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以群[1]2004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消费学的消费类型看,是从生存型消费为主的总体小康向以发展型消费为主的全面小康转型时期。完成这个转型,不仅需要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也需要一个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相匹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的引导作用,对于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也能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培养人们高尚的品德,高雅的情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消费文化、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围绕上述主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的阐述:第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的概念,主要通过定义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分析消费文化的类型、特点、功能来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的内涵;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的叁个重要意义;第叁部分主要分析当前我国消费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特点分析和原因透视;第四部分是针对现实,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总结国内外对消费文化各种理论、流派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的概念并进行界定,认为社会主义初级消费文化应该涵有先进性、个性化、大众化、开放性、人本化、市场化的特征,是适度消费、协调、发展与享受、科学、法治、信用、公平的消费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首先对现阶段的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特点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现阶段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消费观念落后、收入水平增长缓慢、改革成本增大、消费环境滞后,是现阶段传统与现代消费理念的冲突、中西方消费伦理价值观的冲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冲突以及理性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冲突的必然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发展教育文化产业、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力,加强各种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发展消费者教育、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张鹏[2]2007年在《当前我国消费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消费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属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消费与文化的天然联姻,使得消费文化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消费文化是对消费主体的消费实践活动的反映,它包括对消费主体的消费心理、消费价值观、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文化反映。消费文化在时间上具有传承性,在空间上具有交融性和差异性,在构成上具有层次性。消费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成和自我成就过程。它是动态和发展的,涉及多领域问题。消费文化根本上的属人性,使它成了研究人类发展演变的活地图,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消费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和动力功能,随着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强,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消费文化的地位必将得到凸显。消费文化包含的主要内容有饮食消费文化、服饰消费文化、建筑消费文化、交通消费文化、旅游消费文化等。当前我国消费文化建设应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出发点,立足于我国实用理性消费文化的基本内核基础上,吸收中外消费文化的积极因子。我国先秦时期的消费文化构成了我国消费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特别是诸子的消费思想,他们的消费思想是中国消费文化发展的原点。老子的简朴自持、知足常乐的消费思想,孔子的节俭消费,墨子的打破等级界限、节用的消费思想,管子的适度消费思想,他们的消费思想在我国消费文化史上烨烨闪光。我国封建社会,消费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加深,统治者的奢俭与王朝的兴衰相应。明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沿海地区出现一股奢侈的消费风气,但最终无力摆脱道德的束缚。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品质升华到新的高度,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党的优良作风。在西方消费文化发展史上,古希腊的消费文化成为西方消费文化发展史上的原点。由于资本主义初期原始积累的需要,形成了节俭和禁欲的消费文化。资本主义中期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完成,资产阶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资本积累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市场把商品销售出去的问题。此时消费成为影响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逐渐形成了消费主义的消费文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以资本主义消费异化为纬度,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文化在发展变迁,实用理性消费文化的基本内核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加、物质产品的日益丰裕,人们传统消费价值观逐步动摇;全球化裹挟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大众媒体特别是广告对消费的诱导和封建消费思想的沉渣泛起,当前我国的消费文化表现出了五个不当问题。一是严重的公款消费的消费文化;二是危险的两极分化的消费文化;叁是可恶的炫耀性和奢侈性消费文化;四是丑恶的黄、赌、毒和迷信的畸形消费文化;五是可怕的强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费文化。消费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联结点。科学发展观的总战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求建设发展型的消费文化。发展型消费文化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义在于指导人们科学消费,目标在于和谐消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这个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方针同样可以运用指导消费文化的建设。中国传统去奢崇俭的消费文化和古希腊时期的消费文化都是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型消费文化需要借鉴的积极因子,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消费主义的批判和他们的消费异化理论是建设发展型消费文化的一面镜子。