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的是在明确患者特征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且选择适宜的药物剂量、疗程等,达到控制感染、消灭致病微生物的作用。抗菌药物多具有杀菌、抑菌的特点,很多人存在自主购买抗菌药物,随意使用抗菌药物的问题,会影响其自身的抗菌能力,且可能会出现耐药性问题。那么怎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呢?
抗菌药物的类型及特点
1.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药物主要包含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以及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等等。临床使用的指征较广,且多数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以大量使用药物。但是相同药物之间,存在着交叉耐药的问题。
2.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对革兰阴性杆菌能够产生较好的抗菌效果。常用的药物包含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等。药物抗菌作用突出,但是具有肾毒性、耳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的作用。在药物使用期间,需要对患者好的尿常规、血肌酐状态等进行监测,关注患者听力、神经肌肉状态等。
3.大环内脂类
大环内脂类药物多用于革兰氏阴性菌、部分厌氧菌或者不典型病原体的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含红霉素、阿奇霉素以及克拉霉素等等。克拉霉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怎样合理使用抗菌药?
1.使用抗菌药物,需要具有明确的诊断,确诊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则需要实施对症治疗。首先需要明确病原菌,其次则结合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在一时难以获得药敏试验结果的情况下,则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合理选择药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合患者的特殊生理状态,比如妊娠、婴幼儿、老年人,差异性的感染位置,比如胆道感染、中枢感染等等,需要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实施对症治疗。
3.合理选择药物剂量与疗程。抗菌药物的治疗,需要结合情况科学规划治疗方案。比如 氨基苷类抗菌药物,当前多每日使用1次,但是在每日使用2次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达到药物作用效果。临床用药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态、年龄因素等科学进行分析。药物的剂量设置,还需要结合患者的肝脏、肾功能状态等进行确定。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多在药物使用的3-4日,症状能够消失。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在4-8周后症状消失。患者感染的情况、个人的身体素质等存在差异,抗菌药物使用后所能够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需要科学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使用期间需要注意的六大事项
1.快速分离患者标本上的病原体,明确实施药物敏感试验,科学选择抗菌药物。
2.清晰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等,基于药物动力学、药物作用学,经济性特征及安全性价值等方面实施综合考量,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设计用药方案。
3.关注药物使用的方式,结合患者的症状缓解效果,适当调整药物使用的剂量与使用的次数等。
4.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状态,比如新生儿、哺乳期产妇、营养不良的患者,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等等,重点分析药物使用的方法、剂量等。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六大事项
5.为了避免发生手术室感染的症状,则可以在手术患者术前2小时使用药物治疗。结合患者的情况、血浆药物浓度峰值时间等,合理使用药物,明确药物半衰期时间、血药浓度峰值的达到时间等,避免多次使用药物,致使细菌的形成,且避免耐药性问题的发生。
6.避免在皮肤、黏膜上使用抗生素治疗。
怎样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一)两个“坚持”
1.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2.坚持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按时、按量使用药物。
(二)四个“不要”
1.不要自行购买抗菌药物治疗。
2.不要任意服用抗菌药物。
3.不要主动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4.不要擅自停用或者更改抗菌药物的剂量、次数等。
论文作者:高璐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6
标签: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剂量论文; 作用论文; 状态论文; 症状论文; 霉素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