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中孕酮受体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

白血病中孕酮受体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

张晓兵[1]2003年在《白血病中孕酮受体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目前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启动子基因调节,多启动子基因调节比单启动子更复杂。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有两个启动子,其甲基化研究以往多集中在性激素依赖性肿瘤。本实验利用MSP检测白血病中PR双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揭示PR启动子甲基化与PR mRNA表达的关系,同时了解5-Aza CdR诱导DNA去甲基化可能机制;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DNMT1 mRNA反义寡核苷酸MG88转染白血病细胞株,证明PR表达和PR甲基化与DNMT1表达的关系,为肿瘤的形成与DNA甲基化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方法: 1.白血病细胞株HL-60、K562、Jurkat的培养以及5-Aza CdR对细胞株的处理、反义寡核苷酸MG88脂质体转染。 2.利用MSP检测白血病细胞株在5-Aza CdR处理前后、MG88的转染前后PRA、PRB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 3.运用RT-PCR检测5-Aza CdR处理前后PRAB、PRB mRNA的表达;运用半定量RT-PCR检测5-Aza CdR处理前后,DNMT1 mRNA的表达以及MG88转染前后PRB、DNMT1 mRNA表达的变化。 4.运用MSP检测44例白血病患者和10例正常人骨髓PRA、PRB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情况。 结果: 1.MSP检测白血病细胞株L-60、K562、Jurkat PR启动子甲基化显示:在叁株白血病细胞,PRA、PRB启动子CpG岛处于高甲基化状态,而且PRAB、PRB mRNA表达失活。 2.5-Aza CdR处理L-60、K562、Jurkat后,PRA、PRB启动子CpG岛发生去甲基化,PRAB、PRB mRNA恢复表达。 3.白血病细胞株5-Aza CdR处理后DNMT1 mRNA表达较处理前DNMT1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01)。 4.MG88脂质体转染白血病细胞株,第2天开始DNMT1 mRNA表达与转染前相第叁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比,显着下降勿<0.01),而随转染时间的延长,刀刀初?了mRNA表达也逐渐降低; 5.MG88脂质体转染白血病细胞株,D刀初72 mRNA表达随MG88浓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切<0.01),MG88转染白血病细胞株的最适浓度为40nM。 6.MG88脂质体转染白血病细胞株,PRB mRNA随D八汤力叮mRNA表达逐渐降低而显着升高(P<0.01),两者显着性负相关(spearman,r=一0.900,夕=0.037)。 7.MG88脂质体转染白血病细胞株,从第2天开始,PRA、PRB启动子CpG岛出现脱甲基化作用。 8.利用MsP检测44例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PRA、PRB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PRA、PRB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65.9%、61.4%,而正常人RPA、PRB却没有发生甲基化。有3例患者,PRA出现高甲基化,而PRB没有出现甲基化;另有1例患者PRB出现高甲基化,而PRA却没有出现甲基化;有5例患者PRA/PRB出现部分甲基化。结论: 1.白血病细胞株孕酮受体两个亚型PRA、PRB启动子cpG岛是处于高甲基化状态,而且两个亚型mRNA都不表达。 2.用5一Aza CdR处理白血病细胞株后,PRA、PRB启动子cpG岛发生去甲基化,PRB mRNA出现表达,说明PRB启动子甲基化导致PRB mRNA表达失活。 3.通过对5一Aza CdR处理前后D瓦忆刀mRNA的分析,结果发现5一Aza CdR可 能是通过降低DNMTI的表达而诱导DNA去甲基化。 4.反义寡核营酸MG88可以降低白血病细胞株D刃彻7了mRNA的表达,随MG88 作用时间和浓度的增加,D瓦U刀mRNA表达逐步降低。 5.MG88可以使白血病细胞株PRA、PRB启动子cpG岛发生去甲基化作用;pRB mRNA的表达随MG88转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升高。可以得出结论:在白血病 中,PRB启动子甲基化和PRB表达“沉寂”与D汉材刀mRNA高表达有关,MG88 的作用为后生性调节紊乱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6.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PRA、PRA启动子CpG岛发生甲基化分别为65.9%、 61.4%,而正常人没有发生甲基化。PRA或/和PRB启动子甲基化有可能成为白血病 诊断的潜在的标志物。

