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竞争力单项指标评价法研究——以美国、日本两国500强跨国公司为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日本论文,为例论文,美国论文,单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对于国际竞争力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世界经济论坛1986年发表的《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比其国内外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洛桑学院1996年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则引申了上述概念的含义,提出了“企业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概念,并且在实践中更加侧重于行业比较和企业个体的对比。
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主要建立在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的全球竞争力理论、罗伯特·索洛的长期增长理论以及平衡计分法等理论的基础上,其中,波特的全球竞争力理论占据着重要地位。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分析国家、 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时认为,企业和国家更重要的课题是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生产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效率与效能则是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中心思考,解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有些国家能成功地发展出一些特定产业。① 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与经济效率、企业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学的关系的论述,特别强调了经济学的“效率”概念在国际竞争力中所具有的本质和基础的作用。国内知名竞争力研究学者金碚教授认为,“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竞争力的本质就是经济效率或者生产率”,“在经济学意义上,无论如何定义企业竞争力,都不会离开效率含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且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② 学者们以波特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同时利用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管理学理论以及创新理论等进行充实和完善,相对完整地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和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的解释。
目前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主要为单项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
单项指标评价法是直接用某企业单项指标的报告期数值与基准期数值对比,或用不同企业的同一指标实际数值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则是先对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形成一个综合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指标数值得出相应的结论。③ 与单项指标评价法相比,综合指标体系评价在方法上要复杂得多。《财富》杂志刊登的评选世界最大500家公司中综合总体指标共有六项:销售增长率、利润额、利润增长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和最多公司雇员额等。在这方面,我国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学者谢康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基本内容为基础,设计了以“经济效率”为核心评估指标的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如表1④。还有的学者综合考虑了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两大类8大要素37项指标,建立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如表2。⑤
表1 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
核心 关键 一类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经济意义
1.科技创新
2.成本核算 体现了企业内部
经营管理 3.市场结构 效率,反映了企业
4.品牌与信用经营管理能力。
经济效率类评5.生产规模
估指标:1.公司治理结构
生产要素生产2.企业文化 体现了企业的环
率制度环境 3.税赋能力 境效率,反映了企
4.投资环境评估 业制度创新和适
经济增长率 5.社会责任 应环境的能力。
