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霞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虹桥小学 410013
什么是慕课?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又称慕课,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慕课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它是一种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形式而发展来的。当前慕课最著名的三大联盟Coursera,edX,Udacity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注册人数,其中Coursera注册人数超过565万,edX注册人数超过160万,而Udacity也拥有超过130万的注册人数,这些数据足以体现慕课的发展异常迅猛。可以说全世界所有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即可学习名校教师的网络课程,这意味着教与学的活动主要发生在网络环境下,MOOCs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协调人、话题、时间安排、作业等),这无疑给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一、慕课课程的特点
1.加盟的学校都是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在品牌上具有一流品质,拥有一流的教师团队,一流的课程内容,一流的基础架构。
2013年10月10日,由清华大学打造的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推出,至今已有清华大学的《中国建筑史》、《文物精品与中国文化》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原理》和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等22门上线课程对外开放选课。
2013年9月27日,继高中C20“慕课”联盟成立不久,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又牵头分别成立了初中和小学的C20“慕课”联盟。至今已有398门设计中小学各门学科的398门课程在线可供中小学生学习。
2.课程资源是完全开放共享,多元化的。 慕课课程是完全免费的,课程的资料都会在课程最后提供下载;慕课课程整合了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慕课课程便于使用,面向的对象很广。慕课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约束,通过互联网,全世界的人都能同时享受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课程,打破了传统小班教学的缺点,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从2012年至今,人们对“慕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许多方面促使教育产生变革。
二、“慕课”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划分及学习安排提出了新要求
“慕课”课程建设的以课程内容为线、知识点为珠,珠线串联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慕课”要求老师对学生课程体系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根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和内容。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导进行授课,也就是说,学生们所学的知识点以及学习量的多少均由老师来制定,学生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不断强加的知识,这本身就与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相违背。
而“慕课”采用的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模式,它所提倡的是以“学”为主要目的。
在“慕课”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学习的科目及数量,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想要掌握的知识点。就这一点而言,“慕课”更满足于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而这种学习需求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慕课”在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是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以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为主的。
三、翻转课堂,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先教后学”,而慕课的教学结构是“先学后教”:知识预习从研讨——练习——辅导——布置预习——预习指导——知识预习。
慕课的发展也将对学生如何学习、怎样有效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聆听老师来进行授课,而现在则可以在网上搜寻众多的网络课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再从头听到尾,而是可以跳过自己已掌握的内容,重复播放难懂或还没有掌握的部分。而且目前很多网络课程不仅能自动回复学习者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提问提供相应的帮助。
四、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
慕课无疑将会改变教师。由于课程是全程录像,也使教师能回头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而不再像过去只能依靠测验、考试考查学生。千百年来,教师授课究竟如何,只有学生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放在网络上,所有人都能说三道四。由此一来,教师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换句话说,教师也可以成为观众,有机会反省自己的教学及其效果。
与学生的学习不断加强相伴而来的是要求教师授课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一方面,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于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在锤炼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革授课形式。尽管“慕课”极大地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慕课”并非万能。
总之,慕课带来了教育多方面的变革,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慕课”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论文作者:鞠玉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课程论文; 在线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的是论文; 传统论文; 网络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