当前我国发展型消费文化的建设,就是在我国实用理性的消费文化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消费文化,吸收其它国家先进的消费文化。发展型消费文化是当前我国消费文化建设的目标。根据消费文化构成的层次性,我们可以从叁个方面来建设我国当前的消费文化。第一层是表层,即物质层,指各种消费品,可以从消费文化的物质层面来建设我国当前的消费文化。第二层是连结层,即制度层面,是消费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我们可以从消费文化的制度层面来建设我国当前的消费文化,包括消费环境、消费的组织架构、消费的具体方式和消费行为的规范等。第叁层是核心层,即观念层面,从舆论上加以倡引,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发展型消费的舆论氛围,因而当前我国消费文化建设的第叁个层面我们可以称为消费文化舆论建设。这叁个层面的消费文化建设,构成了当前我国消费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2.主要创新和贡献1、提出了发展型消费文化的概念,并以发展型消费文化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义在于科学消费,目标在于和谐消费,界定了其内涵。2、把我国当前的不当消费文化表现概括为五个方面。“五个不当”的概括方式具有新颖性和全面性。3、在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历史审视部分,选择了中外消费文化史上典型的消费文化横断面,在选取材料的视角上具有新颖性。
曾薇[3]2014年在《马克思消费思想及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理性的消费行为需要科学消费思想进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消费实践的变化和扩大消费需求重要性的凸显对阐明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提出了现实诉求和理论呼唤。马克思虽没有对消费进行集中论述,但其消费思想散见在很多重要的着作、笔记和手稿中。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消费思想形成的历史理路,挖掘马克思消费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进一步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作用,阐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与马克思消费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鲜明的特征。本文共包括七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概述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已有研究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至第叁章,在梳理马克思消费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阐明马克思早期消费思想的萌芽、唯物史观形成时期消费思想的发展、重新研究经济学后消费思想的丰富这一历史理路,从而厘清马克思对消费概念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认识,着重论述了马克思消费思想的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第叁部分为第四章至第五章。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进行历史分期,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考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全面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对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该思想蕴含的精神实质,阐释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所具备的科学性、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历史性、人本性、开放性、全面性和原创性等特征。第五部分即第七章“结论”,总结全文,包括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演进及逻辑体系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理论分析,形成结论性观点,为论题的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石元波[4]2017年在《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现实困惑与超越》文中指出消费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消费大国,消费文化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文化命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消费大国,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步入消费社会?中国如何避免陷入消费社会、又如何避免消费主义的伤害,这是摆在我国消费文化建设面前的最大困惑。本论文从当今中国消费领域遇到的现实消费主义问题为问题起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消费理论为指导,以西方消费主义话语为借鉴,深入剖析当今中国消费主义存在的生成因素、表现及危害,明确指出当今中国虽然存在消费主义现象,但并不完全具备步入消费社会的条件,我们必须从中国消费实际状况出发,积极探究解决中国消费问题、超越消费主义的对策与路径。本论文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写作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社会基本历史背景部分,主要介绍了消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消费社会、生产社会等基本理论概念和社会历史背景主题,为论文的进一步论证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第二、叁部分主要是有关消费文化研究的经典理论和中西方话语资源,主要涵盖马克思主义有关消费的经典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理论、中国消费文化语境等。这部分为当今中国消费文化建设既提供伦理指导和理论借鉴,也提供了中国消费文化建设的直接理论来源;第四部分是直面中国消费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主要分析了当今中国存在消费主义的生成因素、实际表现以及危害与代价,论证当今中国虽然不具备步入消费社会的条件,但的确存在消费主义泛滥的现象,为我们探索超越消费主义困惑打下基础;第五部分是在如何避免陷入消费社会、又如何避免消费主义的伤害提出相应对策与路径研究,包括要尊重中国式消费主义的特殊性、解决中国消费困惑的核心消费理念以及相应路径选择等。本文研究宗旨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消费文化”,而不是只会一味地消费的“消费式中国文化”。中国成为消费大国并不可怕,关键看因何而消费,如果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为了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消费,我们应予认同和支持,“切忌消费过敏症”;但是如果为了欲望占有、炫耀而进行过度消费,我们要坚决反对与遏制。消费原本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当人们将消费视为人生存在感和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时,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必然带来自身存在感和价值感危机,必然诱使人们过度消费,浪费现象必然发生,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紧张。本文对于人们能科学解读消费的内涵、正确认识消费主义本质、树立和践行科学消费观提供了启示与帮助。
