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政策均衡运行机制研究_金融论文

区域金融政策均衡运行机制研究_金融论文

区域金融政策的平衡运作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运作机制论文,政策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经过10多年的经济改革,沿海地区已经高速发展起来了,但西部地区仍相当落后。中国经济发展是应该平衡发展,还是保持适度非均衡;是重现阶段集中财力或放开太多的限制,让资金流动起来去支持高速增长地区,还是将发达地区资金抽出来去支持落后地区,让其减少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是区域金融政策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课题。

一、一定的资金规模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下区域金融的操作

(一)货币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资金的流动常常受资金运用收益大小的支配。对资金流动管制的放松,资金就会向高收益的地区流动。经济热点、经济发展快的地区,货币资金的流入有可能获得高收益,对资金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是资金流动的最主要原因。

货币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的指标的影响,一是对物价的影响。一般地,大量货币资金流入一个地区,会使该地区货币增加,当货币的增长超过商品劳务对货币的需求,该区物价就会上涨。但是,当货币资金的流入得到有效的利用,有了比其他地区高得多的资金产出率,那么,资金的流入会很快向经济提供比货币流入量大得多的商品,结果,该地区的物价不但没有快速上涨,可能还会比其他地区的通胀率还要低。

货币资金的运动将对金融中心形成产生一定影响。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资金、信息的充分流动和公开。货币资金的流动是金融中心的最重要的条件。金融中心本身就是一个货币资金流动的枢纽,货币资金比较集中地通过某一地区或某一中心城市再流向其他地区,该地区或该中心城市就有可能成为金融中心。

货币资金流向某一地区,从最终流向上看,一般有两个结果。一是流入该地区,满足该地区生产流通对货币资金的需要。那么,这样的资金流入后,可能就在本区域循环,或转变为购买商品劳务的款项,流往其他地区。第二种结果是流入该地区的资金,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该地区的使用,而是有大量的其他地区资金使用者在这个地区借用或筹集资金。这样流入的货币资金没有改变其货币形态和流动的性质就转向了其他地区。

(二)货币资金带来了区域格局变化

通过对货币资金运动的分析,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它带来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引起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和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和金融的区域政策。

在市场经济中,根据市场原理产生的资金流动,其趋势就比较明显,它对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已经有了16年经历。在整个80年代,中国经济的热点都在南方。广东、海南及深圳特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大量资金从国内外涌进这些地区,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进入90年代,中国的资金开始了一个新的流动趋势。这就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成了大量货币资金流入的热点。经济发展的高增长区域有向中国中部转移的趋势。上海浦东的开放、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都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使上海有可能成为资金的集散地,在为上海地区发展提供资金的同时,为资金在全国各地区的流动提供了一个市场。

从发展来看,中国经济的热点逐步向北移动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因为中国经济中,北方的资金,尤其是北京、天津地区的独特的资金集中地位,为北方的发展准备了资金条件。只要中国的经济发展保持这种势头,南方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其资本使用的边际效率降低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会促使投资兴趣的北移。这种继续北移的现象实际上已经有所表现了。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外资的流入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至少在1993年以前是如此。南方经济的发展,除了政策上有不同于其他地区以外,主要是国内其他地区的资金流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想象,如果广东、海南及深圳特区失去了国内其他地区的支持,它们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的。即使这个判断对于广、深是无法验证的,至少海南在1993、1994年房地产风波中的表现就足以说明问题。

所以说,切断国内资金的流动渠道,或限制国内资金往其他地区流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就不会出现,哪怕是放开引进外资,它也很难有高速的经济发展。

资金与经济发展一般是相互依存的,资金越是比较集中地流入某一地区,该地区经济越有发展的可能性,而地区经济越是发展,对资金的吸引力就越大。但是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有同样的增长,从我们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有的地区资金集中速度比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而有的同经济实力相关性很弱,这就要考虑它是否是金融中心。

