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综述--社会转型与政党变迁_政治论文

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综述--社会转型与政党变迁_政治论文

“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社会转型与政党的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第五届论文,中俄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11月18—21日,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社会转型与政党的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央编译局、中联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科院、山东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中方学者,以及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以及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的多位俄国学者。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王建民教授主持,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和圣彼得堡大学博罗诺耶夫院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与会专家围绕社会转型、经济变革、政治环境变迁、意识形态变化等因素同政党变革的关系、中俄政党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比较、革命党与执政党关系以及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关系问题等主要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政党制度及执政党变革

与会中方学者不仅对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功能、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性建设、执政党变革、党内民主问题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及党的政治教育社会化等问题作了认真研究分析,还与俄方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共十七大制定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特别是中国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李金河教授结合《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的内容,提出新时期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功能和价值。他认为这种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能够有效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基础;能够促进政治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能够加强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能够体现出政治体制内的广泛参与机制,适应和平衡社会结构的变迁,保持社会稳定。

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王韶兴教授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变革的基本逻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社会发展转型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引起执政党自身变革。由社会转型引起的执政党适应性变革是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政党文明提升和再造过程。十七大将中国共产党在创新性建设中的探索经验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他提出应当着力解决党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转型的能力问题,全面提升党的素质,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加强对执政权力的制约。为此,中国共产党应作出五个相应的具体转变:由全能型执政党转变为党政职能明晰,党政关系科学化、法治化的执政党;由政党权力意识很强、发号施令直接干预政务影响社会的执政党转变为权利义务意识很浓、用法律影响政府、以领导整合社会的执政党;由重视数量建党转变为重视质量建党;由人格化的政党权力为政党活动支撑点转变为将全部政党生活导入法治化轨道;由监督制约不力转变为监督有效、制约有力。

二、俄罗斯政党制度的转型及政权党建设

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状况是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与会学者通过研讨,进一步理清了俄罗斯政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且对俄国目前的整体政治、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发展状况作了进一步交流。

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郑异凡研究员认为,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存在的70多年里,曾有几次向执政党转变的机遇(20年代初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关头、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之后、80年代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时候),但是,苏联共产党没有把握住这些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进行有效的改革,没有能够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其后果就是苏共丧权、苏联解体。

新生的俄罗斯政党制度从最初的混乱无序逐渐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Л.В.格韦林科教授认为,20世纪后十年,俄罗斯政党制度初建时期具有明显的不成熟特征和过渡性特点。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孙凌齐译审也指出,当时许多沙龙式政党纷纷涌现出来,这种俱乐部式的政党没有群众基础,缺乏经费来源,往往在政坛上昙花一现。2000年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快,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多党政治制度,但同时,俄罗斯现有的政治力量还并未形成成熟的政党体系。

格韦林科教授总结指出,当代俄罗斯政党政治模式的独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国家(总统)在党派的形成过程中和政治竞争的调整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选民的政治倾向易变而且很难把握。第三,党员从事政治活动看重的不是政治思想的归属性,而是为了在大选中赢得更高的威望,这导致党派之间人员经常大规模流动。第四,政党内部和政党之间仍然存在被称为“政治过程腐败”的黑箱操作以及合法政治捐款带来的影子政党现象。

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李兴耕研究员和孙凌齐译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分析了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首先,“多党并存、一党独大”。其次,不存在法定的执政党,只有得到总统支持的“政权党”。第三,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改革是在总统高度集权条件下自上而下地进行,从而形成了“强势总统、弱势政党”的局面。第四,主要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淡化。第五,一些政党,特别是左翼政党在思想纲领上界限模糊。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徐向梅研究员指出,由于先天发育不良、一党制遗传烙印严重、缺乏稳定的社会基础、政治文化具有专制传统以及政治体制因素等原因导致俄罗斯多党政治在运行中没能有效地发挥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出现政党功能低效性问题。

对于俄罗斯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问题,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教授、俄罗斯《新生活报》主编Б.Ф.斯拉文认为,俄罗斯正经历着从自由主义观点向保守主义观点的转变,“社会保守主义”成为俄罗斯政权党的主要思想。他认为,俄罗斯需要符合现代性号召和国家文化优良传统的民主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应当兼具世俗性和科学性,应当汲取一切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优秀成果,还应当反映社会绝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俄罗斯的新的意识形态应当有人权、公平、自由、团结、民主、爱国主义等内容,应当在公平、民主社会中实现自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罗诺耶夫院士也认为,目前,俄罗斯的各个政党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不清、自身政治定位不明确,导致政党政治文化呈现出某种不稳定性,政治纲领也缺乏明确公正的社会思想。俄罗斯党派体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政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这也是俄罗斯社会经济多层化的表征之一。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О.Н.巴罗赫研究员指出,现在俄罗斯主流政党的纲领出现“中国化”倾向,这是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模式对俄国政治精英产生强烈吸引力,并且俄罗斯目前面临的社会经济挑战与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为相似。更重要的是,中国改革之初就提出,改革拒绝盲目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俄罗斯政治精英的赞同和认可。