刘明艳[5]2005年在《中国当代消费价值观的选择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一体化浪潮日益激荡的当今世界,几乎无一民族、无一国家能够脱离于这一潮流的涤荡,尤其是那些主动采取开放姿态来面对现代高科技所造成的“地球村”事实的国家和人民,更是深受其冲击和碰撞。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事件,但它更是政治事件、文化事件,在给不同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经济的福祉和实惠的同时,也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伤害和危害,尤其是人们心理的、社会的危害,而且一些潜在的危害目前仍未被人们发现。本文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关于消费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等,立足于全球化语境中,以价值哲学的致思方式,通过关照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方式,从而来合理地审视和评价以“追求和占有物质为目的”的消费主义为主要特色的现代生活方式,揭示其已经并将继续对社会的进步、人的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危害和困境。为了追求经济社会与人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并顾及到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够获得同样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与机会,尤其是要顾及到当代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有必要建构一种更加健康、文明、适度、可持续的新消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人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伟大目标,为达到“一切人的发展是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社会,需要我们从消费价值观的角度,对当代生活方式作一理论上的尝试性探讨。 要深入探讨和研究审视当代中国社会消费价值观,有必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邓小平曾多次指出并再叁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当代中国消费文化和消费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此。为什么在当代中国,或者在更大的范围内而言,消费却实实在在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面对和恰当处理的大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制度的创造性变革,不但使我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惊人的改善,而且,它给人们消费价值观的聚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经济文化土壤。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入发展,不但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一场巨大的解放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消费价值观念的解放运动,“消费民主”、“民主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要放眼于全球化视野来审视当代中国社会消费价值观问题。世界经济的日益一体化,使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与激荡成为可能。而在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中,就有个强弱、主从之分。那些处于先发优势的、因而发起和推动全
余保刚[6]2015年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不断出台,机械论自然观取代有机论自然观,分期付款制度逐渐从生产资料领域扩大到消费品领域,广告业空前繁荣,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消费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奢侈消费、符号消费、消费控制被认为是消费主义的特征,但是在传统社会也存在奢侈消费的特权化、符号消费的共有化、消费控制的显性化。因此,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在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中总结出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奢侈消费的大众化、符号消费的专有化、消费控制的隐性化,并进一步透过消费主义的特征分析出其阶级实质:满足资本逐利性、支撑资本主义统治合法性的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我国经济金融政策逐渐从抑制消费转变为鼓励消费。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来自西方的大众文化商品传播、渗透着消费主义价值观念。这两方面构成当前消费主义在我国传播的内外因素。于是乎,大众传媒热衷于播放含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广告和影视作品,新闻娱乐化倾向明显,产生于美国的消费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新富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消费主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消费主义在我国日常生活领域具体呈现为:奢侈品消费的快速增长,超前消费受到催生,符号消费渐成趋势,竞争消费成为流行,消费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消费主义已经在我国社会大众层面广泛传播,但是由于其从社会消费生活领域切入,以感性化的形式存在,因此许多学者在阐述消费主义的影响时往往局限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对此,本文提出,理清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并开展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消费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二者在价值定位、阶级立场和后果影响等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不是只关涉个人私事的个人消费观,不仅仅会造成个人消费生活的扭曲与畸形。更为重要的是,它会全面危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首先,它从日常生活方式入手,使大众沉溺于物质追求和满足,放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容易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目标悬空化;其次,消费主义导致的过度消费的消费行为和大量浪费的生产行为妨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干扰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发挥;再次,新富阶层及其代理人的炫富行为激起了社会大众的仇富心理,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不信任、互相敌视、互相攻击,严重破坏了人们之间诚信、友爱、团结、融洽、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最后,消费主义借助大众传媒向社会大众无差别的传播,其感性化的形象生动、活泼、直观、有趣,不受传播受众的文化水平、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在广大受众中获得广泛认可和认同,严重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消费主义挑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础。本文纵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消费观到列宁的消费合作社思想再到毛泽东的辩证消费观,重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消费观的基本内容。本文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价值定位、阶级立场和后果影响等叁个方面对消费主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代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频发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对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危害,本文提出,必须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消费主义挑战的理论原则:坚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创新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批判消费主义与弘扬科学消费观相结合。进而探索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首先,不断改善民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群众基础;其次,引导大众传媒克服消费主义倾向,在市场化大潮中坚守社会责任,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先进作用;最后,充分发挥先进分子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导普通群众自觉认同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不同群体的合力作用。
