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谷地兰(州)—西(宁)大城市带的发展趋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谷地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大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这种类似于西方Megalopolis的城市群体组织,是当今城市化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的研究,注意力投向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好,城市化整体水平高,国内外影响大的5个超大型的密集城市群(沪宁杭、京津唐、穗港澳、辽中南和四川盆地)和7个较小型的城市群(中原、湘中、关中、福厦、哈大齐、武汉、山东半岛)[1]。却很少关注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孕育、形成及构建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问题。诚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国富民的过程中,对即将成为大城市带的地区就其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等城市问题展开研究探讨,是城市及区域发展研究的关键。这将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水平的全面提高,有助于我国部分大城市国际性职能的增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宏观发展战略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和优先在中西部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性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西部的开发建设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西北地区在发挥自身资源、农业、牧业和联通中东亚的区位优势基础上,积极发展交通事业和资源性主导产业,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动力源和新兴经济活跃区的日子将为时不远。将促使西北地区长期滞后而发育不全的城市体系得以完善,城市的规模结构日趋合理,城市职能加速更新,地区城市空间分布也日益均衡。西北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将培育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带在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有良好基础的地方出现。李吉均院士曾预言,21世纪50年代前后,以兰州、西宁为两极的河湟谷地地区将有可能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之后的人口规模3000万左右的三大超大城市之一。笔者赞成这个具有卓识远见的设想。目前,西北地区和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其经济基础、综合实力、城市化水平等相差甚远,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也普遍落后于沿海城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河湟谷地兰西地区是有希望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又一特大城市带,并肩负起开发西北和辐射全国的重任。
1 兰西地区城市现状分析与城市带可能性探讨
1.1 兰西地区概况与城市发展特点
河湟谷地兰西地区是指黄河兰州段谷地及湟水谷地西宁段地区。兰州市和西宁市互为近邻,间有兰青铁路和兰青高等级公路沿黄河、湟水紧密相连。从大范围看,近期兰州市包括3县(榆中、皋兰、永登)、5区(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固),远期还包括工业重镇白银市(景远、会宁、景泰3县和白银、平川2区)。西宁市是指包括1市7县的大西宁,即西宁和西宁周边的大通、湟源、湟中、互助4县和湟水谷地依兰青线逶迤而置的平安、乐都和民和3县。该地区是甘青两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辐射西北、西南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1993年全区总人口为678.0万人,总面积为5.47万km[2]。
1.1.1 兰青地区1987年的城市总人口为624.9万人,城市化率为22.6%,到1993年分别增长到677.9万人和34.7%,城市总人口和城市化率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2%和8.9%,该区城市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并明显高于整个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1991年我国西部地区的平均城市化率是15.7%),但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比较,仍有不小的差距(1991年中东部地区城市化率分别为35.1%和49.2%)[2]。经济增长速度是和城市化速度密切相关,经济的增长往往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现阶段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也正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缺乏现代经济的支撑,城市的发展就无从说起。