1.市场规模
边际收益率 2.市盈率体现了企业的资
资本市场 3.每股收益 本效率,反映了企
4.净资产倍率业资本运作和资
5.净现值源配置能力。
1.国外销售额
2.国外净资产值
跨国经营 3.国外员工人数 体现了企业开放
4.国外利润额效率,反映了企业
5.出口额国际化经营能力。
6.流入资本额
7.吸收外资—对外投
资—投资比率
表2 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规模要素职工总数、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现 产品竞争产品合格率、产品质量价格比、单位物耗
实 力要素 率、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率、市场占有率
竞 获利能力资金利税率、资本利润率、资本周转率、资
争要素 本增值率、销售利润率
力 社会效益社会贡献率、环境保护指数、合同履约力、
要素 贷款履约力
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家素质、营销管理能
力、职工技术教育培训费销售额比重、职
组织管理工中大学生所占比重、管理人员中管理专
水平要素业大学生所占比重、应用经济信息的总量
潜 指标、经济信息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标
在 科技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职工中科
竞 研究与开发 技开发人员所占的比重、新产品替代与开
争 能力要素发率、新产品产值率、技术进步项目收益率
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现金净流量比率
要素
国际化水平 企业境外公司数、企业境外公司职员数占总
要素数的比重、企业境外利润占总利润的比率
两者建立的指标体系都主要体现了以“效率”为核心的思想。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的优点很多,主要是其评价全面、具体、深入,但这种评价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即数据不容易采集、分析费时耗力。
本文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采用的一个相对简单办法,即对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公布的世界和美国最大企业(跨国公司)的材料进行整理,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美国、日本两国在不同年份进入世界最大企业中的数量、销售额以及在不同行业销售额中的比重,来分析比较两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属性和因素可以表征为企业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这类指标可以选择能够直接反映企业市场地位的数值。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在行业销售额中的比重直接表明企业竞争的结果,可以视为企业竞争力在目前的现实状况,因此,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当前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财富》杂志所公布的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在竞争最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它们的销售额等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两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而两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企业的实力、地位,特别是企业绩效的变化。
下面利用《财富》杂志的数据,⑥ 比较分析从1962年至2004年共四十多年之间,美国、日本两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的相对变化。样本企业是从《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大的企业中选择的。1982年以前样本企业的总量是483家,以后的企业总量则是500家。作者尽可能选取等量的样本企业,以最大限度减少因样本数量不同而造成的系统误差。所有的企业主要被分成20个不同产业,其中航空、办公设备与计算机、电子电器、科研及照相器材、工农业化工、医药日用化工、汽车及配件、石油等8个行业被认为是高研究密度产业;工农业设备、船舶铁路运输设备、橡胶、建材、金属制造及制品等5个行业是中研究密度产业;纺织服装、纸木制品、出版印刷、食品、饮料、烟草等6个行业是低研究密度产业。归纳的数据主要包括:美日两国不同年份在世界最大企业中的数量、销售额及所占比重,在不同行业中的数量、销售额及所占比重。这里要指出的是,用数量和销售额的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如果仅采用上述3项指标中的一项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很可能会产生偏颇,但采用上述3项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既可以简化分析,又可以通过美国、日本两国在世界最大跨国公司中数量与销售额的变化,从总体趋势上体现美国、日本企业绩效的变化情况。
二、美国、日本500强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1.美国、日本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数量比较