李宏斌[7]2014年在《转型期社会冲突的文化调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建设、社会转型都取得了辉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基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影响和冲击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促进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共同理想出现分化和弱化。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严重两极分化,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价值观、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等问题凸现出来,社会矛盾和冲突明显增多,我国社会表现出了多元、多向、多层和发展失衡、失序、失范等转型特征,陷入了“转型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家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有待完善和改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不同步、社会大众思想意识滞后于时代是一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社会有两大问题值得研究和反思:一是大众主体的遗忘,二是大众文化的缺位。强国亦须强民,这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的关键点和困难点。从五四运动延续而来的救国救民语境,经改革开放语境的转换,应进一步转型到当前社会需要的强国强民语境,这是时代对中国振兴、民族复兴提出的一个重要转型任务。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视阈,从我国当前社会叁大现实性问题(一是如何统一大众思想意识,凝聚社会共识?二是如何妥善化解当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觉悟也能相应地提高到与之相适应的层面或阶段吗?)出发,以我国社会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社会大众为逻辑分析起点,综合运用文化层次结构、文化心理结构、“五位一体”文明建设叁个分析框架,从文化和文明双转型角度和“叁个差异(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精英与大众)”、“四个审视(主体审视、文化审视、时代审视、方法审视)”,系统剖析了转型期社会冲突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改进、改善的对策与策略,力求引导和帮助社会大众适应社会转型,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在理论层面提出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理论的同时,在实践层面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时代化观念体系。本论文的框架为:绪论、正文(四部分)、结束语。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文献评析、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主要是从学术和理论的角度对本研究的叁组基本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进行了多角度辨析。从质的向度(时代性、公共性、公众性)创新性地界定了社会大众概念,从需的向度界定了大众文化。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大众观念文化的概念和任务。明确了本研究的分析工具——文明与文化双转型的框架、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视角,研究背景——社会转型和社会文化,研究对象——社会冲突和社会大众。对文化调适的概念、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等进行了基本阐述。第二章主要从文明、文化、大众文化视角下,从全球化到中国梦,再到大众个体,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冲突和社会大众进行了现实考察和学术剖析,探寻文化调适社会冲突的社会现实内在根据、内在需要和内在可行性。第叁章主要是从理论上构建文化调适理论。在明确文化调适概念与应用域,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深入挖掘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调适理论的模型,明确了文化调适的前提、对象、性质、原理、模式等。第四章是文化调适理论应用研究。提出两条关键性路径和四项国家性配套,具体推进叁项新型文化(社会、政法、生产生活)的建设。总之,本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冲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冲突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大众的时代化不够”和树立科学的矛盾冲突观等新论点,从文化调适角度提出了理论雏形和具体对策。其中总对策是“形成社会合力,综合促进大众的时代化转型”,重点是“叁改”和“六模式转换”,具体是大众观念的系统化阐释、时代化更新等。试图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大众文化创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学理研究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大众的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
杨晓光[8]2006年在《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发展始终是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化消费是本文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选取的独特视角。文化消费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如果说工业社会存在的基础是消费的话,那么文化工业下的文化消费已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然而文化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当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在市场时,文化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有关文化发展的问题。以消费为目的的文化,还是文化吗?文化也成为商品了,又怎样评价文化的价值、文化的追求?市场总是能最直接、最敏锐的反应人们的需求,谁又能为文化商业化、产业化所引发的后果负责?因此,论文以文化消费为切入点,力图揭示文化消费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论文既是对我国文化消费现象的分析,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理论反思。