二、怎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分析

对工业布局来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发展全靠中央统一规划,中央通过工业的布局安排,为区域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地方政府的主动权很小,无法形成自己的区域经济特征。这时即使说特征,也是自然条件的差异。进入市场经济后,中央的工业布局政策也还是要发挥作用,然而其所占的比重已远远不及过去,地方有了相当大的权力来根据当地的条件发展经济,形成了一定特色。比如,有的地区形成以进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有的形成以内销为主的生产基地,有的靠国家投资形成大规模的生产,有的则靠国家力量形成大量非国营中小企业,甚至效益超过了大中型国有企业。按工业布局思路安排区域发展的缺陷还在于,工业只是三大产业之一,其比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也有缩小的趋势。相当的区域经济开始转向由第三产业来带动发展,如贸易、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有时会大大超过大工业投资。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有两种战略观点。一是均衡发展战略,它强调地区间经济发展要遵循平均国力,平均投资,用富裕地区资金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两类地区差异的原则。另一种是非均衡发展,强调优先发展条件好,基础好的地区。这第二种发展观势必扩大两类地区的差异。但是,它可以集中资金、资源来使发达地区迅速发展,迅速增加积累,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赶上来。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对照40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看到,在前些年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占主导地位时,对均衡发展非常重视,因而在资金的流动上表现为国家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而近年在市场封锁逐渐清除的情况下,国家向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会自动流回发达地区,加强了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如果用行政命令去限制这种流动,整体资金利用效益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二)鼓励适度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对于一个大国,采取区域平衡发展的战略,是不明智的,而且也被证明是不成功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是靠采取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取得了良好结果的。由于我国自然状况的差异而形成了东中西部的经济格局。在60年代,为了备战而大量内迁工厂,以此来平衡东西部的差异,大量资金流向西部,特别是西南部。但发展“三线”的历史实践证明,这些中西部投资项目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成了毫无作用的废物,还有相当部分效益低下,它们对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极为有限。

在经济管理模式转变以后,国家投资的比重逐渐减小,自筹资金搞建设为主的格局已经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本的比重已在50%以上,其次是银行贷款,达25%左右,预算内投资的比重已不到10%。即使中央有意扩大落后地区投资以平衡地区差异,也是能力有限。例如,1993年中央已有意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但西部投资的增长仍明显落后于东部。事实上,均衡发展已难以为继。

在一个区域内部,也不要盲目追求均衡发展。现在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自力更生,自我循环,万事不求人。其结果,机会成本很大,而且形成了一个封闭性体系,不利于最有效地发展经济。一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应该以社会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不追求经济体系的完整性,而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行业发展,通过市场,通过交换来弥补体系的差异。在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差异非常大,更要注意资金的自由流动,用资金与资源的自由流动来代替国家统一的资金投入,以防止资金使用的无效益和造成的浪费。

非均衡的区域发展也应保持适度,区域间发展过度失衡也会制约整个经济发展速度。两极分化过于严重,大量的人口就会迅速向发达地区移动,以致发达地区人口爆炸,失业率增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落后地区经济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会在原材料供应、交通等方面形成“瓶颈”。因而,非均衡达到一定程度,就要运用各种手段来弥补这个差异,使落后地区的经济有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时,可能通过部分国家补贴、发达地区转移投资、捐赠等手段来提高落后地区经济水平。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为发达地区的再次高增长作铺垫。因为落后地区的增长本身就在创造需求,创造市场,甚至还为发达地区淘汰设备、技术准备了出路,从而使发达地区能够有更多的资金、物资和更大市场来加速发展经济。

因此,非均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精神,适度非均衡则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

(三)运用区域金融调节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构想

区域金融调节是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和措施,使区域金融调节的目标贯彻实施的过程。

区域金融调节目标是宏观金融调控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既受制于宏观目标,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人民币币值。而区域金融调节的目标是在宏观目标的总量指标约束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具体内容,一是区域的经济增长。这是一种局部的经济增长,因此既要考虑国民经济增长的要求,又不要强求各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完全同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增长速度。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既可快于、亦可慢于全国的经济增长,这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基础及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要求。在经济起步阶段,为了奠定国民经济的基础,重型工业区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就可快于全国水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外经济区的增长速度可以快一些。在当今原料、能源和交通的瓶颈约束比较严重的时期,必须对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的区域加大投入,同时加快资源丰富地区的增长速度,如京九铁路的建设和三峡工程的上马。以区域经济增长为区域金融调节的目标,就要求在货币供应量、贷款规模等方面适应区域经济增长的需要。二是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从内容上说是一种综合经济,因此必然存在经济结构问题,并且国民经济的合理化又是以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为基础的。但是区域经济又是一种具有重点行业和产品特色的优势经济,因此区域经济结构并不要求像国民经济结构那样“大而全”,而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于区域的各种优势,形成有重点行业和拳头产品的倾斜性经济结构,如重工业经济结构、轻工业经济结构、服务行业主导型结构等。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目标,要求在区域金融调节中通过政策的引导促进信贷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合理地分配资金,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三是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同区域都有不同的资源优势,有的是绝对优势,有的是相对优势。因此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意味着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促进区域内外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形成资源的最佳组合,从而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效益。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这三方面内容,体现了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优化和最佳经济效益的统一。