从图1和表3中可以看到,1962年美国在世界最大的483家跨国公司中占292家(占总量的60.5%)。这个时期是美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最高潮或“黄金时期”,以后逐渐减少。在20年后的1982年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降至213家(占44.1%)。至90年代进一步下降,1995年降至最低点,在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只占153家(占总量的30.6%)。1997年则回升到175家(占35%),此后至2002年,美国入围全球500强企业的数量处于平稳趋势,1999年升至179家(占35.8%),2002年192家(占38.4%),2004年为175家(占35%)。
表3 1962—2004年美国、日本企业在世界最大的样本企业中的数量、销售额及所占比重
企业美 国
日 本销售总额 美 国日 本
年份 总数 企业数量 占总量(%) 企业数量 占总量(%) (百万美元) 销售额 占总额(%) 销售额 占总额(%)
(百万美元) (百万美元)
1962 483
292
60.5
296.0 299668.0 202515.0
67.610643.0 3.6
1972 483
256
53.0
6513.5 812106.0 474971.0
58.581523.0 10.0
1982 483
213
44.1
7916.4 2850802.0 1401707.0 49.2246158.012.1
1989 500
167
33.4
111
22.2 4591154.0 1714859.0 37.4925377.020.2
1993 500
159
31.8
135
27.0 5402830.0 1871487.0 34.61375571.0
25.4
1995 500
153
30.6
141
28.2 11378387.03221391.2 28.33984793.5
35.0
1997 500
175
35.0
112
22.4 11453516.53977510.9 34.73984793.5
25.9
1999 500
179
35.8
107
21.4 12695951.94710576.2 37.12930835.8
23.1
2002 500
192
38.4
8817.6 13729041.65424942.2 39.52473528.0
18.0
2003 500
189
37.8
8216.4 14873027.55841439.4 39.32180616.0
14.7
2004 500
175
35.0
8116.2 16798086.26201034.4 36.92392117.3
14.2
注:1982年及以前年份样本企业总量为483家,以后为500家。
资料来源:《财富》杂志有关各期。
图1 1962—1997年美国、日本企业占世界最大样本企业的数量
注:1982年及以前年份样本企业总量为483家,以后为500家。
资料来源:《财富》杂志有关各期。
日本企业1962年在483家跨国公司中占29家(6.0%),仅为美国的10%。1972年升至69家。1982年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达到79家(占15.8%), 1993年为135家,1995年达到最高峰的141家(占世界最大500家跨国公司的28.2%),仅比美国少12家。但1997年下降至112家(占22.4%),并持续下降至2004年的81家(占16.2%)。
图1直观地反映出,从1962至1995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企业在全球500强中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而美国在同一时期的比例却一直在下降,而从1995到2004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企业在全球500强中占的比例略有上升,自1995年的30.6%到2004年的35%,而同一时期,日本企业所占比例却明显下降,自1995年的28.2%到2004年的16.2%,足足下降了12个百分点。
表3销售额的情况反映了相同的相对变化。 1962 年美国跨国企业的销售额达2025.15亿美元,占世界483家最大跨国公司销售总额的69.6%,是日本跨国公司销售额的19倍。1982年美国跨国公司的销售额为14017.07亿美元,但占483 家跨国公司销售总额的比重则降为49.2%,日本跨国公司升至12.1%;1993年,美国跨国公司销售额为18714.87亿美元,占500家世界最大企业销售额的34.6%,日本企业销售额为13755.71亿美元,比重升至25.4%。1995年美国跨国公司的销售额被日本超过,二者所占比重分别是28.3%和35%。1996年美国跨国公司销售额又重新超过日本,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销售额为39775.109亿美元、占34.7%,日本则为25.9%。此后,美国跨国公司销售额处于稳定的上升阶段,1999年升至37.1%,而日本跨国公司降至23.1%;到2004年,美国跨国公司的销售额比例为36.9%,是日本的2.6倍,而此时日本已经降至14.2%。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刚刚成型,那时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很弱;60至80年代,日本企业制度日趋成熟,其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因此在很多产业中日本公司赶上甚至超过美国跨国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跨国公司经过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终于又在90年代重新崛起并保持其优势至今。
