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学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在文言文导学案的编写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本文对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导学案编写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2-174-01
导学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被不少教师作为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逐渐转变。在文言文导学案的编写方面,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至少在教师个体层面,对初中文言文导学案的编写还处于探索阶段,编写使用的导学案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我们提出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
一、目标空泛,不明确具体
在每个课时的文言文导学案中,学习目标都应该是具体明确的。其中的知识目标更应当是已经分解的、可量化的、可检测的。而事实上,有不少的导学案,在表述所制定的学习目标时只是笼统含糊的一两句套话。比如,“积累词语”“准确翻译课文”,等等。之所以出现类似的表述,其原因可能是教师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没有必要作准确具体的表述;也可能是其实编写者并未对此类目标作过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本身把握不准,自然阐释不明。
从编写导学案的意图来说,学什么,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这些目标要求当然很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积累词语”“准确翻译课文”的说法,显然并没有指出在本课中究竟要掌握哪几个实词、学习哪个虚词的用法,要重点掌握哪几个句子,学生使用这样的导学案进行学习时,将会难以取舍,难以准确把握。同理,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甚至可以联系哪些已学知识,借助哪些工具,查阅哪些资料……在学习目标中,都可以给学生具体明确地指出来,以发挥“目标导学”的作用。
二、内容固化,重点不突出
一份导学案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由文学常识、字词积累、语句翻译、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和写法借鉴这几部分组成。诚然,在初中阶段,这些内容都是学习一篇文言课文所需要的,不适于随意增减。但是,具体在某个学习阶段,学习的内容却是可以选择的,是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的,而不是框死的、一成不变的。比如,七年级学生学习《〈论语〉六则》中的“而”,只需重点掌握“表示顺接”和“表示转折”两种基本用法即可,“而”的其他用法还不属于本课学习的内容,若编进本课的导学案中,显然并不妥当。不仅增加了学习负担,达不成学习目的,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同理,并不是每篇文言课文都要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方法赏析,作为教材文本,其可供学习借鉴的地方肯定不少,但学习课时有限、初中生学习的能力有限,如果不加选择、不抓住非学不可的重点来设计编写导学案,势必难以如愿,甚至得不偿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师“一言堂”,不留空白
导学案由谁来设计编制?当然是由需要它、使用它的人来设计编制合理。这个人除了老师,还有学生。笔者认为,师生合作编制导学案是一种教学的理想,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去实现。现实中,由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太多的是教师的“一言堂”,从目标到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不留一点“商量”的余地。它们脱胎于教师的“教案”,其思路、程序是“教”,而非“学”,其方法是“教法”,而非“学法”,其预设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而非“学生的问题”……
有鉴于此,建议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不妨有意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时,写下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出惊喜的发现,记述思维历程、探索学习的经过;让他们在合作探究时,生成问题,提出质疑;让他们在新课学习之后,拟出题目,互测互查,总结反思……教师提供导学案的框架骨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订正它、充实它、完善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学生参与编写导学案时“创生”的这些内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内容。
四、“问题”肤浅,探究性不强
“学案导学”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之一便是“探究问题”,其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研究性的学习,培养形成新时期倡导的核心学习力。正因如此,用作探究的“问题”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不少文言文导学案中,“问题”往往未经“深加工”,流于肤浅,如下“问题”普遍存在:题干表述直白,未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设计封闭单一,缺乏开放性;视角单一,思维含量低;层次不清,盲目拓展;等等。这种种问题,不利于激发探究兴趣,往往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无益于智慧开启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比如,《曹刿论战》一文,有的“导学案”列出以下一连串的“探究问题”:曹刿为什么要进见鲁庄公?鲁庄公作了哪些战前准备?曹刿赞成鲁庄公的看法吗?进攻的时机是什么时候?追击的时机又是什么时候?……笔者认为,它们都是一般性的问题,答案唯一,且学生都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若用作为课前自学的提示,多少有点作用;若作为“探究问题”,其实并无多少探究的价值。本文的核心问题是:课文是如何叙写长勺之战的?长勺之战给我们哪些启示?就第二个问题来说,可以从鲁国一方分析,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齐国一方思考。比如,转换视角,提出问题:“如果你是齐国国君,你当如何反思长勺之战?”还可以提供《曹沫劫齐桓公》一文,指导学生将之与《曹刿论战》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探讨两文中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方法的异同。当然,设置怎样的“探究问题”,还要依据学生的情况,把握好难度系数,讲究“问题呈现”的艺术,确保一定的“探究性”。
五、重“新知”学习,轻总结反思
有不少的导学案,对“新知”学习的步骤以及每个环节的学习内容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什么,怎么学,一清二楚。但对于指导学生进行学后的总结反思却有所忽略。作为“导学”依据的“导学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它指导下展开的学习活动,同样也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总结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在编写导学案时,理应把它作为重要的环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来加以考虑。我们可以在导学案的篇末,设置一个“总结反思”环节,指导学生用问题清单或知识列表,或思维导图等方式,将所学、所思、所悟作一个梳理,将得与失简要地记录下来。长期坚持这样总结反思,学习力必将得到切实提升。
上述初中文言文导学案编写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仅是笔者浅见。编写导学案,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因为受到教师理念转变、学习个体差异、学习情境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新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需要我们及时深入分析,积极思考对策因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论文作者:梁秀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案论文; 文言文论文; 内容论文; 教师论文; 目标论文; 课文论文; 初中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