程,以及这些年新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长途光缆工程以及大飞机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不发挥国有经济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国有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41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43950亿元,拥有的资产从4525亿元增长到18.88万亿元,分别增长了41.1倍和40.6倍。它为国民经济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增长之快,质量之高,贡献之大,连西方国家一些人都感到惊奇羡慕,称之为“想不到的高效率”和“奇迹”,怎能说是“效率低下”。

国有经济还为国家培养了几千万技术工人及几百万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厂长、经理、书记,输送到全社会,起骨干支柱作用,这是一股巨大的生产力,其“效率”不能以通常指标所衡量。

至于剩余产品,国有经济的产值利税率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高于20%,固定资产利税率接近30%,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和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水平。国有经济上缴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一直高于70%,近年来也不低于50%。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988年前每年高于1000亿元,1988年后每年高于2000亿元,2000年后每年高于9000亿元;上缴财政额过去每年高于1000亿元,20世纪90年代后每年高于4000亿元,实现及上缴数额和比重远高于非公有制经济。过去也有一些企业亏损,但亏损的是少数,亏损率仅占5%左右。1952-1971年是零亏损,1985年前整个国有企业的亏损额不过二三十亿元,亏损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低于1%。这比西方500强每年都有10%的企业亏损“效率”低多了。有一段时间(1988年以后)国有企业亏损面一下子反常地达到33%—46%。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国有企业一下子变差了,而是宏观政策调整造成的。在未给企业拨付充足资本金的情况下,实行拨改贷,企业支付高额利息,利润转化为利息,利息率高于利润率,使企业一下子大片陷入不正常亏损。举一个例子就可说明这一点。1990年,国有企业支付利息1107亿元,比利润额388亿元高1.8倍;1997年,利息额4000亿元,比利润额高10倍。不是企业利润少了,而是利润变成利息进入成本了。实行“利改税”,税费又不平等,国有企业的税率比非公有制企业高5—10倍,实际上是让国有企业为非公有制企业交税,把国有企业的利润转化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利润,成为国有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这与国有企业的效率无关。以后对政策作了调整,深化改革,加强改组改造,大面积亏损迅速好转,效益大幅度上升。

四、国有经济发展何以能“导致劳动者收入降低”?

国有经济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国有企业内部以及国有企业之间人与人的关系是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作贡献、按劳分配、等价关系的关系。目前,中国有些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还不是很健全,但国有企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是不容置疑的。国有企业的工资一直高于非公有制企业。2007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26620元,城镇集体单位为15595元,其他单位为44058元,整个社会平均工资为24932元。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低于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人数(2007年国有单位就业人数6424万人,占城镇就业人数的21%,其他所有制单位就业人数18685万人,占63.6%,其中私有经济、三资企业6164万人,占21%),但工资总额高于非公有制企业:比城镇集体单位高14.3倍,比其他所有制经济高49%。国有单位职工工资在就业职工总额中占57.6%,城镇集体单位占3.7%,其他经济成分仅占38.5%。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比其他经济成分上升得快,例如,2007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20.4%,其他成分仅上升了15.9%。⑧如此说来,袁文所得出的国有企业发展“使劳动者收入降低”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许多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伤事故多、劳动保障水平低,而且一直把工资压到最低水平。许多私有企业职工工资多年来一直在1000元以下,深圳等地区农民工工资只有六七百元,二十年不变。2002-2009年,私营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高于30%,但私营企业职工名义工资仅增长8%,23.4%的职工连名义工资也未增加,由于物价上涨高于工资增长,工人实际工资和实际生活水平是下降的。⑨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拒不执行。劳动时间长,每天劳动12—13小时甚至更长的情况成为常态。有的企业工资水平与国有企业差不多,但劳动时间比国有企业长1倍。据调查,私有企业至少15%的员工要经常加班,加班在2小时以内的占48%,2—4小时的占44.9%。⑩实行计件工资,但计件多数无法在8小时内完成,必须加班,而定额完全由老板说了算。经常工资拖欠。2009年,14.4%的职工被拖欠工资,60.2%的职工超时劳动,37.6%的职工领不到或未能领到加班费。(11)劳动强度大,工人常年在高温、粉尘、噪音、有毒、有害环境下劳动,体质受到严重污染和侵害,长期处于超重超负荷工作状态,而没有医疗和养老失业保障。农民工工资更低,劳动条件更差,劳动时间更长,动不动就克扣工资,被解雇开除,无一点保障。这些既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也是各级管理部门正在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公有制地位下降,私有制地位上升,劳动者地位下降,资本的地位上升,表现在第一次分配上,必然是劳动者报酬占的比重下降,企业利润上升,在第二次分配上,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企业收入和投资比重上升。这才是“劳动者收入降低”的根本原因。

袁文用国有企业投资高和技术进步等来说明国有企业发展“导致劳动收入下降”,也难以成立。这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发展快,收入和利润增长快,利润转化为投资比重大,投资一直高于国有经济。例如,2007年,国有经济投资3.7万亿元,私有企业投资2.1万亿元,三资企业投资1.22万亿元,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以外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6万亿元,后者合计投资6.9万亿元,比国有经济投资高近1倍。其中,房地产开发,国有企业投资122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投资21961亿元,(12)后者比国有企业高17倍。而国有经济的投资,90%投向电力、水利、交通、科技和教育事业(13),这些投资,属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加强了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事业建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谈不上“降低劳动者收入”。至于企业技术升级,劳动密集企业转化为技术密集企业,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客观要求,企业技术进步虽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容纳的劳动人数会相对下降,但由技术进步带来的企业规模扩大、素质提高以及其引起的连锁效应,却会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使劳动者收入上升。是固步自封、维持劳动密集不变好呢,还是坚持技术进步、不断更新改造、提升企业水平和质量好呢?