2.美国、日本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由表4可见从1962年至2003年美国、 日本最大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中销售额的变化情况。表5反映了1962年至2003 年美日最大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中数量的变化情况。
表4 1962—2003年美国、日本企业在世界最大样本企业中各行业的销售额及所占比重
年份 1962年1972年
销售额(百万美元) 行业销 美国占行 日本占行 行业销 美国占行
同期日本占行同期增
行业
售总额 销售额 业(%) 销售额 业(%) 售总额 销售额 业(%) 增减(%)销售额 业(%)减(%)
1 航空12081
10615
87.9 0
0 20896
18010
86.2 -1.7 0
00
2 办公设备、计算机5665525892.8 0
0 23367
21720
93.0 0.2
707 3.0 3.0
3 电子、电器 28343
16434
58.0 352612.4 86068
42921
50.0 -8.0 16235
18.9 6.5
4 科研及照相器材 10561056100
0
0 40374037100 0 0
00
5 工农业化工 20387
12450
61.1 0
0 67280
31343
46.6 -14.5 43686.5 6.5
6 医药、日用化工 6673591888.7 0
0 24418
17977
73.6 -15.1 13275.4 5.4
7 汽车及配件 42767
30964
72.4 18764.4
121638 72914
60.0 -12.4 16268
13.4 9
8 工农用设备 13583
919667.7 381 28.0 29832
18591
62.3 -5.4 18016.1 -21.9
9 船舶、铁路运输设备 3779354293.7 237 6.3
8076337141.7 -52
406950.4 44.1
10 橡胶7638565074.0 0
0 16221
11161
68.8 -5.2 678 4.2 4.2
11 建材4334314072.5 0
0 10639
611937.5 -35
604 5.7 5.7
12 金属制造及制品 42682
22186
52.0 26936.3
106989 40441
37.8 -14.2 18344
17.1 10.8
13 纺织、服装 8101498961.6 126315.6 18460
808643.8 -17.8 703338.1 22.5
14 纸、木制品 8190654180.0 0
0 23265
17007
73.1 -6.9 11855.1 5.1
15 出版、印刷 1261498 39.5 0
0 2815122243.4 3.9
514 18.3 18.3
16 食品31939
22373
70.0 341 1.1
73452
45110
61.4 -8.6 36034.9 3.8
17 饮料3246174453.7 0
0 12200
835468.5 14.8 813 6.7 6.7
18 烟草4189250360.0 0
0 11676
631054.0 -60
00
19 石油46811
34199
73.1 326 0.7
126532 85729
67.8 -5.3 39473.1 2.4
20 其他6943325947.0 0
0 24245
14547
60.0 130
00
总计 299668 20251510643 812106 474971 81503
续表4 1962—2003年美国、日本企业在世界最大样本企业中各行业的销售额及所占比重
年份 1982年1993年
销售额(百万美元) 行业销
美国 占行同期 日本占行同期 行业销
美国占行
同期日本占行同期增
行业
售总额
销售额
业(%)增减(%)销售额 业(%)增减(%)售总额
销售额 业(%) 增减(%)销售额 业(%)减(%)
1 航空848397084483.5-2.70 0
0
0 153994
116445 75.6 -7.90 0
0
0
2 办公设备、计算机848587887092.9-0.10 35194.1 1.10 248574
134084 53.9 -39.00104025 41.837.70
3 电子、电器 265250
9882237.3-12.7068763
25.97.00 755841
167703 22.2 -15.10297982 39.413.50
4 科研及照相器材 148171248684.3-15.70233115.715.70 9274772893
78.6 -5.70 14123
15.2-0.50
5 工农业化工 202729
7284935.9-10.7021505
10.64.10 396187
102753 27.8 -8.10 72798
20 9.40
6 医药、日用化工 778816320181.27.60 21262.7 -2.70 242874
127326 52.4 -28.80362014.912.20
7 汽车及配件 318479
124272
39.0-21.0080114
25.211.80 931931
311625 33.4 -5.60 315073 33.88.60
8 工农用设备 976564313344.2-18.1015779
16.210.10 208469
49931
24
-20.2082727
39.723.50
9 船舶、铁路运输设备 163622202 13.5-28.20416425.4-25.00132550
0-13.500
0
-25.40
10 橡胶343961959256.1-12.7028608.2 4.00 7132017899
25
-31.1022501
31.523.30
11 建材284326410 22.5-15.0025228.9 3.20 105281
14314
13.6 -8.90 27751
26.417.50
12 金属制造及制品 267868
8125630.3-7.50 56935
21.34.20 428756
43274
10.1 -20.20139407 32.511.20
13 纺织、服装 289909936 34.3-9.50 11065
38.20.10 5732213312
23.2 -11.1027736
48.410.20
14 纸、木制品 487633564573.10.00 713214.69.50 131882
76877
58.3 -14.8019297
14.60.00
15 出版、印刷 172565764 33.4-10.00474427.59.20 7627814708