1.1.2 兰青地区城市的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该地区有省会城市两个,地级市一个,而县级市缺失,县城镇13个和工业重镇5个,以及一大批乡级集镇。与我国四大城市带群情况比较(表1),该区除城市人口规模方面的差距外,城市体系不健全。这里并没有出现设市热,大、中、小城市数量少。究其原因,一是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城市难以发展起来;二是由于国家在设置与建设规划城市中不同历史阶段政策倾向的差异所致。这里存在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的以若干个厂矿为核心的工业点,如兰青线上的河口、海石湾、靖远电厂、连城铝厂、窑街煤矿等。这些工业重镇虽然有足够多的非农业人口和产值可观的工业企业,但由于没有一个通盘考虑的规划,生产区、办公区、生活福利区等零乱散置,与真正的城市相差太远。具有城市性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多为重复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总之,该地区城市体系的不健全有多种原因,自然、经济等条件的局限是主要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的人口数量会增加,城市的数目也必然会同步增多。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城市的发展尽早做出规划,选择那些条件好,有一定城镇基础的地方,积极培育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建设。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区域城市体系,并能形成扩散和辐射能力强的骨架性城市网络。
1.1.3 该地区内部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双中心及一个弱中心特征(表2),从1987、1993、1994年的资料可知,兰州、西宁两市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为两个强中心,白银市是一个弱中心。如果不考虑辖县人口,则这三个城市城市化率(1994)更高。表现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而在兰州—西宁间的其它县域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率仅为10%左右。三城市辖县的城市化率也均低于20%,大多数都低于10%。这些地区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农业地区。问题在于如何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全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2 兰西地区培育特大城市带的优势
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处在级化效应开始减弱,扩散效应逐步增强的能量积累阶段,整个地区城市化水平还不高。西部又因其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城市必然出现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厚实,交通便利的局部地方。西部的城市化也必须走集中城市化的道路。用有限的资金,重点建设一批中心城市和有凝聚力、辐射力强的骨架型城市,以带动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兰西地区刚好具有这样的潜在条件。
1.2.1 兰西地区位处甘、青两省最富庶的河湟谷地,这里气候温和,海拔高度适宜,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可供利用,沿河两岸分布着城镇、工矿点和村落,是一个具有良好工农业基础和悠久开发历史,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方。随着我国陆上巨型石油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全方位开发,中国西北资源战役拉开了新的一幕。西北地区赋存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及多种盐类和有色金属,仅青海一省就有37种矿产居全国前10名,有8种居全国首位[4]。而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国家经济战略将向资源产业倾斜,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经济增长区的出现已成必然。黄河上游梯级水电资源的开发(刘家峡、龙羊峡、大峡、李家峡等),以及靖远、永登、西宁等大中型火电厂的建成投产,西北地区强大的电力网已经形成,强劲的能源供给给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西北地区资源、能源产业的开发已形成规模,一定会促进兰西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1.2.2 兰西地区固有的区位优势将会得到更全面的发挥。西北资源的开发利用所需要的数额巨大的物资将通过这里中转到每一个开发布点,原材料和矿藏资源开发将要求该地区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加工能力,完成资源的精加工和就地升值。这是经济建设和增强西北造血能力积累发展资金的需要,也是缓解交通压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需求。西北地区不再满足于仅充当廉价原材料供应者的现状而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以振兴该区落后的工业生产。而工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全面的乘数效应[5],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批人口,并导致城市住房、服务等用地的增加,加上其工业用地的扩大,原有的城区在平面上将表现为空间蔓延充填,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空间增厚的趋势。欧亚大陆桥的贯通和开发,国际协作的发展,无疑会促进相应的信息、金融、旅游及其它第三产业发展,而这些产业集中于区位优越、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并带动该地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兰西地区将利用大陆桥这条经济大动脉,沿线布置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1.2.3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兰州、西宁两市已成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并成为各自省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信息、贸易、交通、旅游等产业的中心。