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影响越来越大,而且以后还将持续发展下去。中国学界也越来越关注对于反全球化问题的研究。而理论研究则要说明经济全球化中的公正问题。本文拟结合实际对反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一、反经济全球化的力量
反全球化的抗议活动始于1995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演变成一种有组织的群众性社会运动。有的反全球化的力量来自维护本民族的文明的运动。它们抵制全球化浪潮中主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侵蚀和支配。在这方面,伊斯兰复兴运动,也就是西方国家称谓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最为引人注目。它的首要口号是抵制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统治。反全球化力量认为全球化加剧了贫富不均、恶化了全球环境、侵犯和危害了人权、威胁着现存的民主政治。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同一国家内的贫富差距都拉大了。反全球化力量认为,超国家机构正在挑战着传统国家的权力。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国家间互相挑战对方的法律。
从反全球化的现象层面上看,起初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全球化声音较大,而近年来反全球化运动主要发生在西方国家。就地区而论,东亚的反全球化现象不如欧美厉害,东欧则不如西欧厉害。美国和欧洲是全球化的中心,也是反全球化的中心。就产业而论,反全球化力量更多地来自于第一与第二世界的“旧经济”而不是“新经济”部门。利益受到直接损害的人最直接地反对全球化。而且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也与反全球化运动联系在一起。一些在全球化中受益比较多的国家中的反全球化力量比较小,比如说墨西哥、印度和巴西等。而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反全球化的言论就比较多,比如说印尼、菲律宾、泰国、韩国等。
从反全球化的行动中可以看到,反全球化是种混杂的现象,其中包括了反经济全球化、反政治全球化和反文化全球化这三个维度。从现实存在的角度上看,这三个维度是交织在一起的。而思维具有抽象能力,能够把这三个维度分开来研究,从而能够给人一种清晰明了的认识。而且反全球化的中心是反经济全球化。在魁北克召开美洲自由贸易(FTAA)峰会,在华盛顿和布拉格召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议,在西雅图召开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期间,都有抗议者群集,反对这些会议倡导的经济全球化。尽管这些抗议者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都认为一小撮政治精英、公司和投资者在指导着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机构,使得它们不可靠和不民主。
西方知识界的一些思想领袖也已经成为了反全球化运动的思想旗帜,比如说美国学者杰姆逊和法国学界首领布迪厄。他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批判。在经济方面,法国学者伊西奥·拉莫内认为,在东西两大阵营的较量中,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是真正的胜利者。它主张资本的绝对自由,取消关税壁垒,让国际贸易畅通无阻。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是这种经济思想的物质体现。有的左翼批评者认为,如果不遏制经济全球化,那将来教育程度低的人会反对精英规则、精英理念、精英价值观和精英管理经济的共识。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说,全球化将带来一个由高层世界人掌握的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想帮助工人摆脱不幸的国家都可能使工人陷入失业的困境中。也有大量的商人写书谴责不受管制的市场所具有的邪恶,其中包括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和大的公司管理者吉米·戈德史密斯。而他们两个人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受益者。
发达国家的政府首脑通常是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反对者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弱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同情者。由于发达国家的弱势群体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体会比较深,更能够意识到他们的失业与经济全球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有更多的接近全球会议的机会,而且他们也形成了以游行抗议的方式表示反对的习惯,因此更能够通过媒体得到关注,于是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动中心和反对中心都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实发展中国家的反经济全球化现象也是值得注意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反经济全球化者主要是来自政府首脑。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将失去独立性。全球化将使发展中国家因为门户开放而无法保护自己,其后果必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小公司纷纷倒闭,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接管一切,使得小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永远赶不上大国。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认为,全球化无疑是一个西方思想观念,并明显带有美国政治经济影响的烙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一份报告中也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极少数人有利,使大多数人变得更加贫困。极少数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是建立在牺牲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上的。他们代表着他们本国的反经济全球化倾向,只是他们没有以游行示威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
二、反经济全球化的组织
反全球化的组织形式是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和抗议联盟。反全球化运动采取的主要形式应该说是针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及其控制的世界经济组织的大规模游行示威。1998年6月,由法国《外交世界》月刊发起、几家左翼杂志共同成立了“阿塔克”(Attac)协会。本协会的全称是“争取开征托宾税援助公民行动协会”。其最初目标是要求开征托宾税,以便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反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泛滥和金融垄断集团的统治。现在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组织,运用“公民参政”的民主方式,在行动上抗衡新自由主义的世界新秩序,力图对世界的未来施加影响。“地球之友国际组织”(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组织是个总部设在荷兰的68个国家的环保组织联盟。主要通过游说来让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官员注意当地的需要和评估他们的计划对于环境的影响。另外,以法国为基地的“取消第三世界债务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Cancellation of Third World Debt)、以日本为基地的“食品安全与环境网络”(Network for Safe and Secure Food and Environment)、以菲律宾为基地的“反对走私妇女联盟”(Coalition against Trafficking in Women)和阿姆斯特丹跨国研究所(Transnational Institute in Amsterdam)等非政府国际组织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还有日本的奥姆真理教和墨西哥的赞帕斯塔斯运动。后来还出现了“乱砍者”,他们的目标是用“数字反叛”来对付信息产业。全球最大的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具有网络化、灵活性、项目驱动和价值导向等特征,它吸引了200万名会员,能保证每年1亿美元的收入。
这些组织基本上都是以反对经济全球化为中心。他们提出的全球化的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根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国家仍然可以关起门发展本国经济,那么其他方面的很多消极影响自然就能够被抵挡在外。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这些组织里的成员,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并不是很关注。而且发达国家的多数人对于他们本国的政治和文化是持认同态度的。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当他们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时,也主要是关心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他们不怎么提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文化。