19.3 -14.1020717
27.2-0.30
16 食品203784
112272
55.1-6.30 11967
5.9 1.00 416058
186346 44.8 -10.3060841
14.68.70
17 饮料390162002251.3-17.2021775.6 -1.10 138812
55948
40.3 -11.0023163
16.711.10
18 烟草489102403449.1-4.90 0
0
0.00 4032726439
65.6 16.50 10150
25.225.20
19 石油12449504413
55.3-12.5045169
5.0 1.90 867782
339610 39.1 -16.2084844
9.8 4.80
20 其他575671568427.2-32.8032865.7 5.70 1523315233 0
0
-5.70
合计 2850802 14017073461585402830 18714871375571
年份 2002年 2003年
1 航空102546
4489043.8-31.8017099
16.716.70 276650
199878 72.2 28.40 0
0
-16.70
2 办公设备、计算机289965
203469
70.216.30 86496
29.8-12.00328836
230771 70.0 -0.20 98065
29.80.00
3 电子、电器 623787
6381110.2-12.00350690 56.216.80 686040
62976
9.2 -1.00 386986 56.40.20
4 科研及照相器材 334051284138.4-40.2020564
61.646.40 3598413317
37.0 -1.40 22667
63.01.40
5 工农业化工 139325
5213137.4 15490
11.1 189546
60362
31.8
28143
14.8
6 医药、日用化工 321265
211944
66.0 0
0 301446
173986 57.7
0
0
7 汽车及配件 1394008 455117
32.6-0.80 392029 28.1-5.70 1538270 459097 29.8 -2.80 440915 28.70.60
8 工农用设备 120520
3409928.34.30 31461
26.1-13.60118125
38298
32.4 4.10 21012
17.8-8.30
9 船舶、铁路运输设备 940621249113.313.30 42940
45.745.70 116480
12792
11.0 -2.30 46250
39.7-6.00
10 橡胶706176
00 543424 77.0 199101
0
0 95580
48.0
11 建材5306300
-13.6010628
20.0-6.40 611410
00.00 0
0
-20.00
12 金属制造及制品 141518
2061814.64.50 42480
30.0-2.50 179277
21728
12.1 -2.50 47803
26.7-3.30
13 纺织、服装 2444900
-23.200
0
-48.40240214
106465 44.3 44.30 0
0
0.00
14 纸、木制品 788534824761.22.90 0
0
-14.609034265307
72.3 11.10 0
0
0.00
15 出版、印刷 3351000
-19.3021015
62.735.50 382650
00.00 23474
61.3-1.40
16 食品246995
131265
53.18.30 0
0
-14.607760277602
100 46.90 0
0
0.00
17 饮料632355001979.138.80 0
0
-16.706405952521
82.0 2.90 0
0
0.00
18 烟草966176218264.4-1.20 16475
17.1-8.10 6070460704
61.8 -2.60 17881
18.21.10
19 石油1276237 411821
2.3 -6.80 72442
5.7 -4.10 540732
540732 32.3 0.00 74474
4.4 -1.30
20 其他7889506 3609997 45.8 810295 10.310.30 9730213 3664903 37.7 -8.10 877366 9.0 -1.30
合计 13729042 54249422473528
14873027 58414392180616
表5 1962—2003年美国、日本企业在世界最大样本企业中各行业的数量
年份
1962年1972年 1982年 1989年
企业数目行 美 日 行 美 日 行 美 日 行 美 日
行业业 国 本 业 国 本 业 国 本 业 国 本
1 航空 15 12 0
14 11 0 17 12 0
17 11 0
2 办公设备 8
7
0
10 8
1 12 10 1
18 10 3
3 电子电器 43 20 7
39 17 9 41 16 10 46 16 15
4 照相器材 1
1
0
2
2
0 3
2
1
7
4
2
5 工农业化工33 20 0
42 22 5 44 19 8
49 16 9
6 医药日用化工 19 16 0
23 15 2 24 18 1
26 14 4
7 汽车及配件39 18 6
39 16 8 36 9
13 42 7
18
8 工农用设备38 26 2
26 14 2 30 13 5
24 8
6
9 船舶铁路设备 7
6
1
8
3
4 5
1
2
4
1
1
10 橡胶 9
5
0
8
5
1 9
5
1
8
2
3
11 建材 13 10 0
12 8
1 10 3
1
16 3
3
12 金属制品 88 37 6
80 29 12 66 20 11 56 11 13
13 纺织、服装
24 15 5
20 9
8 12 4
5
14 5
6
14 纸、木制品
22 16 0
21 14 2 17 11 4
28 14 5
15 出版、印刷
5
2
0
5
2
1 7
2
2
12 4
2
16 食品 53 42 1
53 35 4 49 27 4
46 20 10
17 饮料 10 5
0
12 7
1 10 4
1
17 4
2
18 烟草 9
5
0
8
5
0 7
3
1
5
2
1
19 石油 36 24 1
40 22 4 71 30 7