用区域金融调节的方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方法有:中央银行再贷款,调整准备金结构,利率结构及再贴现结构。在当前中央银根偏紧的情况下,尤其要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政府对金融的行政干预太多的情况下,区域金融调控有可能成为地方盲目扩张的工具。因此,实行区域金融调节,既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更要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应着重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产业政策及有关的经济政策方面,而各区域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应根据全国和地方的经济战略及产业政策,在宏观金融调控总量指标的约束下,自主地调节区域金融活动。同时,应当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金融市场,使企业和银行能通过区域金融市场融通资金,并强化区域人民银行的间接调控能力。

三、贷款对象与方向的选择

发达的市场经济以多样化为其特征。企业除了从银行获得贷款外,还有可能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签发商业期票、汇票等直接融资方式聚集资金。而银行面临诸多竞争,也不得不增加除钞票、存款外的可转让大额存单、银行本票等直接融资工具。

对于微观层次上银行的信贷取向主要考虑的是怎样使资产在收益性、安全性与流动性几方面找到一个均衡点。因为我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其根本假定是“经济人”——追逐最大经济利益的个人或企业。但是,对国家宏观信贷,则必须考虑到我国各地的经济水平差距。

如果说我们把存款资金存量及其变化看作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果,那么,贷款资金的配置就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至少是一种信号。或者换句话说,存款是一个地区产出的价值符号,而贷款则是该地区投入的价值反映。对某一地区贷款量的增加,就是增加对该地区的投资,增加该地区的购买力总量,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就会流入该地区;如果这些投资最终是有效益的,就将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失业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贷款资金的分布,最主要的特征也是东部沿海水平高,西部内陆水平低,这是就全国大的区域分布。

贷款的地区分布,从长期看有弱化两极的趋势。国家银行在贷款上更大地考虑了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从1985年到1994年,国家银行贷款最多的广东与贷款最少的宁夏相比,前者为后者的倍数,从27倍降至17.6倍,下降的幅度是相当大的。国家银行在贷款方向上对落后地区的支持所形成的东西两极弱化的趋势,与存款的分布是有矛盾的。从一般理论来讲,在我国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下,银行贷款马上或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购买商品),会增加银行存款,也就是说存、贷款之间应有很强的相关关系。比方说,银行向一家企业贷款,该企业在放款银行有帐户,那么,该笔贷款一划到企业帐上就成为企业在银行的存款,银行的资产负债平衡表上存、贷款都会增加。所以就不能单纯以本地区或本行存、贷款关系上考察,而应从资金的区际流动来分析,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我国资金状况,同时也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单纯从贷款方向上对落后地区提供支持,并不一定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制定金融政策要首先考虑利率,引导贷款方向也要首先考虑利率。因为利率在市场体制下作为资本的价格对金融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是金融市场上的“看不见的手”。

目前,可以考虑利率管理体制上的分级管理和差别利率政策。针对特区的特殊性和金融深化的要求,对特区除制定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利率上限和特殊的优惠利率外,其余应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实行资本价格市场化,由各商业、专业银行自主灵活决定。其余地区实行分级管理,即由中央银行总行确定基准利率和浮动上下限。在此限度内,各区域以利率手段筹集区域内资金和调整资金投向结构,由区域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再进一步制定利率浮动的允许界限,在此具体界限内让各专业银行实行同业利率上的竞争。

为了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凡国内区域间资金拆借和其他形式引进的内资,对东部沿海实行引进内资的利率上限限制,并且对东部和特区向西部跨区域筹资实行高利政策。为减轻西部企业的利息负担,可以用财政贴息的方式来减轻其负担。

