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分配论文,格局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目前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看,不仅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向个人倾斜,而且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拉越大。如再无有效的整治措施,将把我国拖入一个阶层或阶级相互对立的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安定的社会环境将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加强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控力度,根治社会的分配不公。
一、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也出现较快增长,但是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急剧扩大。
1.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使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提高。1978—1994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2倍,平均年递增9.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56倍,平均年递增8.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了1.73倍,平均年递增6.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增加81倍,平均年递增31.7%。如果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的增长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那么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的增长,却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剩余部分的增长,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据有关部门测算,1978—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通过再分配后,1978年居民可支配总收入为179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6%,到1995年分别增至37930亿元和65.7%。与1978年相比,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增长20.1倍,年均增长19.7%,高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提高16.1个百分点。
2.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有所缩小到重新扩大的变化过程。1978—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明显的缩小,由2.37∶1缩小到1.60∶1。1985—1994年又重新扩大,由1985年的1.72∶1扩大到1994年的2.63∶1。使一度趋于缓和的城乡差别矛盾又趋扩大,这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3.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从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看,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在前5位的是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处于最后5位的是内蒙古、吉林、山西、黑龙江、河南,人均收入最高的广东是收入最低的内蒙古的2.55倍。收入较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收入较低的省份主要在中部地区。1985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为1.15∶0.88∶1,1990年扩大为1.28∶0.92∶1,到1994年进一步扩大到1.41∶0.95∶1。再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距看,以东部地区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收入最低的甘肃省比较,1978年为2.95∶1,1990年上升至4.43∶1,1995年继续上升至4.75∶1。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进一步拉开了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4.居民收入的行业差距明显扩大。从我国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排列情况看,1978年居前三名的是建筑业、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排在后三名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其中最高的电力煤气和水供应业与最低的社会服务业之比为2.17∶1。1985年排在前三名的是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建筑业、采掘业,排在后三名的是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农业牧渔业。其中最高的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与最低的社会服务业之比为1.81∶1。1990年排在前三名的是采掘业、电力煤气和水供应业、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排在后三名的是制造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最高的采掘业和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之比为1.76∶1。1994年排在前三名的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排在后三名的是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最高的金融保险业与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之比为2.38∶1。从上面的分析看出,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逐步缩小到继续扩大的变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一直处于收入较低水平,而一些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煤气和水供应业和金融保险业则处于收入较高水平。
5.城乡居民家庭间的贫富差异越来越大。据统计,全国2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1990年的2.9倍扩大到1994年的4.2倍。居民家庭间的贫富差距在城市反映更突出,按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有五个阶层划分城镇居民家庭,其中:1994年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占家庭总数的4%,共有280万户,主要是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停产半停产回家待业的职工家庭,部分离退休职工家庭,就业人口少家庭人口多和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家庭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温饱型家庭,占34%,共有2400万户,主要是中小城市普通居民家庭以及没有额外收入的工薪阶层;家庭年收入在1—3万元的小康家庭,占总家庭的55%,城镇共有3800万户,主要是大中城市、沿海城市中的大部分家庭;家庭年收入在3—10万元的富裕型家庭,占家庭总数6%,共有420万户,主要是外企和合资企业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出租车司机、涉外导游、规模较大的个体经营者、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富有型家庭,占总家庭的1%,共有70万户,主要是民间企业家、合资企业老板、著名演员节目主持人、名画家作家、部分股份制企业经营者、包工头、私营企业主、证券经营中获高利者。由于贫困家庭基本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而对富裕、富有阶层的高收入又得不到有效的调节控制,使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及分配差距日趋扩大的原因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生动体现。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过去平均主义分配体制,调动广大城乡居民劳动积极性的结果。一是政府由过去遏制消费的政策转为富民的政策:对农村居民通过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和小商品市场,使农民从增产和提价中增加收入;对城镇居民通过对物价的暗补和明补使居民从中得到实惠,同时不断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有计划提高职工工资收入,使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二是初步形成了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居民收入分配体制:即对企业职工实行按劳分配,允许私营企业主和外商投资者依法获取利润;允许个体工商业者获取劳动经营所得。三是国有企业工资、奖金分配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落实企业工资奖金的自主分配权。包括: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国家对企业实行工资总额控制,不再安排企业工资调整,建立企业工资增长基金等。四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断优化;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事业单位实行职级工资制,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艺术结构工资制,体育津贴等办法,进一步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积极性。其次,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并不是某些人所谈的靠发票子和涨价实现的虚假增长。