52 15 7
20 其他 11 5
0
21 21 0 13 4
2
1
0
1
合计483 292 29 483 256 65 483 213 79 500 167 111
1993年 1997年 2002年 2003年
1 航空 15 10 0
17 10 1
12 8
0 11 7
0
2 办公设备 18 10 6
11 8
3
9
5
4 9
5
4
3 电子电器 44 15 15 27 8
9
18 3
9 18 3
9
4 照相器材 10 6
2
3
2
1
2
1
1 2
1
1
5 工农业化工43 13 12 16 4
2
6
2
1 18 2
2
6 医药日用化工 36 14 8
13 8
0
14 9
0 12 7
0
7 汽车及配件43 8
18 25 5
9
32 8
11 32 7
11
8 工农用设备26 7
10 8
2
2
6
2
2 5
2
1
9 船舶铁路设备 3
0
0
26 2
4
6
4
0 6
1
3
10 橡胶 11 3
3
3
1
1
16 0
9 10 0
5
11 建材 21 4
5
12 1
8
3
0
1 3
0
0
12 金属制品 53 9
17 16 2
7
8
1
2 9
1
2
13 纺织、服装
12 3
6
0
0
0
10 4
0 11 7
0
14 纸、木制品
23 12 3
6
4
1
4
3
0 5
3
0
15 出版、印刷
12 4
2
4
0
2
3
0
2 3
0
2
16 食品 47 19 11 41 17 4
3
3
0 3
3
0
17 饮料 18 4
4
5
4
0
4
3
0 4
3
0
18 烟草 5
3
3
3
1
1
3
1
1 3
1
1
19 石油 50 15 8
37 14 5
26 7
4 32 7
4
20 其他 4
0
4
224 82 42 315 128 41 304 139 37
合计500 159 135 500 175 112 500 191 88 500 189 82
注:①1982年以前样本总量为483家,以后为500家;②该续表对行业分类因《财富》杂志分类的微小变化与原表个别项目不同。
资料来源:《财富》杂志有关各期。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跨国公司最兴盛的时期。在所有20个行业中,只有在出版印刷业和其他制造业中美国跨国公司销售额占行业销售总额分别是39.5%和47.0%,不足50%,其余18个行业均占50%以上。办公设备及计算机、科研及照相器材、船舶铁路运输设备3个行业中美国跨国公司销售额占行业总额的90%以上,占80%~89%的行业有航空、医药及日用化工、纸及木制品等3个行业;占70%~79%的有5个行业,占60%~69%的4个行业,占50%~59%的3个行业。在所有行业中美国跨国公司的数量都占有绝对优势。
战败后的日本全面吸收并不断改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引进西方资本,从而创造了长达四十余年的高速增长期。日本企业1962年在8个行业进入世界最大的483家行列,工农业设备、纺织服装、电子电器3个行业日本企业销售额分别占行业总额的28.0%、15.6%和12.4%;其余汽车及配件、船舶铁路及运输设备、金属制造及制品、食品和石油等5个行业均占10%以下。虽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 但那时的日本企业对美国企业还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经过10年至1972年,美国跨国公司销售额占行业的比重只有饮食业和其他制造业增幅大,办公设备及计算机、出版印刷2个行业略有增加, 科研及照相器材行业持平;其余14个行业均有所下降,特别是船舶铁路运输设备由1962年的93.7%降至41.7%,建材业由1962年的72.5%降至57.5%,金属制造及制品由1962年的52.0%降至37.8%,纺织服装业由61.6%降至43.8%。日本企业则在除航空、科研及照相器材、烟草业、其他制造业4个行业外,均有企业进入世界最大的483家企业行列。只有工农用设备行业的销售额占行业总额的比重下降,其余行业销售额所占比重全部上升,特别是船舶铁路运输设备、纺织服装、出版印刷、金属制造及制品等4个行业销售额所占比重增幅最大。在船舶铁路运输设备行业中日本企业的销售额超过了美国企业。但总的来讲日本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仍无法与美国跨国企业相比,美国企业在所有行业中仍具有非常大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处于“滞胀”的境地,汽车和电子产品已经被日本挤得疲惫不堪。80年代后期,日本首次超越前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到1993年,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相对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逆转。日本企业在电子电器、工农用设备、橡胶、建材、金属制造及制品、纺织服装、出版印刷、烟草和其他制造业等9 个产业中的销售额超过美国;在汽车及配件行业中与美国持平。在各行业企业数量方面,日本企业在汽车及配件、工农用设备、建材、金属制造、纺织服装等5个产业超了美国企业,在电子电器、医药日用化工、橡胶、饮料等产业中两国企业数量相当。