王刚[2]2007年在《白血病细胞中雄激素受体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因甲基化在细胞的形成发育中发挥调控作用,目前关于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启动子甲基化方面。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启动子甲基化研究以往多集中在性激素依赖性肿瘤,而在性激素非依赖性肿瘤报道很少,在白血病中更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利用MSP方法检测白血病中AR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揭示其异常甲基化状态,同时利用去甲基化试剂5-AzaDC处理白血病细胞,分析处理前后AR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5-AzaDC影响基因表达的可能机制,以揭示白血病A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变化情况与基因表达的关系,为肿瘤的形成与DNA甲基化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1.白血病细胞株HL-60、MOLT-4、Jurkat的培养以及5-AzaDC对细胞株的处理。2.利用MSP检测白血病细胞株和正常人白细胞AR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分析两者的差异。3.利用MSP检测在5-AzaDC处理白血病细胞株后AR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变化。4.运用RT-PCR检测5-AzaDC处理前后白血病细胞株AR mRNA的表达变化。5.运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5-AzaDC处理前后AR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察AR在细胞中的表达位置。6.运用MSP检测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AR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情况,分析白血病细胞AR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检测的临床诊断治疗价值。结果1.MSP检测白血病细胞株HL-60、MOLT-4、Jurkat和正常人白细胞AR启动子甲基化显示:在叁株白血病细胞,AR启动子CpG岛检出部分甲基化,而正常人白细胞显示未甲基化。2.5-AzaDC处理HL-60、MOLT-4、Jurkat后,AR启动子CpG岛发生去甲基化。3.白血病细胞中存在AR mRNA表达。4.白血病细胞株经5-AzaDC处理后AR mRNA表达发生变化,较处理前ARmRNA表达升高。5.白血病细胞株经5-AzaDC处理后AR蛋白表达发生变化,较处理前AR蛋白表达升高。6.利用MSP检测15例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AR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在15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中均检出AR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其中12例(12/15)标本呈部分甲基化状态,3例(3/15)标本呈高甲基化状态。结论1.白血病细胞株雄激素受体启动子CpG岛存在异常甲基化状态,而正常人白细胞为未甲基化状态,AR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白血病的分子遗传改变之一。2.5-AzaDC可以使白血病细胞株AR启动子CpG岛发生去甲基化,这种作用为表观遗传学紊乱调节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3.白血病细胞株经5-AzaDC处理后AR mRNA表达升高,说明去甲基化试剂5-AzaDC对AR基因的转录水平表达有一定的作用,AR基因mRNA表达的增加可能与AR启动子的去甲基化有关。4.白血病细胞株经5-AzaDC处理后AR蛋白表达存在升高,说明去甲基化试剂5-AzaDC对AR基因表达的影响也体现在翻译水平上,AR蛋白表达的增加可能与AR启动子的去甲基化有关。这为5-AzaDC在白血病中的治疗作用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5.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AR启动子CpG岛同样存在甲基化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成为白血病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张晓兵, 刘泽军[3]2005年在《白血病细胞孕酮受体双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血病细胞存在多种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如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基因[1]。孕酮受体(Progesteronere ceptor,PR)作为功能性ER,其基因有两个亚型(PRA和PRB),其表达受两个启动子调控。为探讨白血病细

