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玮 王雪贞 山东省威海荣成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中心 264315
摘 要:随着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以其理论与技术运用为指导的语言技术革命已渐渐地在各中小学开展起来。对于校外实践基地这一不同于校内教育模式的新场所、新形式,运用积极语言技术指导其开展活动变成基地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从应用方式的角度阐述了积极语言技术在该校的系列探索与应用活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积极语言技术 校外实践基地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最重要的工具。作为教师,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如何正确运用语言,充分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就被看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从学习积极心理学理论、认真研读积极语言方面的资料,就开始了积极语言技术在校外实践基地的探索与应用,现从应用方式角度做简单的概述:
一、巧用无声语言:积极期待让学生有了更多相同的可能
多年的培训工作让我看到了农村孩子勤劳肯干、自立自强但见识略有不足,也了解了城里孩子思维灵活、多才多艺可大多不善团结劳作,尽管人各具特色、各有优缺,但我始终相信:即便种下不同的种子,也能赢来满园鲜花开。当学生们到基地时,我会将他们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样的劳动任务,同样的活动规则,“并不因为‘你’不同而不同”的口号,鼓励学生们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多年的带班实践证明,运用积极语言技术所带领的班级,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高,活动效果好。
二、妙用有声语言:积极互动让学生的实践活动拥有更多正能量
1.关注语言行为背后的力量,引导学生向上向善。某次培训结束时,一置物柜里留下了一张纸条和三十元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纸条上这样写道:“老师,对不起,我不小心将宿舍里的暖瓶打破了,我不敢说,这些钱用来赔偿,对不起!”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真诚的孩子!寥寥数语却向我们展开了一个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里面蕴含着善良真诚、内疚自责、害羞恐惧……人类的语言行为来源于内心的想法,在看待每个事件、每种状况时,我们首先要平心静气去分辨学生言行背后的东西,那样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好、更积极的心灵成长。
2.慎用“比文化”,每人都可以是No.1。小学泥塑课上,“蹬蹬蹬”,一男孩跑过来说:“老师,你看,我比他做得快。”另一男孩马上说:“老师,你看看,我比他做得像。”……类似的故事经常上演,不时地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而这种故事里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比”。自古以来,人最怕“比”,也最乐意于“比”。对于在某方面具有优势的人而言,“比”可以为其带来优越感及心灵的满足,相反者则内心充满了挫败甚至遭遇抑郁、自卑。在日常管理及项目课程评价中,我始终坚持不用“比”字眼、淡化“比”文化、慎用“比”概念,竭力避免学生之间横向的“比”,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中纵向的“比”,此刻比前一刻进步一点点,此次比上一次进步一点点。如此这般,哪怕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将激起学生成长的动力,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积累更多的能量。
3.“尝试”比“输”、“赢”更重要。一篇描写中美教育区别的文章中写道,中国教师和家长千万百计避免孩子“犯错误”,而美式教育鼓励孩子不怕“犯错误”。“犯错误”到底和啥有关?其实,归根到底它蕴含着人内心深处对“赢”的追求。生活中,也正是这种希望“赢”的心理断送了孩子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少了许多生命的成长点,也就少了许多人生的可能。在这里,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积极的“尝试”教育,借助不同的项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尝试机会,并在实践中用“被肯定,被认同”的语言不断激励学生,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难能可贵的。
4.赞美的力量具有再造“新人”的魔力。俗话说得好:没有人不喜欢被赞美,只有不会赞美人的人。几何中讲“点”、“线”、“面”具有魔力,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稀奇古怪的图形。而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恰当、适时的“赞美”同样具有神奇的魔力,将其用于个体上,可以促使其消极情绪或言行转化为积极;将其用于集体中,可以令学生们产生合力,创造更多的奇迹。当不善言辞的“害羞鬼”将手举得高高地去争取发言的机会时,当平日里的“捣蛋鬼”安安静静地坐在位上等待布置任务时,当“眼里只有我”的“自私鬼”积极参加分享时……学生们不但摘下了他们头顶那不美丽的帽子,丢弃了“对同学不好”的印象,更是形成了对自己新的认识,从而也产生了新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模式。
三、活用书面语言:从无形到有形,为学生搭建更广阔、更深远的综合实践舞台
在校外实践基地,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学习单元、一个学习周期,根据项目教学的实际需要,它可以是两课时、四课时或是六课时等。课程结束时,我们会通过等级及文字评语的形式记录下学生们这节课的整体表现。以《丝网造花》一课为例,在绕圈、网丝网、组合和整型的过程中,首先根据课程量规进行自我文字评价,然后实行小组内分环节分等,最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创作教师给予简要评价,评价文字以赏识性、鼓励性及建议性为主。另外,我们会搜集本项目更多的相关资料及素材,吸引学生对此继续关注,做到网络及联系平台的全公开,引领学生向深层次的领域去探索与实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现如今,恰逢积极语言技术理论学习与探索的时代,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必将以此作为教学生涯之路的敲门砖,一步一步地引领着学生健康而幸福的成长。
论文作者:翟玮 王雪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语言论文; 学生论文; 校外论文; 学生们论文; 教师论文; 基地论文; 孩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