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的抗震施工技术分析论文_陈军

建筑工程中的抗震施工技术分析论文_陈军

海南第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70208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气息日渐浓郁,然而一次次地震所造成的灾难告诉我们,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依然不足。着眼于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防患于未然,是每一个结构工程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此,有必要研究建筑物抗震施工技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施工技术

1建筑震害的主要因素

1.1预期设防裂度偏差

从目前记录的地震资料和建筑物破坏的情况来看,设防烈度与实际遭遇地震存在偏差。而造成预期设防烈度偏差的原因则与地震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地壳的变动以及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判断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减少预期设防烈度的偏差。

1.2不良的地质条件

不良的地质条件是诱发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以往的地震发生可以看出,许多的地震都是发生在不良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复杂的阶段,如地震活动断层和断裂带,山体覆盖层松散等地方,即使在同一个地方,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地震的受害程度也会大小不一。

1.3设计的不妥

在以往地震中可以发现,很多房子没有按照抗震规范要求来设计,有的房子甚至于没有进行设计。所以造成了柱断面的过小,无抗震构造措施或圈梁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在发生地震时,房屋起不到抗震的作用。

1.4不良的施工和劣质的材质

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可能没有按照抗震的相关要求进行建设,也可能使用劣质的材料,如标号较低的砂浆,质量较差的材质等其它劣质产品。

2抗震技术要点

2.1建筑场所选择

要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所,避开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等对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场所。如果无法避开对抗震不利场所的时候,要对抗震实施加强措施,应该严格按照抗震设防的类别,对地基实施加强,按照地基液化的等级,实施关于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相关措施;如果在地震发生时产生滑移,就要实施与之相符合的地基稳固措施;如果在地基主要的受力范围以内,有软弱粘性上层或新的填土,就要进行地基的加固。

2.2建筑结构平面布置

大量的地震灾害表明,平面布置如果做到对称规则,结构简单、结构重量分布均匀,刚度分布合理,并有明确的传力路径的建筑物结构在地震发生时不易遭到破坏。规则结构能够相对准确的预估结构的作用效应和地震时的反应,较容易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及相应的结构措施来加强其抗震性能。

2.3增设外部构件,提高抗震性能

增设构件法即通过对原有建筑结构的构件外部进行构件增设,对建筑结构中变形能力和承载力不足的构件进行强化来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抗震承载力与变形能力。应用此方法对构件进行加固设计时,应关注新加构件对原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预期会产生的影响。通常应用的方法为增设拉杆,圈梁/构造柱,门窗,支撑,柱子,增设支托,墙体加固等。

2.4应用隔震加固,铅芯橡胶隔震

地震作用中,隔震垫产生较大水平变形,消耗并吸收大量能量,增加上部结构周期,使上部结构地面水平加速大幅降低,实现减小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力的目的。当前工程实践中,增大上部结构周期的加固技术多应用隔震技术,以铅芯橡胶隔震最有代表性。铅芯橡胶隔震充分利用橡胶、铅芯两种材料水平变形较大,阻尼值相对较高,能散耗并吸收大量地震动能的特点,在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之间布置铅芯橡胶隔震加固,使二者完全脱开,地震作用和结构刚度成正比,结构周期变大,则刚度减小,地震作用降低。

2.5多设抗震防线,提高抗震性能

强烈地震发生后往往伴随数次余震,一层防线往往会因强震后结构损伤无以为继致使建筑倒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抗震结构应形成体系,有预见性的建立层层抗震防线,应建立最大可能数量的外部与内部冗余度,重要耗能构件要有适度刚度和较高延性,让结构能耗散,吸收大量地震能量,整体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尽量避免大震建筑倒塌。在受到地震作用影响后,第一道抗震防线由一些延性比较好的构件组成,在达到屈服值后及时屈服,在第一道抗震防线屈服之后地震余力才能够对后方构件造成冲击,而后方又是第二道防线,屈服后还有第三道,层层抵御,这样形成的结构体系可以在结构的抗震安全方面发挥出极为重要的功效和作用。

2.6控制施工质量

(1)严格按照施工图对建筑物进行施工,规范行业的标准和指导实践。

(2)严格把控材料的质量,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材料在施工场所进行使用。

(3)严格把控施工的质量关,重点控制对工程质量及抗震设防有直接影响的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

2.7控制节点

加强梁、柱及墙的抗震构造设计,要使钢筋硅结构在受地震作用影响时,依然具备一定的承载力和延性,在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循“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等基本原则,并且需要科学地选择截面的大小,合理地控制柱的轴压比,特别是要满足构造的配筋要求,对于节点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2.8施工缝的留置及处理措施

施工缝是影响建筑物质量及外观的重要部位,在以往地震中不难发现,许多建筑物受损的部位中,绝大多数的施工缝出现了裂纹和裂缝。由于砼在筑的过程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砼不能连续浇筑且停歇的时间超过了混凝土初凝的实践,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不在适当的位置留设施工缝。而砼的抗拉程度是其抗压强度的1/10,因而施工缝是房屋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施工缝的处理措施:首先要把已经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的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进行清除,并加以冲洗干净和不得留有积水;然后再浇筑混凝土前把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者是与混凝土成分相类似的水泥砂浆;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需要仔细的振捣密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2.9加强框架填充墙的施工

在以往国内发生的地震中,许多框架填充墙及连接部分出现了裂纹,面对这种现象需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施工质量:

(1)适当地提高砌体砂浆的强度。在施工现场要根据原材料的情况,随时调整现场材料的实际配合比,严格控制砂浆的搅拌时间,提高砂浆的强度。

(2)加强进场原材料的检验,严格把控好进场材料的质量关。对进场的材料按照规范要求及时送检,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3)加强现场填充墙砌体施工的质量监督,严格控制砌体施工的质量。做到砌体砂浆密实饱满,实心砖砌体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

(4)填充墙构造做法。在施工的过程中,凡事设有构造柱的结构工程,在砌砖前,必须要先根据设计图纸或相关的规范制度将构造柱位置进行弹线,并把构造柱插筋处理顺直。构造柱内的落地灰、砖渣等杂物要及时处理干净以防夹渣。

(5)填充墙与框架柱之间的拉结。由于传统的在框架上预留钢筋,给施工的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进度。所以,在现在的施工过程中,都是采用先进的植筋技术来解决填充墙与框架柱之间的拉结的。植筋就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将钢筋注入到混凝土的结构中。

(6)在进行抹灰的时,一定要在砌体与梁柱接头处粘贴钢丝网。

结束语:

我们应该从往日了地震灾害中吸取到教训,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规范、工艺流程进行管理和施工,适当提高抗震等级,增强房屋的抗震能力,保证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代志坚,韩涛.建筑抗震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

[2] 牛桂森.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术及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2):138-140.

论文作者:陈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中的抗震施工技术分析论文_陈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