李少英[4]2014年在《乳腺癌全基因组甲基化差异分析与重要功能基因的临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总体研究目的和意义:根据国际抗癌协会的资料统计,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23%,全世界每年约120万妇女患病,50万人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妇女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并以每年0.3%-8%的速度增长。在中国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杀手,占女性恶性肿瘤的32%。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到的共计49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2006年恶性肿瘤登记资料显示,乳腺癌作为中国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23.3/10万,死亡率也已上升到4.71/10万。目前国际认可的最常用的乳腺癌风险预测方法是Gail模型,然而其对散在乳腺癌预测精确度只有大约58-59%,而且对亚洲人的适用性仍未知。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密切相关,但只占5-10%的乳腺癌。近期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已经确定了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风险相关,一组10个SNPs有59.7%的预测精确度。因此,已知乳腺癌的环境和遗传危险因素在预测一个妇女患病风险上是有限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关键;然而目前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手段主要是自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这些手段有约30%的漏诊率。而且即便是Ⅰ、Ⅱ期乳腺癌仍有15%-25%最终会发生远处转移。因此,进一步明确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及探索科学的综合治疗模式以提高早诊早治率,是乳腺癌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通过外周血检测肿瘤的最佳标志物,并试图通过这一便捷、易被医患双方所接收的方式达到肿瘤预警、早期诊断、监控病情、判断预后的目的,然而迄今尚无理想的结果。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环境与遗传因素作用下多阶段、多步骤、多基因异常累积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根据经典肿瘤发生的“二次打击理论”,认为抑癌基因的失活有两条途径,即基因内突变和染色质丢失。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某些恶性肿瘤DNA序列完整,并未有突变、缺失,“二次打击理论”无法解释抑癌基因何以失活。这种用传统遗传学无法解析的现象,催生了与遗传学相对应的另一门新兴学科-一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外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基因组功能的重要手段。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G/C含量丰富的CpG二核苷酸位点(CpG岛),CpG岛对基因的表达起着调控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人类和多数哺乳动物,DNA甲基化仅影响DNA链上鸟嘌呤前的胞嘧啶。正常细胞DNA序列CpG位点约有70-80%发生了甲基化,而大多数CpG岛内CpG位点完全无甲基化。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期研究直接分析了基因启动子的CpG岛甲基化,并与LOH或突变分析相结合,证实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是抑癌基因失活的第叁种机制,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是抑癌基因失活的唯一机制,并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如Yan等利用外显子测序和甲基化芯片分析发现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DNMT3A高突变率,且具有该突变的同时伴随有该基因DNA异常甲基化的出现,进一步验证了启动子甲基化在肿瘤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大量关于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随之开展。许多证据表明,DNA过甲基化是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且往往意味着乳腺癌关键基因表达的缺失,主要包括细胞周期控制基因、肿瘤易感性基因、肿瘤代谢酶基因和细胞粘附分子基因等。van Hoesel等认为启动子甲基化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具有细胞与组织异质性,甲基化表型可早于肿瘤恶变的出现,MINT17, MINT31, RARbeta2, RASSF1A基因甲基化可用于早期诊断及预测肿瘤的恶性程度。Xu等发现BRCA1基因甲基化的叁阴乳腺癌患者预后好,且可用于预测此类患者的化疗敏感性。Aran和Hellman分析了转录增强子DNA甲基化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不仅是多种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表观遗传改变,而且在标本量不大的情况下,比起蛋白质和RNA, DNA甲基化更适合作为早期诊断的敏感生物学指标。由于DNA甲基化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高度特异性,检测癌症患者体液中基因异常甲基化越来越受关注。Xu等收集298例乳腺癌患者和612例健康女性外周血标本,检测其甲基化情况,随访5年后发现外周血基因甲基化预测患乳腺癌风险的精确度较Gail模型(65.8%vs.56.0%)和GWASs (65.8%vs.58.8%)均高,认为外周血基因甲基化谱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风险的有效指标。目前虽然在乳腺癌的异常甲基化相关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几个或一群基因作为候选基因研究方法。迄今,尚无学者对乳腺癌的异常甲基化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进行直接、全面系统分析。乳腺癌甲基化谱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全面揭示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为乳腺肿瘤的诊断、治疗、病情监控及预后等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及可靠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最新发展的全基因组高密度甲基化芯片技术,对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异常甲基化的基因进行了初步筛选检测。