2.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我国的城乡差别是历史形成的,也有城乡自身不可改变的自然因素。这种差别受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会时而缩小、时而扩大,但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发生大的改变。同时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先农村而后城市,从而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先有所缩小后有所扩大的过程。1985年前,我国的改革在农村率先推进,由于联产承包制的推行,解决了农村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加上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而城市经济囿于原有体制的束缚,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缩小的趋势。但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了城市,国有企业成为改革的中心,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和职工积极性的生产和分配上的吃大锅饭体制,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城市商品流通体制、金融体制、就业制度的改革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渠道明显增多,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而这一时期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减弱,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使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加之过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农业的萎缩,以及农村人口增长快于城市等原因,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一次拉大。
3.关于居民收入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地区间收入差距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由于东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有利于人才、资金、技术的流入,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这些客观条件是中西部地区难以企及的。但是,对居民收入地区差距扩大的决定性因素还是沿海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较早地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国家从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支持其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金和人才;而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措施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从而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快于西部地区,加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
4.关于居民收入行业差距扩大的原因。从前面行业收入差距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行业差距扩大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对紧缺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某些“瓶颈”产业的价格和收益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形成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瓶颈”产业的高收益优势。如1978年至1990年的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建筑和采掘业。二是一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制订垄断价格,取得垄断收益。如1990年以后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电力煤气供应业职工收入即是如此。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形成阶段,对垄断行业的干预缺乏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政府想借助垄断行业的经营多取得一些财政收入,但是好景不长,这些部门将本来应上交的收入滞留于银行和房地产部门内部,成为提高职工收入的主要渠道,从而加大了行业之间的职工收入差距。
5.关于城乡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城乡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前面几项差距扩大的综合反映。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三资企业的中方高级职员,这些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善于抓住时机取得较高的收入,其中也不乏利用政策法律漏洞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高收入的暴富者,但总体上是由市场决定的。二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真正来源是非工资收入。少数企业凭借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优势、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市场条件和级差收益,一些新办企业凭借较少的退休和富余职工负担,以及特许的优惠政策,成为所谓“效益好的企业或行业”,当然要为企业职工多谋利益,通过多发奖金、津贴、实物增加职工收入;某些行业职工通过“第二职业”,取得额外的收入使工资外的收入相当工资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1993年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外收入占工资收入的31.9%,有些行业或企业的职工工资外收入甚至超过工资收入。三是由于体制和管理上的漏洞,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是形成近几年部分职工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无偿占用和使用的国有资产、资金从事经营活动,而收入却归职工个人占有。一些个人或集体开发、开采、利用国有土地、矿产、水域、道路等资源,获得高额收入。还有些企业借承包制、股份制改革,通过不提或少提折旧或将折旧基金挪作企业收入,或低估国有资产价值,搞职工股,提高职工收入,等等。
三、对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几点看法与对策建议
我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有两点基本认识:
第一,合理的居民收入差距是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所必需的。过去长期的平均主义分配体制,极大地损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是过去国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的真正贯彻,合理地拉开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起到了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说明小平同志提出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非常正确的。
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应得到有效控制,否则将引发不同收入阶层矛盾的加剧,不利于社会安定。居民收入差距的过大同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一样,会损伤大多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起到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会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引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矛盾的激化,既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其危害性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控制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是按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居民收入分配体制,另一手是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机制。前者是治本之策,后者是治标之策,标本兼治,才能使居民收入分配在贯彻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公平。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继续深化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工资制,行政机关公务员实行以考核绩、德、勤、能的职务工资制,并建立正常的工资晋级制度;企业单位实行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挂钩的、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多种工资分配制度。
2.规范政府对收入分配体制的管理,更多地依靠法制和经济手段调控社会收入分配,使收入透明化、货币化。抑制工资外收入和灰色收入增大趋势,加强对工资外收入的源泉控制和监督,严格执行财务纪律。
3.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对垄断行业(如金融保险、铁路交通、民航、电力)高收入企业单位的监控力度,对这些部门制订一定时期的工资指导线,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限度内。
4.取缔和禁止非法经营、黑色收入;严厉查处违犯财经纪律,窃取国家资源、将国有资产无偿占用和私分、官商勾结牟取暴利、利用职权寻租等行为,推进廉政建设。
5.健全各种与收入分配有关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如推广存款真名制、政府官员收入和财产申报制度等,使政府对收入分配的管理有据可查。
6.运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特别强化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设和征管,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加强对高收入阶层所得和财产的税收征管。
7.国家在资金、技术、政策诸方面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特别是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中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加大对这些地区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8.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扩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制定和实施企业单位最低工资和地区最低收入线,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