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紧箍”,仍存在着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在新一轮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扬弃,既继承又创新,积极实施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注重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及教育教学环境,从而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每个学生主动、和谐、健康地成长。为此,我校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通过两年的认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小班化的课堂中,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小班的资源优势和心理优势?这是研究的主要部分。经过实践,我们从以下方面构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四六三课堂教学模式。
“四”是指预习、展示、预展、反馈四种课型,也可理解成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展示提高和达标巩固四种方法。
“六”是指课堂操作主要流程有情景(复习)引入、确定目标、预习交流、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可相互穿插、相互结合。
1.情境引入。
主要指课的导入,可采用问题情境、复习旧知识、回顾上节课内容等方法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增加引入的趣味性。
2.确定目标。
每节课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可操作性强,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形式(板书、口述、多媒体)将目标展示出来。
3.预习交流。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向学生出示预习提纲,学生在独立思考、个人自学的基础上,不会的问题可向对子、组员、老师请教,然后组长组织本小组的成员统一交流,形成共识。此环节要注意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对重点知识、易错知识点做好标记,课下用双色笔整理到预习本上。
4.展示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是对基础知识的拔高延伸,课堂展示即所谓的“大展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展示内容要精心挑选、设计,一般理科按专题、文科按大段或板块进行。大展示是基础知识上的拔高,不能再以展示基础知识部分为主,要以展示不同类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内容为主。
第二,大展示要以小组为单位解答,各组派代表(一般不是组长)到黑板前讲解,不到位的先由本组内补充。然后其他组可点评、补充。展示完后教师、学生可作点评,也可反问、追问,让学生探究深层次问题。
第三,学生展示按展示单要求即可。
第四,学生展示时对教师的要求:①及时点评、评价;②发现学生闪光点并给予赏识、鼓励;③做到“一看二听”,看学生的投入度,调控参与人数,听学生讲解是否到位、语言是否规范,听学生点评及时追问。
第五,展示时追求三个结合:口头表达与笔头练习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展示提升与小对子反馈巩固相结合。
5.穿插巩固。
是对展示内容的反馈巩固,可对子间进行也可重点巩固外组学生展示内容。
6.达标测评。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测。
“三”是指每堂课学生的学习都要经过自主、合作、提高三个阶段,也是“三个一”办学理念的体现。
二、小班化课堂学习的新特点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
在小班化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互动品质得到了培养,为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带来质的帮助。
2.学生在信息开发中探究学习。
学习中强调对课本的开发性理解,对背景性材料的处理应用,在信息材料中把握学习的主题,都体现了引导学生应对复杂的信息材料、对学生善于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堂出现新变化
1.课堂人际互动明显增多。原来以师生交流为主,明显转变为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个体之间、团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个体自我心灵之间交流频繁,更加自然。
2.课堂信息流动多向化。课堂中的信息流向随着人际互动的增多也变得更为复杂化,信息在30人之间的流动更为便捷,单位时间的流量也相应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明显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思想容量随之增加,课堂的学习更有效率。
3.课堂的“学堂化”特征更趋明显。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课堂真正变为了学生自己参与体验探究学习的“学堂”。在小班课堂教学里呈现出了“六多”现象: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的时间多,合作的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
4.师生幸福度高。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与学习中,从问卷调查和平时的观察、访谈可以看出,师生对小班化教学的认可度较高,满意度高,教师乐于教学、愿意进课堂,学生乐于学习、愿意进教室,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幸福度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班化教学成效的提升。
论文作者:王德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6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小班化论文; 互动论文; 师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信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