五、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当务之急

中国现有几百万家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只不过十来万家,其中中央企业只有百十来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拥有的资产量较多,但与国际垄断跨国公司就难以企比。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和国有控制企业349家,占69.8%,但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仅相当于世界500强的7.8%、10.7%和6.5%。中国国有经济总资产53万亿元,不到世界500强前10家公司资产(23415亿美元,2006年)的30%。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关系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之大计。

第一,提高认识,看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和根本意义。需要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有人认为,中国《宪法》所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仍然沿袭了“斯大林理论中对社会主义模式的定义”,“是对所有制的歧视”,私有经济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真正实现了《国际歌》中唱的‘自己解放自己’。他们的财产是私有的,但这个私有已经包含了社会所有的意义在里面。它做得越大,越是社会的。最关键的是看剩余价值归谁所用,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还是挥霍掉了”。(14)还说,“很多国有企业被内部人控制,乱投资,中饱私囊,被内部人给挥霍浪费掉了”(15)。中国《宪法》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对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制度关系的科学概括,并不是什么“所有制歧视”,而是客观真理,是广大人民经过多少年奋斗得来的最重要成果。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否定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反,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把私有经济发展看作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而否定建立公有制是广大群众最重要的“自己解放自己”,是片面的。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说成是“包含了社会所有的意义在里面”也是不对的。私有经济的活动客观上是为社会作贡献,但私有制的生产资料是私有的,不是公有的,也不是社会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形成的生产资料仍归私人所有。有些国有企业存在问题,但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办得好是事实,说“很多国有企业”“被内部人给挥霍浪费掉了”,也存在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二是怎样看待公有制的比重。衡量一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把质与量统一起来研究。量与质比较,质居第一位,但量也不能忽视。因为质与量是难以分开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没有一定的质,就没有一定的量;而没有一定的量,也谈不到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而质变,又会带来量变。对于国有经济的量,不能只看绝对量,还要看相对量,即看它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绝对量表现达到的水平和规模,相对量方能显示它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只是绝对量增长,而比重却下降了,这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得更快,国有经济的实际地位降低了。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物质基础在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主体,这就意味着国有经济必须控制经济命脉,公有制的数量和质量在国民经济中必须占主导地位。如果国有经济的比重严重下降,那只能意味着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削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削弱。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削弱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取消公有制主体地位,就是取消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不应允许继续下去。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16)

第二,增加投资、提高质量、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能力。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由国家投资,新建一批国有大企业。采取措施,支持现有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兼并收购,提高它们的实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辟更大发展空间。鼓励中小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为大型骨干企业。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国有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能力必须进一步提高,而不能被削弱。哪个关键部门和重要领域有空白,国有经济必须填补占领;哪个关键部门和重要领域被削弱,国有经济必须增强。一句话,国有经济必须始终保持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最终要以实力说话。实力不仅仅表现为资本的多少,更重要的表现为是否拥有、掌握最先进技术,和能否创造更多先进技术。所以增强国有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用先进技术武装国有企业,使之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的创新带头者和开拓先锋。这决定着它作用发挥的程度,也是它发展壮大的标志。在这方面,我们要采取一些更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之迅速出现成效。

第三,加强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体制为办好国有企业创造条件,但不能代替企业管理。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办好国有企业的制度保证。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不少企业的领导班子不健全、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制度不健全,乱花钱;消耗高,污染严重;有的还存在贪污腐败现象。要深化改革,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提高干部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管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光追求形式,关键在于要有社会主义的内容。管理制度不能光搬西方的,要有自己的创造。加强企业管理,关键是发挥工人阶级的主人翁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不仅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发挥主体支柱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发挥主体支柱作用。

注释:

①②袁志刚、邵挺:《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进一步改革》,载《学术月刊》,2010(1)。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5卷,第4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⑤如法国国有企业的能源产值占能源产业的69%,电力占95%;意大利国有企业在燃气、煤炭、石油、钢铁工业中占75%-100%,奥地利国有企业在电力、燃气、石油、钢铁工业中占100%。

⑥见《国家统计年鉴》(2009)、《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9);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

⑦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上市公司年鉴》(2007),第37-39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⑧《中国统计摘要》(2008),第45-47页。

⑨《北京青年报》,2010-03-10。

⑩(11)《中国〈资本论〉年刊》(第6卷),第330-331页,四川成都,西方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2)《中国统计摘要》(2008),第57页。

(13)《中国统计摘要》(2008),第59页。

(14)(15)杜珂、保育钧:《民营经济实质上是社会经济》,载《中国改革》,2009(6)。

(16)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与袁志刚、邵婷商榷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