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树人传统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_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文

中国树人传统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_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文

中华树人传统及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民族精神论文,传统论文,价值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树人传统。中华民族秉承这一优良传统,代代相继地实施着树人教育。近现代以来,树人教育进一步渗入了逾益浓烈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随着中国共产党开创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不断加强。今天,中共党的十六大又将此提升到新的高度:“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为此,充分认识中华树人传统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独特的教育价值,有着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明中的树人传统与民族精神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患的伟大民族精神”。[2]它质朴而崇高,博大而精深,世代传承。虽经历鸦片战争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精神之火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更光焰喷薄云天。从教育层面看,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通过中华树人传统得以弘扬和培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一个极普通而又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在绵延至今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始终跃动着由诸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桃李芬芳”,“精忠报国”;“立鸿鹄之志”,“养浩然之气”;“君子自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修德求真”,“知得于行而高于行”等凝结成的树人文化情结。这种树人文化情结作为一种传统,从精神上跨越血缘关系和代际关系,使师生以传道会聚,使古圣与今贤对话。这样,中华民族精神就殷殷哺育一代又一代子孙传人。在世纪相交、代际更新的今天,以崭新的视野与理念发掘并昭彰中华文明的树人传统,提炼出更加明确、更加到位和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树人教育内容和价值,是“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具有内在特殊意义的重要课题。

中华树人传统,是植根在古老广袤的中华深厚文化沃土中的树人意识与意志,树人思想与信念,以及树人准则与方式的历史传承的总和。它与中华民族精神一样,同是中华文明中具有特别价值的瑰宝。两者有着十分内在的固有关系。

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通过中华树人传统得以弘扬和培育,使得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与自强意志在代代树人中代代得以确立,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与理想信念在代代树人中代代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与生活实践在代代树人中代代得以落实,从而使中华民族永远保持住自己的中华本色。

另一方面,中华树人传统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个固有的精华组成部分。它以文化情结的形态深深地融和在中华民族的精华之中,既从“树人”这一层面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完整而系统,合理而和谐;又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其他部分不断地吸取养分来丰盈和提升自己,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或缺和替代的特色部分。

中华树人传统是一个传承不竭又与时俱进的体系,其内核是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形式是代代相继的树人教育。它弘扬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又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而传承,发挥着内在的、全息性的作用。

中华树人传统因有着明确的树人目的而内在地点睛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旨。百年树人,树的是以“君子”为标准的“道德的人”,而道就是“仁道”,即“人道”。从孔子始,中华树人传统将弘扬“道统”,培育年轻一代“有道”的思想道德品质放在至高至上的位置。因此,由中华树人传统点睛出的我国当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旨,在于秉承中华“道统”,并使之“播四海而传万代”。

中华树人传统因有着坚贞的树人信念而内在地增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志。五千年中华民族曾多次遭外族入侵,但“国破山河在”;“城亡人丁生”;“人残志更坚”;“奋起有后生”。靠着坚忍不拔的树人信念,培养教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使中华民族血脉长流,“道统”传承。正是这种始终如一的坚贞信念,使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最高意志,并落实在日常的交往与育人之中。

中华树人传统因有着深厚的树人思想而内在地深化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念。中华树人传统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化母体之中,其树人思想也根深而叶茂。从孔子的“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我师”,到《师说》的“教学相长”,“传道授业解惑”,到王阳明的“用得培养功夫”,戴东得“学以墉吾心知”,陶行知的“做中学”等等,这均提升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性品位,深化了其理念。

中华树人传统固有着丰富的树人经验而内在地充盈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树人的民族,在不息的广泛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启发善诱”、“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身传言教”,许多行之有效的树人经验,在当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中,都是很宝贵的,或可直接运用,或在吸取精华后而创造性发挥。

中华树人传统的永恒价值和发展品质

中华树人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固有内在依托,也是其水乳交融的精华组成,它有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优秀品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三大实践中,所创造结晶成的反映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集中表现本民族独特的生存发展观念和方式,共同的根本价值和根本意志,以及捍卫自身生存发展之尊严与权利的最高情操的总和。这是一种深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凝重而稳定的精神体系,一种内化在中华民族群体人格中的人种特征化的民族共同心理。因而是比较稳定的、巩固的,具有永恒的性质。通常,它以平淡的、隐约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分散地随意表露;而当整体危难的特定紧迫情况下,它便即刻以强烈的、鲜明的、浓重的、峥嶙偶露的方式在严酷拼搏的层面,不容抑制地集中凸现,可硬可轫,不获胜利决不罢休。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价值随着中华民族的不尽延伸与发展,而越益明显越益重要。而从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价值中,可以认识到中华树人传统的永恒价值:

在构成中华树人传统的内涵和在其现实的实际表现中,从价值分析的角度看,不难认为有两部分:一是属于永恒范畴的部分,二是属于历史范畴的部分。前者的价值无疑是永恒的;而后者的价值则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或者会顺应更新。正是如此,中华树人传统的永恒价值,因本身的永恒而永恒,也因品质的与时俱进而永恒。

以历史物主义世界观来观照,从一定意义上讲,与世界上各民族的传统一样,中华树人传统之价值性是相对的;因为各民族传统中真正永恒的东西必具有“全人类共同”的性质。对此,可以说悠久而昂扬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这种“全人类共同”的东西,是很丰富的和高品质的。中华民族传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传统之一,而且将越来越完善。因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精华之一,中华树人传统的永恒价值会有更高一层的意义。