三、中俄两国政党制度发展比较

当代世界是政党政治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党都承担着重大的政治功能,中俄两国的政党也不例外。但同时,中俄两国的政党发展状况又具有独特性。与会的中俄两国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两国的政党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执政党的党建思想需要发展和创新。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А.Н.卡尔涅耶夫教授比较了全球化背景下中俄两国执政党党建理论的内容及其异同。他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实践中主张进行制度化创新性建设,主张使用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主张运用新手段应对全球发展不平衡状况;而俄罗斯“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概念,这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对俄国近代史、俄国发展道路和文化认同性重新评价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与统一俄罗斯党都认为在全球化中要体现国家主权;都注重培养适应政治发展新形势的新民族精英阶层。相比之下,统一俄罗斯党应当在增强政党软实力、重视制度创新和党建理论的本土化方面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做法。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处理政党关系是统一战线原则中的重要内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又把统一战线理论发展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俄国十月革命后,采取取消其他一切政党的一党制,当代俄罗斯又经历了一个多党制由无序到有序的逐步发展过程。通过以上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淑真教授认为,中国的多党合作体制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成”的,“长”的因素大于“做”的因素,而俄罗斯政党制度不论苏联时代的一党制还是现在的多党制,主要是人的意志力作用的结果,“做”的因素大于“长”的因素。两国政党关系体制发展中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政党概念和政党发展状况:当代中国的“参政党”和当代俄罗斯的“政权党”;在中国没有法定的“在野党”,在俄国没有法定的“执政党”;新时期中国政党制度关系的发展任务主要由执政党负责,而俄国则是总统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于中俄两国政党的反腐败斗争问题,俄罗斯科学院国家与法律研究所Н.Х.艾哈麦德申教授认为,反腐败斗争在两国都是执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举措是严肃的,党内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仍有一些以公务名义纵容徇私的行为没有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这也招致了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批评。俄罗斯的反腐败斗争开展得也并不顺利,统一俄罗斯党是占有明显优势的政治力量,该党作为执政党被认为是促进腐败增长的因素,因而统一俄罗斯党提出制定“反腐败法”,这部包括了一系列预防腐败措施的法案将很快由国家杜马审议通过。此外,统一俄罗斯党还将推动杜马对一系列法律进行修正,以完善反腐败方面的立法。

四、有关政党转型的一些理论探讨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不仅中俄两国政党经历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而且包括一些西方国家政党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的主流政党,为了谋求执政或维持其执政地位,也在进行党内改革。政党转型理论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

随着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重视党内民主已成为国外主流政党的共识。对此,中共中央联络部研究室田永祥研究员提出,国外主流政党推行党内民主主要采取扩大党员的民主权利、完善领导人的产生程序、理顺党的领袖与党组织的关系、提高党内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维护党纪的严肃性等一些做法。但在一些国家的主流政党中仍然存在党内民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或是表现为存在“极端”家长制倾向、党内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或是蜕变为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导致无休止的党内争斗甚至是分裂。

发展政治参与是政党转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党研究中心金安平教授提出,为了解决政治参与的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发展战略:技术主义模式和平民主义模式,但这两种模式都将其强调的价值推向极端,引起了一系列问题。目前,中国公民实现了非常态政治参与向常态政治参与的转换,这就要求政府提供制度化的参与方式和途径。因此,为了防止矛盾的不断积累导致爆发性政治参与、影响社会稳定,中国政党应该变动员型为参与型,注重引导人们有序参与政治。从扩大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战略来看,中国共产党正在向主动型转变。

执政党的包容性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稳定。据此,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葛海彦副研究员指出,社会转型期要求执政党必须在创新理论、明确纲领、制定政策和实施执政的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创造性和开放性,从而以很强的包容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要提高执政党的包容性就要把不断增强阶级基础同扩大群众基础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坚持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同坚持依法执政有机结合起来,要把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允许其他思想文化的合法存在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执政党一党执政同其他政党合作参政有机结合起来。

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在会议闭幕致辞中指出,中俄两国都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有许多共同的问题需要研究和相互借鉴。在政党建设上,两国都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并以此推动社会民主建设,都要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都要改变政治理念和执政方式,都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依法执政和推进政党政治建设,都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处理好党和政府、政权与民权的关系,都需要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等。中俄政党建设的社会目标都是要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两国政党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面临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事业问题,包括实现社会公平,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这些都需要认真比较研究。

总之,在论坛上,中俄两国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了解,为今后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标签:;  ;  ;  ;  ;  ;  ;  ;  

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综述--社会转型与政党变迁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