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赏析论文_锁家祥

《隆中对》赏析论文_锁家祥

甘肃省徽县麻沿初中 742303

摘 要:如果说“隆中对”是刘备命运的转折点,那么“三顾茅庐”就是诸葛亮人生华彩乐章的起点,更是三国故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隆中对 赏析 诸葛亮

一、诸葛亮的出场

诸葛亮出身名门望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胸有大志,博学多才,乐观自信。《隆中对》中说他“每自比于管种、乐毅”虽然“时人莫之许也”,但与他熟识真正了解他的当时名士“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谓为信然”,认为他的确有管仲、乐毅之才。他有幸生在三国这个乱世——这个能给予他充分发挥才能机会的时代。诸葛亮虽说自谦“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教育影响的读书人,他投入这场历史洪流是必然的。诸葛亮就是一个有着铮铮傲骨的人,他有着傲的资本——他有才,有着经天纬地之才。

二、诸葛亮人生华彩乐章的起点

这个人来了,他听从了徐庶的劝告,不仅来了而且来了不止一次“凡三往,乃见”这是诸葛亮之幸!刘备给予了他君主对臣子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入仕方式“空前绝后、绝无仅有”,怎能不羡煞后世士子。就是在人才最受尊重、最自由的黄金时期:春秋战国,士子入仕也往往东奔西走游说天下诸侯,虽有朝秦暮楚的自由,一旦获得诸侯垂青,转眼间便可登堂入室出将入相,但期间的劳苦也只有他们冷暖自知,无数人奔波半生而一无所获。就算是历史上一些特别有才华的人,他们满腹经纶,清高傲世,隐居山林,一旦时机成熟,往往皇帝的一纸诏书,就会使他们意气风发、欣喜若狂,出山投入朝廷怀抱,连孤傲的李白也不能免俗,更不要说别的人。“三顾茅庐”——诸葛亮人生华彩乐章的起点。

三、刘备因何而来?

刘备因何而来?他为何给诸葛亮这么大的面子?为何这样的恳切焦急?以至于要“凡三往,乃见”?原因他自己说了“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今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局面?的确正如他说的,他失败了,败得很惨,已然是穷途末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刘备是一个英雄,他有英雄之气,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义,奈何时运不济,虽因“志犹未已”屡败屡战,但结果却仍然是屡战屡败。刘备四面楚歌,就像是一条没有水的鱼儿,急需有人能给他指出一条明路。

四、“隆中对”诸葛亮说了些什么?

见到诸葛亮后他迫不及待地问:“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虽身在山林,却对天下大事了若指掌,他等这一问,等待得太久了,他胸有成竹侃侃而谈:“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他首先以曹操为例指出人谋的重要性,让刘备稍稍安心,接着对天下形势展开精辟的分析。曹操的优势:曹操的军事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他拥有百万大军,这种力量谁也比不了,他还有更大的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这一点是曹操由弱到强的最重要的法宝之一。

面对军事实力强大,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曹操,刘备还怎么争?拿什么争?现阶段最好的策略只能是避其锋芒,“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又有哪些优势呢?“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占尽天时,统治基础牢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占尽地利人和。江东有长江天险,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而江东却未被战争波及,在孙权三代人的苦心经营之下,人民安居乐业,与北方惨象一比,江东百姓的生活犹如天堂一般,他们又怎会不诚心归?附贤能之士又怎会不被他们所用?面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尽占的孙权,最好的策略只能是:“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那可图之地在哪儿?在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荆州交通便捷,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最重要的是“其主不能守”。相信刘备听了这话,沉郁的心情肯定会一扫而光吧!还有更好的地方: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而他的主人刘璋昏聩无能、失去民心。“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时的刘备怕是已经听得心花怒放,击节叫好吧。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那刘备有何优势?别急,诸葛亮马上说到了这个问题。“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有了这样一个金字招牌打天下,同样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

五、“三顾茅庐”的影响

“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来说,他得到了一个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殊遇,他人生中最大的荣光,但我认为“三顾茅庐”最大的赢家是刘备。他不仅得到了一个经天纬地之才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绝对忠诚,而且“三顾茅庐”使他的“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成了一块招贤纳士的金字招牌,在此后的打江山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顾茅庐”这件事就像是一声惊雷,让天下人知道了刘备是如此的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如此宽厚仁德,这样的明君不正是无数人才渴求的吗?有主若此夫复何求?这不正是活脱脱的一个明君?

参考文献

[1]曾先林《三顾茅庐》课堂教学分析[J].黑河教育,2013,(11),32。

[2]王笃行 张亚凌 我也品“三国”[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09,(12),23-24。

论文作者:锁家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7

标签:;  ;  ;  ;  ;  ;  ;  ;  

《隆中对》赏析论文_锁家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