通过本研究筛选出乳腺癌异常甲基化的基因,初步为乳腺癌甲基化谱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寻找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分子标志物提供可能的线索,而且进一步寻找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有针对性的加以功能验证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以下将分成叁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第一部分Infinium Human Methylation450芯片的乳腺癌甲基化差异性分析目的:应用高密度基因芯片(450K Infinium Methylation BeadChip)技术分析人类乳腺癌病变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全基因组的DNA甲基化基因差异水平。材料与方法:收集6份乳腺癌标本和6份正常乳腺组织标本,提取组织DNA,行重亚硫酸盐转化,与Illumina HD450K Infinium Methylation BeadChip芯片杂交,检测450,000多个甲基化位点,全面覆盖了96%的CpG岛,通过cluster聚类分析和显着性检验分析乳腺癌病变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情况,对Delta Data进行筛选统计。结果:乳腺癌病变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间共发现3268个基因存在DNA甲基化水平差异(Diff Score值50,P<0.00001),甲基化程度升高基因1926个,甲基化程度降低基因1342个。两组全部差异基因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高。异常甲基化基因在染色体分布比较均匀,位于1号染色体的基因占14%,位于3号染色体基因占8%。对获得的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提示:乳腺癌DNA甲基化差异主要集中在细胞粘附分子、细胞信号通路及其能量传导、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相关、细胞周期蛋白类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的DNA甲基化改变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结论:应用全基因组高密度甲基化芯片对人类乳腺癌病变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与正常妇女间的基因存在不同的甲基化类型,这些DNA甲基化差异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及其防治新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根据显着性检验分析结果,对存在甲基化显着性差异的基因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了解这些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二部分RARβ基因甲基化可用于判断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目的:视黄醇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基因作用于恶性肿瘤细胞系的反转录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的增值。RAR与乳腺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RARβ基因作为乳腺癌抑制因子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失去了RARβ基因的调节作用就会诱发恶性肿瘤的发生。RARβ基因坐落于3p24上,该区域存在着乳腺癌杂合性丢失的高概率(45%)。但是,LOH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抑制RARβ基因的表达,因此通过其进一步的研究证明,RARβ基因启动子5’端区域的甲基化与乳腺癌发生具有着重大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RARβ基因的DNA甲基化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为阐明其在乳腺癌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收集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192例,提取组织DNA,行重亚硫酸盐转化,设计了两对特异性扩增引物,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 specific-PCR, MSP)法,检测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RARβ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性和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2例乳腺癌组织中RAR β基因甲基化者50例(26%),而在正常乳腺组织中无一例甲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20mm、Ⅲ期乳腺癌及浸润性非导管型乳腺癌与直径<20mm、Ⅰ/Ⅱ期及导管型乳腺癌相比RARβ基因甲基化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ER阴性、PR阴性及erbB2过度表达的癌组织中RAR β基因甲基化率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RARβ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年龄、倍数性及TP53突变无显着相关性(P>0.05)。再对卡方检验中有意义的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乳腺癌分期与组织学分型对RARβ基因甲基化与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RARβ基因甲基化的肿瘤ER平均值(Mean±SD值)为119±151fmol/μg、PR平均值(Mean±SD值)为91±154fmol/μg,均低于无RARβ基因甲基化肿瘤ER平均值137±169fmol/μg、PR平均值(Mean±SD值)为132±205fmol/μg,但均未达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分析显示RARβ基因甲基化的乳腺癌患者平均生存65.53(59.21-71.85)月,低于无RARβ基因甲基化患者的69.06(65.84~72.28)月,然而经Log-rank检验,两组生存率曲线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23,P=0.268)。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中,RARβ基因甲基化的患者平均生存52.43(40.56~64.30)月,显着低于RARβ基因无甲基化的患者的73.13(65.12~81.14)月,经Log-rank检验,两组生存率曲线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230,P=0.040)。