1995年日本企业销售额曾经超过了美国企业,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等原因的影响,1996—1997年重新被美国企业超过(见表4)。引人注目的是, 因为美国企业制度的广泛适应性,使美国企业顺应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在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企业经济绩效显著提高。从企业数量看,美国在航空、计算机、照相器材、工农业化工、医药日用化工、纸木制品、食品、饮料、石油等行业,特别是在金融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中均领先于日本企业。而日本企业制度面临新的环境则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导致其企业竞争力不断滑坡,并且有重新被美国企业进一步“甩开”的趋势。到2003年,同美国相比,无论是在500强中的销售总额还是在航空、计算机、化学品、工农用设备、食品、饮料、石油等方面都已经相去甚远。但是,在电子、电器、出版印刷行业中,日本仍然保持了其自20世纪90年代初所建立的领先优势。美国企业始终在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中保持优势,在航空、办公设备及计算机、科研及照相器材、工农业化工、医药及日用化工、石油等产业中的销售额超过日本,仅在电子电器行业中的销售额落后于日本企业,在汽车及配件业中与日本企业持平。而日本则采取从中、低研究密度产业中取得突破,在60至70年代集中支持造船、钢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的生产和出口。然后在电子电器、汽车、工农业化工、办公设备及计算机等高研究密度产业中与美国竞争,并在电子电器、汽车等领域取得了竞争优势。但日本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建立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它通过不断复制美国的技术去追赶美国,并很快在钢铁、汽车、电子、数控机床等方面赶超上了美国企业。而90年代美国进入了“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技术使美国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产业进一步领先,日本企业模仿创新则陷入了被动局面。
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日本企业在500强中鲜有出色表现, 无论在高科研密度的办公设备、计算机(1993年有6家,1997年有3家,2003年有4家)、 电子电器(1993年有15家,1997年到2003年均只有9家)、工农业化工(1993年有12家,1997年只有2家)、医药及日用化工(1993年有8家,1997年0家)、汽车及其配件(1989年、1993年有18家,1997年只有9家),还是在中低科研密度行业都明显下降,仅在世纪之交,高科研密度的汽车及其配件有小幅度回升,2002年和2003年都分别有11家企业进入500强的行列,科研及照相器材行业取代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通过以上介绍,勾画出了从1962年至今美、日两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我们清楚地看到,1962年到1993年的30年间,是美国企业竞争力的显著下降阶段,这段时间里,进入世界最大企业的美国企业总数从1962年的292家下降到1993年的159家,而这段时间却是日本的高速增长期,进入世界最大企业的日本企业数目从29家增加到135家,增加了近4倍,而1993年以后的情况又恰恰相反,美国、日本企业在各个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在总体趋势上也符合这一规律。
三、美国、日本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过程
从表4可以看出,在1962—2003年这段时期内,在大部分行业中美国跨国公司销售额在行业销售额中的比重都处于连续的下降状态,而从1962年到20世纪末的日本,情况则恰好相反。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汽车行业来分析一下该行业美国、日本跨国公司市场竞争力的演变过程。
19世纪到20世纪初,是汽车行业开拓时代,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汽车(福特制)的国家。20世纪50至70年代初是其黄金发展时期,1962年美国该行业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483家大公司总销售额的72.4%, 拥有绝对的霸主地位。70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汽车耗油的缺点直接导致了市场份额的下降,1972年该比重下降到60%,1982年该数字仅为39%。
比起美国来,日本的汽车生产起步较晚。1962年,日本该行业跨国公司的销售额仅占全球483家大公司总销售额的4.4%,1972年该数字上升了3倍之多(13.4%)。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经济省油的日本小型汽车崛起。从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汽车大举打入美国市场,势如破竹,给美国汽车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1982年日本该行业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500强总销售额的比重达到25.2%,而美国下降至39%。1993年,该数字变为日本占33.8%,美国占33.4%,日本取代了美国一贯的霸主地位。
再让我们看一下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过程:
1930—1950年是日本汽车工业的生产摸索时期。
1937年8月丰田汽车公司成立。
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
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5位。
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4位。
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3位。
1968年追上原西德居世界第2位。
1970年日本汽车出口量为109万辆。
1974年汽车出口量超过原西德,并一直居世界第1位。