刘璐璐[9]2011年在《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消费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已深刻地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涉世未深却又充满好奇,没有经济收入但生活和消费又相对独立,其心理状态和生活模式决定了他们在消费群体中处于前沿地位,而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引导和教育又比较欠缺。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具备健康的消费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主要研究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在阐明消费文化及大学生价值观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分析了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消费价值观这四个重要方面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有针对性对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调研,通过相关的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大学生消费文化的现状,并对大学生在消费文化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在遵循构建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文化,构筑社会、学校和家庭叁位一体的良好消费教育环境,力求为全面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借鉴。
王庆军[10]2015年在《消费时代的电视体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体育”单纯从字面上解读就是电视化了的体育,亦即由体育电视制作人将体育及其文化信息等内容经刻意甄选、放大、剪裁、重组和“超文本”链接等,以营造出一种紧张的、刺激的、狂欢的、好看养眼的体育电视作品。它是一种经电视传媒精心挑选和过滤下的体育再现,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着的,可变的,偶然性的,具有文本意义的讯息,是引导和影响受众思考和领会体育的电视文本。文章以消费时代为研究语境,在对电视体育展开论述的过程中,以其消费主义的文化演进为“经”,以运用跨学科知识理论对电视体育的“可消费性”生产的机制和问题论述为“纬”,从电视-体育复合体的历史出发,比较系统地解析了电视体育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它的文本诉求、快感生成机制、消费文化行动、价值批判和理性重构等问题。文章分为引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由六大章组成。全文通过严密的论证结构,丰富的论据材料将电视体育所展示的奇观化快感影像问题一一剖开。引论部分对什么是电视体育做了深度的解析,分别从语义学、符号关系学、图像学、体育学四个角度对电视体育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研究的语境——消费时代的社会理论以及社会特征,为进一步论述电视体育的消费主义文化演进埋下伏笔。同时也交待了文章选题的缘起、国内外对电视体育问题的研究状况,以及逻辑起点、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不足等。第一章论证了电视体育传播的前提条件:体育和电视作为不同的社会机构角色是如何发展的,以及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它们是如何相互渗透和彼此为用的,又是如何与现代国家建设的总体需要相结合,以及如何创造出日益分割和不断强化联合的生态关系——体育电视化的。第二章指出了电视体育与消费共舞的历史宿命关系。分析了电视体育与消费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出宏观性、总体性的电视体育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研究;进一步论述了消费时代下,电视体育的消费功能特别是其娱乐与欲望功能得以凸显和强化的深层原因:分析了电视体育通过捆绑广告而直接参与消费欲望制造的问题;同时,还对电视体育交换价值实现的机理——受众商品化作了深入分析。第叁章在认真、全面、系统地分析、批判、借鉴有关传媒文化及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文化研究的语境化原则,解析了作为电视体育文本生产的拟态性本质,并进一步对它的意义再生产及其快感生成的文化机制加以了论证,从逻辑上推进了对电视体育与消费的内在关系的把脉与回答。第四章全面、系统地解读了电视体育消费主义的快感文化运作策略,具体包括:偶像化打造、戏剧化增效、暴力化宣泄、性感化编码以及政治消费化等。第五章对在新媒体“一统江湖”的消费时代背景下,电视体育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电视体育不会消失,它将会和新媒体相互渗透、彼此为用地共同发展,并会从一种形式变成其他更多形式,以适应多元化需求而流行于不同群体之中。同时,对当前电视体育所造成的体育异化,以及由“可消费性”的大肆追求而引发的“格雷沙姆定律”等问题进行了文化批判,并指出与分析了消费时代下电视体育所面临的诸多价值困境。第六章在阐述了中国体育电视消费主义的历史生成与演变的基础上,对理性重构中国电视体育——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体育,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同时还拟定了重建电视体育的文化运作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战略。结语是全文的逻辑归属,概述了消费时代电视体育传播的双刃剑功能,提醒人们需对之适时纠偏的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一、在消费时代和当前的大众传媒环境下,电视体育的生产、传播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生产者和传播者转变为消费神话的制作者,而电视体育本身正是这些神话制作者的营销方式和商业手段而已。二、消费时代的电视体育是消费文化的一种形式,其作品的接受者已转化成了文化消费者,他们是“符号消费者”,同时也是“消费生产力”。因此,电视体育的接受过程就是符号交换和符号消费的过程,实现的是体育影像的符号价值。叁、为了确保和扩大其观众数目,消费时代的体育电视所采用的文本策略就是,设法让那些缺乏必要媒介素养、立场也许千差万别的观众群体在电视体育狂欢中得到快乐,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与忠诚,最后再将他们卖给广告商。四、消费时代的电视体育不是一个商业化运行和体育影像生产与消费的封闭系统,在其内外存在一个总体的架构,控制着电视-体育复合体的运行理念、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流程。五、电视体育的消费性存在和繁荣也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因此,必须对中国电视体育的生成加以引导与重建,在体育文化传播中渗透主流价值观以及人文关怀和民族体育文化自觉等,以使其在当下复杂环境下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研究[D]. 夏以群.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2]. 当前我国消费文化建设研究[D]. 张鹏.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3]. 马克思消费思想及中国化研究[D]. 曾薇. 东北大学. 2014
[4]. 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现实困惑与超越[D]. 石元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5]. 中国当代消费价值观的选择与反思[D]. 刘明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6]. 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余保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7]. 转型期社会冲突的文化调适研究[D]. 李宏斌.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8]. 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 杨晓光. 吉林大学. 2006
[9]. 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D]. 刘璐璐.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
[10]. 消费时代的电视体育研究[D]. 王庆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消费主义论文; 消费文化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