结论:RARβ基因甲基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第叁部分乳腺癌患者PTPRO基因异常甲基化的预后价值及其外周血检测的临床意义目的:编码膜结合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O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type O, PTPRO)基因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家族成员之一,是细胞增殖、分化、代谢、细胞与细胞间通讯、基因转录以及细胞存活等重要信号通路的媒介,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分裂周期、癌基因转化等多种过程,是新近发现的一个潜在抑癌基因,其在癌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另外,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相关标志物亦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肿瘤相关DNA已引起肿瘤学界的极大关注,人们曾在多种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发现V原发肿瘤相同的DNA变异。本研究以PTPR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作为潜在肿瘤标志物,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游离的肿瘤相关DNA及肿瘤组织与临床病理参数包括预后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及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腺体组织、乳腺癌细胞株及外周血中游离DNA中PTPR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及其表达水平,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性进行分析。乳腺癌细胞株培养及去甲基化实验,验证PTPR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98例乳腺癌组织中PTPRO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为55%(54/98),与其相应外周血DNA中PTPRO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为34%(33/98),而对照组正常乳腺组织中无1例有PTPRO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肿瘤组织未检测到甲基化的患者及健康人血浆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甲基化变异。外周血中PTPRO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与肿瘤组织的该基因的甲基化状况显着相关(c=0.435,P=0.000)。发病年龄≥46岁的乳腺癌患者与年龄<46岁的患者PTPRO基因甲基化率有显着性差异(χ2=4.178,P=0.041)。分期晚(χ2=8.616,P=0.003)、低分化级别(χ2=5.139,P=0.023)、淋巴结阳性转移(χ2=6.273,P=0.012)及HER2过度表达(χ2=12.124,P=0.0005)的乳腺癌与分期早、中-高分化、淋巴结无转移及HER2阴性的患者相比肿瘤组织中PTPRO基因甲基化率具有显着性差异。再对卡方检验中有意义的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乳腺癌分期与HER2过度表达对PTPRO基因甲基化与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ER阴性及PR阴性的癌组织中PTPRO基因甲基化率增高,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TPRO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及p53肿瘤蛋白(tumor protein53,TP53)突变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TPRO基因甲基化率在HER2过度表达者显着增高(χ2=4.899,P=0.027),与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无显着相关性。单变量分析显示PTPRO基因甲基化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差,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240,p=0.000)。在ER+组、PR+组和HER2+组,亦有类似的结果(分别为χ2=12.844,p=0.000:χ2=7.195,p=0.007和χ2=8.603,p=0.003).经多变量分析显示PTPRO基因甲基化可作为乳腺癌患者一个独立的预测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χ2=5.506;p=0.019)。另外,对PTPRO基因甲基化且表达抑制的乳腺癌细胞株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进行去甲基化实验,发现PTPRO基因再表达。因此,这些数据显示PTPRO甲基化导致基因失表达。结论:PTPR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乳腺癌的预后相关,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生物学指标,本研究亦首次报道了PTPRO基因甲基化作为乳腺癌临床诊断的新颖的无创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总结:本研究采用最新发展的全基因组高密度甲基化芯片技术,全面覆盖了96%的CpG岛,450,000多个甲基化位点,检测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通过cluster聚类分析和显着性检验分析乳腺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甲基化差异情况,对异常甲基化的基因进行了初步筛选,结合其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研究,抽选了其中两个显着性差异(p值最小)的基因进行临床验证,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 RARβ基因(p=1.44E-07)甲基化可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2. PTPRO基因(p=2.405E-06)可作为乳腺癌的一个独立的预后生物学指标,以及作为乳腺癌临床诊断的新颖的无创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可能。因此,通过本实验为乳腺癌甲基化谱的建立初步奠定了基础,如果继续扩大研究,有望开发出乳腺癌筛查血清学标志物试剂盒,并应用于临床:肿瘤预警、早期诊断、监控病情、判断预后等。

参考文献:

[1]. 白血病中孕酮受体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D]. 张晓兵. 第叁军医大学. 2003

[2]. 白血病细胞中雄激素受体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D]. 王刚. 第叁军医大学. 2007

[3]. 白血病细胞孕酮受体双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J]. 张晓兵, 刘泽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5

[4]. 乳腺癌全基因组甲基化差异分析与重要功能基因的临床验证[D]. 李少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白血病中孕酮受体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