1980年汽车出口量增到597万辆,其中出口美国340万辆;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达34.0%(包括美国、日本合资建厂生产的轿车,该数字为39.0%)。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1104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包括非500 强公司的数据),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超越了美国保持了多年的汽车第一大生产国的地位。
1981年出口605万辆,占日本总产量的54%,其中美国是日本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
1990年日本以1348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⑦
日本汽车行业的起步落后于美国半个世纪之多(亨利·福特1907年发明T 型车及首创流水线生产方式,而1930—1950年间日本汽车工业刚刚处于生产摸索时期),是什么使日本的汽车行业在很短时间里追赶并超越美国的呢?这里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有国际的外部环境因素,但更加重要的是日本的企业制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等等。
1.精细的市场研究
1957年日本丰田公司进军美国,1960年在美国市场遭遇重创,进军美国的计划暂时搁置。此后,丰田公司对美国市场进行了近5年的较为精细的研究,最终, 丰田制造出了适应美国需求的轿车——可乐娜并获得巨大成功。
2.不断创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
日本的汽车工业是从学习美国开始的,但不同的是,日本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艰苦的创新和改进工作,日本汽车企业每年的技术开发费投入约占年销售额的3%~5%,数额高达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
20世纪50年代,日本以在美国遭到冷落的爱德华兹·戴明博士在质量管理中引入统计学的理论为基础,发明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并一丝不苟的应用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获得了较大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汽车工业凭借着对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对产品和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开始了它的夺霸之旅,并最终超越了一贯的霸主美国。
美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重点放在产业政策方面,全面改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加快制造系统的改进,励精图治,1994年美国全国汽车生产数量再次超过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走向了衰落,其根本原因是日本企业制度未能跟上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等。
以上通过美国、日本两国不同年份在世界最大企业中的数量、销售额及所占比重,在不同行业中的数量、销售额及所占比重这3 项指标分析了两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清楚地知道,企业国际竞争力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内不同的通货膨胀率、汇率的变化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国内外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认为运用上述单项指标评价法,既可以简化分析,又可以从总体趋势上体现不同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注释:
①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② 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载《中国工业经济》,2001(10)。
③ 陈海秋:《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述评》,载《学海》,2004(1)。
④ 谢康:《经济效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本质——兼论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载《世界经济研究》,2004(11)。
⑤ 胡华夏、 喻辉:《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载《决策参考》,2005(1)。
⑥ 参考1962年、1972年、1982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03年、2004年《财富》杂志公布有关世界和美国最大企业的各期期刊;邓宁和皮尔斯(Dunning and Pearce)主编的“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al Enterprises 1962—1983”(1985年版)中的有关资料。
⑦ 美国汽车杂志《Motor Trend》,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