中华树人传统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因而随着时代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树人传统会不断地顺应着更新,永远具有重要的价值。当然,这与中华民族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创造,不断实现越来越大的成就是直接密切相连的。

中华树人传统,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与时俱进。它所蕴含和辐射出的“教育为社会之要”,“树人乃人生之本”,以及“有救无类”,“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身传言教”等思想与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地孕生出新意,并开创出新的境界。从理论上讲,蕴含着树人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是个永恒价值概念,又是一个动态效能概念。前者指它的基本涵义和取向必须符合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后者则指它的意义必须随着时代推进、社会变迁和人生发展而与时俱进。因此,中华树人传统除了有永恒价值.也具备着与时俱进的发展品质。故在现代,它能与时代同步,贴近现实社会,并在实践中发展,实现现代性升华。

中华树人传统的现代品性升华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中华树人传统树人目的的现代性升华。中华树人传统的树人目的,在历史演进中,从“君子”到“通士”,到“完全的人”,再到现在的“三个面向”的“四有”新人,事实上一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升华,而且不光是名称上,更是实际内涵上的升华。现在,秉承着中华树人传统,所树之人不尽要为家、为国,也要为整个人类;不尽要有德、有识、有才,也要有胆、有谋、有性。

中华树人传统树人内涵的现代性升华。中华树人传统在树人内涵上,一直突出和强调“道统”与“德性”的教育。在封建时代,通过“六艺”,以及“三纲”“五常”等教化,树“忠、孝、节、义”,“舍生成仁”,“去利求义”之人。在“和平·发展”为主旋律、市场经济秩序为机制的现代,中华树人传统的树人内涵应该,也能够作现代性的升华:树人,既传承本民族文化与“遭统”,也要吸取跨文化的精华和当代最先进的思想及科技,并强调“大众化”、“素质教育”和“创造性”,造就“数以亿计”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华树人传统树人方式的现代性升华。现在,随着我国的日益发展与强大,中华树人传统的树人方式也与现代化接轨,与世界前沿接轨,与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激荡和技术革命浪潮的不断推进(信息革命开创出网络化时代)相接轨。不再是独承“家学渊源”,不再是书院“拜师听讲”,更不再是“悬梁刺股”,“宗庙训子”;代之以新的树人途径、新的树人组织形式、新的树人方法和技术,使中华树人传统在树人方式上得到现代性升华。

中华树人传统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价值

统观世界各民族之不息变化发展着的思想文化,可以这样认为,中华民族的树人意识最强烈、最执着,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意识也最明确、最自觉。“育人”而“传宗接代”、“延续根脉”;“树人”则“自立自强”、“为国为民”;“做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人”则是“国之瑰宝”、“流芳百世”。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并悉心地对下一代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并卓有成效。在这方面,大禹的“三顾家门而不入”,乃“舍小家”为“大家”的典范;勾践的“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养”,有“艰难困苦,玉汝玉成”的含义;岳飞的《满江红》显示为国家强盛而建功立业之慷慨胸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则表达出在国运临危关头忠贞不二的守节之志;王昭君、文成公主的“千里和亲”体现了个人勇于背负民族大任的勇气和情怀;秋瑾的“壁上龙泉夜夜鸣”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则显示出近现代志士才俊甘为民族崛起奋斗牺牲的心声。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过程中,更大大弘扬中华文明中的树人传统,培育出一大批新的民族精英,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3]中华文明中的树人传统,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事实上,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由中华树人传统的教育价值的功能“内发”来进行。

中华树人传统具有树人教育价值,使之功能“内发”,因而“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很适合于教育的,也与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不但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而且还在于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这也不但表现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而且事实上已充分地渗透在教育领域的其他各个方面。

中华树人传统具有树人教育价值,使之功能“内发”,因而“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可以切实地付诸实施并取得实效。这不但是由于中华树人传统本身的功能性,而且这种功能性在实际教育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并取得实际效果。

中华树人传统具有树人教育价值,使之功能“内发”,因而“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并非是一般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情感培养,而是需要强调和致力于高级思想情感在深切的历史与社会的体验中实现升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真正是加强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功能性,达到其教育功能的最好发挥;真正实现其价值。

中华树人传统具有树人教育价值,使之功能“内发”,因而“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可以积极运用中华树人传统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体系本身具有的各种因素来实施有效的教育,也可以广泛吸收其他各种有益于或有效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因素,在最广泛、丰富的基础上达到最好的实效。

能动而积极地将中华树人传统所有具有教育价值的因素进一步凝聚,使成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质性关键要素,必将最直接有效地落实其教育的有效性。事实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树人传统中,还有着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独特方式和途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式的殷切期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式的信念自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式的开阔胸怀,“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式的反思与自律,“它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齐开”式的自尊与自强等等。故优化包含着思想内涵和方式途径的中华民族精神之树人传统,对于加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是合理的和贴切的,也是有效的和可操作的。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能空泛,但也不能太琐碎,,需要抓住实质性、要素性的东西。而从中华树人传统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精华这一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教育过程。从而,教育主体均将从中得到极有效的教育和启迪。在教育的反复、教育的深入、教育的真正内化和持之以恒中,使“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取得真正的实效。

标签:;  ;  

中国树人传统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_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