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对策初探论文_王波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对策初探论文_王波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

摘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应采取不同的政策:一是老矿山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由国家投资加以解决;二是新上矿山必须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复垦规定,加强监督执法力度;三是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力度;四是采取有效的经济保障措施,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对策建议

前言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中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各种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难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现阶段过程中,国家加大了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投人的力度,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和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1.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现状

我国采矿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观念、体制、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矿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采矿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压占和毁损、次生地质灾害、矿山废水和重金属污染等,影响面广、范围大、性质严重。

1.1破坏土地,加剧了人多地少矛盾

全国采矿破坏土地累计约4万平方公里,目前还在不断扩大,其中多数为农用地。我国是采煤大国,煤炭产量的95%为井工开采,因井工开采引起地面塌陷是一个严重问题。据统计,每从地下采出一万吨煤,约使0.1—0.3亩(平均0.2亩)的土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塌陷。每年塌陷土地1700亩。由于采矿破坏的土地长期得不到复垦治理,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恶化了生态环境,甚至使一些原本植被较好的地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2矿山废弃物的排放严重污染生态环境

矿山废水、废气、废渣的不合理排放是矿区污染的重要原因。煤矿、金属、非金属矿业的废水以酸性为主,并多含大量重金属及有毒、有害元素(如铅、砷、镉、氰化物等),众多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任意排放,使土壤或地表水和地下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如贵州汞矿“三废”几乎全部直接排放于自然环境中,日积月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留下了难以治愈的遗患,且呈逐年加剧之势。

1.3矿区水环境受到破坏,次生地质灾害严重

由于矿井疏干排水,导致大面积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破坏矿区水均衡系统,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使原来用井泉或地表水作为工农业供水的厂矿、村庄和城镇发生水荒。如山西省因采煤造成18个县26万人吃水困难,30多万亩水田变成旱地,井泉减少达3000多处。由于地下采空,尾矿堆放,地面及边坡开挖等导致次生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河南小秦岭西峪沟金矿,由于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和沟谷,1994年7月暴雨形成矿渣泥石流沿沟下泄,致使51人死亡。

1.4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国外差距加大

在国际上,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作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倍受重视。美国、德国、加拿大、巴西和西班牙等国家都制定了专门计划,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矿山土地复垦率已达到50—70%,远远高于我国12%左右的复垦率。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内政部每年投入老矿山和废弃地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预算就近2亿美元,对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给予专项投入。

1.5我国开始重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目前,我国在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管理体系、科学技术上都有了很大进步,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具备了一定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要求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二是将矿山环境保护作为国土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确定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三是正在积极推动调查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试点工作;四是社会经济条件趋向成熟,生态恢复治理技术不断进步,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生态恢复治理的手段不断完善;五是加强矿山环境和土地复垦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规范管理的一些内容已列入标准化工作当中。

2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策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发展的必然要求。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还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但是有一些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在恢复治理过程中,要按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从中国现有的国情出发,采用防治结合的方式,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矿山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大效益的有效统一。

2.1加大对原有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众多的老矿山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矿山企业本身难以对这些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这种老矿山企业的经济投人力度,通过这种方式改善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2.2新建矿山要符合生态环境治理标准

针对众多的老矿山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新矿山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新矿山开建之前,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将环境破坏的影响力降低到最低。要对全国矿山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现有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掌握,确定防治重点。对新建的矿山要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对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预测,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提前做好灾害防止预案,降低生态环境灾害发生的概率。

2.3科学规划,资源整合,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益

应科学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主要核心内容应包括科学调控开发利用总量,做好资源保护和储备工作;合理布局,划分功能区;提高门槛,优化结构。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国家出资探明的矿产地,全面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于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以及“三个转化”项目,采用协议方式有偿配置资源。其他项目均采用招拍挂方式有偿取得矿产资源。对于已经无偿取得资源的现有矿山企业,要在储量核查和评估的基础上,全面收缴采矿权价款。

2.4完善矿山资金投入机制

现阶段矿山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资金投人机制,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进行统一的资金安排,形成多渠道的资金投人模式。废旧矿山的治理由国家来完善,新建矿山在严格的审批制度的基础上,由企业进行承担,降低国家在治理环境恢复上面的压力。除了国家的投人之外,还要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中,将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是极为有利的。

3结语

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问题,由此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力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恢复生态环境过程中,要认识到治理过程的长久性。在政府为主导的模式下,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不断总结治理经验教训,提高治理效果,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鲍瑛茹. 我国政府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策研究--以资源型政府理论为视角[D].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

[2]英树威. 铁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研究[J]. 科技资讯,2011(13):156-156.

[3]刘锦,周春财,徐翀,等. 矿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 环境与生活,2014(20):31-31.

论文作者:王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  ;  ;  ;  ;  ;  ;  ;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对策初探论文_王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