兰州市是我国西北第二特大城市,已初具区域核心城市的规模,其科研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兰州大化肥、兰州乙烯等大型项目的兴建,奠定了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电子、机械、食品、冶金等产业为辅助的较完备强大的工业体系。陇海、兰新、包兰、兰青铁路干线的交汇以及欧亚大陆桥的贯通,将使兰州原有的重要结合部和支撑点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加强了它在西北,乃至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西宁发展成为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建立了体系齐全的工业,初步形成了以资源加工为依托,交通及货物集散为先导的地区中心大城市,它承担了全省80%的调入商品和90%的调出商品[6],并承担着大量进藏物资的运输重任,是开发、建设西藏的北大门。改革开放增强了原有城市的综合能力和中心功能,使两城市的各项事业出现了新的飞跃(表3)。十年间城市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都有了几倍到十几倍的增长。
沿着兰青铁路和兰青公路这条交通走廊,已初步形成了点轴状展布的城镇和工业体系,交通沿线已初步形成了交通和工业重镇——河口,海石湾建材基地,连城铝厂,青海省工业较发达的民和、乐都及平安三县城。而沿黄河兰州以东也形成了白银市有色金属加工中心,靖远煤矿及靖远电厂工业区等。兰西地区大、中、小城市虽然不多,但在呈带状分布的区域内也已基本建成了一个城市基础较好的地区城市网络。
1.2.4 现阶段提及兰西特大城市带,似乎为时尚早,但这个大胆的提法是将其放在一个长时间跨度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背景下来考虑的。如果西北地区丰富的资源得到全面开发,限制西部发展的各种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得以根本改变,西北就有可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高速发展,乃至较发达的地区。而一个范围广大的经济发达区是有条件、有能力培育一个大城市带的形成。
发展交通是加快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增强东西互补,加速向周边国家开放的步伐,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边贸,保证西部重点地区的开发和产业轴线式发展的迫切需要。西北的现代化有赖于交通运输业迅速而健康的发展。到2050年前后建成若干支协调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则西北地区的繁荣和西部特大城市带的崛起也就指日可待。
虽然,宝中铁路和兰新复线已经开通,库尔勒到喀什的南疆铁路也已上马,但对面积广大的西北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还远远不够。有鉴于此,不少专家学者明确指出为了达到21世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有必要尽早在西部修建铁路主干道:(1)兰州—宝鸡段铁路复线。(2)天水—阳平关新线,避开秦岭天险,打开西北通向西南的大路,并可东出襄樊下中南。(3)修建一条横贯黄土高原的大铁路将北京和兰州直联起来(大致为兰州—固原—庆阳—延安—太原—北京)。(4)兰青、青藏二期工程的上马,即修建兰青复线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5)为了解决未来原油东运及国际物资的流通问题,有必要筹建柳园到格尔木的柳格线和格尔木到库尔勒的青新线。青新线使两大盆地连接为一体,该线连接青藏、兰青及陇海线,构成了亚欧大陆桥的另一通道和青藏高原走西口的便捷之途。而柳格铁路也使得柳园拉萨线成为我国西部南北的主干道。(6)修建西张(西宁—张掖)和西成(西宁—成都)铁路。西成铁路可改善西部铁路网的布局,分流宝成线的运量,并把西北、西南和华南紧密连接起来,它同时也是西北货物进入南中国海的最便捷通道。它与青藏、青新和南疆铁路贯通并和中亚铁路联网后,将成为直通东南亚和港澳的第三条亚欧大陆桥。西成与西张线将成为青海东部南北的运输轴线。如果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将西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体系的构建放在这样的铁路网络之上,河湟谷地兰西地区便可借运输网络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依靠自身优良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原有的城市基础,迅速成长为新兴的城市带群,并成为区域行政、工业、商贸、金融、信息、交通、通讯、文教、科研、艺术、旅游及各行业的中心。
2 结论和建议
西北地区的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是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后劲所在。有可能在下一世纪中叶前后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特大城市带群。未来的几十年是西北以及全国大发展的几十年,也是城市不断涌现,城乡转型迅速展开的几十年。为了培育兰西地区特大城市带的形成,在制定发展计划,贯彻西部经济战略方针的过程中,应注意:
a.应该对西部的城市发展和大都市培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兰西地区多为狭长的河谷地带,受大地貌的影响,只能沿平坦开阔的纵向扩展。狭长带状的城市形态使交通问题更显突出。建立完善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交通与城市职能,已成为亟需研究的现实问题。
b.西北地区的城市化道路必须服从本地区生产力布局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稳步发展,不能盲目照搬东部模式。
c.西北地区的城市建设要和交通发展、工业布点结合起来,在交通主干线条件适宜的地方,积极规划筹建各级城市。
d.河湟谷地兰西地区应该建立相应的城市信息库和统一协调的机构,城市建设要避免各自为政的做法,要有长远眼光和大局观念,积极为大城市带的到来做好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