三、反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对于反全球化这个概念,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反全球化可能是对全球化的否定,可能是对全球化的片面性的批评,可能是对经济全球化的担心,可能是对全球资本主义化的抵制,可能是对环境灾难的不满等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认为,反全球化并不是真正地反对全球化,而是反对某种同他们的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和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这个只讲经济效率而缺少意义的世俗世界的不满,还有维护利益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反对自由贸易、跨国公司和全球经济增长协议。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看成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头兵,因此也成为主要的反对目标。他们认为这些国际机构是为早已垄断了国际贸易舞台的公司利益服务。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是建立在不公正的基础上的。它假定所有从事贸易的国家都有平等的讨价权,并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设计,但是这个前提忽视了大部分世界贸易已经被跨国公司垄断了的事实。
有的学者则是从新的不平等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的。英国学者S.沃尔比在他的《分析21世纪的社会不平等:全球化和现代性重构不平等》中认为社会的不平等将以新的形式进入21世纪,而理解这种不平等的关键是全球化和性别关系的现代化。这种不平等将是全球性的。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将重构全球的等级制度,从而造成新型的社会不平等。性别统治的现代化与全球化同时出现了。因为女性进入了公共就业和管理国家的领域,他们对于丈夫和父亲的依赖性降低。全球化正在创造着新型的工作。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比较有利。而其他工作的灵活性使工作变得不稳定,而且报酬低下。这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构成了就业中的社会不平等,从而构成了其他诸多方面的不平等。与男性相比,女性为信息经济作的准备更充分。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全球化。上网本身取决于教育、收入、社会和地理位置。目前的计算机化更多地是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因此它的发展主要对男性有利。但是键盘、翻译和以文本为基础的工作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
不少反对全球化的人是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所处的不利条件为理由的。有的人认为国小力弱的非洲国家多处境不利。大多数非洲国家明显处于被动和受损地位。不平等的国际贸易规则使非洲国家的利益受损。非洲经济主要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深受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得承受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之苦。它们的经济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依赖性加深了,而国际市场和世界贸易容易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操纵。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资金技术短缺的严重制约。多数非洲国家很难通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从西方引进。引进外资和外援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受制于人的危险性。当前的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和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财富更多地集中在富国,出现了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状况。针对这些情况,有的学者发表过“脱钩”论,主张让非洲国家远离全球化以免受其害。
四、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
本人认为尽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其主要理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地从中受益。在发展中国家刚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发展中国家本身的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中的不公平规则,都会使其受益不足。而一个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将是个越来越被经济发展抛在后面的国家。即便当下受损,为了未来的经济发展,也不得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更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它们不会放弃推动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能够使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从而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垄断着国际贸易,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始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其产业在不断向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规模的扩大,确实对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是发达国家总体上从中获得的收益要大得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的不断增加,确实使本国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但是它也创造出不少新的就业机会。总的说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受益大,冲击小。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先进科学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获得资金和技术,并能够得到生产和管理上的协作,从而提高本国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从总体上说,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数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它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条件,能够带动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能够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能够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比较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明显受损阶段;第二,受益与受损相平衡的阶段;第三,受益大于受损阶段。如果发展中国家只是根据第一阶段的现状决策,它们完全有理由拒绝经济全球化。但问题是一个国家需要有未来,需要能够有机会实现第三个阶段,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又是进入第三阶段的必由之路。当然,这种先受损、后受益的思路能够实现,还是要看各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一个国家只有在某个或多个高科技领域处于优势地位,才可能从经济全球化中大大受益。为了发展本国的高科技,首先需要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资金。初级产品本身价值低,再加上不公正的国际贸易体制的存在,使初级产品的价格更加低廉。但是这个时候不出口,换不来资金,发展不了高科技,本国也就不会有兴旺发达的未来。因此从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尽管不少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参与经济全球化处于受损状态,但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还是会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本国强大了,就更有力量去争取和维护一种公正的秩序了。对于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来说,公正行事意味着本国的利益受损。弱势群体的公正要求通常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当弱势群体发展到能与优势群体相抗衡的程度,它们的公正要求才可能被对方考虑。
当然,承认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并不是要否定反经济全球化运动中提出的问题。相反,反经济全球化运动中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深思并应该加以解决的。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国家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关系到了本国弱势群体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国家即便是牺牲一些发展速度,也应该解决弱势群体的温饱问题。这些问题不光是影响到国家的稳定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公正的问题。一个公民的生存时间是有限的。他能够享有的不是未来社会的辉煌,而是现实社会的温暖。给予他们基本的生存条件,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这是国家应该也是必须努力去解决的问题。从国际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应该加以矫正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但是应该看到这不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还得面对不公正这样的现实来行事。不过即使在本国的实力没有发展到能够维护一种公正秩序的情况下,本国学者是可以从公正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走向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个不断走向比较公正的全球经济秩序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能够被普遍认可的关于全球经济秩序的公正问题的理论,是会产生现实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