总之,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贷款取向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在信贷规模上,要实行差别规模控制和投向重点倾斜。对特区的贷款控制可以逐步取消;对中西部地区的上缴资金差额控制要适当放松;中央级银行在资金切块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将集中的资金实行产业倾斜来影响和调节区域的信贷规模。

在贷款投向上,由各区域根据区域产业政策的要求,确定贷款的投放顺序和规模结构。东南沿海要向外向型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资金需要实行倾斜,重点支持外向型工业贸易企业、大中型企业、重点基础设施和新技术新产品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资金需要。还应当向创汇企业实行倾斜,重点支持出口创汇的资金需要和高技术行业的资金需要。中西部地区要重点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资金需要以及改善投资环境,开发资源和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要。

在投资政策上,对东部地区重点控制基建投资规模,服从控制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要求,但要逐步放松对技术改造投资的贷款束缚,以促进东部老工业区的技术改造。对中西部地区要重点支持改善投资环境和资源开发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

在证券投资方面,经济特区可以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化,限制内部分红形式股票的发行,并积极开办证券营业部和扩大证券投资业务。在沿海地区,应当放松对创汇企业以股票和债券形式等集团内外资金的管制。中西部地区重点支持建立各种开发基金,引导东部资金流入,并支持与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采取股票和债券形式筹资。

开发西部的基金筹集除了国家财政收入外,可以积极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向区域内和跨区域筹资,并以财政利息补贴形式增加投资吸引力。但是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要改变以前以补贴形式投入,如建立开发基金,交由开发银行以低息贷款、优惠贷款形式投入。

对于东西部的横向投资,重点支持东西部合作开发西部资源。可以用跨区域合资经营、补偿贸易形式吸引东部等向西部投资,同时以优先供应能源、原材料形式解决东部的能源、原材料短缺,使东西部共同受益。

当然,贷款的方向选择,还要考虑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因为当前形势下,坏贷情况时有发生。在企业产品积压的情况下,加大贷款只能使更多的资金“沉淀”下来。

四、资产质量的考核

研究区域金融,不仅要注重客观上的政策处理,更应当从微观的角度探索金融资产的质量考核。因为一国的宏观经济毕竟是建立在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的证券运作制度也渐趋成熟,债券与股票已经成为企业融通资金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但是最近几年也发生过非法集资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恶性事件,如北京的沈太福事件等。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法制,同时注重对金融资产的质量考核。

在研究区域金融的时候,尤其应当注重银行资产质量的考核。因为在我国现今并不十分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仍然是宏观金融调控的一个重要部门。我国目前的四大专业银行及交通银行等10家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投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刚刚成立的以向中国民族资本贷款,支援私营企业发展为目的的民生银行,其资产质量往往直接影响一个区域的整个金融资产质量。因此,对其进行资产质量评价,也就是对整个区域的资产质量进行评估。

金融企业的经营状况基本反映在其财务报表内。因此,必须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才能对其资本、经营成果、经营效益、资金流动等状况予以客观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资产评估结论。

银行通过借款和发行诸如存款一类的其他负债工具取得资金,然后,银行再用这些资金去购买资产,如债券和贷款。对中国的银行来说,国家拨款作为银行启动资金,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银行通过持有债券和发放贷款得到的收入,弥补了发行各种债务的费用,从而获得利润。利润分配的一部分也进入银行权益,表现为国有资产的增殖。

银行资产必须具有流动性,即要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以便随时向储户履行其偿债义务。它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称存款准备率。银行管理资产所遵循的基本战略,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寻找能够提供最高报酬率的贷款和债券,同时应当力图使风险最小,并通过持有流动性资产保持适当的流动性。首先,银行应当找到愿意支付高的利率且看来不大会违反贷款契约的借款者。有一点是重要的,银行不能过于保守,以至坐失能获得高利率的有吸引力的贷款机会。其次,银行必须购买收益高、风险低的证券。再次,银行在管理资产时必须通过资产的多样化以求风险最小。可以通过购买许多不同种类的资产,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国家财政部的和企业的债券以及核对许多客户发放多种贷款来做到这一点。那些未能充分地寻求多样化好处的银行,往往在事后感到很后悔。

我们这里所说的资产评估只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的一种借鉴。那些对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适用的经验在我国并不见得适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资产评估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  

区域金融政策均衡运行机制研究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